学术投稿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国癌症基金会
  • 国际刊号:1005-8664
  • 国内刊号:11-3494/R
  • 影响因子:0.88
  • 创刊:1994
  • 周期:月刊
  • 发行:北京
  • 语言:中文
  • 邮发:100022
  • 全年订价:0.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 肿瘤学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杂志   2003年5期文献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综合治疗

    对于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目前多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但各文献报道的疗效差异很大,患者生存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我们分析我院收治的46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综合治疗的疗效,探讨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佳治疗方案.

    作者:俞进友;杨钧;薛如琴;管萍;夏曙祥;赵明宏;颜庭华;周雪娥;王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晚期肝癌肝动脉插管化疗合并碘油栓塞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超液化碘油与抗肿瘤药物相混合行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及内科静脉化疗不佳的中晚期肝癌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经股动脉行Seldinger法插管肝动脉超选治疗96例,单次剂量为:丝裂霉素10 mg,顺铂60 mg,吡柔比星60 mg,5-Fu 1 500 mg,法国产超液化碘油10~20 ml.结果原发性肝癌:治疗前82例甲胎蛋白都有不同程度升高,其高低范围为626~2 565 ng/ml,通过治疗后数值明显下降,范围在35 ng/ml以下并可达到正常水平;转移性肝癌:治疗前甲胎蛋白虽无明显升高,但通过治疗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二者用CT或术中DSA造影对照,均见病灶明显缩小.82例原发性肝癌中有6例治疗后病灶已全部消失.96例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存期延长.结论对Child B,C级中晚期肝癌患者,抗肿瘤药物吡柔比星与碘油混合乳剂行肝动脉栓塞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耐受,且能控制肿瘤的发展,并有缩小肿瘤的疗效.

    作者:林建勋;黄丙仓;栾承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水乐维他对化疗致周围神经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水乐维他预防和治疗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疗效.方法将2000年1月~2002年6月我科化疗的341例癌症患者分为2组:用水乐维他预防组和未用的对照组.再将出现周围神经病的患者分为3组:未治疗组、维生素组和水乐维他组;将周围神经病按不同的开始治疗时间分为:3~5 d组、10~15 d组和30 d以上组.结果预防组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10.1%,对照组为24.5%,差异有显著性;不同治疗方法周围神经病的好转率:未治疗组25.0%,维生素组为42.9%,水乐维他组为83.3%,差异有显著性;不同的开始治疗时间3~5 d、10~15 d、30 d以上的治愈所需天数为10±4 d,19±5 d,23±7 d,治愈时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水乐维他对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顺铂等化疗药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且疗效较维生素B12+维生素B1好;而且治愈率和治愈所需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关,时间越早,治愈率越高,所以化疗时应注意预防周围神经病,一旦出现应及早治疗.

    作者:陈琳;罗树春;吴琦;贺盛光;叶乃瑶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序贯性化疗、放疗和手术切除治疗肺尖癌28例分析

    目的探讨肺尖癌的综合治疗模式.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89年1月~1997年1月应用化疗(2个周期)、放疗(30~40 Gy)加扩大性手术切除治疗肺尖癌28例.结果化、放疗后CR 6例,PR 18例,MR 4例,总有效率为85.0%.全组出现并发症6例,肿块中心癌细胞变形和残存22例.纵隔淋巴结癌细胞阳性3例.全部达到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42.8%(12/28).结论化疗可以杀灭部分癌细胞,消灭微小转移灶,对放疗起到增敏作用,放疗可以使局部病灶缩小,使患者的TNM分期提前.因此,序惯性化疗、放疗加扩大性手术切除应作为肺尖癌治疗的首选方案.

