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1例幼年透明蛋白纤维瘤病.患儿男,2个月.躯干散在6个梭形黄豆至枣核大皮下结节1个月,触之呈软骨样硬度,系统检查无异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真皮内瘤细胞浸没在嗜酸性透明基质中,呈软骨样外观.诊断:幼年透明蛋白纤维瘤病.
作者:肖尹;关杨;纪华安;薛丑文;李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24岁.因掌跖角化性损害17年,加重10年,于2005年3月至我科门诊就诊.患者从7岁起双手掌、足跖皮肤开始粗糙、干燥、脱皮,无瘙痒、疼痛等症状.后皮损逐渐扩大,累及整个掌跖,夏重冬轻.曾局部应用尿素软膏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自14岁起,在原有皮损上出现质地坚硬的小丘疹,米粒大,皮肤较前更粗糙,并终演变成密集分布的小凹陷.因在当地医院按湿疹治疗无效而至我科就诊.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否认有药物过敏史.
作者:高晖;陈敬;顾礼忠;李景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68岁.因银屑病40年、血小板减少1年余、周身皮肤变红1周,于2004年8月17日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于40年前躯干、四肢、头皮起红斑并脱屑,确诊为银屑病,以后发病与缓解交替发生,多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或加重.随病程的延长,患者发病次数逐渐增多,发病期延长,缓解期缩短.
作者:赵淑肖;刘春平;陈强;金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先证者.女,22岁.因面部结节8年,于2003年10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4岁时鼻梁两侧对称出现散在的米粒至黄豆大结节,质硬,呈肤色,无破溃,不消退.随着年龄增长逐年增多,部分结节融合(图1).否认家族成员有近亲结婚史,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李明;朱小红;倪菁菁;蒋屏东;胡燕;杨莉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26岁.因头晕、乏力3个月,于2005年2月16日来我科就诊.发病以来患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无发热、关节疼痛及脱发等现象,未服用过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既往体健.体格检查:极重度贫血貌,周身皮肤无皮损,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口腔黏膜可见2处浅表溃疡,约0.2 cm×0.4 cm,心率102次/min.
作者:陈楠楠;黄世林;向阳;郭爱霞;陈爱萍;成玉斌;孙锋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皮肤弹性过度.患儿男,16岁.全身皮肤脆性增加,弹性过度,关节伸展过度14年.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组织变薄,胶原纤维疏松.弹性纤维染色示真皮上、中部弹性纤维数量增加.诊断:皮肤弹性过度.
作者:李妍;涂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纤维肌痛综合征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临床表现为肌肉骨骼系统多处疼痛与发僵,并有特殊部位的压痛点.本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与慢性病毒感染关系密切.笔者诊治1例发生于带状疱疹后的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侯麦花;朱文元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面部发疹性毳毛囊肿.患者女,35岁.面部起丘疹10余年,无自觉症状.皮损为直径2~4 mm的丘疹,呈肤色或浅黄白色,泛发于面部.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内见囊肿样结构,囊壁为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可见板层状角质物及数个毳毛横断面或斜断面.
作者:王君;徐秀莲;张莹;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成人肥大细胞增生病1例.患者男,74岁.全身泛发粟粒至绿豆大红色丘疹伴轻度瘙痒4年,皮损自行消退后形成褐色色素沉着斑点的同时不断出现新皮损,Darier征阴性,部分皮损呈紫癜样外观.组织病理学显示真皮浅层中等量肥大细胞弥漫浸润,伴部分细胞异形,诊断为肥大细胞增生病.由于其临床表现特殊,皮损与临床所见的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包括色素性荨麻疹、弥漫型皮肤肥大细胞增生病、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等)不同,导致长期不能确诊.该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系统受累.
作者:姜袆群;宋琳毅;郭晓光;冯素英;孙建方;曾学思;崔盘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毛囊角化病(keratosis follicularis)又称Darier病,临床上不少见,但并发智障的报道甚少.我科诊治1例Darier病并发智障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丽霞;李刚;赵敏;潘凤军;闫瑞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线状和漩涡状痣样过度黑素沉着病.患者女,17岁.出生2周后周身即出现色素斑,并排列成条纹状或漩涡状,皮损面积广泛,无黏膜、眼睛、掌跖受累,损害至成年仍未消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基底层色素增加和黑素细胞增多,无色素失禁.本病易与色素失禁症和早期线状表皮痣相混淆.
