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
  • 国际刊号:1006-2084
  • 国内刊号:11-3553/R
  • 影响因子:1.14
  • 创刊:1994
  • 周期:半月刊
  • 发行:天津
  • 语言:中文
  • 邮发:6-106
  • 全年订价:984.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 医药卫生综合
医学综述杂志   2008年4期文献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进展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分化、增殖的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在体内、体外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可将其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以此来替代坏死的心肌细胞,改善心脏功能,防治各种缺血性心脏病,减少心肌重构等,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邵华;金秀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氯离子通道及谷氨酸介导神经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

    神经胶质细胞的恶性生长导致胶质瘤,胶质瘤侵袭性强、生长迅速.这种扩散能力与Cl-通道的功能及肿瘤细胞释放谷氨酸有关.Cl-通道可使肿瘤细胞迅速的改变形状与体积,以利于穿越脑神经细胞间狭窄而曲折的缝隙;肿瘤细胞还通过释放谷氨酸来破坏瘤周神经组织,可导致癫痫发作,其兴奋性毒性作用亦可导致神经细胞死亡.正常脑组织中用以维持细胞自身稳定作用的离子通道及转运蛋白,同时也与肿瘤细胞异常的生物学特性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王帅;王晶;焦保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线粒体凋亡途径与Bcl-2家族蛋白研究进展

    线粒体是真核生物能量和代谢的中心,也是在细胞凋亡、信号转导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细胞器.Bcl-2家族蛋白是重要的细胞凋亡调节因子,包括抑制和促进细胞凋亡两类功能相反的蛋白质.Bcl-2家族蛋白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对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起调控作用.现就Bcl-2家族蛋白的发现、结构、功能以及其对线粒体介导细胞调亡的作用机制做一下综述.

    作者:李捷萌;陈彦青;刘荣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相关因子研究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普遍存在微炎症状态,而微炎症状态可加剧MHD患者的贫血、营养不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并与其病死率密切相关,故寻找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并加以积极控制,对改善MHD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微炎症状态的病因及反映微炎症状态的相关因子,尤其是C反应蛋白和脂蛋白(a)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作者:李俊;李艳锋;韩晓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脑缺血性疾病的研究

    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受体、p75NTR受体)在神经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脑缺血性疾病中,神经生长因子通过促进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抗凋亡维持神经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损伤区域血管的生成等方面治疗脑损伤.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

    作者:袁丽波;席焕久;于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核受体介导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核受体是配体依赖性的转录因子,广泛存在于细胞内,主要分为激素类核受体与孤儿核受体.它们与机体的生长发育,细胞的增殖、分化与凋亡,以及体内众多生理、物质代谢及肿瘤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很大关系.现就核受体介导细胞增殖、分化与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金丹婷;刘北忠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Visfatin与炎症及胰岛素抵抗研究新进展

    内脏脂肪素(visfatin)是新近发现的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表达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与内脏脂肪量呈正相关,在内脏脂肪组织丰度极高,在肥胖的发展过程中表达亦升高.而肥胖是一种非感染性、慢性、全身性炎症病理过程,对于visfatin与炎症的关系研究较少.其可能是机体自身平衡而分泌的一个对抗多种致炎(炎症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细胞因子,其对糖代谢和visfatin mRNA的表达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

    作者:李政钊;邓宏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细胞核因子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核因子是调节肝脏内基因特异性表达的一类转录因子,这些转录因子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调控网络,精确地控制着肝脏的发育和肝细胞的功能.深入研究肝细胞核因子在胚胎发育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可以为胚胎发育的基因调控和寻找更有效的肝癌诊断标志物、治疗靶点提供新思路.

