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和分析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41例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骨折患者,有34例行解剖钢板固定,3例行单纯克氏针固定,4例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后30例行外固定支架固定,5例行跟骨牵引,6例行石膏托固定;中7例在2~5周转为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在7个月内愈合,平均愈合时间4.1个月.术后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平均得分89.8分,疗效等级优29例,良10例,差2例.结论 有限内固定加外固定是治疗胫腓骨远端开放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长寿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笔者2007年1月-2009年1月应用益气生血汤治疗老年人缺铁性贫血心脾两虚型6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薛连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雷贝拉唑是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PPI),具有起效快、抑酸强、作用持久稳定等特点,以PPI为基础,联合2种抗菌药的三联疗法是国际上公认的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方案之一[1].2005年10月-2007年10月,笔者采用雷贝拉唑联合甲硝唑和呋喃唑酮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5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雪梅;张萍;杨丽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术中使用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对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75例患者为对象,术中使用弯头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术中及术后观察有无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结果 插管造影成功率100%,造影阳性率11%,假阳性率1%,术后无胆管出血、胆管感染及胆管损伤.结论 采用超滑导丝经胆囊管插管造影能够预防胆管残余结石和胆管损伤的发生,且具有操作简便、可控性好、成功率高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樊书荣;韩峰;朱旭昶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肘部尺神经卡压症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 对于38例肘部尺神经卡压症患者,8例采用单纯松解术,30例采用前置术,对所有患者从struths弓到屈指伸肌腱膜进行探查松解,术中保护尺神经血供.结果 尺神经在肘部多处可受到卡压(平均2.4处).随访平均22个月,优良率87%.结论 神经卡压症病程在1 a内者手术疗效好.手术对尺神经卡压的5个部位都能进行探查松解.应根据不同的病例选择前置或单纯松解术.
作者:韩鑫 刊期: 2009年第34期
我院2001年3月-2008年3月采用国产型体外震波碎石机对20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施行体外震波碎石(ESWL)加自拟中药三金排石汤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47例随访3个月~1.5 a,2例死亡,其余患者骨折全部愈合;例产生切割,2例发生髋内翻.结论 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内固定牢固、失血少、应力分散、防旋功能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陈志坚;陈富强;沈珊安;王方;黄淦堂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发病率高,易致残.笔者2003-2008年采用中药治疗110例,临床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作者:孔秀英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近年来,胎位不正的发生率在我国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孕妇及胎儿的健康,因而积极开展胎位不正的矫治及研究很有必要.目前关于中药纠正胎位的研究及报道较少.本院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并借鉴前人的经验研制了顺产汤,并对150例胎位不正的孕妇进行了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冯俊萍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咯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出血部位主要包括呼吸道和肺.咯血的原因和轻重不一.大量或反复咯血是危重并且导致死亡的急症.顽固性咯血,临床上治疗较为困难,也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
作者:游香华;邹扬丹;黄行志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一种发生于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疾病之一.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严重时可出现关节僵硬和局部肌肉萎缩,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不便.肩周炎是推拿科的临床常见病种,推拿按摩是其主要中医康复手段;其次,患者积极合理地进行自我功能锻炼也十分重要.
作者:杨昌金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头孔CT定位,用YL-1型脑穿刺针钻孔穿刺抽吸血肿.结果 术后3~7 d血肿基本清除,4例3~10 d再发脑出血,其中2例再次行钻孔血肿抽吸术,血肿基本清除.1个月内45例偏瘫肢体明显恢复功能.6个月后随访,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Ⅰ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5例,死亡17例.结论 钻孔穿刺血肿抽吸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尚友;丁伯强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肺结核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流行范围较广、传染性强、发现较难、疗程较长的一种传染病,老年人患肺结核发病隐匿,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所表现的咳嗽、咳痰、血痰、胸痛、气喘等呼吸道症状常常被误诊为老年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等疾病而延误诊治.老年肺结核患者空洞多,痰菌阳性率高,菌量多,而且排出的结核杆菌不少有耐药性,是人群中危险的传染源.我院2006年12月-2009年3月共收治老年人肺结核53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寇淑蓉 刊期: 2009年第34期
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非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高血压的用药应以达标和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为前提[1].近期,笔者观察了已经并且继续接受规律小剂量联合用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及症状发生情况,并与未行这种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对照,旨在加深对规律小剂量联合用药的认识.
