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
  • 国际刊号:1008-0740
  • 国内刊号:32-1857/R
  • 影响因子:0.64
  • 创刊:1993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438
  • 全年订价:14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和《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收录
  • 心血管系统疾病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4年4期文献
  • 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QRS积分对左室肥厚诊断标准的对比研究

    目的评价目前通用的诊断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标准.方法将220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左心室肥厚者的心电图,与220例超声心动图排除左心室肥厚者的心电图进行对照.结果目前通用的判断左心室肥厚的心电图标准,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低(P<0.05,但QRS电压对时间的积分却是判断左心室肥厚的较好指标.)结论 QRS电压对时间的积分应是判断左心室肥厚的较好指标.

    作者:郭媛;刘培良;杨东;隋文乐;钟敬泉;张庆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疗效

    目的分析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治疗慢快综合征(SFS)的疗效.方法对3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伴心房颤动(Af)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器.术后分别于1、3、6和12个月进行随访,1年后每年随访1次.观察起搏器工作状态,有无Af及其它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24例患者未发Af,6例服用胺碘酮后未复发,2例有较多的房早而长期服用拮抗剂,2例转为持续性Af.结论 SFS者安装以心房起搏为基础的生理性起搏治疗,疗效肯定.

    作者:姜正南;侯建民;吴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1例X综合征患者QTd分析

    目的探讨X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QTd)改变意义.方法对21例(A组)X综合征患者QTd与20例(B组)正常健康人进行对比.结果 A组QTmax、QTmax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QTd、QTcd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X综合征有慢性交感神经系统张力增高,临床选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治疗有一定帮助.

    作者:刘春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204例短Q-T 间期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短Q-T间期的检出率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对3 054例教职工健康体检中的短Q-T间期者进行有关心电图分析.结果短Q-T间期总检出率为6.7%,男7.3%、女4.8%,男女之比为4.5:1,各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Q-T间期多见于男性,与年龄无关.

    作者:罗玉兰;周从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梗死前心绞痛对初发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研究

    目的通过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阐明其能否诱导缺血预适应(IP)以及与QTd的关系.方法对118例AMI患者,分为有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并根据心绞痛次数不同将A组分为A1、A2、A3 3个亚组.对各组的QTd以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R)、猝死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QTdA组为(51.68±12.32)ms,B组为(63.14±11.75)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MVAR分别为4例(5.97%)和11例(21.57%),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猝死分别为1例(1.49%)和6例(11.76%),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A组的3个亚组QTd分别为A1组(59.60士11.72)ms、A2组(52.19±13.48)ms、A3组(46.81±12.27)ms,A2与A1比较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A3与A1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具有IP作用,能明显降低初发AMI的QTd,减轻心电不稳定性,从而减少致命性MVAR的发生.

    作者:王治平;李其富;郭忠则;王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Q-T间期延长300例分析

    目的探讨Q-T间期延长的临床意义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300例Q-T间期延长按不同临床痰病分类,深入测算QTc、QTd,并对心律失常及其不同类别时的QTc、QTd作分析.结果 Q-T间期延长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易发生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Q-T间期明显延长者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单纯QT间期延长而无QTd明显增大者,无恶性心律失常出现.本组几种主要疾病QTc、QTd意义相仿,但AMI、心肌病、风心病的QTd明显增大,高血压无左室大(LVH)者QTd值较小.结论不能单纯分析Q-T间期长度,要进一步计算QTd,QTd具有更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各型冠心病心率变异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CHD)者对心率变异性(HRV)的影响及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方法对CHD者165例(A组),按国际心脏病学会(ISFC)和WHO临床命名标准分为5型,对照组(B组)150例.均记录24h DCG,进行HRV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①A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较正常人明显降低有显著差异性,P<0.05.②A组各型HRV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HD者HRV降低;不同类型CHD者之间HRV降低无显著差异性.

    作者:曾春芳;姚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与心电监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及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早期静脉溶栓者心电监测再灌注性心律失常(RA)的主要表现及临床价值.方法对66例26~66岁AM者施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同时进行心电监测RA的发生情况.结果 57例临床判定冠脉再通(再通率为86.4%).RA的发生以室性早搏(69.7%)、房性早搏(69.7%)及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56.1%)为主,其次为窦缓、窦性停搏、窦房阻滞(24.2%).临床特点多为阵发性,可自行终止;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仅发生于冠脉再通组.结论加速性室性自主节律是溶栓后的特殊类型,作为一项无创性心电监测指标,具有判定冠脉再通,溶栓成功的可靠临床价值.