    作者:郑洁;李进;于树娜;蒋吉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细胞色素P450重要成员——CYP2B6研究进展

    CYP 2B6参与催化多种内源、外源化合物,特别是多种临床药物的生物转化.随着它的一系列特异性和灵敏度都很高的抗体被制造出来,以及大量底物的发现,人们逐渐认识到它在CYP家族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综述了CYP2B6的重要底物、诱导和抑制剂及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晋朝;周宏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卵泡发育及其调节因素的研究进展

    卵泡发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卵泡由一个居于核心的卵细胞及周围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所组成.在促性腺激素等的作用调控下,卵泡中颗粒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分化程度不一的颗粒细胞群.颗粒细胞又通过旁分泌和间隙连接的通讯方式控制卵母细胞的生长和成熟,因而卵泡发育是处在一个庞大的调控系统严格控制之下.该文就各影响因素对卵泡发育的作用进行综述.

    作者:卢锦;朱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PPARγ、UCP2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研究显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解耦联蛋白2参与了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和胰岛素抵抗及脂肪细胞因子间有密切联系.解耦联蛋白2也可调节胰岛素分泌、限制活性氧产生、调节ATP合成等.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解耦联蛋白2与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之间的联系有助于进一步防治非乙醇性脂肪性肝病.

    作者:林海凤;林志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形成蛋白与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血管钙化

    血管钙化在终末期肾病患者很常见,其过程与骨形成相似,是有组织的主动调节过程,涉及许多促进和抑制钙化因素.其中骨形成蛋白在血管钙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骨形成蛋白2和骨形成蛋白7与血管钙化的可能相关作用是目前研究多的.

    作者:周进;陈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细胞TLR2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AS)被认为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Toll样受体2(TLR2)通过激活天然免疫,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启动,促进炎症的发展,在AS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AS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发生功能障碍,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促进AS 的发生、发展.此外,TLR2与内皮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对AS产生影响.

    作者:方玲;刘先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浅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并发症及预防

    随着内镜设备的改进及内镜技术的提高,其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其近期并发症主要为低氧血症和心脏意外、胰腺炎、穿孔、感染、出血等,远期并发症主要为结石复发、乳头狭窄、胆管炎、胆囊炎、复发性急性胰腺炎和(或)慢性胰腺炎、肝脓肿等.如何避免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发症发生后怎样采取积极措施和正确治疗仍然是临床研究的课题.

    作者:宋继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髌腱痛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髌腱痛,是发生在髌腱的劳损性病变.患者初的主诉为跳跃落地时定位明确的髌腱疼痛,通常位于髌骨下极附近.其损伤的本质并不是炎症,而是髌腱适应张力失败导致的退变.通过患者的跳跃史和详细的体格检查,诊断并不困难.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可较好地显示患病的部位及程度.一般处理包括充分热身、适度的运动量、佩戴护膝及运动后冰敷等.类固醇局部应用、体外震波碎石术、超声、偏心运动疗法等可用于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包括切开或关节镜下清理等,文献中尚不统一,其效果对比也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恒俊;赵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戈谢病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新的研究发现,帕金森病与少见的遗传病戈谢病有关.戈谢病患者帕金森病的临床特征,多数发病年龄早,无明显的静止性震颤,对左旋多巴的反应差,也有典型的左旋多巴有反应的帕金森病.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即使是杂合子也有发展为帕金森病的危险,而且帕金森病患者葡萄糖脑苷脂酶基因突变比普通人群高.在戈谢病合并帕金森病患者病理研究中发现共核蛋白阳性的路易体和包涵体.

    作者:石志鸿;张本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种危险因素在脑卒中和冠心病之间的分布差异

    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相似的危险因素,其发病在国际和国内的分布却有很大差异,阐明危险因素对不同类型的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研究的危险因素众多,文章就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6个危险因素在脑卒中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分布差异做一综述.