    作者:梁庆正;蔡祖勋;王旭;张学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食管癌贲门癌的围手术期处理及结果分析

    1984年8月~2001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患者2 299例,其中65岁以上者278例,占同期食管癌贲门癌患者的12.1%.多数统计结果表明,高龄食管癌贲门癌的术后生存率并不低于一般患者[1],手术治疗的关键在于围手术期处理.现将本组围手术期治疗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董建堂;吴晓鹏;陈晔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IFN与PF联合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38例分析

    我科应用干扰素(IFN-α-2β)与顺铂(DDP)、氟尿嘧啶(5-Fu)联合腔内给药治疗恶性胸腹腔积液38例,取得了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秋平;冯青青;柯传庆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腺癌保守手术治疗后同侧局部复发危险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因素及辅助治疗对乳腺癌保守手术合并放疗后同侧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应用Kaplan-Meier方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126例保乳术合并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多因素条件下56岁以上乳腺癌患者保乳手术合并放疗后同侧局部复发的风险比为2.17,EIC阳性的风险比为3.46,病灶切缘不净为1.68,无辅助TAM治疗组的风险比为1.52.结论年龄、EIC及切缘情况对保乳术合并放疗后同侧局部复发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辅助TAM治疗可以减少局部复发的风险.

    作者:崔树德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九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malignant lymphoma of thyroid,PMLT)临床上很少见,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4%~8%.我院于1986年3月~2000年3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9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剑峰;黄雪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介入化疗加放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临床研究

    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仅适于早期患者,中晚期宫颈癌传统治疗方法以放射治疗为主,其有效率较为有限.为进一步提高疗效,1998年3月~1999年5月我们对40例晚期宫颈癌应用介入化疗加放疗,并与同期单纯放疗的40例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丽红;王振玲;岳晓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卡培他滨单药治疗12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疗效观察

    卡培他滨(capecitabine)是一种新型口服抗代谢肿瘤化疗药物.其结构为氟尿嘧啶氨甲酸脂,进入体内后经三步活化转变成5-Fu.其特点是抗瘤谱广、导向性强和肿瘤内激活.自FDA批准卡培他滨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和对蒽环类耐药的乳腺癌以来,目前已在美国和欧洲作为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化疗药物,而且还扩展到胃癌、胰腺癌、胆管癌和非小细胞肺癌等其他领域,并与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科自2001年4月开始观察卡培他滨单药对12例老年晚期消化道肿瘤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石国强;胡熤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十全大补汤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感染性发热的临床研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主要且常见的毒副反应,由此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亦不少见.近年来,我们在化疗中联合应用十全大补汤治疗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感染性发热,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倪敏;戴西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去甲长春花碱为主的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与顺铂(DDP)两药联合组成NP方案及去甲长春花碱、顺铂和异环磷酰胺(IFO)三药联合组成NI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48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NP和NIP两组.结果 NIP组有效率为54.1%,NP组有效率为45.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剂量限制性毒性为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发生率为100%,Ⅲ~Ⅳ度骨髓抑制在NIP组为70.8%,NP组为62.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消化道反应可耐受.结论 NP和NIP方案是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高、可耐受的理想方案,三药联合较二药联合疗效高,虽反应较重,但可以耐受.

    作者:张谦;谢正强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定位和活检(SLNB)的可行性及其对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准确性.方法对52例临床查体及B超检测ALN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术中在肿瘤周围注射亚甲蓝进行SLN定位和活检.对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 SLN再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SLNB的检出成功率为92.3%(48/52),准确率为97.9%,假阴性率为4.8%,敏感度为95.2%,特异度为100%.SLN是惟一被证实有肿瘤转移的淋巴结者占66.7%(14/21).免疫组化检测使 SLN肿瘤转移的阳性率提高了4.1%.结论乳腺癌SLNB技术是可行的,应用亚甲蓝淋巴定位方法进行的SLNB可以准确预测临床及B超检查ALN阴性的乳腺癌患者的ALN转移状态.

    作者:林舜国;许春森;韩晖;陈大良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腺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囊腺瘤或Warthin瘤,是发生在涎腺的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单侧、1例双侧的腺淋巴瘤病例结合临床观察及病理所见报告如下.

    作者:胡晓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ERCP对肝外胆管癌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经手术证实的33例肝外胆管癌的ERCP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33例肝外胆管癌患者均行ERCP检查,并与B超和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33例肝外胆管癌病变位于上段者20例(60.6%),中段者6例(18.2%),下段者7例(21.2%).ERCP成功32例(97.0%),定性准确率为96.0%,B超定性准确率为70.8%,CT定性准确率为78.8%.结论 ERCP在早期诊断肝外胆管癌方面明显优于B超和CT检查,并能清晰地显示胆管系统的全貌,对治疗和手术的选择有重要价值.

