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肝胆外科杂志

肝胆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 主办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1006-4761
  • 国内刊号:34-1143/R
  • 影响因子:1.18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安徽
  • 语言:中文
  • 邮发:26-115
  • 全年订价:163.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 1995年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
  • 外科学
肝胆外科杂志   2003年2期文献
  • 经皮肝穿胆道置管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目的了解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肤穿刺放置内支架或外引流对3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进行治疗.结果中下段胆管梗阻疗效好,治疗一周后多数患者血清胆红素下降超过50%,15天后有16例患者血清胆红素降至正常.结论胆道介入治疗确实有良好的缓解或消除黄疸的效果,特别是中下段胆道梗阻,黄疸可完全消退,但对上段胆道梗阻的患者,仅能部分缓解黄疸,疗效不如中下段胆道梗阻患者.

    作者:赵荫农;吴飞翔;马亦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腹腔镜肝癌切除术11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手术的可行性与适应症.方法 2002年7月~11月,经临床筛选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右肝表面或左半肝的病例11例,HBsAg(+)7例,HCVAb(+)2例,有肝硬变者10例,肝功能Child分级A级6例、B级5例,AFP(+)4例.病灶直径大小1.8~6.0 cm,平均3.8±1.7 cm.对于肿瘤位于左半肝实质中的肿瘤,选行规则性左肝切除;对于肿瘤位于肝脏边缘或右肝表面时,选用肝脏局部切除术.结果全部11例均成功地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肝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局部切除7例,左肝解剖性切除4例,左半肝切除1例、左外叶切除2例、肝方叶切除1例.全部肿瘤完整切除,肿瘤包膜完整,无破裂.手术时间90~320分钟,平均210.9±71.9分钟,出血量50~1000 ml,平均443.6±330.5 ml.切除肝体积大12cm×8cm×6 cm3、小3cm×3cm×2 cm.术中未出现不能控制的并发症,腹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4天.术后未发生胆漏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恢复顺利,术后平均住院6.4天.结论本组研究表明腹腔镜肝癌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腹腔镜肝切除的适应证可适当放宽至右肝表面或左半肝的肝癌的首选的术式.

    作者:刘荣;王悦华;周宁新;黄志强;江朝光;李桐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头癌累及肠系膜上静脉的处理对策

    目的探讨胰头癌累及SMV(Superior mesenteric vein)的处理对策.方法 5例累及SMV的胰头癌,经改进手术方法行根治性切除,对组织学和预后进行分析.结果预置血流阻断分离切除3例,2例血管旁组织查见癌;合并部分SMV切除2例,1例切除血管查见癌.生存时间4~28月,1例腹膜后转移,4例远处转移.结论胰头癌累及SMV,预置血流阻断可提高手术切除率;合并部分血管切除是可行的手术方法.

    作者:彭俊平;胡勇;刘爱祥;冯燮林;饶建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断流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

    目的探讨断流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择期断流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26例.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伴有比较严重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1次以上出血史.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52个月.随访中无食管曲张静脉复发出血,无手术近期死亡,效果满意.结论断流术加食管下段胃底切除术能较好地为患者接受,复发出血率低,止血确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比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

    作者:张劲光;郭文斌;吴健雄;徐光勋;郭庆良;武聚山;钱智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方式及其疗效的探讨

    目的评价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方式及其疗效.方法对1996年1月~2002年1月我科收治的167例门静脉高压症接受断流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其中肝功能Child A级46例、B级115例和C级6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和近期再出血.术后发生并发症37例,占22%.其中术后胃出血19例,9例需手术止血.随访132例,平均随访32个月.术后行钡餐和胃镜检查,断流手术后再发静脉曲张的发生率为20%(26/132).其中接受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50例,有22例表现为中重度曲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食管横断术56例中仅有4例表现为轻度静脉曲张;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者26例均无再发静脉曲张.结论断流手术采用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者效果较差,而接受食管下段+胃近端切除术的患者均未再发静脉曲张,提示该术式具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张劲光;徐光勋;郭庆良;武聚山;郭文斌;吴健雄;钱智玲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对9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者的14次手术方式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例患者剖腹探查无法手术,其余13次手术中,分流手术5次,断流手术8次,对于再出血时间的对比分析,断流手术发生再出血时间长,并与断流的彻底性有关.结论对于门静脉海绵样变的手术方式以彻底的断流术为佳,好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食道下段+胃底切除再吻合术.