    作者:崔国红;佟伟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率高,成为患者病情加重乃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时处理危险因素,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措施,有效抗感染治疗,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延长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林臻;张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与动脉粥样硬化

    脂联素是一种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的细胞因子,近几年,人们开始注意到它具有调节糖脂代谢、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症等诸多特性.本文阐述了血管内皮的主要功能及检测方法,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血管内皮与脂联素的新研究,阐述二者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王慧群;陈爱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链球菌与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咽喉部后所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尽管其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但链球菌是风湿热的病因已被公认.风湿热的发生与链球菌及其产物的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机制、个体的遗传易感性等三个方面有关,本文主要综述风湿热与链球菌的关系及其二级预防方法.

    作者:金道龙;陈俊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负压型鼓室压图与中耳积液

    负压型鼓室压图是由于咽鼓管障碍导致中耳负压引起,临床该图形多见于分泌性中耳炎.目前,国内学者对负压型鼓室压图与鼓室积液的临床联系仍存有分歧.本文综合近年来有关负压型鼓室压图的鼓室峰压、镫骨肌声反射、鼓室图宽度及多频率鼓室导抗测试等多项声阻抗指标,试图探讨负压型鼓室压图与中耳积液的内在联系.

    作者:肖娟;罗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研究进展

    突发性耳聋是耳鼻喉科常见急症,近年发病有增加趋势.其病因复杂,治疗方案甚多,尚未统一,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有望改善预后.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途径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笔者在此做一综述.

    作者:梁丹;黎万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房下皱襞的结构特点及其在隆乳术中的应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在医疗保健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对乳房形态的保持都越来越重视.乳房下皱襞是乳房的一个重要结构,对于乳房美学以及乳房整形外科手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它也是乳房外科的重要解剖标志,是乳房整形外科手术测量的一个重要参考点.正确认识乳房下皱襞的组织、解剖,超微结构及形成机制,对隆乳术的术前设计,术中操作及术后并发症的防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田田;李英春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诊治现状

    所有的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即慢性肾衰竭(CRF),均引起内环境紊乱、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血液净化技术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不能有效纠正CRF所致的钙磷紊乱、骨代谢紊乱、维生素D3缺乏,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也不能阻止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检索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其发病机制、病因、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等研究状况简要综述.

    作者:曾丽花;李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进展

    沙盘游戏疗法的研究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威尔斯、洛温菲尔德和卡尔夫.沙盘游戏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在国外应用于各类儿童情绪障碍和行为障碍的治疗中,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它在国内还处于引进阶段,其有效性还处于探索时期.在掌握大量有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将沙盘游戏疗法的形成与理论,具体操作及治疗效果的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的介绍与阐释.

    作者:张利滨;黄钢;章小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临床治疗及进展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在临床较常见,其治疗视损伤程度及类型而不同,近年来临床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满意结果.文章简单地回顾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解剖、功能、损伤机制、诊断与分类,然后对其治疗原则、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并比较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

    作者:朱和平;杨洪武;沈海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的克隆性疾病,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生积聚,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而使正常造血受抑制.其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及其他血液系统疾病有关.目前,白血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随着现代实验方法的进步,人类对其发病机制有了逐渐的认识.

    作者:鄢爱红;万伍卿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研究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良性的,但具有局部浸润倾向的罕见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磁共振成像诊断的特异性较高,目前佳的治疗手段为关节镜下滑膜切除术,一些学者主张术后行外放射治疗,或者行放射性滑膜切除术.现对该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关节镜下表现,关节镜下治疗,以及诊断和放射治疗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任富继;赵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发病机制及诊治

    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一种由吸入性变应原引起的免疫介导的弥漫性肺间质疾病,仅特应性体征人群暴露于抗原环境中才发病,患者淋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发病率逐渐上升.由于其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改变、肺功能及免疫学检查无特异性,诊断较为困难,常依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避免抗原是治疗的关键,糖皮质激素疗效明显.本文就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杨中卫;王良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扁桃体与IgA肾病