    作者:芮兴无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卵巢无性细胞瘤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卵巢无性细胞瘤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0年间经我院治疗的卵巢无性细胞瘤27例的临床资料.按治疗特点不同分组,A组手术范围大,基本不考虑保留生育机能,术后以放疗为主;B组多行保守性手术,以患侧附件切除为主,术后辅以规范的化疗.比较两组5年生存率和患者月经及生育情况.结果 A组5年生存率为58.8%(10/17),B组5年生存率为90.0%(9/1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中6例现月经正常,3例已生育.结论卵巢无性细胞瘤应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的综合治疗,既可大限度保留生育功能,又能提高5年生存率.在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和处理时应注意手术的全面性、正规化疗的重要性和随访的长期性.

    作者:王振玲;李秀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PTCD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PTCD内、外引流对恶性阻塞性黄疸治疗的临床价值及术后对免疫功能、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在DSA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肝内胆管留置引流管,检测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T细胞亚群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治疗前CD3+、CD4+、CD4+/CD8+均明显低于正常,而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正常;治疗后CD3+、CD4+、CD4+/CD8+显著上升,而内毒素水平明显下降.内引流优于外引流,治疗2周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216.5±36.4 μmol/L,直接胆红素下降141±36.2 μmol/L.结论 PTCD能有效地解除黄疸,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

    作者:赵增虎;王炳胜;刘秀芳;丁瑞亮;李成云;张自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吡柔比星为主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乳腺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有不断上升趋势,联合化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之一,且常采用以蒽环类药物为主的联合方案.我科于2000年1月~2002年10月应用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2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晓凤;段爱文;巴彩霞;崔玉琴;王迎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越鞠丸加减防治美施康定胃肠道毒副反应临床观察

    美施康定用于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获得了满意的控制率[1],但其胃肠道毒副反应发生率较高,目前尚无疗效较好的针对性药物.我们采用越鞠丸加减配合美施康定在预防和治疗胃肠道毒副反应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蔡红兵;左强;石敏;李爱民;罗荣城;闵清芬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顺铂和放射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顺铂和放疗联合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近期疗效及急性不良反应.方法对40例Ⅱb~Ⅲa期宫颈癌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实验,20例采用顺铂加放疗(实验组),20例单纯放疗(对照组),进行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对比.两组放疗方法相同.观察组于放疗同时给予顺铂30 mg(1~5 d),每3周重复,共2~3次.结果放疗结束时观察组总有效率较单纯放疗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放疗结束3个月时,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的胃肠反应增加,但尚可耐受,白细胞明显下降,经治疗尚可坚持放疗.结论放疗同时加用顺铂可使患者的近期疗效明显提高,急性不良反应可耐受.

    作者:姚志伟;张艳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艾迪注射液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的临床观察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目前,治疗后总5年生存率约为50%[1].为提高肿瘤的放射疗效,在放疗过程中,联合使用抗肿瘤制剂,是临床常用的放疗增效方法.艾迪注射液是贵州省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从人参、黄芪、刺五加、斑蝥等中药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精制提成的静脉注射液,具有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我科于1997年5月~2002年5月以艾迪注射液配合放射治疗鼻咽癌,研究放疗增效和减毒作用.我们通过随机对照试验,旨在总结该药的作用特点,探索提高鼻咽癌放疗疗效的新途径.

    作者:王刚;周朝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0例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的治疗

    我院肿瘤中心自1999年6月~2002年10月共收治20例由于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压迫主支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的患者,经放疗和对症治疗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霍忠超;杨玲;赵金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六例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5~2002年收治的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和1980~2002年国内主要文献报道的279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诊断情况和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85例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免疫学检查证实有282例为B细胞源性(98.9%);女性268例,占94.0%;病灶位于右侧163例,占57.2%;Ⅰ期和Ⅱ期的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占89.8%.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后,生存期2~206个月,中位生存期短23个月,长56个月.结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绝大部分为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Ⅰ期、Ⅱ期多见.对于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诊断是关键,确诊后经手术、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可以获得较长的生存期,疗效十分满意.