作者:张君 刊期: 2009年第34期
低血糖是临床工作中较常见的事件,但无症状的低血糖不易被发现,往往延误病情或加重基础疾病,甚至因此危及患者生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低血糖已经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1996年3月-2009年3月本院收治67例无症状低血糖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李亚昭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并发高渗性高血糖非酮症昏迷(HHNC)的治疗护理经验.方法 对2005年3月-2008年1月期间收治的1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HHNC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HHNC的患者,经过严密的监护和加强护理,均在静滴胰岛素及胃内注水治疗后24 h内,高血糖、高血渗得到控制,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死亡3例,病死率17%.结论 对HHNC患者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实施严密的监测和加强护理,可防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加快病情恢复,提高治疗质量.
作者:程惠玲;袁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胸部恶性肿瘤、气管内膜结核常引起气管、主支气管狭窄、闭塞,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本院2005年4月-2008年7月采用支气管镜置入钛记忆合金支架治疗中心气道狭窄27例,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吴斌 刊期: 2009年第34期
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2 000例,其中中转开腹62例,针对不同原因中转开腹的患者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特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钱永琴;陈凤琴;黄红兰;张静;苟燕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治疗中风后遗症肢体肿胀的护理方法和要领.方法 对中风后肢体肿胀患者61例分为2组:治疗组31例给予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每日40 min,每日1次,同时配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加每日1次针灸.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53%,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中药离子导入加热疗,配合进行精心的护理,对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近期有显著效果.
作者:李向钰;王彩霞;高贵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急性肠梗阻病情复杂,病情多变,不仅可引起肠管本身解剖和生理功能上的变化,更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性病理生理变化,若观察治疗不及时和护理不当,可引起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本院普外科2003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急性肠梗阻72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劲秀;冯婧;虞立平 刊期: 2009年第34期
2009年4月,本院收治了1例环状混合痔患者,术后10 d出现大出血,经积极抢救处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清秀;王丽华;黄丽玲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通过对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地提高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选择260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和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 260例中发生皮下血肿4例,消化道出血1例,余255例无并发症,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能有效治疗心绞痛及心肌梗死,降低恶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解梅香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VP)、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膨胀式椎体成形术(SKY)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近远期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PVP(63例)、PKP(26例)和SKY(23例)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3组术后即刻及术后6,18个月的脊柱后凸Cobb角,疼痛缓解指数评分(VSA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中有26例发生骨水泥渗漏,PVP组21例,PKP组2例,SKY组3例.3组术后6个月内疼痛缓解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在术后18个月时,SKY组、PKP组疼痛缓解指数差于PVP组,PVP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方面明显差于PKP和SKY;术后18个月,PKP和SKY的矫正效果降低.结论 PVP、PKP、SKY疼痛缓解近期效果相近,远期PVP较好;椎体后突角矫正,近期PKP、SKY较好,远期效果降低;PKP与SKY相对PVP可大大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作者:王宇;刘晋闽;章明;黄立强;任伟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的效果.方法 将479例符合ICHD-Ⅱ诊断标准的紧张型头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手法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8.78%,对照组总有效率52.99%,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手法治疗紧张型头痛疗效较好.
作者:刘宏利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缺血修饰性白蛋白(IM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24 h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56例ACS患者,分别在就诊时(3 h组)、胸痛6 h时(6 h组)和24 h时(24 h组)抽血检测IMA、hs-CRP和NT-proBNP水平,与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 h组、6 h组和24 h组IM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而hs-CRP和NT-proBNP呈显著性升高;ACS患者3 h组血清IMA、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而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 h组、6 h组和24 h组组间IM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阳性率及相应时段的hs-CRP和NT-proBNP阳性率.结论 ACS患者可能同时存在缺血、炎症和心功能受损的连贯改变.IMA是反映ACS心肌缺血的一个非常早的灵敏指标,对于发病<3 h的ACS更有价值.
作者:沈国强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双冲击疗法联合DNA免疫吸附柱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LN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双冲击疗法,即甲基泼尼松和环磷酰胺(CTX)冲击;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DNA免疫吸附柱,血流量150~200 mL/min,时间2 h,可间隔5~7 d后进行第2次免疫吸附,一般吸附2~3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离子、免疫球蛋白、补体及临床表现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ANA转阴率和ds-DNA转阴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尿蛋白定量和血免疫球蛋白IgG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临床表现治疗组均有所改善,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2组血常规、血清转氨酶、血浆蛋白、血离子和补体C3、C4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变.结论 双冲击疗法联合DNA免疫吸附柱治疗能很好地清除LN患者体内的ANA和ds-DNA抗体,缓解临床症状,有利于蛋白尿的降低和肾功能的改善.