    作者:闫忠华;刘书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者心律失常的特点.方法对256例老年患者(A组)和240例中年患者(B组)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对比.结果 A组除白天慢心率外,其余各项心率均低于B组(P<0.005),A组各种心律失常的总发生率,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05),伴有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障碍者,其室性心律失常(VAR)的总发生率和Ⅲ级以上VA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缺血和左室功能正常者(P<0.005).结论老年冠心病者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随年龄而增高.

    作者:张淑芳;岳喜进;宋新华;臧鑫;杨丽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时SV3>SV2、RV6>RV5 对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价值

    目的对50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合并左心室肥厚(LVH)(A组)的心电图诊断,与40例单纯完全性LBBB(B组)对照.结果 A组RⅠ+SⅢ、SⅢ>RⅡ、SV2、SV3、SV3>SV2、RV6>RV5、SV1+RV5、SV3+RV6、SV1+SV6等指标,与B组相比P<0.01,SV3>2.7mV,敏感性为89.2%,准确性为85.3%,特异性为87.9%;其次为SV3>SV2,敏感性为58.1%,准确性为61.6%,特异性为73.6%;SV3+RV6>4.3mV,敏感性为68.8%,准确性为63.7%,特异性为74.1%;RV6>RV5,敏感性为52.4%,准确性为60.4%,特异性为70.6%.结论 SV3、SV3+RV6>4.3mV、SV3>SV2、RV6>RV5、QRS>0.15s是LBBB合并LVH的有效参数.

    作者:刘淑君;周映;侯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血压病患者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者P波离散度(Pd)对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24h动态心电图(DCG)和超声心动图(UCG)监测并测量计算大P波间期(Pmax)、小P波间期(Pmin)和Pd.根据DCG检出的房性心律失常按Kleigar分级标准分为轻度房性心律失常组和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组.用UCG检测左心房内径.结果 EH者左心房内径增大发生率为73.2%,其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2.74%,左心房内径正常者为16.8%,差异有显著性.左心房增大者出现Pmax和Pd增大,Pd增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max增大者发生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82.76%,Pmax正常者为25.93%,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左心房增大与Pd增大有关,是EH者发生严重复杂房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鹰;唐耀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伴室性心律失常晚电位临床意义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进行心室晚电位(VLP)测定,分析室性心律失常(VAR)和VLP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美国生产ECGLABTM工作站,VLP采用Frankd导联测定.结果发现AMI伴VAR者VLP比未伴VAR者阳性率明显增高,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并发现多部位比单部位阳性率高.结论 VLP与心律失常有着密切联系,VLP阳性者,室内电活动呈不稳定状态,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可能.

    作者:周昳;刘淑君;侯红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对比观察

    目的观察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与其他类型的肥厚型心肌病(HCM)的心电图改变.方法 对87例HCM(B组)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及心电图检测,对比16例AHCM组(A组)与71例HCM组(B组)的心电图ST段压低、T波倒置、传导阻滞、病理性Q波、左室高电压、WPW的发生率.结果 A组与B组的病理性Q波、巨大倒置T波的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B组两组之间虽然心电图及其它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但病理性Q波以及巨大倒置T波的存在与否,对两种HCM的心电图改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王幸;洪建凤;张春丽;许伟;徐国林;张仁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逆传型快-慢交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

    患者女性,76岁.因心悸、头昏、气急1月余就诊.体检:心律绝对不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晰,胸片正常.临床诊断:冠心病.

    作者:罗晓晖;许传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房性心动过速伴左束支蝉联现象

    患者男性,40岁.临床诊断:特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频率72次/min,P-R间期0.18s,QT间期0.40s,可见连续5个快速的宽QRS波;特征:①QRS波前有P'波,P′-R间期0.16s,为房性心动过速;②异位心房率200次/min,房室传导比例1:1,房性QRS波时间0.16s,V5~V6呈R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

    作者:罗少群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三重心律伴多种室性融合波

    一帧心电图上同时出现三种心律并形成多种室性融合波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60岁.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在我院安装VVI型起搏器.心电图(图1)为Ⅱ、Ⅲ导联.Ⅲ导示:R1、5、7形态为室上性,前有相关P波,为窦性心搏,频率61次/min.