    作者:杨灵;肖渝清;陈矢明;张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奇联合断流术对门脉高压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了解门奇联合断流术对门脉高压症(PHT)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门脉高压症患者16例,于门奇联合断流术中测定开腹、脾动脉结扎、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及食管下段横断后自由门静脉压(FPP)、中心静脉压(CVP)、心输出量(CO)、心率(HR)及平均动脉压(MAP).结果脾动脉结扎、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及食管下段横断后FPP显著下降(P<0.01),而CVP、CO、HR、MAP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门奇联合断流术能显著降低自由门静脉压,对体循环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周松;杨爱国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抽吸囊液和囊内无水酒精注射术治疗巨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

    目的探讨巨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的无水酒精注射疗法及其疗效.方法采用超声普通探头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吸囊液后注射无水酒精治疗巨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350例,囊肿直径均在10 cm以上,共350个囊肿病灶,大囊肿直径为25.5 cm,平均治疗4~5次,单个囊肿一次抽液量多者为1800 ml,累积抽液量多为5760 ml.治疗后超声波检查随访6个月,观察囊肿变化情况,结果 38.6%(135/350)患者囊肿消失,61.4%(215/350)患者囊肿显著缩小,共治疗1552次,未发生严重发症.结论本方法具有适应症广,创伤小,副作用少,疗效好,经济负担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

    作者:郭佳;赵铮民;杨甲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内毒素血症的治疗

    目的研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C)病人内毒素血症治疗方法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36例PHC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18)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入院后除保肝、纠正低蛋白血症及贫血等术前一般准备外,另行每日服用中药茵陈小承气汤和稀生理盐水碘伏液灌肠术等,对照组行PHC的常规术前准备.观察两组病人术前血浆内毒素(PE)水平变化和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IRS)、多脏器障碍综合症(MODS)的发生率等.结果入院时所有PHC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毒素血症.经过术前准备,治疗组术前PE水平由0.139±0.022 Eu/ml降至0.122±0.024 Eu/ml(P<0.05),对照组则下降不明显(P>0.05).术后治疗组的SIRS、MO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1.1%、5.6%、0%;对照组则分别为:44.4%、27.8%、5.6%.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时间:治疗组(78.3±21.2 h)比对照组(138.4±42.5 h)显著缩短(P<0.001).结论应用茵陈小承气汤结合稀生理盐水碘状液清洁胃肠道,可以降低PHC病人由于细菌易位所致的内毒素血症以及其对机体的损害,从而减少PHC病人术后SIRS、MO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作者:孙君军;丁雅芳;朱天伦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治疗

    目的探讨肝胆管结石、胆管狭窄所致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方法总结了我院14例中、晚期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结果脾切除、胃冠状静脉栓塞改良术式8例;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改良术式5例;脾动脉结扎、胃周血管离断1例.随访0.5~5年,2例死亡(14.3%).患者肝功能好转率71.4%(10/14).食道静脉曲张好转率64.3%(9/14).消化道出血3例,再出血率21.4%.结论治疗过程中应充分认识中、晚期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特征.创伤较小,简单而较彻底的断流术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韩庆;刘效恭;高寰;李宗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目的提高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8年6月~2000年12月间29例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例.结果 29例均为中、晚期病例,26例病人接受了手术治疗,仅10例病人能行根治性切除.结论早期诊断出胆、胰系统的恶性梗阻性病变是提高根治性切除的关键,对可疑病人B超、CT、ERCP是有价值的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作者:龙宏纲;张辉;邝伟明;关家龙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26例联合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的疗效、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对26例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26例均恢复顺利,白细胞均恢复正常、血小板恢复正常18例,增高(>500×109/L)8例.1、3、5年的生存率为89.5%、63.1%、47.4%.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2%.门静脉血栓3例,顽固性腹水3例,轻度肝昏迷1例,胸腔积液4例.结论联合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增加,但围手术期死亡率并不增加,远期疗效满意.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是安全的,可行的,有效的.

