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交通医学杂志

交通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

  • 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南通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440
  • 国内刊号:32-1412/R
  • 影响因子:0.49
  • 创刊:1987
  • 周期:双月刊
  • 发行:江苏
  • 语言:中文
  • 邮发:28-164
  • 全年订价:192.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 医药卫生综合
交通医学杂志   2008年1期文献
  • 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86例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和培哚普利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86例,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和培哚普利组,在服药前和服药后4周、12月测血压、服药前和服药后12个月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D)、左室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二尖瓣口舒张早、晚期血流峰值速度E/A比值.结果:服药4周后,两组血压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12个月后两组LVEF、FS无改变,LVD、IVST、LVPWT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均明显降低(P<0.01),E/A比值明显升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培哚普利不仅能有效降低老年人高血压,而且能明显减轻左心室肥厚,改善左室舒张功能,效果相当.

    作者:李常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阴虚火旺型老年失眠21例睡眠结构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阴虚火旺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脑电图特点,认识该型失眠患者的睡眠结构特点主要表现.方法:对阴虚火旺型老年失眠21例睡眠脑电图检测,阅图后计算各项睡眠参数.结果:入睡时间长112分钟,平均77分钟;WASO长88分钟,平均51分钟,2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结构混乱.总睡眠时间342.4分钟.REM与NREM睡眠的比较,可见7例REM睡眠增多,但REM均数占总睡眠的百分比无增多.结论:阴虚火旺型老年失眠患者睡眠潜伏期(SL)延长、1期睡眠明显增多、深睡眠(3、4阶段睡眠)减少或消失.睡眠中觉醒时间增多.

    作者:张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脂肪性肝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人们过食肥甘厚味,过度安逸,工作紧张等因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发病年龄越来越低.本文应用柴胡疏肝散合二陈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王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54例效果观察

    目的:研究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100例分成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予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凝血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第7天起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有效率的差异越来越显著,而出血发生率并未增加.结论:疏血通联合依达拉奉比单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合理、有效、安全.

    作者:周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效果.方法:将47例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α-硫辛酸治疗组(观察组)24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3例,治疗前后测定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浆内皮素-1(ET-1)及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UAER及ET-1均显著降低(P<0.01),NO明显升高(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UAER、ET-1及NO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α-硫辛酸能减少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排泄.

    作者:姚伟峰;黄雌友;钱铁镛;陈一丁;万惠;吴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亚型和预后的区别.方法:根据高血压病史将244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压组(1290例)和非高血压组(1150例).对危险因素、脑梗死亚型和预后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既往脑梗死史、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高龄、心血管病和糖尿病明显多于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和高龄是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和后循环梗死的重要病因.

    作者:袁柳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鼻胰引流联合空肠营养治疗重症急性腺炎66例分析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占20%~30%,病情凶险,进展迅猛,病死率高,在基础治疗上应用鼻胰引流和空肠营养成为治疗SAP新兴方法.

    作者:赵程进;钱益;葛振明;李玉明;吴卫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皮肤接触有机磷中毒128例临床分析

    近年来经皮肤接触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明显增多,其临床表现、治疗与口服中毒者有所差异.现将我院2000年~2006年住院的128例经皮肤接触中毒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探讨诊断与治疗的注意点.

    作者:顾国春;钱贤峰;杨学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右室流入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13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右室流人道靠后间隔翼状电极心内膜起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将植入永久性VVI心室起搏器患者23例分为两组,右室流入道起搏组13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房室传导阻滞3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10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8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采用弯钢丝或直钢丝技术,将心室电极导线固定于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人道靠后间隔心内膜处.从起搏阈值、起搏心电图近期对两部位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成功植入了导线和脉冲发生器.随访无1例发生电极脱位,囊袋感染,电极起搏及感知不良等现象.起搏阈值在植入时和植入后1、3和12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流人道心内膜起搏未出现阈值升高现象,起搏稳定可行.