    IgA肾病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是我国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也是发展为肾衰竭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多样化,组织形态学的改变轻重不一,预后相差甚远,有关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有许多不明之处,扁桃体炎被认为是引起本病的因素之一.IgA肾病发作之前通常有扁桃体炎等前驱感染史,扁桃体反复感染后则常出现肉眼血尿或尿检异常加重.因此,IgA肾病与扁桃体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

    作者:陈珊珊;柳晓明;陈英;肖青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甲醛对雄性生殖系统的毒作用及其机制

    甲醛是常见的环境污染物,极易挥发,又缓慢释放,常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能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损害.近年来研究显示,甲醛可引起雄性生殖器官、组织、细胞发生可逆和不可逆性的病理损害,其毒作用机制是通过破坏血睾屏障、诱发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等途径造成雄性生殖系统损伤.

    作者:张英彪;吴成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行PCEA效果观察

    经耻骨上前列腺切除术(suprapubic prostatectomy,SPP)是目前我国男性老年人常见的一种手术.因患者年龄较高,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术后有效的镇痛,减少膀胱的出血量,对预后至关重要[1].舒芬太尼系脂溶性的强效阿片类镇痛药物,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的治疗.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剂量的舒芬太尼复合0.12%罗哌卡因用于前列腺切除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前列腺切除术后硬膜外镇痛舒芬太尼复合0.12%罗哌卡因的佳剂量.

    作者:宋杰;孙明丽;夏红梅;孙士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淋巴管生成及其内皮标记物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淋巴结转移是肿瘤分期的重要内容和预后指标,淋巴管生成对肿瘤淋巴结转移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多种淋巴管内皮标记物如LYVE-1、Prox-1、Podoplanin的发现和淋巴管生成模型的建立,使得人们逐渐认识到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的表达和分子调控,以及其受体VEGFR-3在促进肿瘤淋巴结转移过程中的地位.抗肿瘤淋巴管生成已经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点,并证实阻断VEGF-C/VEGF-D/VEGFR-3信号通路可以抑制肿瘤淋巴结转移.

    作者:刘蕾;阮政;王新立;郑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肺癌的相关性

    肿瘤生长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血管生成及侵袭是肿瘤转移的必要条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是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是肿瘤血管新生的核心和关键因子.VEGF与肿瘤血管生成、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VEGF能增强肿瘤的血管生成能力及侵袭能力.血清VEGF与肺癌患者的病程进展及生存期相关.非小细胞肺癌血清VEGF 水平能反映肺癌的转移情况,是一种有用的预后判断指标.

    作者:曹冉华;李云霞;秦毅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热休克蛋白90在防治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

    热体克蛋白90是热休克蛋白家族中重要的蛋白之一,其作为分子伴侣参与调控、维持细胞内多种蛋白的构象和功能,在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近年发现,热体克蛋白90作为伴侣蛋白对肿瘤的恶性转变、生长、增殖及侵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成为肿瘤治疗中的很有希望的药物作用分子靶点.本文对热体克蛋白90与肿瘤的关系及其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作者:蔡志华;卢辉山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脑白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研究

    随着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及磁共振显像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广泛运用,双侧大脑半球对称性的白质异常被大量发现,这一改变被称为脑白质疏松症.其一般发生于>60岁的老年人,且通常具有痴呆和脑血管病,甚至无临床症状的老年人中.该文就脑白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及其影像学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穆峰;李小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腺癌影像学检查现状

    在乳腺癌的早期诊断中影像学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以钼靶、超声作为对乳腺癌的基本筛查手段,CT、磁共振显像、正电子发射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PET)、PET-CT定位于进一步补充检查.随着现代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综合影像学检查方法将成为今后早期乳腺癌影像诊断的主要发展趋向.