    作者:聂建云;邹天宁;杨庄青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妇科恶性肿瘤

    目的对29例进展期或复发性妇科恶性肿瘤应用动脉插管及栓塞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插管法行动脉插管29例70次.结果完全有效(CR) 2例,部分有效(PR)8例,总有效率34.5%.1年生存率20.7%(6/29),半年生存率51.7%(15/29).栓塞后相关不良反应包括:2例轻微下肢酸痛,2例臀部疼痛.结论动脉插管栓塞治疗对中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是一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钱鸣;苏红路;童国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膀胱癌术后于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预防肿瘤复发的临床观察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且容易复发的恶性肿瘤,临床上70%~80%为浅表性膀胱癌.大多数膀胱癌可经手术切除或经尿道电切术而治愈,50%~70%的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容易出现复发[1].膀胱内灌注是目前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作者:王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谷胱甘肽S-转移酶-π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了解GST-π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5例行根治性切除的胃癌组织中GST-π的表达情况.结果 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1.8%.其阳性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个数有关,与大体类型及生长方式无关,与病理组织分型无关.在临床分期中,Ⅰ、Ⅱ、Ⅲ期与Ⅳ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通过监测GST-π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可以起到预测预后的作用,同时对了解耐药程度、选择合理的化疗药物、实行个体化治疗及进行耐药逆转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郑志超;张建军;赵宜良;徐惠绵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癌基因C-erbB-2、ER和PR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一、材料和方法选择本院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的361例乳腺癌标本,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块,3~4 μm厚切片.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55例,髓样癌98例,单纯癌66例,导管内癌20例,黏液腺癌6例,硬癌6例,乳头状癌2例,炎症样癌2例,分泌脂质性癌2例,腺癌2例,浸润性小叶癌1例,鳞状细胞癌1例.C-erbB-2、ER、PR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S-P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公司.用ABC法免疫组化技术操作,DAB显色.结果判定:以细胞膜、细胞核着色为阳性反应.已知阳性片在每批免疫组化中作为阳性对照.

    作者:胡晓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组织中Ki-67抗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差异,以寻找能较好准确灵敏表达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增殖活性的指标.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15例鼻息肉及10例鼻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Ki-67和PCNA的表达.显微镜下(400×)分别计数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作为Ki-67、PCNA阳性指数(Ki-67-LI和PCNA-LI).结果鼻息肉、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及鼻腔鳞癌组织中Ki-67阳性指数及PCNA阳性指数分别为:2.3±2.1和5.4±5.2;11.3±4.1和29.9±10.2;35.1±6.9和62.8±17.7,统计分析表明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Ki-67-LI和PCNA-LI与肿瘤病理类型有很好的一致性,二者可分别作为反映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增殖活性的指标.

    作者:赵文波;东野圣伊;张大良;柳雅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CD44V6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CD44V6基因蛋白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S-P免疫组化检测74例NSCLC CD44V6基因蛋白的表达.结果 CD44V6总的阳性表达率为44.6%(33/74),阳性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PTNM分期显著相关(P<0.01),与患者3年生存期呈负相关(P<0.05),与细胞的分化程度、年龄、性别均未见显著相关(P>0.05).结论 CD44V6过表达与NSCLC的预后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临床评估、预测肿瘤转移潜能和预后的指标.

    作者:高琨;邱明;张继华;吴云坤;宋桂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血清CYFRA21-1免疫放射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肿瘤标记物研究和应用较多,寻找可靠且具有组织学特异性的肺癌标记物具有重要意义.Bodenmuller等[1]1992年首次检测了患者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本研究采用免疫放射法检测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旨在探讨该肿瘤标记物对肺癌的诊断价值.血清CYFRA21-1水平为12.3±8.2 μg/L,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种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CYFRA21-1水平:鳞癌为14.2±9.7 μg/L,腺癌为9.7±5.1 μg/L,SCLC为7.8±3.3 μg/L,其中鳞癌水平高,显著高于腺癌和SCLC(P<0.02,P<0.01),腺癌水平高于SCLC,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