    作者:周良;刘文清;余耀华;龚少愚;苏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不同β受体阻断剂对2型糖尿病患者蛋白尿影响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的β受体阻断剂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的差异性作用.方法:将12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在使用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分别加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观察8个月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减少的差异.结果:卡维地洛组与美托洛尔组相比尿微量白蛋白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维地洛与美托洛尔相比能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

    作者:陈崇熙;陈松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P)串联血液透析(HD)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效果.方法:将37例尿毒症皮肤瘙痒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9)与对照组(n=18),观察组采用HP串联HD,对照组单用HD,观察两组皮肤瘙痒改善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β2-MG、PTH.结果:观察组皮肤瘙痒症状完全消失6例,明显改善9例,症状减轻3例,无改善1例,有效率94.74%.对照组皮肤瘙痒减轻2例,无改善16例,有效率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联合HD能有效改善尿毒症的皮肤瘙痒症状.

    作者:范栋军;刘世培;沈彩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42例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院前及急诊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酶rt-PA静脉溶栓,观察再通率、死亡率、并发症.结果:总再通率76.2%,死亡2例(4.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传波;田慧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骨髓微血管密度检测意义

    目的:观察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分析微血管密度与MDS分型及治疗的关系.方法:MDS低危组25例,高危组21例及正常对照组20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标记骨髓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骨髓微血管数,取平均值为MVD.结果:治疗前低危组MVD为(18.26±2.62)/HP,高危组MVD为(25.75±3.27)/HP,对照组MvD为(8.10±2.93)/HP;低危组和高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组与高危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低危组及高危组治疗后分别有36%和81%的患者MVD降低,两者对治疗的反应有明显差异.结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骨髓血管新生明显,MVD与MDS分型及疗效有密切相关.

    作者:孙峰;刘红;陈秀芳;尹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尿微量白蛋白、α1-微球蛋白、NAG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探讨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而难治的微血管并发症,不仅损害肾小球,同时也损害肾小管[1],终导致肾功能衰竭.该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临床表现,一旦出现症状尚缺少有效治疗,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预后十分重要.

    作者:孙延生;庄严;贺松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性脑卒中血脂与病情的关系初探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时血脂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急性发病的脑卒中患者151例的血清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清CHO和TG低者易发生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CHO和TG显著低于缺血性者(P<0.01);脑卒中急性期CHO、TG较低者病情较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HO和TG水平与卒中类型和预后有关.

    作者:徐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胸腔闭式引流腔内注入尿激酶治疗纤维条索包裹性胸腔积液

    纤维条索分割性胸腔积液在胸腔积液中常见,常规的胸腔穿刺抽液每次只能抽到少许胸液,不利于尽快地解除胸液.我科于2004年1月~2007年4月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并尿激酶胸腔内注入,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健;杨暘;张秀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三踝骨折17例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并对手术体位和手术顺序加以探讨.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外踝以骨折端为中心切开,用腓骨下端解剖钢板固定,然后依次复位后踝、内踝,以拉力螺钉固定.结果:16例获随访8月~2年,按leeds标准进行功能评定,优15例(93.5%),可1例(6.25%).结论:对三踝骨折患者采用俯卧位切开复位,依先外踝、后踝,然后内踝的顺序固定,手术操作方便,效果良好.

    作者:邹开龙;刘昶忠;陈立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骶前肿块13例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骶前肿块的临床特点、诊断、手术方法及主要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骶前肿块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措施.结果:13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胀痛,周围脏器压迫症状,直肠后壁饱满,CT示盆腔包块,13例均完整切除,其中经腹前切除5例,经骶尾部切除7例,经腹骶尾部联合入路切除1例.结论:骶前肿块多通过直肠指检,B超及CT检查而诊断,确诊后通过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手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入路,并积极防治骶前静脉丛大出血等并发症.

    作者:姚勇;俞一峰;龚海;胡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龄食管贲门癌外科治疗114例分析

    食管贲门癌是中老年人的常见肿瘤,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食管贲门癌的发生率有所增加.患者因长期进食困难致全身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且并存老年性疾病及合并症多,增加了手术的风险及困难.