    作者:于海文;徐健;徐亚玲;吴泰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与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后肠胆返流与胆汁排泄的对比研究

    目的研究两种胆肠内引流术术后抗返流及通畅排泄胆汁的功能,并进行比较.方法利用B超及钡餐透视检查术后返流情况.利用核素显像检查术后胆汁排泄通畅程度.结果 Y组术后返流率(28%)EST组术后返流率(100%),Y组优于EST组(P<0.01).Y组术后肝脏半排时间:14.5±0.69秒;EST组:13.78±0.46秒;空白对照组,14.58±0.61秒(P>0.05).结论 EST较Y式吻合术后抗返流功能差,返流率高.EST与Y式吻合后胆汁排泄通畅程度相似,均达到正常要求.

    作者:魏义;张寅;王凯;吴硕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抗返流瓣胆肠架桥式内引流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由胆总管下段,胰头部恶性肿瘤以及转移肿瘤压迫胆道所致,多需手术治疗.一般晚期肿瘤手术切除率不足20%[1].而尽快解除胆道梗阻是延长病人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自2000年以来我科施行抗返流瓣胆肠架桥式内引流术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鲁才章;王奇;翟新法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切除术后胆漏

    胆漏是肝脏切除术一个重要的并发症,是导致膈下感染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1].国外大宗病例报道胆漏的发生率为4.8%~7.6%[2].1996年5月~2001年5月我院6年共施行肝脏切除术82例,其中8例术后发生胆漏,其发生率为9.7%(8/82),现报告如下.

    作者:乔鸥;孙志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脾肾分流与断流联合手术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分流术与断流术是建立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血流动力学原理上的两种传统术式,将两者联合应用是否合理,目前尚缺乏充分的理论依据.对其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研究值得进一步探讨.我们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观测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同时手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对脾肾静脉分流术(SRS)、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PCDV)、SRS+PCDV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进行了临床研究,探讨不同术式对门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徐宏;王强;信明君;郭辉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脉高压症断流术后放置腹腔引流管的体会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常可并发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不易自止,病死率较高.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食道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由于手术创伤较大,尤其是肝硬化Child B级和Child C级患者,易有诸如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对该类患者,为防止上述并发症,常需放置腹腔引流管,可以起到观察病情,预防或治疗由于积液而对机体造成的损害,有助于术后顺利恢复.

    作者:易永祥;端木浩;薛迪广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胆道手术中门静脉变异畸形的诊治(附3例报告)

    胆道手术中,胆道及胆囊畸形时常可见,肝动脉及胆囊动脉的变异也屡有报道,但胆道手术中门静脉变异畸形却很少见报道.1990年以来我科遇有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阳;张文福;严琦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可溶性止血纱布在肝脏手术中的作用

    我院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对107例肝脏手术进行临床止血对比实验,其中51例在肝断面覆盖(强生公司提供)速即纱止血取得了显著效果,报告于下.

    作者:李文;李立;唐继红;包维民;孙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原发性肝癌术后骨骼转移的初步临床研究

    原发性肝癌(PLC)术后复发率极高[1],其形式绝大多数为残肝内复发.随着对肝内复发灶的再切除、介入化疗(TACE)及瘤内局部注射术(如PEIT,RF等)综合疗法的进展,已使复发后生存时间大大延长.但因此使术后肝外转移发生率日益增加.根据随访观察,PLC术后易出现转移复发的脏器之一是骨骼,本文初步探讨了骨骼转移的临床经过、治疗及预后.

    作者:施乐华;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

    肝硬化与胆囊结石关系密切,已被临床所关注,肝硬化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增高,一些超声研究证明高达29%~59%[1,2],较非硬化者发生率明显增高.我院自1991年~2000年收治肝硬化481例,合并胆结石75例,手术治疗肝硬化合并胆囊结石48例,结合文献分析如下.

    作者:吴志兵;徐兴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例报告

    门静脉高压症常见,严重的并发症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目前的手术方法较多,各有利弊.我院1997年9月~2001年9月期间采用保留胃冠状静脉与奇静脉侧支的改良Sugiura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9例,疗效较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夏超;崔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做好门脉高压分流手术的体会

    分流术是治疗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确定疗效的一类外科手术.其原理是通过人为地建立门静脉与下腔静脉间吻合的方法,使门静脉系统血流部分地或全部不经过肝脏,以达到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因其手术难度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故将我们多年来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蔡景修;范毓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梗阻性黄疸的介入治疗

    梗阻性黄疸的原因有良性和恶性,良性原因有胆管结石、胆管或乳头狭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罕见原因如结核等.恶性原因有胆管癌、壶腹周围癌及直接侵及或压迫胆道的恶性肿瘤如胆囊癌、肝癌和癌栓.