作者:李政;赵勇智;王杰;苏莉;魏少敏;张艳娟;于有波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89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予辛伐他汀40 mg 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12周后观察2组血脂、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用药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肱动脉内皮非依赖性舒张功能(NMD)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血浆ET水平明显下降(P<0.01),NO水平明显升高(P<0.01),IMT及FMD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均无明显改善(P均>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宗超;王岚英;张勇;韩江哲;骆秉铨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胫前、踝周、足近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6例18处创面.近、远端蒂大皮瓣面积分别为7 cm×13 cm和8 cm×15 cm.术中皮瓣周缘扩大切取宽约1 cm筋膜脂肪瓣,从肌膜下游离掀起皮瓣,切取前外侧和外侧2个肌间隔组织,分层缝合深筋膜和皮肤.结果 2例皮瓣边缘约2 cm坏死,经换药治愈;其余皮瓣均成活.随访3~18个月,足踝部皮瓣臃肿5例,行皮瓣修整术后行走功能明显改善;痛性神经瘤1例,行神经松解包埋术治愈;与肌腱粘连1例,松解术后足趾运动功能改善.功能优良率81%.患者主观评价满意11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结论 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可靠,切取面积大且方法简单,吻合神经可恢复皮瓣感觉,是一个修复小腿、踝、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良好选择.
作者:陈超斌;陈振兵;王忠仁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是一种控制不住的,没有明确对象或内容的恐惧,或提心吊胆的痛苦体验,或觉得有某种威胁即将来临,实际上并不存在威胁,即使有威胁也与其焦虑的程度不相称.
作者:付康;刘军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腰椎滑脱为常见的脊柱病变,是椎弓峡部骨质缺损引起椎体前移,导致脊柱失稳,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伴随一系列脊柱退行性改变.腰椎滑脱分为真性及假性腰椎滑脱,前者椎体滑脱伴有椎弓峡部裂,而后者仅有椎体滑脱而椎弓完整.
作者:胡劲松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肺动脉高压(PAH)是以肺血管重建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肺血管增生性疾病,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发布的有关PAH诊断和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新指南中将其定义为平均肺动脉压≥25 mmHg(1 mmHg=0.133 kPa)、毛细血管压或左房压≤15 mmHg.PAH分为原发性(PPH)和继发性(SPH)2种,生存期2~5 a,早期诊断和治疗干预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笔者就近年来肺动脉高压发病机制和中医药防治肺动脉高压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史万祥;李秀勇 刊期: 2009年第34期
帕金森病(PD)也称震颤麻痹,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由缓慢发生的选择性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丧失和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减少,导致锥体外系的一系列症状,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特征.
作者:关婷;鲍远程;余元勋;方长水;陈丽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随着心肺复苏技术的发展,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水平已有明显提高, 能迅速恢复自主循环的占14%~30%.但由于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性较差,易引起不可逆损害.虽然部分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但终因不可逆性脑损伤而致死亡或残留严重后遗症,导致脑复苏失败而影响了心搏骤停后整个心肺复苏水平.近年来,中医药学的迅速发展,中医药参与脑复苏的研究越来越多,现综述如下.