    作者:姜志宝;邓玉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蒸馏水联合顺铂灌注治疗肺癌胸膜转移

    目的:观察胸膜转移和恶性胸水的肺癌患者,用蒸馏水联合顺铂灌洗治疗的效果.方法:对25例患者术中用灭菌蒸馏水浸泡胸腔及术后蒸馏水联合顺铂胸内灌注治疗,其中胸膜全肺切除7例,肺叶切除8例,局部病灶切除10例.结果:术后恢复顺利,住院时间稍延长;中位生存期15个月,患者均未出现二次恶性胸水.结论:有选择地采用手术加蒸馏水联合顺铂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作者:张培荣;张勇;刘立群;刘效波;徐华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外伤性脾破裂189例诊治体会

    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的迅速发展,复合性创伤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态势.尤其是延迟性脾破裂,约占全部脾破裂的15%,因其病情隐匿,一旦发生,则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1].

    作者:沈浩亮;王志伟;陈玉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Barton骨折27例手术治疗体会

    Barton骨折是指桡骨远端涉及桡骨腕关节面的骨折,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常因诊断、治疗上的不足而造成疗效欠佳.我们自1998~2006年采用T形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该类骨折27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左红光;王小兵;陆万青;韩朝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切开复位重建钢板治疗成年人肱骨远段骨折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成年人肱骨远端骨折49例,其中A型6例,B型14例,C型29例.结果:术后随访15~37个月,平均25个月.根据Morrey-Chao评分,优28例(57.14%).良18例(36.73%),中3例(6.12%).根据Cassebaum评分,优22例(44,9%),良25例(51.02%),中2例(4.08%).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9周.结论: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成年人肱骨远端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孙克富;刘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应用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

    目的:分析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下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以不损伤胫后动脉主干的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软组织缺损.结果:16例均顺利Ⅰ期成活,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无1例发生坏死、感染.结论:胫后动脉穿支皮瓣具有不损伤胫后动脉主干,血供丰富,皮瓣薄,创伤小,供区相对隐蔽等特点.

    作者:顾三军;孔友宜;孙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76例诊治体会

    目的:总结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BCSDH)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B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均经头颅CT和(或)MRI扫描确诊,采用双侧同时钻孔、引流的治疗方法.结果:76例术后头痛、头晕症状消失,精神症状好转.门诊随访,1个月后复发6例(7.89%).结论:CT检查是一种快速简洁的诊断BCSDH方法,MRI检查更能明确诊断;双侧钻孔、引流是治疗BCSDH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马进;高宜录;沈剑虹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治疗前列腺增生(BPH)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经尿道等离子体双极气化前列腺切除术(PKRP)治疗BPH患者180例.结果:术中出血较少,无水中毒及闭孔神经反射发生,术后无大出血.结论:PKRP具有安全性高,易掌握,疗效确切,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刘建云;彭明栋;郭勇;陈嘉民;马海林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

    目的:观察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效果.方法:34例桡骨远端骨折,均采用掌侧人路,普通接骨板19例,进口锁定接骨板10例,国产锁定接骨板5例.结果:26例获随访骨折全部愈合.X线片示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程度好,但有3例骨质疏松的患者复位高度丢失,桡骨远端短缩.综合评分:优19例(73.1%);良6例(23.1%).优良率达到96%.早期出现腕管综合征2例,环指伸肌腱卡压1例.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采用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可以较好地维持骨折复位.

    作者:栗志辉;何其泉;陈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T管拔除后胆漏6例分析

    目的:探讨拔除T管后胆漏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拔除T管后出现胆漏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保守治疗,1例手术,均治愈.结论:T管拔除后胆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处理应尽量保守治疗,无效则应尽早手术.