    作者:刘俊刚;伍学强;汤兵祥;冯月娥;叶德普;王国斌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结直肠癌转移潜能的预测与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活检黏膜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它们在预测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4例结直肠癌活检黏膜CD44V6、E-cadherin、EGFR、VEGF、nm23-H1、Fas、FasL、p53、Cathepsin-B、Cathepsin-D、C-erbB-2的表达,分析这些指标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11项指标中仅CD44V6、EGFR、VEGF的阳性率和nm23-H1的缺失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但它们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方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CD44V6(+)EGFR(+)、EGFR(+)nm23-H1(-)、VEGF(+)nm23-H1(-)、CD44V6(+)Cath-D(+)、CD44V6(+)Fas(-)、VEGF(+)Fas(-)、EGFR(+)Fas(-)和Cath-D(+)Fas(-)等8对两因素组合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两因素组合可提高预测淋巴结转移的特异性,但敏感性明显降低.结论活检癌黏膜CD44V6、EGFR、VEGF和nm23-H1等癌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与结直肠癌转移潜能有关.但它们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和(或)特异性较低,临床术前应用易造成较高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应用价值不大.

    作者:周伟;黄霞;茹景顺;龚志军;黎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肿瘤姑息治疗状况及医务人员对肿瘤姑息治疗态度调查

    目的了解姑息治疗的现状及医务人员对姑息治疗的态度,以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姑息治疗有关的六个方面进行调查.结果 428名被调查者来自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44家医院,其中住院医师占34.6%,主治医师占34.6%,副主任医师占21.0%,护士占10.0%.肿瘤内科专业占大部分(66.4%).绝大多数医院收治的Ⅲ~Ⅳ期患者占40%以上,其中半数医院甚至达80%以上.大部分患者治疗的目的是积极抗肿瘤治疗和控制症状,平均住院时间在两周至两个月内,部分肿瘤专科医院能够提供临终关怀的有关服务,对便秘、疼痛、中性粒细胞下降控制能力较强,而对厌食、抑郁或焦虑、气短控制则较为困难.城市患者(90%)更多的愿意在医院渡过生命的后时光,而农村患者(95%)则相反,更多的愿意在家中.半数多的人(51.6%)认为对生存期只有几个月的患者的治疗意见应以姑息治疗为主,但也有近一半的人(46.5%)认为应尽量将延长生命和姑息治疗相结合.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只有约50%的患者有对临终前不抢救的要求,对是否抢救的观点,多半(60.2%)的医务人员未发表意见.而对不抢救应与患者商量多数表示同意.四分之一的人曾经使用安慰剂治疗疼痛,并且多数人听说过安慰剂治疗疼痛.三分之一的人仍将成瘾看成是疼痛治疗的一个障碍.大部分患者知道自己的诊断但不清楚自己是晚期,而大部分患者的家属要求医生对患者保密.结论以上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姑息治疗的现状,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姑息治疗科研及宣教工作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邸立军;刘淑俊;宋国红;宛凤玲;徐光炜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P53和PC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水平与肺癌浸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65例人非小细胞肺癌中p53、PCNA的表达水平进行研究,用Kaplan-Meier法进行分析.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p53表达率为80.0%(52/65),高表达率为60.0%(39/65),高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期小于低表达患者(P>0.05);PCNA表达率为86.2%(56/65),高表达率为60.0%(39/65),高表达的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低表达患者(P<0.05).p53与PCNA共阳性率为38.5%(25/65),共阴性率为15.4%(10/65),p53与PCNA共阳性的NSCLC患者生存期明显小于共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 p53、PCNA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有关,其联合表达是NSCLC患者预后不良的标志.