作者:邢有兰;李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皮肤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感染.患者男,42岁.左膝关节结节、斑块2年,逐渐增大.1个月前局部皮肤出现肿胀、破溃.皮肤科检查可见左膝关节有一7 cm×5 cm暗红色斑块,中心有脓性分泌物.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经鉴定为龟分枝杆菌和偶发分枝杆菌.经抗分枝杆菌治疗,皮损明显改善.
作者:蔡林;宋英;张建中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儿童皮肤镰刀菌病.患儿女,15岁.面部浅表溃疡、小脓疱10年,自幼经常发热,肺部感染,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皮损痂皮和组织镜检、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串珠镰刀菌感染.诊断为限局性皮肤串珠镰刀菌病.经手术切除皮损联合口服特比萘芬治愈.
作者:马琳;燕丽;韩立华;周春菊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52岁.左胸壁疼痛1个月,出现条索状硬结10 d,于2005年3月来我科就诊.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壁疼痛,以呼吸、左臂外展、牵拉和咳嗽时为著.在当地医院就诊,胸部X线片检查示心、肺和胸廓无明显异常.以软组织炎外敷药物治疗,疼痛症状减轻.10 d前在外贴硬膏时发现局部有条索状硬结,并有压痛.发病以来,无低热、咳嗽、皮肤破溃,无浅表淋巴结增大.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和其他遗传病史.
作者:张理涛;纪华安;肖尹;王庆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艾滋病并发播散性皮肤隐球菌病.患者女,32岁.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阳性,无系统感染症状,皮损表现为传染性软疣样.皮损组织病理示组织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有荚膜的孢子,PAS染色阳性.皮损真菌培养阳性,菌种鉴定为新生隐球菌.治疗给予氟康唑静脉滴注,半个月后原有皮损结痂愈合,但右背部又新发带状疱疹.
作者:刘素琴;杨欣平;李侠;季福玲;何勤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面部皮内痣并发毳毛囊肿.患者男,48岁.临床表现为右侧面颊部丘疹40年,增大1年,无自觉症状.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皮内痣并发毳毛囊肿.
作者:吴军;何威;黄海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28岁.因肩背部丘疹、丘疱疹伴剧烈瘙痒半年,于2004年7月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双肩、背部出现淡红色丘疹、丘疱疹,米粒至黄豆大,伴剧烈瘙痒,皮损消退后,遗留网状色素斑.服用多种抗组胺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效果均欠佳,近半年来皮损反复发作.既往体健,个人史无特殊,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疾病史.
作者:崔炳南;李理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厚皮指症.患者男,19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梭形肿胀伴皮肤增厚、粗糙1年,无疼痛,双手指活动不受影响.手部X线检查示双手示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近端指间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组织病理学检查示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胶原纤维增多,排列不规则,真皮网状层成纤维细胞轻度增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真皮网状层轻度增生的梭形成纤维细胞表达波形蛋白(vimentin).其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厚皮指症的诊断.
作者:马东来;乔菊;方凯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隐球菌与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方法:检测新生隐球菌对体外培养的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简称HaCaT细胞)的时间-浓度黏附率、通透率;检测新生隐球菌对细胞的损伤;透射电镜观察二者相互作用的超微结构.结果:新生隐球菌标准野生株B3501(简称B3501)可以对HaCaT细胞产生黏附与侵袭,黏附率与侵袭率呈现时间依赖性;同时,B3501还可以使HaCaT细胞凋亡率升高,对其造成损伤,这与菌体的活力相关.超微结构可见新生隐球菌与角质形成细胞的黏附与侵袭过程.结论:活的隐球菌黏附与侵袭角质形成细胞是其感染皮肤的重要条件,进一步明确二者的相互作用对隐球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元杰;温海;徐红;黄欣;赵瑾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红皮病性银屑病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对52例红皮病性银屑病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结果:男女发病率之比为4:1,多种因素可诱发或加重红皮病性银屑病,滥用糖皮质激素、中药的不合理治疗以及感染是其主要诱因.结论:合理规范的治疗是影响红皮病性银屑病预后的重要因素.甲氨蝶呤仍是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一线药物,阿维A联合复方甘草甜素(商品名:美能)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也有确切疗效.美能作为治疗红皮病性银屑病的联合用药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于晓静;李春阳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表皮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并分析与其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方法:按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采用甲基化特异PCR(MSP)方法检测p16INK4a甲基化状态.结果:①银屑病患者皮损和非皮损表皮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32.14%(9/28)和7.14%(2/28),皮损处明显高于非皮损处(P<0.05),正常对照组中无表皮p16INK4a基因甲基化(0/38);②进行期皮损表皮p16INK4a基因的甲基化率明显高于稳定期皮损(P<0.05);③皮损表皮p16INK4a基因甲基化阳性患者的PASI评分明显高于甲基化阴性患者(P<0.05).结论:斑块状银屑病患者皮损表皮p16INK4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明显增高,并与皮损严重程度和活动性有关,提示p16INK4a基因启动子高甲基化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可能起作用.