    作者:郑泽霖;孙立波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近三十年来,肝癌病人的总体疗效虽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大部分中晚期病人疗效仍然很差,尤其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时,手术切除的根治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与预后.目前,有研究表明PVTT是肝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表现,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多种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等在癌栓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反映PVTT的侵袭性.PVTT与肝癌肝内转移密切相关,其中涉及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及生物学等多种机制.更明确的癌栓形成、引起复发转移的机制还待进一步阐明.近年来对肝癌合并PVTT治疗的认识趋于更积极,主张以手术为主的多模式综合治疗,外科手术方法的改进,使PVTT的手术安全简便,术后并发症减少.

    作者:樊嘉;史颖弘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在解剖学上胰腺和门静脉系统存在的密切关系,胰腺的病变有时可以影响门静脉系统的正常血液回流而引起区域性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临床上将由于胰腺疾病所导致的门静脉高压症称为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由于多是脾静脉受压或栓塞引起的脾胃区门静脉压力升高,故在文献也将此类门静脉高压症称为:节段性、或区域性、或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或孤立性脾静脉血栓形成(ISVT,isolated splenic vein thrombosis),但后者命名可能包括部分非胰腺疾病引起的门静脉高压症,本文在此仅讨论由胰腺疾病所致的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在门静脉高压症中,肝外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占5~10%,但其中仅有5%病人系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

    作者:朱化刚;耿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对断流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几个问题的商榷--推荐保全胃结构及生理功能的截流术

    门静脉高压症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的处理,多年来临床研究在治疗方法上有很大提高.近几年来对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较多,注意到在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基本病理变化中,脾胃区门静脉系统异常静脉血返流为主要原因[1],所以在手术治疗方面多采用降低门静脉压力,阻断脾胃区静脉血液异常返流的手术方法[2,3,4].

    作者:姜凯;于冠君;周岩冰;刘荣;周宁新;黄晓强;张文治;黄志强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门静脉高压症的细胞分子机制及治疗进展

    门静脉高压症是肝内血管阻力增加和门静脉血流增加的结果.多年来,人们认为肝星形细胞(HSC)在肝纤维化中起关键作用.近研究表明,HSC也调节肝微循环和门静脉压力.活化的HSC收缩与各种因子有关,其中内皮素-1(ET-1)作用强,而另外一些因子,如一氧化氮(NO)等促进HSC的舒张.

    作者:张志奇;吴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腹部手术中胆囊缺如6例报告

    1993年7月~2001年4月我科行胆囊切除术1580例,其中见胆囊缺如6例,临床少见.有关胆囊缺如的术前诊断,术中、术后医患间关系应引起重视,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成虎;蔡志军;王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附脐静脉、下腔静脉吻合2例

    例1:患者,男性,35岁,因上腹部不适伴呕血10天住院.10天前自觉上腹部不适,继而呕血,量约300 ml,于当地医院对症保守治疗.既往10年前有乙肝病史,5年前呕血一次,量约500 ml.入院后检查结果:上消化道造影示食道静脉曲张,B超示肝硬化,脾脏增大约18.5×8.25 cm,门静脉直径1.77 cm.脾静脉直径1.09 cm,少量腹水,血常规示白细胞1.6×109/L,血小板62×109/L,HB 10.2 g/L,出血时间1分,凝血时间8分,肝功能示:

    作者:孙广新;候钰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肝巨大囊肿致梗阻性黄疸1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3岁.主诉右上腹部胀痛30天,皮肤、巩膜黄染15天入院,平素体健,入院后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右上腹压痛.

    作者:李凤山;刘荣;李志伟;王悦华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分流与断流联合手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外科治疗的方法分为分流术和断流术两大类.分流术是早用于治疗PHT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手术方法,它具有降压效果满意,食管静脉曲张的消失率、止血率以及腹水消失率高等优点.但它可发生二个严重并发症:①分流性脑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降低其远期生存率;②肝功能进一步衰退.不论何种分流术,均减少了肝脏的门静脉血灌注量,如行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甚至可使肝动脉血流经门静脉逆流入下腔静脉,导致术后肝功能迅速恶化,肝功能衰竭、死亡,抵销其降低大出血死亡率的优点.