    作者:刘正勇;陈文有;张春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乙肝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改变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膜性肾病(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membranous nephropathy,HBV-MN)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的表达,以探讨其发病意义.方法: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HBV-MN患者8例及原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5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足细胞Nephrin表达的变化.结果:HBV-MN组肾小球内Nephrin荧光强度较IMN组明显减弱,且部分节段有缺失.结论:肾小球足细胞裂孔膜蛋白Nephrin表达降低可能在HBV-MN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作者:王锋;达展云;范亚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贝那普利与厄贝沙坦对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联用对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采用缩窄大鼠腹主动脉造成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的大鼠模型.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10mg/kg·d)、厄贝沙坦组(50mg/kg·d)及联合用药组(Ben 5mg/kg·d+Irb 25mg/kg·d),连续给药8周.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血浆AngII和ET的含量.结果:模型组NO和SOD显著降低(P<0.01),MDA、ET和AngⅡ显著升高(P<0.01),治疗后各组NO和SOD显著升高(P<0.01),MDA和ET显著降低(P<0.01),其中联合用药组MDA低于贝那普利组(P<0.05),SOD高于厄贝沙坦组(P<0.05);治疗后,贝那普利组Ang Ⅱ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厄贝沙坦组明显升高(P<0.01),联合用药组明显低于模型组和单用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贝那普利和厄贝沙坦对改善心衰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虞珏;任亚丽;孟国梁;赵喜;徐济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脐血CD34+细胞分离方法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及纯化CD34+细胞效果.方法:采集脐血48份,在 室温下保存12、24、48小时,分别用密度离心法和羟乙基淀粉(HES)沉淀法分离脐血MNC,再用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细胞,以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结果:脐血在室温下保存48小时分离MNC和CD34+细胞数多,其次为12小时,在24小时分离所得低(P<0.05);HES沉淀法较密度离心法分离所得MNC和CD34+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6组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细胞可达(88±5)%的纯度.结论:HES沉淀法优于密度离心法,且48小时分离为优,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细胞可提高纯度;各种方法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李俊宏;刘红;林赠华;姜胜华;朱云鸿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冈田酸促进ATRA诱导NB4细胞的分化及增殖抑制

    目的:研究蛋白磷酸酶抑制剂冈田酸(Okadaic acid,OKA)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及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ATRA、OKA、ATRA+OKA分别作用于NB4细胞,采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率,瑞氏染色法和NBT还原实验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CD11b的表达,丝/苏氨酸磷酸化酶试剂盒检测细胞内PP2A活性.结果:(1)MTT结果显示,OKA对NB4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不明显;ATRA、ATRA+OKA作用7天,对NB4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5.1%、38.4%,ATRA+OKA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形态学、NBT及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加入OKA能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3)酶活性分析显示,ATRA诱导的NB4细胞分化过程中,PP2A活性较对照组明显下降,ATRA+OKA作用后PP2A活性下降更加明显.结论:OKA促进ATRA诱导的NB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PP2A活性参与细胞分化过程.

    作者:徐喜慧;欧阳建;谢品浩;陈军浩;夏永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大鼠胫神经损伤腓肠肌组织中Myostatin的表达变化

    目的:分析myostatin(MSTN)在大鼠胫神经夹伤后腓肠肌失神经萎缩与神经再支配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探讨myostatin在失神经肌萎缩过程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胫神经夹伤模型;采用RT-PCR法检测失神经与神经再支配不同时间段腓肠肌中myostatin mRNA含量.结果:失神经支配早期,腓肠肌myostatin mRNA水平迅速上升,在第2周达到高峰,随后表达又逐渐下降,至第4周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大鼠胫神经夹伤模型,腓肠肌失神经肌萎缩过程中,myostatin基因表达有明显变化,提示myostatin在失神经肌萎缩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作者:黄丽;王洁;孙华林;梅晓云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PPARα激动剂对高糖刺激的肾系膜细胞PEDF和VEGF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以及PPARα激动剂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将培养的大鼠HBZY-1肾小球系膜细胞株分为6组,高糖作为刺激因子,PPARα激动剂WY14643作为干预因素.分别设正常组,高糖组,高糖加WY14643治疗组(包括不同的WY14643浓度)以及高糖加WY14643溶剂对照组.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各组系膜细胞PEDF以及VEGFmRNA表达.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较,高糖组肾系膜细胞PEDF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而WY14643可逆转高糖导致的肾系膜细胞PEDF mRNA表达的降低.(2)高糖组肾系膜细胞VEGF mRNA的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增加,而WY14643可减少高糖导致的肾系膜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增加.结论:高糖可抑制大鼠肾系膜细胞PEDF并增加VEGF的表达,而PPARα激动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高糖导致的这种改变.