    作者:齐晨晖;陈方满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扩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扩散张量成像技术是一种新近应用于临床的具有无创性的磁共振成像方法,是目前唯一对活体大脑白质纤维走形的一种技术,可以直观的显示颅内病变与白质纤维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扩散张量成像技术的原理、扩散张量成像对颅脑肿瘤术前计划制定,以及对颅脑肿瘤、先天性胼胝体发育不全等多种疾病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武艳君;唐光才;韩福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灌注CT在颅脑方面的应用现状

    灌注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显像(CT)是近年来由于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及灌注软件的开发应用而兴起的一种新的医学影像技术,初灌注CT应用于肾脏及心肌,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全身多个器官.特别是在颅脑方面,灌注CT诊断早期脑梗死、脑肿瘤以及脑外伤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特异性,并且实现了CT诊断从单纯的诊断结构异常到诊断功能状态的飞越,灌注CT势必拥有一个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邓小飞;高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超声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超声实时引导技术已经开始应用于神经阻滞,它通过超声影像学技术来定位目标神经,其大优点是能够实时观察目标区域的解剖结构.该技术的使用有助于提高神经阻滞操作的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本文综述了超声辅助神经阻滞技术的理论基础、原理、实施以及在周围神经阻滞时的超声成像特征,为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应用这一技术提供参考.

    作者:张晋峰;张兰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脐血流S/D比值在监测高危妊娠中的应用

    多普勒超声脐血流S/D比值测定具有操作方便、对胎儿无损害等特点,是估价胎儿情况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产科高危妊娠的监测中应用广泛.现阐述S/D比值的意义及正常值的范围,并就S/D比值异常的原因及联合胎动、胎心无应激试验、催产素激惹试验及胎儿胎盘生物物理五项评分等方法监测高危妊娠、判断胎儿宫内安危状况予以简要综述.

    作者:高珊;刘颖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磁共振波谱定量颅内肿瘤代谢物的方法及技术

    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是一种检测体内组织、细胞生化代谢水平的无创性方法,它在颅内肿瘤的早期诊断、准确分期中有着重要价值.尤其是当一些因素(如合并有放射治疗后改变等)使常规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性降低时,1H-MRS提供的代谢信息能提高对肿瘤残存和复发的诊断准确性,有待逐渐成为颅内占位性病变常规检查的一部分.该文对1H-MRS定量颅内肿瘤代谢物的方法及技术予以综述.

    作者:赵芝弘;吴仁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ETV6-NTRK3融合基因研究进展

    ETV6-NTRK3融合基因是在研究先天性纤维肉瘤具有的染色体重排t(12;15)(p13;q25)时发现的,它编码的蛋白是通过ETV6转录因子的螺旋-环-螺旋结构域与NTRK3的蛋白酪氨酸激酶结构域连接在一起的.ETV6-NTRK3融合蛋白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底物1连接蛋白与多种信号级联放大相连接.研究发现,一种功能性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受体和高重复序列的多聚体在ETV6-NTRK3融合基因的致癌性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他一些肿瘤如分泌型乳腺癌也表达ETV6-NTRK3融合基因.因此,ETV6-NTRK3融合基因可以表达在多种细胞来源的肿瘤中,这一点比较具有特殊性.

    作者:段衍超;郭农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眼皮肤白化病1型的遗传学机制的研究进展

    眼皮肤白化病是由于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突变导致眼、皮肤、毛发黑色素沉着减少或缺乏引起的一类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疾病的总称.根据突变基因的不同,眼皮肤白化病可分为4种不同的类型,其中眼皮肤白化病1型是由于TYR基因突变导致酪氨酸酶功能低下或缺乏引起的眼皮肤白化病类型,国内外对此型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全面,文章就眼皮肤白化病1型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刘静;张铭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炎性因子IL-6、ICAM-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大量的前瞻性研究证明,脑血管病是遗传、环境、个人的生活方式及人体的免疫功能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新研究进展表明,脑血管病与遗传基因易感性有关,遗传基因是脑血管病传统的血管危险因子之外的一个独立因素.现就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细胞间黏附分子1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进行综述.