    作者:蔡祖勋;梁庆正;张学宪;王旭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癌患者抗氧化体系损伤及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肺癌患者体内抗氧化体系损伤及与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原子荧光光度计和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肺癌患者血中硒(Se)水平,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活性.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介素2受体(SIL-2R)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结果肺癌患者血清中Se水平,GSH-Px、SOD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DA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癌肿完全切除后,血中Se水平,GSH-Px、SOD活性明显升高,MDA、SIL-2R、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肺癌患者中Se、GSH-Px、SOD与SIL-2R、TNFα呈明显负相关(P<0.05;P<0.001).MDA与SIL-2R、TNFα呈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患者抗氧化体系严重损伤,硒、抗氧化物酶与细胞免疫关系密切,同时与肿瘤负荷有关.

    作者:荆洁线;张羽捷;韩存芝;赵先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观察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AML)的临床及病理形态特点.方法对3例HAML临床相关资料,采用常规处理,HE染色,特殊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结果 3例肿瘤均可见到血管、平滑肌、脂肪三种主要成分混合存在.上皮样细胞排列呈弥漫状、条索状、小梁状,其间有散在脂肪区域和薄壁血窦状血管和少量厚壁畸形血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样细胞HMB45强阳性,3例平滑肌细胞表达desmin、actin和vimentin.结论平滑肌表达HMB45是诊断HAML的可靠依据,同时平滑肌也表达actin,desmin和vimentin.电镜下的组织形态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作者:章美珍;倪型灏;翟梅娟;赵再秋;吴丽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肠癌并肝硬化与大肠癌不并肝硬化发生肝转移癌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发生肝转移癌的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年1月~2001年1月10年间诊治的大肠癌856 例,均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其中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74例,伴肝转移癌者2例;其余为不并肝硬化患者(非肝硬化组)782例,伴肝转移癌者168例.结果肝硬化组肝转移癌发生率为2.7%(2/74);非肝硬化组肝转移癌发生率为21.5%(168/782,P<0.001).结论大肠癌不并肝硬化患者的肝转移癌发生率同大肠癌并肝硬化患者的肝转移癌发生率比较,前者肝转移癌发生率明显地高,后者很少发生肝转移癌.

    作者:许亚明;刘学伟;柴淑梅;米洪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皮瓣游离方法不同对乳腺癌局部复发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乳腺癌手术时不同的皮瓣游离方法对皮瓣近期并发症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在手术时采用不同的皮瓣游离方法,A组为电刀游离,B组为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后普通刀片游离,C组为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甲氨蝶呤+5-Fu的皮瓣游离方法,其他治疗方法原则上统一.结果皮瓣的近期并发症A与B、C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局部复发率A、C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乳腺癌手术时采用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肾上腺素+甲氨蝶呤+5-Fu的皮瓣游离方法具有皮瓣近期并发症少、局部复发率低的优点.

    作者:张年庆;李雷;王岗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恶性肿瘤患者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分析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近年来静脉置管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的输液,正逐渐取代头皮针、套管针输液方法.通过中心静脉导管频繁使用化疗或其他刺激性药物、静脉高营养等,避免了长期周围静脉输注引起的静脉炎及静脉血栓.随着静脉置管的应用日益广泛,静脉导管感染也明显增加,预防静脉导管感染成为控制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2000年7月~2002年7月,我院432例肿瘤患者静脉置管,有23例发生静脉置管感染.现将感染因素分析如下.

    作者:张晓云;王国权;范静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喉全切患者生存质量状况调查及健康指导

    喉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术后常见多项机体生理功能失调,引起机体不适应及其他改变.因此术后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解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我院近年来36例喉癌全切患者进行随访,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爱珍;孙伟元;刘晓燕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肿瘤患者静脉泵化疗105例护理体会

    我院自2000年6月~2003年4月对105例胃肠道癌患者采用便携式静脉微注泵持续5 d输注5-Fu化疗,同时联合安曲希片口服,提高了5-Fu的疗效并减轻了副反应.现将方法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陆金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易感因素及治疗对策.方法对我科1998年1月~2002年1月126例院内感染的部位、易感因素及感染菌种等情况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共发生院内感染126例,占同期收住的老年恶性肿瘤患者的10.7%,死于感染的占感染人数的20.6%.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首位(50.0%),其次为胃肠道(18.3%).各种原因引发的骨髓抑制及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是本组病例的常见感染因素.白细胞总数低下者感染率明显高于白细胞正常者(P<0.05).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院内感染机率较高,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慢性衰竭、长期卧床患者均较易发生院内感染,尤其要警惕真菌感染的发生.一旦确定感染,应尽早足量使用抗感染药物.