    作者:钟海花;明扬;万沁;徐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温对大鼠离体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温对SD大鼠离体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60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为5组(n=12):37.5℃(对照组)、39.5℃、41.5℃、42.5℃、43.5℃组.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37.5℃平衡灌注15min后,各组在其相应的温度点灌注105min后再以37.5℃灌注15min,记录平衡15min时(基础值)和灌注末135min时的心功能指标(HR、LVEDP、LVDP、±dp/dtmax、CF),HE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组织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39.5℃组心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无明显改变.41.5℃、42.5℃、43.5℃组灌注末与基础值相比,LVEDP升高(P<0.05),HR、LVEDP、LVDP、±dp/dtmax、CF下降(P<0.05).与37.5℃组相比,41.5℃、42.5℃、43.5℃组灌注末LVEDP依次升高(P<0.05),HR、LVEDP、LVDP、±dp/dtmax、CF依次下降(P<0.05),41.5℃以上组光镜下均见到不同程度的细胞肿胀,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结论:41.5℃以上的高温对SD大鼠离体心脏的功能和结构产生抑制和损伤作用,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重.

    作者:马根山;曹汉忠;卞振东;苗蓓;江山;曾因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高浓度葡萄糖损伤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损伤人腹膜间皮细胞的机制.方法:(1)人腹膜间皮细胞分别经含1.5%、2.5%、4.25%葡萄糖的M199堵养基培养48小时后,检测间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凋亡率、caspaae-3活性、bax和bcl-2基因mRNA表达;(2)分别用0.1μmol/L和0.01μmol/L环孢素A(CsA)与4.25%葡萄糖共同作用人腹膜间皮细胞,检测细胞凋亡率和caapase-3活性.结果:(1)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Ψ丧失的细胞百分率、bax mRNA表达量、caspase-3活性、凋亡率增加(P<0.05),而bcl-2 mRNA表达量减少;(2)随着葡萄糖浓度增加,bax mRNA的表达量与Ψ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bel-2 mRNA的表达量与Ψ丧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1),Ψ丧失的间皮细胞百分率与间皮细胞凋亡率、caspase-3活性呈显著正相关(P<0.01);(3)0.1μmol/L CsA组间皮细胞凋亡率和caspase-3活性显著低于高糖对照组(P<0.05).结论:(1)高糖可能通过上调bax基因表达和下调bcl-2基因表达,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线粒体活化、caspase-3活化和凋亡.(2)高糖诱导人腹膜间皮细胞caspaae-3活化和凋亡可能依赖于线粒体活化.

    作者:邵维斌;项呈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创伤性脾破裂189例临床急救监护

    创伤性脾破裂进行治疗监护,做好人院时急救,保证急救护理工作快速、有效地运行,对降低伤残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陆凤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岛状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部褥疮的护理

    骶部褥疮是慢性病和长期卧床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由于病程较长、慢性消耗与摄入不足导致全身和局部组织营养严重障碍,加上感染、骨突压迫、护理不力,以及距会阴部较近、易受粪便污染等因素,致褥疮长期不愈.

    作者:孙文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6例护理体会

    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是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应用骨穿针经过皮肤穿刺至病变椎体,将骨水泥注入,是一种凝固病变椎体的介入技术.

    作者:张翠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丙泊酚麻醉下行电子胃肠镜诊治及发生意外的护理

    我科于2000年1月~2006年12月对4 996例应用丙泊酚麻醉下行胃肠镜诊治,仅16例患者出现呼吸、血压异常等变化,由于术前准备充分,术中处理得当,无1例死亡或出现后遗症,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林一平;宋爱军;赵春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口腔舌癌整复患者皮瓣修复的围手术期护理

    我院2003年9月~2006年12月对35例舌癌患者进行皮瓣整复术,通过对皮瓣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皮纹清晰度、皮瓣弹性、血管搏动、针刺出血试验等观察与护理,皮瓣成活率为100%.