    作者:汪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间歇性左前分支阻滞1例

    患者男性,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型、高脂血症.因胸闷、气短及胸骨后疼痛不适来就诊.常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显示:

    作者:万颖;梁德才;朱红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巨T 综合征伴矮小直线形室早二联律

    患者女性,67岁.因头痛伴视力减退1个月,呛咳、右肢无力1周于3月8日入院.有高血压病史7年,动脉炎5年.查体:BP 180/100mmHg,CT示右侧枕叶低密度灶.临床诊断为:①脑梗死;②高血压病;③动脉炎.

    作者:贾晓丽;卢喜烈;卫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Brugada综合征1例

    患者男性,32岁.近3个月来发生不明原因晕厥3次,每次伴有意识丧失约3min,第2次晕厥心电图显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见图1),给予心前区捶击后恢复为窦性心律.

    作者:于树君;车志宏;戚平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隐匿性交接性早搏致假性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女,80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A、B 2条为CM5、CM1、同步描记的DCG.窦性P-P间期0.63~0.74s,频率81~95次/min.A条P1~4,P7~10呈2:1传导,B条P1~4呈2:1传导,自P5起呈3:2传导,所有窦性下传心搏的P-R间期固定为0.16s,颇似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

    作者:刘弈;刘东;李国冰;沈文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房室交接性早搏逆传致窦性节律重整

    患者男,22岁.因胸闷、心悸月余来院就诊.临床诊断:心肌炎.图1上、中行为连续记录.基本心律为窦性,PⅡ直立,PaVR倒置.P-P规整,频率79次/min,P-R间期0.10s,QRS时间0.08s.上行R3、下行R2、9为交接性早搏,可见逆行P-波,P'-R间期0.08s,联律间期0.44s,代偿间歇不完全.中行R7联律间期0.41s,QRS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为早搏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作者:吕延兴;李志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腹部手术中并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报告

    患者男性,68岁.因腹痛4d,便血1d,于2003年急诊入院.大便潜血阳性,心电图示:①窦性心动过速;②肢导联QRS低电压;③偶发室早(图略).入院20min后出现大量鲜血样便(约500ml),患者烦躁不安,口唇苍白,BP 130/70mmHg,遂行剖腹探查术,在心电监护、全麻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顺利,在缝合皮肤时,患者突然心跳停止,经抢救心跳复律后,查心电图,ST段Ⅱ、Ⅲ、aVF、V1~V4抬高3~8mm,其中ST段V1~V3抬高呈墓碑形,其前有小Q波.

    作者:沈琼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4相房室传导阻滞伴干扰性完全性房室分离

    患者男,75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3导同步24h DCG不同时段的V5导联片段.图1B 2条为连续记录.图1A(12:08:08):窦性P-P间期0.734~0.710s(81~84次/min).P-R间期0.15s,QRS波为室上性.T波倒置.

    作者:秦地茂;周从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引起双重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46岁.5小时前发作心动过速就诊.本次无诱因突发心悸、胸闷、大汗淋漓、呼吸急促.既往有两次发作史,家族中无相同病史.一般情况差,神智清楚,烦燥不安,口唇发绀,颈静脉怒张,双肺无湿性罗音,心界向左扩大,无明显杂音,律齐,HR 184次/min,血压测不出,腹软,肝脏肿大剑下5cm,肋下3cm,边钝质中等,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侧踝关节轻度水肿.

    作者:杜云惠;唐咏;山路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窦性夺获伴3位相右束支传导阻滞

    患者女,72岁.自觉胸闷、头晕5d.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V1导联,基本心律是窦性心动过缓伴不齐42~52次/min.延迟出现的过缓的心室波R-R均齐,频率46次/min,呈室上性.

    作者:马伟;王凤秀;贾邢倩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引起等频性房室分离

    患者男性,65岁.因头昏、胸闷、心悸加重半年入院.临床诊断:病窦综合征,安装VVI起搏器,心电图示:每个宽大畸形的QRS波之前均有起搏脉冲信号,起搏频率60次/min,QRS波时限0.15s,在Ⅱ、V1导联,每个心搏的ST段至T波上均可见未下传的窦性P波,心房率60次/min.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心室起搏心律;③等频性房室分离.