    作者:王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抗抑郁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抗抑郁剂作为辅助性干预药物在恶性肿瘤疼痛伴发抑郁治疗中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组,全部患者在不受干扰、继续常规应用止痛药物的同时,进行抗抑郁药物辅助性干预治疗,抗抑郁药物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20 mg/d(氟西汀组)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氯丙咪嗪250 mg/d(氯丙咪嗪组)口服,分别于服药当日及服药后3周进行相关各项指标的评定比较.观察抗抑郁药物的应用对缓解恶性肿瘤患者临床抑郁症状的作用及疗效;观察抗抑郁药物与止痛药物联合应用对患者疼痛程度、强度的影响;观察抗抑郁药物应用的毒副反应情况.结果氟西汀组患者抑郁情绪明显缓解,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情绪也有一定的缓解,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NRS在两组患者中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氯丙咪嗪组患者在食欲、睡眠、日常生活三项不但未见改善,反而加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精神状态、情绪、与人交往和生活乐趣四项治疗前后比较略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氟西汀组患者在用药期间未见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氯丙咪嗪组患者中出现锥体外系反应,较明显的抗胆碱样副反应、药疹和体位性低血压.结论在恶性肿瘤的疼痛治疗中加用抗精神抑郁药物实属必要.氯丙咪嗪的副作用较大,不宜作为推广和首选,也不适宜于恶性肿瘤患者使用.高效、高选择性的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抗抑郁效果好,毒副反应小,使用安全,尤其适合体弱的癌痛、抑郁患者使用,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高文斌;尹良伟;王丽双;孙月吉;王怀瑾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正常脑组织和脑疾病中的树突状细胞及其临床应用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专职的、功能强的一类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s).在人体内,惟有DCs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生成辅助性T细胞和杀伤性T细胞,合成大量的MHC-Ⅰ,MHC-Ⅱ类分子.正常人的脑组织及人类各种脑疾病、脑肿瘤中有没有树突状细胞,其功能如何?本文综述目前国内外对DCs在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上的研究成果及前景.

    作者:陈泽钦;陈慎仁;许海雄;刘明发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肺炎性假瘤误诊四例分析

    我院收治4例术前诊断肺癌,术后病理证实为肺炎性假瘤的病例.现复习有关文献并结合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王征;郭志强;归嘉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胃恶性淋巴瘤三例

    胃恶性淋巴瘤临床比较少见,术前确诊常较困难.我院自1991~2001年共收治3例,占同期收治的胃恶性肿瘤2 928例的0.1%,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春艳;张成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右主支气管开口纤维瘤致右全肺不张一例

    患者女,29岁.因反复咳嗽50 d,气促20 d,于2002年6月14日入呼吸内科.胸片示:右全肺不张,气管右移.CT示:右肺门肿块伴右主支气管狭窄,右全肺不张,考虑为右肺癌.PET示:右上肺团块状FDP异常高代谢灶,高度提示恶性病变.纤支镜检查发现:右主支气管开口被球形肿物完全堵塞,表面光滑,有局部出血灶,可随呼吸上下移动.

    作者:杨劼;古卫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178例分析

    食管癌目前仍是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方式较多,合理的术式应尽可能满足肿瘤的彻底切除及引流淋巴结的彻底清扫,手术安全简便,手术并发症少.我们总结自1985~1998年间手术切除的中段及中下段食管癌407例,分析三种不同开胸手术方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作者:王永平;夏树权;杨晓伟;宋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吡喃阿霉素双途径给药法治疗膀胱移行细胞癌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90%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癌虽然80%~90%首次诊断时为非浸润癌,但保留膀胱手术治疗后,50%~80%存在复发的可能,而且30%~50%将演变为浸润性癌[1].因此,减少术后复发,以及复发后的治疗仍然是泌尿外科医师必须面临的重要临床课题.我们对吡喃阿霉素(THP)双途径给药法在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应东;秦扬;杨宏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