    作者:吴志勇;邱江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普萘洛尔可有效降低TIPS分流障碍后的门脉压力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远端胰腺切除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远期疗效评价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脾肾分流术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应用FISH技术对肝癌细胞系X染色体畸变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肝细胞肝癌细胞系X染色体畸变规律.方法制备三株新建人肝细胞肝癌细胞系HCC-9903、EGHC-9901、HCC-9810染色体标本,用X染色体着丝粒特异DNA探针,对其X染色体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X染色体拷贝数畸变.结果三株肝癌细胞系X染色体拷贝数均增多,以4拷贝为主.结论 X染色体拷贝数增多在肝癌细胞系中发生频率很高,证明在肝癌发病及发展过程中起到某种作用,其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这是以FISH技术对肝癌X染色体拷贝数研究的首次报告.

    作者:刘军;王学浩;王占民;郑淑芳;柯扬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血清前白蛋白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价

    目的探讨前白蛋白(PA)对实验性肝硬化大鼠肝脏储备功能的评价.方法动态观察大鼠肝硬化诱导过程中PA的变化及其与常规肝功能、肝硬化程度和MEGX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大鼠PA平均为270.4±32.6 mg/L,肝硬化诱导的急性肝损害期、慢性肝损害期、轻-中度肝硬化期及重度肝硬化期PA分别为125.2±24.7 mg/L、168.7±21.9 mg/L、131.4±42.3 mg/L、102.5±36.6 mg/L,两两比较差异显著(P<0.01),尤其是急性肝损害及重度肝硬化时PA下降更为明显.PA降低与肝硬化程度一致.与Alb比较PA降低时间早且降低幅度明显.重度肝硬化期有腹水大鼠PA为74.6±19.5 mg/L,无腹水大鼠PA为117.7±29.2 mg/L,两者差异显著(P<0.01).肝硬化诱导过程中PA的变化与MEGX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67,p=0.00).结论 PA可以较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肝硬化大鼠肝功能的损害和肝脏储备能力.

    作者:晏建军;严以群;黄亮;周飞国;吴孟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与梗阻性黄疸大鼠门脉压力的关系

    目的通过测定梗阻性黄疸大鼠门静脉血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探讨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梗阻性黄疸鼠门脉压力升高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门静脉血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浓度.结果内皮素在胆道结扎后各时相均明显升高(P<0.05),3天达峰值(186.99±36.03 pg/ml),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胆道结扎后第1天无明显变化(213.11±35.38 pg/ml vs 180.14±30.66 pg/ml),3天后明显升高,并与对照组相差明显(P<0.05).梗阻性黄疸组大鼠门脉压力在各时相组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但未形成门脉高压.内皮素抗血清治疗可降低内皮素浓度和升高的门静脉压力.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浓度均升高,失去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正常平衡并伴有门脉压力的升高.

    作者:褚延魁;马庆久;刘维;鲁建国;何显力;杜锡林;乔庆;赵华栋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大剂量肝素对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研究大剂量肝素对门静脉高压症鼠血浆前列环素(PGI2)、一氧化氮(NO)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IHPH(CCl4肌肉注射法)、PHPH(部分门静脉缩窄法)和SO(假手术)三组.动物模型制备后两周,三组鼠再随机分成二个亚组,即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大剂量肝素组.肝素通过鼠尾静脉用微量注射器以200IU/K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输注1小时,然后用同位素微球技术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用放射免疫法测股动脉血浆6-keto-PGF1α浓度.用还原法测股动脉血浆NO2/NO3浓度.结果与SO鼠比较,IHPH、PHPH两组鼠的TPR与SVR均显著降低(P<0.05),CI与PVI均显著升高(P<0.05).应用大剂量肝素后,血浆 6-keto-PGF1α浓度(pg/ml)在IHPH、PHPH和SO鼠分别为2390.61±1400.38、2766.47±506.95和3965.96±976.82,均显著地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中三组鼠的浓度(分别为1123.85±153.64;891.88±83.11;725.53±105.54);相反,血浆NO2/NO3浓度(μmol/L)在IHPH、PHPH和SO鼠分别为54.02±11.89、62.06±3.56和45.28±4.39,均显著地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中三组鼠的浓度(分别为73.34±4.31;75.21±6.89;58.79±8.47).与对照组比较,IHPH、PHPH和SO三组鼠应用大剂量肝素后CI与PVI均显著地下降(P<0.05),而TPR与SVR均显著地升高(P<0.05).结论大剂量肝素可以通过减少NO的合成而缓解门静脉高压症高血流动力状态.同时大剂量肝素可以增加PGI2的合成,提示PGI2不是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病因子.