    作者:程红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腹腔粘连少,目前已经成为治疗胆囊炎胆囊结石的标准术式[1].

    作者:管亚华;陈家琴;陈澍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94例分析

    目的:探讨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插入4、5F Cobra导管,选择双侧子宫动脉行血管造影,根据造影类型行栓塞治疗.结果:94例均成功行子宫动脉栓塞,其中恶性肿瘤35例,有效率91%;子宫肌瘤、腺肌症28例,有效率94%;26例产后大出血栓塞后即刻止血,随访1年无1例复发;异位妊娠5例,均都终止妊娠.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妇产科疾病疗效显著,且创伤小、安全、简便.

    作者:李文会;戴真煜;姚立正;董从松;李兴海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15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发育及子宫内膜厚度,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值判断排卵时间,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处理精液,对152例不孕症妇女实施IUI.结果:152例共接受308个周期的IUI治疗,共妊娠48例,周期妊娠率15.6%,临床累计妊娠率31.6%.接受促排卵治疗患者的妊娠率显著高于自然周期患者.结论:不孕原因不同是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重要因素.

    作者:王冲;施鑫锋;刘柳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南通市崇川区2003-2006年公用餐饮具消毒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南通市崇川区饮食业公用餐饮具的卫生消毒状况,为提高餐饮业的消毒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肠菌群快速检测纸片法.结果:对不同年度、不同餐饮业、不同种类的餐具19169件进行检测,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有提高从业人员卫生意识,领导重视,制度完善,措施落实,责任明确,才能把好卫生质量关.

    作者:蒋艺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布地奈德、特布他林联合雾化吸入佐治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常见的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为主,严重者可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

    作者:陆定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经导管介入治疗4岁儿童大型膜周室间隔缺损1例

    [典型病例] 患儿,男,4岁,体重14kg,发现心脏杂音2年于2007年6月5日入院.平时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无乏力、多汗、气急及呼吸困难、青紫.

    作者:周广玉;牟志玲;王文磊;初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拔除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各种位置时拔牙的方法.方法:随机收集口腔门诊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60例,经口腔X线摄片检查,进行位置划分及阻力分析后,采用不同的方法拔除.结果:60例均顺利拔除,时间短,反应轻.结论:对于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根据不同的位置及牙根数目和分叉情况,可以简化术式,减少术后的不良反应.

    作者:李一桃;王翔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17眼分析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对13例(17眼)行经鼻内镜下鼻泪囊鼻腔吻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治愈14眼(82.35%),好转2眼(11.76%).无效1眼(5.88%),总有效率(94.12%).结论:鼻内镜下经鼻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损伤小,可避免疤痕出血少,恢复快等优点.

    作者:喻叶红;陈晓东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成人牙列间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18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成人牙列间隙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8例成人牙列间隙患者,前牙缺失5例,散在间隙13例,用正畸法对缺失的牙列进行调整后,再用修复的方法完成治疗.结果:18例经正畸与牙周等综合治疗后,终进行修复治疗,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成人牙列间隙用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熊莉;陈晓峰;段义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后牙根管再次治疗效果分析

    目的:比较后牙根管再次治疗与初次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对153例患者230颗X线片显示有根尖暗影的后牙进行根管治疗,其中133颗为初次治疗,97颗为再次治疗,2年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初次治疗组总有效率90.23%,再次治疗组总有效率61.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牙根管再次治疗的有效率低于初次根管治疗.

    作者:樊海燕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48眼

    目的:探讨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治疗复发性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对43例(48眼)经治疗后的泪道阻塞患者,用WZC-Ⅲ泪道治疗仪行内高频电灼泪道浚涌,同时植入球头硅胶管或硬膜外麻醉塑料管.结果:术后随访3月~1年,39只眼溢泪症状消失,冲洗泪道通畅;3只眼溢泪症状减轻,有部分冲洗液返流,6眼无效,总有效率87.5%.结论:内高频电灼联合植管术对复发性泪道阻塞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林沛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胰管型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在罗马Ⅲ标准中,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将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分为胆管段括约肌功能异常(E2)和胰管段括约肌功能异常(E3)两种类型,其根据来自Oddi括约肌的解剖学与功能学[1].