作者:杨润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髂动脉瘤(IAA)由Valentine Mott于1827年在尸检中首次发现并进行描述,但直到人工合成材料问世后才引起广泛注意,有关髂动脉瘤的治疗也得以迅速发展[1].现将髂动脉瘤的诊治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邵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胸部创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常合并较重的复合伤,多危及生命,快速、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可减少伤残及降低病死率.现将本院2004年8月-2009年5月资料较完整的168例胸部创伤患者的X线平片与CT扫描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
作者:谷龙先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输尿管梗阻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5例经B超及静脉尿路造影检查的输尿管梗阻性病变患者行MSCT肾脏输尿管扫描及输尿管重建.重建方法有多平面重建(包括曲面重建)、3D重建(包括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成像)及仿真内窥镜成像.结果 25例均能清楚直观显示病变位置、大小及输尿管梗阻扩张程度及范围,并可观察梗阻部位及周围组织情况.其中12例输尿管结石病变行仿真内窥镜成像成功显示输尿管腔内情况及结石形态.结论 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可清楚显示病变位置、周围组织及提供立体直观的图像,对输尿管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作者:侯海燕;姜建威;王均干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糖尿病患者腘动脉结构与功能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4例糖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的左侧腘动脉行二维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内-中膜厚度(IMT);M型超声测量左侧腘动脉收缩期内径(Ds)和舒展期内径(Dd);频谱多普勒测量收缩期大血流速度(Vsys)、大反向血流速度(Vrev)、舒张期大正向血流速度(Vdias);用血压计测量左侧腘动脉血压,并计算脉压 (PP);通过公式计算僵硬度β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等参数.结果 糖尿病患者比健康人斑块数目及低回声斑块检出率增加,IMT增厚,僵硬度β指数增大,扩张性和顺应性减低(P<0.001),Vdias减低(P<0.01),Dd、Ds 、Vsys 、Vrev、血压等无明显变化.结论 彩色多普勒二维超声主要反映腘动脉结构改变,血流动力学中Vdias临床意义较大;腘动脉功能参数僵硬度β指数、扩张性和顺应性可以与其相互补充,为临床提供更全面信息.
作者:刘彩虹;马丽;霍中元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高频彩超对小儿淋巴结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59例临床及超声诊断为腹腔淋巴结炎患儿的声像图资料.结果 59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中,均有腹腔淋巴结肿大,27例血流丰富;41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右侧腹及右下腹,18例肠系膜淋巴结分布在腹腔其他部位.结论 高频彩超检查无创,易于重复,声像图具有特征,可作为小儿淋巴结炎临床诊断的主要检查方法之一.
作者:林利;陆燕;向慧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颈髓损伤的低磁场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23例颈髓损伤的MR表现.结果 23例颈髓损伤患者异常信号多发生在颈3-6椎体水平,异常信号T1WI为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结论 MRI能显示颈髓损伤的范围,是颈髓损伤好的检查方法.
作者:赵淑丽;付佳臻 刊期: 2009年第34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损伤[1],以中青年为多,常因直接暴力、从高处跌落所致.常规检查以X线为主,通常拍摄侧位、轴位片.但轴位位置特殊,患者因疼痛难以合作,拍摄时易加重病情;另外传统X线检查难以准确显示骨折类型、关节面损坏程度以及骨折线走行方向,有无分离、关节腔内有无骨折片等情况.CT能提供这方面的信息,现将60例跟骨骨折患者的CT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吕金纯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利用C57BL/6小鼠制备黑色素瘤动物模型,选择合适的造模条件.方法 将黑色素瘤细胞株B16制备成1×108 L-1、1×109 L-1、5×109 L-1、1×1010 L-1浓度的细胞悬液,分别注射于小鼠背部,观察小鼠的出瘤时间、生存期及小鼠生活习性的改变.结果 小鼠出瘤率为100%.浓度越高出瘤时间、生存期越短,生活习性改变越明显.结论 选择背部为注射部位较方便,细胞浓度为1×109 L-1制备的动物模型,出瘤时间、生存时间更适于实际工作.
作者:张燕;郭伶俐;赵发;任鹏涛;田青;蔡建辉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黄芩甙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腺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黄芩甙干预组,每组15只.假手术组进腹后仅翻动胰腺和十二指肠后关腹,模型组采用3.5%牛磺胆酸钠逆行胰胆管注射造成SAP大鼠模型,黄芩甙干预组在造模成功后给予黄芩甙治疗.术后3,6,12 h测定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MPO)、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胰腺组织PARP的活性代谢产物聚腺苷二磷酸核糖(PAR)的表达水平.结果 术后3,6,12h,模型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MPO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黄芩甙干预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及MPO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胰腺组织均无PAR表达;模型组PAR阳性,且随时间延长表达显著增多;黄芩甙干预组PAR表达低于模型组,且随时间延长显著减少.术后各时间点,黄芩甙干预组胰腺组织IL-6和TNF-α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1).结论 黄芩甙可能通过抑制PARP的活性,减轻活性氧产物对胰腺组织的损害而发挥对胰腺组织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曙光;李慧艳;刘震雄;王旭霞;赵保民;闻勤生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观察参归软肝胶囊(SGR)对脾虚小鼠耐力及应激能力的影响.方法 对脾虚小鼠连续灌服14 d参归软肝胶囊,通过耐常压缺氧试验和常温游泳试验,测定SGR对脾虚小鼠对疲劳的耐力及应激能力.结果 SGR可明显延长小鼠的游泳时间及耐缺氧时间.结论 SGR能改善动物的脾虚状态,提高其疲劳的耐受力及抗应激反应能力.