    作者:靳怡;刘苏红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房下部心律、WPW、房性并行心律之QRS波形正常化

    患者男性,30岁.因心悸1W就诊.体检:心率92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临床诊断心律不齐.图1为Ⅱ、Ⅲ导联,Ⅱ导联为连续记录,除P2、8、12外,P倒置,P-R间期0.10s,其后RⅡ、Ⅲ前均有δ波,P-J间期0.22s,为预激综合征.Ⅱ导P2、8、12提前出现,P波直立,偶联间期不等,分别为0.43s、0.57s、0.36s,互差0.21s.P-R间期0.16s,下传的QRS波形态、时间正常.

    作者:马淑英;吕金兰;徐韬;张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脑挫裂伤所致J波1例

    近来,我们观察到1例脑挫伤患者在QRS波终末部出现明显的J波,并随着脑挫裂伤的好转,J波逐渐变小,后消失,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慧珠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严重低血钾致心电图多种改变1例

    患者女性,43岁.近3年来食欲差,精神欠佳及生活无规律.于2003年9月23日突发四肢无力,继而不能下床,遂来院急诊.门诊查血钾为1.83mmol/L,血糖13mmol/L.

    作者:汪晖;沈巧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房脱节1例报告

    患者男,64岁.高血压史20年,活动后气喘10年,加剧2d入院.入院后检查:X光片示心脏增大.心肌酶学显著增高.临床诊断:原发性高血压Ⅲ级,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三度,心功能不全Ⅳ级.入院后经积极治疗,20h后心脏骤停,抢救无效死亡.

    作者:林春艺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同步同比例窦房及房室双层文氏阻滞

    患者男性,76岁.临床诊断:24h 3导联动态心电图(DCG)不同时段出现窦早、房早、室早、短阵房速及不同程度的窦房、房内及房室传导阻滞(AVB),以夜间为重,白天心律快时房室传导正常,P波振幅明显高于夜间(图略).

    作者:秦地茂;周从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伴一度Ⅰ型AVB 1例

    患者男性,76岁.患冠心病10多年,心慌气短2h急来院.做心电图后以室上速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后终止.

    作者:周理;王晓梅;魏志梅;周春霞;安小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AMI溶栓治疗发生窦性停搏阿斯综合征

    患者女性,73岁.剧烈持续性胸痛3h入院,向左肩部放射,伴四肢湿冷,恶心、呕吐.有高血压病20年,规律服药,血压控制在140/90mmHg左右.体检:脉搏36次/min,血压70/45mmHg.神志清楚,口唇紫绀,皮肤湿冷,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早搏,心率46次/min,心音低钝,未闻及杂音.心电图示:窦缓,频发房性早搏,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诊断:AMI、心源性休克.

    作者:赵世印;谭华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QRS综合波的早期改变及临床意义

    对18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胸痛发作后5h内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以探讨各导联QRS综合波的早期变化,结果如下.

    作者:王艳玲;张宝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脏变态反应15例临床分析

    心脏变态反应为荨麻疹全身表现的一部分,又称心脏荨麻疹,其临床特征为荨麻疹同时伴有心脏症状、体征及心电图改变,严重者可致昏厥、休克甚至死亡.本文对15例心脏变态反应患者进行分析.

    作者:刘惠青;张秋成;闫爱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7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危害小儿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诊断相对较困难.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VMC的重要方法之一.现采用美国PI公司生产的IBM动态心电图3通道24h连续记录,经计算机人机对话测试分析,对我院收住院的78例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进行动态心电图分析.同时结合临床症状、心脏超声及心肌酶学改变等辅助检查,旨在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率.

    作者:周国丽;李青莉;赵小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监测60例心肌总缺血负荷的临床意义

    心肌总缺血负荷包括有痛性心肌缺血和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心肌缺血的总体反映.监测心肌总缺血负荷,了解冠心病者的心肌缺血情况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现报告60例如下.

    作者:田玮;戚新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原发性高血压伴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关系

    QT离散度(QTd)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新指标.其定义为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中长QT与短QT之差(QT大-QT小)[1].大量临床研究显示QTd可作为反映心律失常的有效指标.QTd<50ms为大致正常,≥50ms有临床参考价值,≥80ms则有重要的临床诊断和预测价值[2].本文主要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室肥厚(LVH)时与QTd的关系.