    作者:吴志勇;陈雪松;曹晖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L-精氨酸对梗阻性黄疸大鼠肠道屏障的保护作用

    目的探讨L-精氨酸(L-Arg)对梗阻性黄疸(简称梗黄)大鼠肠道的影响及相应的机制.方法采用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双重结扎胆总管造成梗黄模型,7天后,分别给予不同组大鼠L-Arg和(或)L-精氨酸甲酯(L-NAME),剂量分别为300 mg*Kg-1d-1、10 mg*Kg-1d-1,腹腔注射.于术后第21天测定肠组织匀浆中的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观察肠道组织形态学改变,并测量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结果与1组相比,2组肠组织中MDA含量增高(P<0.01),而NO及SOD水平下降(P<0.01),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均明显降低(P<0.01),肠道组织结构出现损害;3组大鼠肠组织中NO水平及SOD活性较2组明显增高(P<0.05),而MDA水平降低(P<0.05),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增高(P<0.01),肠道组织结构损害减轻;相反,5组与2组比,NO及SOD水平降低(P<0.05),而MDA水平增高(P<0.05),肠绒毛高度、粘膜厚度降低更趋严重(P<0.05).肠道组织结构损害更为明显.结论 NO水平低下很可能是梗黄大鼠肠道屏障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外源性L-Arg可能对梗黄大鼠肠道屏障起保护作用.

    作者:刘国平;周文平;朱闻溪;程广明;江少杰;何三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内皮素、一氧化氮与阻塞性黄疸肾功能障碍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与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肾功能障碍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机分成5天、10天、15天三组,同时建立对应的假手术对照组.观察肾功能的变化,同时测定血和肾组织ET、NO水平及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tase NOS)活性,并用图像分析检测ET-1mRNA和NOS-mRNA表达的部位和量的变化.结果随胆总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血和肾组织ET升高,NO下降,ET/NO比值与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 Ccr)、肾皮质血流(Renal cortex blood flow RCBF)呈负相关.肾组织ET-1 mRNA和iNOS mRNA表达增加,血和肾组织NOS活性降低.结论血和肾组织ET升高,NO下降,ET/NO比值升高是导致OJ时肾功能损伤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坚;吴志勇;施维锦;张柏根 刊期: 2003年第02期

  • 阻塞性黄疸大鼠胆总管直径、压力及血清胆红素代谢变化的观察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时大鼠的胆总管直径、压力变化及血清胆红素代谢的规律.方法利用Wistar大鼠结扎胆总管致阻塞性黄疸的模型,动态观察结扎胆总管后0、1、3、5、7、14、21天,分别测量胆总管直径、压力及血清胆红素的数值,并且作出胆总管直径、压力、血清胆红素变化的曲线.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胆总管结扎时间的延长,大鼠的胆总管直径及压力随之增加,并且至胆总管结扎术后第7天时,胆总管的直径和压力均达到高峰,其数值分别为6.1±0.1 mm及15.1±0.2 cmH2O,并且进入高峰平台期,再随着阻塞性黄疸的时间延长,胆总管直径、压力不再随之增加;血清胆红素的数值在结扎胆总管术后第1~3天呈急剧上升趋势,至术后第3天达到高峰,其数值为106.7±11.2 umol/l), 术后第5~7天呈急剧下降趋势,到术后第7天血清胆红素数值为11.8±2.5 umol/l,术后第7~21天血清胆红素数值呈平缓下降,至术后第21天时,血清胆红素数值仅为1.2±0.32 umol/l.第21天后未再做进一步测量,全组动物无死亡.结论 Wistar大鼠在通过结扎胆总管造成阻塞性黄疸时,其血清胆红素变化的规律与人类不同,故在进行阻塞性黄疸模型试验时应加以注意.

    作者:孙杨忠;耿小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