作者:丁细桃;邱相君;李艳;胡国新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调查荆州市性传播疾病(STD)的感染现状,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1 207例门诊疑似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淋球菌(NG)检测,运用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07例患者中有583例检出病原体,STD阳性率48.3%;其中22例检出NG,阳性率为1.8%;43例检出CT,阳性率为3.6%;518例检出UU,阳性率为42.9%;混合感染中CT+UU检出率3.7%,UU+NG检出率为2.6%,CT+UU+NG混合检出率为1.5%.结论 中青年就诊者泌尿生殖道病原体阳性率高,应重视病原学的检查,进一步加强STD的防治工作.
作者:韩昌洪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精浆果糖和中性α-葡糖苷酶在无精子症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例正常生育男性和60例无精子症患者,分别检测精浆中果糖含量和中性α-葡糖苷酶活性,比较正常对照组和不同类型无精子症(睾丸原发型、先天性梗阻型及获得性梗阻型)患者精浆中这两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睾丸原发型、先天性梗阻型及获得性梗阻型一次射精精浆果糖含量分别为(21.93±8.03)μmol、(33.07±11.73)μmol、(0.34±0.46)μmol和(35.19±11.05)μmol;一次射精中性α-葡糖苷酶活性值分别为(40.15±21.50)mIU、(37.63±14.80)mIU、(1.72±1.45)mIU和(1.69±1.17)mIU.结论 检测精浆果糖含量和中性α-葡糖苷酶活性在无精子症中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卢卫国;何静;周迎春;林卫虹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非淋菌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情况.方法 对2002-2008年1235例标本支原体培养情况及其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35例标本支原体培养阳性452例,阳性率为36.6%,其中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为28.5%,人型支原体(Mh)阳性率为1.1%,Uu+Mh阳性率为7.0%.女性培养阳性率为44.7%,男性培养阳性率为20.6%,男女阳性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X2=16.11,P<0.01).在支原体感染患者中,以20~30岁患者为主,Uu为主要病原体,在对9种药物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中,Uu对交沙霉素、美满霉素及强力霉素敏感率较高.结论 对于Uu和Mh感染,临床医生应当结合药敏试验合理应用抗生素.
作者:孙艳;尹艳霞;于庆杰;刘乐霞;刘凤茹;吴伟华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佳的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方法 对16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找出不同住院阶段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差别,加以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 除了饮食指导和运动指导应贯穿于整个住院过程外,患者在不同时期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住院早期的主要需求为环境介绍、心理疏导;住院中期的主要需求为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而出院前的主要需求为复诊及自我监测控制等知识.结论 根据不同住院时期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进行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自我维护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陈燕;燕树勋;李桓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探讨临床路径在呼吸科住院患者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方法 对呼吸科住院患者以临床路径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表,并依表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并对健康教育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呼吸科住院患者出院前1 d,对疾病基础知识及预防平均及格率为96%和98%.结论 临床路径用于呼吸科住院患者可督导患者知、信、行的统一,提高患者满意率.
作者:徐灿;杭美琴;施小利;蔡志敏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研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提高哮喘儿童疾病管理和控制的作用.方法 将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40例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2组,2组均遵医嘱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方式健康教育,实验组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观察9个月后2组患儿疾病管理情况、哮喘发作情况及误学(家长误工)情况.结果 患儿定期复诊知识及给药方法知识掌握情况、哮喘发作情况及误学(家长误工)时间等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健康教育可促进哮喘儿童规范治疗、贯彻GINA方案,使哮喘患儿临床症状长期缓解、生活质量提高,方法简单实用,值得长期推广运用.
作者:周宏;杨玉梅 刊期: 2009年第34期
目的 评价中年Ⅰ级高血压系统性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90例原发性中年Ⅰ级高血压患者进行单纯性健康教育(不服用与降压相关药物),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干预6个月后血压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血脂、体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 系统性健康教育干预中年Ⅰ级高血压有较好效果,为高血压预防和非药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孙桂平;张晓艳;秦新红 刊期: 2009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