作者:陈敏;李安生;崔盘根;季江;李遇梅;陈志强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绿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中波紫外线(UVB)诱导角质形成细胞HaCaT株(简称HaCaT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试验共设立空白对照组、单纯加药组、单纯照光组和加药照光组4组,以15 mJ/cm2 UVB的剂量照射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细胞上清液中VEGF含量,反转录(RT)-PCR测定VEGF mRNA表达.结果:UVB照射后,HaCaT细胞分泌的VEGF在照光后12 h开始明显增加,随时间延长,VEGF水平逐渐增加.EGCG对UVB诱导的VEGF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在12、18、24 h 3个时间点,EGCG明显抑制VEGF水平的升高.结论:EGCG可以抑制紫外线诱导的HaCaT细胞分泌VEGF.
作者:岳学状;朱文元;马慧军;王大光;李诚让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acute febrile neutrophilic dermatosis)又称Sweet综合征(Sweet's syndrome),临床上较少见,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现对本院1999-2004年诊治的24例Swee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组织病理进行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陶建凤;余红;郭一峰;凌波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报告1例上皮样组织细胞瘤.患者女,21岁.因8年前外伤后前额出现红色丘疹,容易出血而就诊.临床表现为前额隆起红色结节,界限清楚.组织病理表现为表皮萎缩,两侧表皮突延长,呈衣领状包绕真皮乳头层内界限清楚的增生细胞团块.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组织细胞组成,伴有明显的浆细胞浸润.依据临床资料并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为上皮样组织细胞瘤.
作者:王雷;杨励;高天文 刊期: 2006年第08期
PTEN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其表达异常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和不良预后有关.Ki67是一种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和细胞周期密切相关,是近年来公认的反映细胞增殖活性的佳指标.外阴上皮内瘤变(vulv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VIN)是一组外阴癌前病变,既往称外阴上皮非典型增生.目前将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分为VIN Ⅰ、Ⅱ、Ⅲ级.本研究目的是检测抑癌基因PTEN及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在外阴上皮内瘤变(VIN)和外阴鳞状细胞癌(简称鳞癌,VS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PTEN和Ki67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作者:武昕;李玉芳;白枫;高兴华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药疹是临床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本文对我院2000-2004年间住院的96例药疹患者作一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近年来药疹发病动态、发疹类型及致敏药物情况.
作者:丁杨峰;谈怡雯;章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黑素细胞肿瘤,多发生于皮肤,也见于眼、直肠、肛门、食管和软脑膜[1].自1992年Cannon-Albright等[1]发现p21存在黑素瘤的一个易感基因以来,对其发病分子学机制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的热点是pRb和p53对G1-S调控点的调节作用[2],作为pRb上游的重要调控点,p16INK4、p21WAF1在黑素瘤的发病机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尤艳;孟庆威;刘厚广;孙桂珍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抑制人表皮黑素细胞酪氨酸酶的芦荟素佳浓度.方法:选择不同浓度的中药单体芦荟素(分别为0.010、0.001、0.100、1.000和10.000 mmol/L),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测定黑素细胞增殖率、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结果:10.000 mmol/L芦荟素组导致黑素细胞死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芦荟素浓度大于0.100 mmol/L的黑素细胞增殖率明显下降(P<0.05);所有实验组黑素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都显著降低(P<0.001).结论:低浓度的芦荟素(0.001~0.010 mmol/L)在不影响黑素细胞增殖的情况下可以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的合成.
作者:李诚让;朱文元;王大光;岳学状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目的:研究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6(IL-6)表达的影响.方法:在体外无血清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分别加入0、10、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孵育24、72、96 h,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ABC-ELISA)法测定其上清液中TGF-β1、bFGF和IL-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5、50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表达;50μg/mL和250μg/mL曲尼司特能增加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bFGF的表达;10~250μg/mL曲尼司特可降低IL-6的表达,上述改变在一定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曲尼司特对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影响相似.结论:曲尼司特能降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TGF-β1的产生,增加bFGF的合成,减少IL-6的表达,这或许可解释其在抑制异常瘢痕形成中的作用.