    作者:张艳萍;张蕴莉;方伯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及其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中的应用

    正常情况下,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均存在于正常的细胞中,其表达产物对细胞的生长发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在绝大多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引起17号染色体与15号染色体之间产生移位,从而导致早幼粒白血病基因与维甲酸受体α基因融合形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α融合基因,它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等临床关系十分密切.

    作者:周胜玉;蔡晓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基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

    各种心脏疾病发生后,因为心肌细胞增殖能力极低,坏死心肌有纤维组织替代,终导致心力衰竭.细胞移植或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某种方式,使具有高度复制和高度分化能力的细胞群体或基因到达病变的心肌,在适宜的条件下,再生出新的心肌和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应和心功能.细胞移植合并基因治疗可能是此领域的革命性进展.尽管机制不详且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但仍然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治疗手段.

    作者:林美萍;林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抑癌基因PDCD4:一种新的抗癌治疗靶向基因

    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基因是首先在细胞凋亡中因一种表达特异的蛋白质而鉴别出来的一种新的抑癌基因.近年来,在PDCD4基因对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影响,以及对转化和蛋白质翻译的抑制作用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显示,PDCD4基因在肿瘤治疗中作为一种分子治疗靶向的可能性.现对PDCD4基因的表达、结构、功能予以综述.

    作者:唐锟;刘小方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相关性研究进展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功能障碍的标志,因其在凝血过程中所发挥的双重作用,使其成为目前研究血栓性疾病发病危险因素的热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残、致死原因,遗传因素可能在并发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对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是否存在相关性的研究正日益增多,从基因水平研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对于其预防及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崔亚斌;林发全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变异与临床

    HBV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基因变异,以实现自身生存的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变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发展、严重程度以及对抗病毒治疗效果都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聚合酶链反应及其扩增产物直接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分子水平认识病毒及其变异,包括HBV不同基因区段变异的频率和类型.本文就HBV基因变异、临床意义及其检测方法的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耿颖;张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吉妮柔适宫内节育器与TCu380临床避孕效果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吉妮柔适宫内节育器(IUD)与TCu380 IUD的临床避孕效果.方法 选择门诊要求放置IUD的健康经产妇女200例,分别放置吉妮柔适IUD100例,TCu380 IUD 100例,放置IUD 后1、3、6、12 个月填写月经卡并回院随访.采用生命表法分析续用率、妊娠率.用χ2检验两组的差异性.结果 吉妮柔适组妊娠率、脱落率、疼痛发生率、月经经期、经量、因症取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吉妮柔适IUD避孕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王建梅;张钰;李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频超声对北京大学70名教职工甲状腺结节的6年随访观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随访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甲状腺结节>1cm者70例进行随访观察,第1年时6个月复查1次,此后每年复查1次,连续观察6年,同时检测甲状腺功能.结果 甲状腺结节数目增多者7例,63例结节数目无变化.对每位受检者定期监测较大一枚结节,有轻度增大者14例;囊实结节变小者13例,增大者6例,其中增大的囊实结节,经超声短期内观察3~5个月液体自行吸收.37例结节无变化.70例甲状腺功能测定大多在正常范围.结论 甲状腺结节的数目增多或增大都很缓慢,囊实结节可缩小,本组资料尚未发现癌变病例.超声随访对明确甲状腺病变的性质及指导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丽雅;徐京昕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高频电预防兔内置入物感染的实验研究

    术后感染是骨科内置入物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开放性骨折的患者,一期行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率非常高.感染以院内细菌为主,由于感染性生物膜的形成及细菌的耐药性,使治疗相当困难,针对不同的患者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多数感染病例需要再次手术去除内置入物,个别病例甚至需要截肢,常常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精神负担及身体伤害,故如何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发生是骨科手术成败的关键.本实验通过动物模型观察高频电治疗仪在预防内置入物术后感染中的效果以探讨其对感染的预防作用.

    作者:谢涛;尚希福;胡飞;李府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