    作者:陈月英;沈磊;黄景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5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近年来研究发现,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严重疾病,已经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对15例PTE的心电图表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琳;赵学琴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Ⅱ型糖尿病20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本文收集2002年1月~2003年8月在我院确诊为Ⅱ型糖尿病的200例资料,从动态心电图(DCG)角度进行分析.

    作者:齐连芬;方业明;刘晓洁;李川洁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0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电图分析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SEH)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分析104例SEH者(A组)的心电图,并与非SEB者(B组)的心电图55例对比,报告如下.

    作者:杨爱英;徐书萍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女性,32岁.因突发昏厥来我院就诊.口述:近2年来反复发作心慌、眩晕、近几日曾多次发生昏厥.体检:心界不大,心率56次/min,超声心动、脑CT均无异常,两肺阴性、肝脾未触及.同时作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缓、室性早搏,P-R间期0.18s,Q-T间期延长达0.52s.随即收入院观察.

    作者:陈小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窦性QRS尖端扭转4例分析

    窦性QRS波沿着基线发生尖端扭转很少见,现就本院遇见的4例分析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53岁,农民.发热、胸痛20余天,呼吸困难1周入院.20d前突然发热,体温38℃,经抗炎治疗体温恢复正常,但呼吸困难无缓解,左胸呼吸音低,叩诊浊音,胸部X线片示左胸中等量积液,B超见左胸第6~10肋液性暗区,前后径10.3cm;心包未见积液.

    作者:罗道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外伤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性,24岁,因爆炸致右腿、双手及前胸创伤出血.于2002年5月27日入院.入院查体:心肺未见异常;即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T-T改变,室性早搏;正位胸片及心彩超未见异常.

    作者:田敏肖;宋海霞;刘艳阳;栗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ST-T改变误为心肌缺血2例

    例1,患者女,年龄48岁.常感胸闷、心慌、易疲劳,近期出现颊面及双手肿胀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26/90mmHg,胆固醇7.0mmol/L,甘油三脂1.0mmol/L.心电图(图1A)示:P波规律出现,电压0.2mV,心率平均100次/min,P-R间期0.10s,QRS时间0.06s,Ⅰ、Ⅱ、Ⅲ、aVF、V4~V6导联ST段压低>0.05mV,Ⅱ、aVF、V5、V6导联T波低平,Q-T间期0.34s.

    作者:隋志慧;许春华;续鲁业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儿童自主神经对心律的影响

    患者男,9岁.因咳嗽、咳痰来院门诊.体检:T36.8℃,P 82次/min,R 18次/min,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透视及心脏无异常.静息时心电图(图1A)示:Ⅱ、Ⅲ、aVF、V4~V6导联P波倒置、aVR导联P波直立,P-R间期0.10s,心率81次/min,考虑非阵发性房室交接性心动过速.

    作者:许金兰;丁海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房性并行心律合并呼吸肌肌电伪差误为心房颤动1例

    房性并行心律(APSR)并非罕见,呼吸肌肌电伪差也不时可以见到,两者并存时会对诊断带来困难,现报告1例于后.患者男性,40岁,慢性支气管炎20年.不时有呼吸急促、口唇发绀,查体未闻心脏杂音,双肺有干罗音,余无特殊,未见心衰体征.

    作者:冯晓燕;陈菊花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酗酒致急性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36岁.于2003年10月26日晚饭前饮52度白酒约9两左右,晨3h睡眠中突感心前区疼痛,为压榨性疼痛,并向左肩放射,口服止痛片2片无好转,故急来我院就诊.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即刻心电图示:Ⅰ、aVL导联ST抬高0.1mV,V1呈弓背抬高0.2mV,V2~V5导联呈上斜型抬高0.2~0.4mV且ST段形成单向曲线图.以急性心肌梗死收入院.

    作者:邢亚坤;段彬彬;李纯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严重低血糖引起室内传导阻滞2例

    我们近发现2例严重低血糖导致室内传导阻滞,现报告如下.例1 患者男,69岁.因突发神志不清伴全身大汗、四肢冰凉1h入院.既往有风心病、心房颤动、心源性肝硬化病史.体检:T 36.3℃,R12次/min,HR 129次/min,BP120/60mmHg,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灵敏,双肺可闻及大量湿罗音及哮鸣音.