    作者:冯继宁;吴建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与恶性血液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分化,增加微血管通透性及诱导血管生成等功能.

    作者:陈秀芳;陈莉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家族成员与肝细胞癌变关系

    肝细胞癌(肝癌,HCC)是由病毒、化学致癌物等多病因作用,因癌基因或癌相关基因激活、抗癌基因失活或胚胎期某些酶基因重新复活等诸多因素引起肝细胞生长失控而致癌变[1],经启动、促进、演变多阶段的发病过程,其中基因的调控表达、多种生长因子的活性等均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

    作者:陆园园;姚登福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作者:冒晋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超声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364例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超声波引导下进行输尿管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的价值.方法:超声定位下对364例输尿管结石进行ESWL治疗,就上中下段输尿管结石诊断的正确性、定位准确性及ESWL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超声诊断输尿管结石无创伤、准确、快速等优点,特别对于X线阴性的结石有独特之处.结论:超声定位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是目前非手术治疗输尿管结石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管海涛;赵金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腮腺淋巴上皮囊肿1例报告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5岁.左腮腺肿块1月,渐进性增大,无发热,皮温正常.体检:左腮腺下极触及一约3cm×4cm×3cm肿块,界清,活动,无面瘫.

    作者:秦巨峰;生晓慧;赵金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6层螺旋CT在评价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评价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造影(CTA)评价15例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2例有前壁心梗病史者,CTA均能显示罪犯血管有狭窄,5例CTA发现冠脉狭窄的患者,符合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诊断,2例冠脉支架植入的行仿真内窥镜重建显示支架段血管通畅.结论:CTA能较准确地评价胸痛疑似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作者:夏思良;王小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社会资金举办医疗机构在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受经济发展总量和社会筹资水平的影响,多年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卫生总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世界平均值有明显差距,我市卫生总费用大体与全国的水平相当.

    作者:杨瑛;刘克兵;宋春晓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气管损伤急诊麻醉和手术的处理原则

    目的:探讨气管损伤的急诊麻醉和手术处理.方法:清醒条件下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方法,在利用气道伤口插入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结果:无病例死亡,术后3个月内呼吸功能正常.结论:及时正确的围术期治疗不仅能挽救伤者的生命,还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志平;何光范;陈卫彬;王建湘;严共全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腹腔镜妇科手术60例麻醉处理

    腹腔镜手术(LC)因具有局部创伤小,全身应激反应轻,机体扰乱少等优点而在临床推广应用.CO2气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对呼吸和循环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增加了风险和麻醉管理的难度.

    作者:黄宏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纤维光导支气管镜引导下清醒经鼻插管体会

    随着头颈部手术的发展,需经鼻插管的患者日益增多,如何使操作更加快捷、准确,并减轻患者鼻咽腔和气道损伤,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纤支镜引导与传统经鼻盲探法比较,评估前者是否有明显优势.

    作者:高伟星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效果观察

    目的:评价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A组:单用丙泊酚2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丙泊酚0.2~0.3mg/kg.B组:丙泊酚1.8mg/kg并联用布托啡诺0.01mg/kg.分别记录术中SBP、HR、RR、SPO2,观察两组镇痛效果,术中呼吸抑制发生率、丙泊酚用量、术后苏醒时间、宫缩痛的发生率.结果:A组用药后2min时的SPO2、SBP明显下降,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SBP、HR、RR、SPO2的变化趋势平稳,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A组;A组呼吸抑制发生率30%(15例),B组呼吸抑制发生率10%(5例);两组患者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术后宫缩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用于人工流产手术,效果安全、满意.

    作者:陆凤熙;王海龙;何利平 刊期: 200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