作者:陈连军;项蕾红;祝禄川;武晓莉;郑志忠 刊期: 2006年第08期
肛周巨大尖锐湿疣(CA)由于生长范围广,肛周血供丰富,在治疗上较棘手.我科于1999年2月-2003年6月采用CO2激光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肛周巨大CA患者46例,并与32例仅采用CO2激光治疗的患者作对照,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杨峰;谈怡雯;章伟;王学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为了解不同剂量维胺酯胶囊联合克林霉素凝胶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疗后病情变化等情况,2003年11月-2004年8月,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皮肤科及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联合进行了一项随机、开放、多中心临床试验,现将观察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毅;彭振辉;郝飞;郑敏;陈洪清;龚向东;孙建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我科于2002年1月-2005年6月,采用调Q开关倍频钕:钇-铝石榴子石激光(Nd:YAG激光)洗眉机治疗脂溢性角化病21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廖烈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病因不明,目前治疗CIU主要是口服H1受体拮抗剂[1].为评价口服地氯雷他定(desloratadine,商品名:恩理思,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治疗CIU的疗效和安全性,2005年3-10月在全国12个研究中心进行了地氯雷他定治疗CIU的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玲玲;冯信忠;王群;赖维;王宝玺;郭在培;郑志忠;章伟;李恒进;骆丹;曾凡钦;许爱娥;朱学骏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毛发周期生物钟是控制毛发周期性生长的生物学定时装置.它控制着毛发从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再回到生长期的周期性循环.该文就其具体定位、生物学特点和分子调控机制作一综述.
作者:朱海琴;范卫新 刊期: 2006年第08期
非结核分枝杆菌既可以引起系统性感染,也可以引起皮肤感染,其皮肤感染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易造成误诊和漏诊;非结核分枝杆菌对大多数抗结核药物不敏感,故其皮肤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较困难.该文就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预防及治疗作一概述.
作者:王洪生;吴勤学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34岁.主诉:肩背部色素斑30年.现病史:患者自4岁始右肩背部出现色素斑,无自觉症状,色素斑逐渐扩大.曾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蒙古斑,未予治疗.30年来,皮损由原来的5分硬币大扩展至整个肩部、右上背部及右上臂.局部无疼痛、麻木及出汗不良等症状,于2004年5月至我科就诊.
作者:常建民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27岁.因阴囊出现丘疹伴阵发性瘙痒6年余,于2005年11月来我院就诊.6年前,患者阴囊出现数个针头大丘疹,伴轻度瘙痒,未予治疗.嗣后皮疹逐渐增多,用针挑破后可挤出乳酪样物质,偶有瘙痒.
作者:付敏;袁伟;张信江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儿女,5岁.因周身泛发粟粒大光滑丘疹1个月,于2005年11月来我院就诊.1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于腹部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光滑丘疹,渐扩展至全身,无不适.既往体健,无结核病史、药物过敏史和长期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作者:刘忠艳;高邮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66岁.因右大腿内侧出现结节伴疼痛3d,于2005年6月7日就诊.1周前患者曾在草丛中行走,3 d后自觉右大腿近端内侧微痛,局部触及一质硬的结节,遂来我院诊治.
作者:石红乔;高中和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男,26岁.右额部出现红斑伴发热和关节痛2周而就诊.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右前额出现红斑,边缘隆起,并呈离心性向四周扩展,伴轻度瘙痒.皮损在向周边扩展时中央缓慢消退,伴有低热、肘和膝关节轻微疼痛.患者平素体健,无药物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
作者:金云桂;张丽霞;田进;黄长征 刊期: 2006年第08期
患者女,35岁.因面部红斑半个月就诊.患者半个月前与其丈夫争吵后,面部突然出现条索状红斑,并有疼痛、灼热感.无四肢、手足和关节酸痛,否认遗传病史.
作者:陈坚;梁尚清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笔者于2004年10月-2005年4月采用咪唑斯汀联合1%硝酸益康唑和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4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同时与单用咪唑斯汀患者进行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周萌;陈会茹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局部外用治疗32例手部湿疹患者,并与硫酸新霉素与氟轻松软膏(商品名:新肤松)进行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柯丹;刁庆春 刊期: 2006年第08期
笔者于2005年2-10月采用1%硝酸益康唑与0.1%曲安奈德霜(商品名:派瑞松,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治疗36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并与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商品名:尤卓尔)进行比较,现将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大军;江安世;吴秀华;宿宏 刊期: 200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