    作者:李世云;苗穗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胺碘酮致长间歇依赖型多形性室速1例

    胺碘酮可引起QT间期延长,但诱发长间歇依赖型多形性室速(VT)者很少(<1%),现将所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女,5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房颤.服用胺碘酮1日3次,每次0.2.2001年3月20日出院后自行间断服用.自诉5月7日起连续服用6d,每天3次,每次0.2,5月14日出现心慌不适来院而描心电图(见图).住院后停服胺碘酮,仅作对症处理后好转,房颤犹存(图略).

    作者:陈菊花;冯晓燕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股骨干骨折致肺栓塞1例

    患者男,32岁.因股骨干骨折入院.查体心脏未见明显异常,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胸片、心脏彩超、血脂、心电图均正常.术后病人忽然心慌、胸闷、胸痛、气短.急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112次/min,心电轴右偏+116°,QRS时限增宽但小于0.12s.V1、V2导联QRS波呈现rSR′型(图略),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图略).结合病史、症状,急性肺栓塞诊断成立.给予溶栓治疗后,病人的症状开始缓解,恢复正常后复查心电图示正常.

    作者:刘敏;宋斌斌;管爱静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甲状腺功能低下性心脏病致完全性双侧束支传导阻滞

    患者女性,67岁.临床诊断:甲状腺功能低下.入院后超声心动图示:左房53mm、左室53mm、右房81×61mm、右室38mm,余大血管内径及瓣膜结构室壁厚度、活动度未见异常.

    作者:杨东;郭媛;李燕;魏希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动态心电图记录心源性猝死1例

    患者男性,78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十余年,胸闷3年加重半月,于2002年12月9日入院.既往ECG示:偶发房性早搏(PAS)、房颤(Af)、ST改变.本次入院时查体:T37℃,P 110次/min,律不齐,R 23次/min,BP 160/85mmHg,ECG示:阵发性房速.拟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冠心病、心律失常.住院半月,咳嗽、咳痰好转,查血电解质正常,未使用洋地黄制剂,于2002年12月24日8:47行DCG检查.

    作者:方彩英;周国宝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合并阻滞型窦性P波

    患者女,50岁.风湿性心脏病30余年,长期服药.因腹泻,一日数次,水样便入院.体检:BP:130/80mmHg.听诊:呼吸音粗糙,双肺干湿罗音.心前区稍隆起,心尖搏动弥散.心浊音界向左下扩大,节律不齐,心音强弱不一.二尖瓣区可闻及Ⅲ/6级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作者:罗东光;纪明月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周期性麻痹致房性心动过速伴交替文氏周期传导1例

    患者男,16岁.因心慌心悸伴双下肢无力5d入院.查体:T 36.5℃,R 19次/min,P 9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92次/min,律不规整,心音较低,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双下肢肌力3级,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

    作者:邹建峰;彭志宏;顾法霖;宋霞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69例分析

    心房颤动(Af)是常见心律失常之一.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查5 884例,检出持续性Af 161例,占2.7%.现对其中出现长R-R间期(指>1.5s)者的病因、发病年龄、性别、发生时间、频率、长度、次数报告如下.

    作者:刘苓;刘蓉;阚瑞媛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睡眠期疾病的一种,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近年来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新近许多研究表明,SAS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的多种病理和病理生理学改变,可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和工作质量.SAS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现报告如下.

    作者:季英敏;张剑;徐凤琴;牛云枫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51例急性心肌再梗死者心电图探讨

    由于近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存活率大大提高,发生急性心肌再梗死(简称再梗)者明显增加.本文分析51例再梗者心电图变化,报告如下.

    作者:高琛;李炎华;胡延芳;郭喜梅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150例高龄老人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为了解老年人群心电图变化特点,对150例70岁以上人群的心电图报告如下.

    作者:伊书红;何琼;孟凡华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糖尿病患者高频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观察比较

    心脏血管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而且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占70%以上[1].早期诊断、发现心血管病变是非常重要的,而心电高频成分是心肌病变时出现的心电信号改变的一部分,是ECG所测不到的.近40年来,大量动物实验、病理组织及临床研究证明,心肌在发生病变时,其高频心电成份增加.现报告100例如下.

    作者:陆黎萍;徐慧娟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DCG监测在揭示房室结双径路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研究DCG在揭示房室结双径路(DAVN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DCG检查的179例阵发性心动过速(PSVT)者的监测结果,对具有DAVNP特征者,通过食管电生理检查与其对比.结果确诊DAVNP 29例,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4.4%(29/45).结论 DCG监测为揭示房室结双径路提供了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

    作者:杨小丽;邓麦丽;赵林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心阻抗图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的分析

    我院自2000年10月~2001年10月,在临床上使用河北省廊坊市测控仪器厂生产的XWZ-Ⅱ型心功能无创自动检测仪(心阻抗图法).现对我院住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50例检测结果与60例同龄正常人的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冯虹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高血压左室肥厚心电图QT离散度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

    左室肥厚(LVH)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伴LVH的高血压(EH)患者,其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猝死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现对68例EH伴LVH者的QTd变化特点、彩色二维超声心动图多普勒心脏的检查及舒张功能损伤程度进行同步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燕;张宏才;朱小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年龄与左室壁肥厚关系

    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收治确诊为肥厚性心肌病患者63例,着重探讨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年龄与左心室壁肥厚的关系.

    作者:王无锡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心肌酶变化与心电图异常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特别是重度中毒,常可引起心肌损伤,并被认为是死亡的重要原因.心肌损伤的直接证据是血中心肌酶升高和心电图异常.

    作者:叶忠;王鹏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32例老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分析

    为了解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者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DCG)变化,对1998年10月~2002年10月间32例≥60岁者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吴美玲;黄春玲;慈书平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宽QRS心动过速39例心电图分析

    QRS宽大(≥0.12s)畸形的心动过速是室性心动过速(VT)或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对其鉴别和处理的是急诊时常面临的难题之一.有报告其初诊正确者仅占32%,误诊而采用不当治疗导致严重后果者屡有发生.在宽QRS心动过速(WQRST)患者中正确识别VT对处理和预后均有重要意义.现对39例经电生理检查确诊的WQRST报告如下.

    作者:方素芬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急性脑出血患者心电图的变化

    急性脑出血(ACH)者临床上可出现类似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表现,称为脑心综合征.现对我院5年来收治的130例ACH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蒋兆荣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Q-T间期与Q-T间期异常

    Q-T间期是指QRS波起始部至T波终末部的时间间隔,反映心室的电节律间期,代表心室收缩期的电活动时间,是心室去极化和复极化过程的总时程.其改变主要与心室复极化过程有关.以往对于Q-T间期延长较为关注,对Q-T间期缩短未予重视[1].近年来,临床上逐渐认识到Q-T间期延长和缩短均有重要临床意义[1~3],可引发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王福军;周晓英;向芝青;蒋勇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艾吉伴终止窄QRS波室上速疗效及电生理观察

    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是临床常见的一组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已作为一种根治方法被广泛应用.部分患者在射频前反复发作室上速,应用异博定、心律平虽能有效地终止,但这些药物半衰期相对较长,有可能抑制旁道或多径路,从而影响射频消融的顺利进行.ATP作为一种较强的治疗室上速的药物,早在上世纪50年代已应用于临床,但易出现严重副作用未能广泛应用.本文报告在射频消融术过程中应用艾吉伴(腺苷)终止25例窄QRS波室上速,观察其终止室上速的疗效及电生理效应如下.

    作者:钟志欢;柏本健;孙文琴;刘峰;韩虹;吴洪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Peeling现象、韦登斯基现象与临床的相关性

    Peeling现象和韦登斯基现象都用以解释三度房室阻滞(AVB)时,适时的室性(或交接性)逸搏,可使房室传导系统得以改善.2种机理几乎同期提出,均有实验依据,但韦登斯基现象在我国心电学界家喻户晓,而Peeling现象知之甚少,报道也不多[1、2、3].

    作者:罗玉兰;董薇;周从义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β-受体阻滞剂心脏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

    心梗(MI)后心血管死亡率上升的机制包括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障碍和冠脉再栓塞.体液中儿茶酚胺水平上升或交感神经兴奋可加重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心律失常的频率.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削弱交感神经活性所致的负面影响,阻滞MI后心脏结构重塑的病理过程,但β-受体阻滞剂同时也抑制左心室功能,成为促进MI后死亡的危险因素.

    作者:谢连英;蒋萍;田锦玲 刊期: 2004年第04期

  • 中国高层心电论坛会议纪要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