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影像检查确诊的静脉窦血栓患者中,行CT检查11例,MRI+ MRV检查15例,DSA检查8例.结果 CVST直接征象12例,即血栓本身征象:急性和亚急性期CT平扫静脉窦区可见三角形或条索样高密度灶,慢性期为低密度灶;MRI平扫,正常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其内见不同时期血栓信号.CT和MRI增强扫描见静脉窦内三角形或条索样充盈缺损.MRV和DSA可见静脉窦内充盈缺损或静脉窦不显影.间接征象6例,表现为脑实质内水肿、静脉性脑梗塞及不典型部位脑出血、脑静脉扩张.其中3例同时可见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结论 综合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DSA检查是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金标准.
作者:张传好;王友良;应亚草;李勇峰;吴尚峰;冯庆陆;王海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声像图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共75个病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TMC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果 68例PTMC患者中双侧病灶者7例,45例(66.2%)伴淋巴结转移.75个病灶中,70个(93.3%)呈低回声或极低回声,5个(6.7%)为等回声,病灶纵/横≥1的42例(56.0%),伴细小钙化55个(73.3%),血供I型或II型53个,占70.7%.结论 低回声或极低回声、微钙化、纵/横≥1是PTC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掌握PTMC的超声特征表现,能提高检出率,从而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陈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的CT表现.方法 搜集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患者资料,分析其脑CT动静脉血管造影(CT Arteriography and Venography,CTA/CTV)检查的影像表现.结果 18例横窦-乙状窦憩室均发生在静脉窦优势引流侧;静脉窦双能量减影图像直观地显示横窦-乙状窦憩室,表现为静脉窦管腔局部呈囊袋样、指状及棘样突起;CTV图像能清楚地显示局部膨隆的静脉窦经邻近骨壁缺损处疝入邻近的乳突.结论 脑CTA/CTV检查对诊断横窦-乙状窦憩室引起的搏动性耳鸣具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刘善凤;肖武;牟晓飞;刘琳;巩若箴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CT在睾丸肿瘤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临床特点及其CT表现.结果 34例CT均表现为睾丸肿大,呈软组织密度.其中精原细胞瘤17例,CT表现为肿瘤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包膜,呈实性改变为主,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轻度-中度分隔样强化.混合性生殖细胞瘤5例,卵黄囊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包块,增强后明显不均一强化.胚胎性癌1例,CT表现为包膜不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畸胎瘤4例,其中良性畸胎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囊实性肿块,内见粗在环状钙化,并可见脂肪密度,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恶性畸胎瘤2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实性肿块,其内未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淋巴瘤2例,CT表现为睾丸实性块,密度均匀,增强后均一强化.高分化脂肪肉瘤1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的实性软组织肿块,内见脂肪密度及点状钙化,增强后呈不均一强化.腺瘤样瘤1例,CT表现为实性肿块,内见坏死.增强后轻度不均一强化.表皮样囊肿1例,CT表现为包膜完整囊性肿块,增强后无强化.结论 CT能明确检出睾丸肿瘤,结合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资料可对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也能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为肿瘤的分期和临床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作者:谭国强;马雁秀;李卓永;张朝桐;崔恩铭;兰勇;胡茂清;龙晚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颞下颌关节相关角度测量来探讨颢下颌关节紊乱患者与正常者间有无差异,从而评价其磁共振影像价值.方法 设立病例组(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及对照组(正常者),选取16例单侧闭口斜矢状位MR扫描图像进行相关角度测量,其中病例组:男5例,女11例,年龄分别为:病例组年龄18~42岁,平均年龄(26.94±5.25)岁,正常组年龄19~38岁,平均年龄(28.13±6.17)岁,测量角度包括前角(Anterior angle,Aa),中间角(Intermediate angle,Ma),后角(Posterior angle,Pa)及阿尔法角(α),径线包括髁线,颈线,下颌骨髁突线等.结果 正常组及病例组Aa角,Ma角,Pa角及α角分为(95.038士3.379)°(88.6~99.4)°,(101.031±3.607)°(97.5~108.3)°;(56.381±4.366)°(49.6~62.4)°,(62.838±3.469)°(58.4~66.4)°;(3.781±2.389)°(1.8~8.8)°,(10.363±3.215)°(5.6~16.6)°;(165.331±4.746)°(156.2~168.2)°,(165.013±4.708)°(158.4~172.2)°;其中α角P值>0.05,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Aa角,Ma角,Pa角间P值<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颞下颌关节多角度测量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影像学诊断,同时为该病临床诊断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作者:胡卫东;申云霞;杨立明;王秀荣;梁冰;王桂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前彩超检查胆囊情况、脂餐后胆囊排空功能的临床体会.方法 患者术前空腹时详细记录胆囊大小、壁厚情况、结石数目及大小,有无皱襞及位置,并且对胆囊底的位置进行定位;脂餐后60min、120min测量胆囊大小,估测排空功能.结果 97例中68例胆囊排空功能≥30%,脂餐后60min胆囊排空功能(%)均数65.23±27.69,脂餐120min胆囊排空分数(%)均数64.5±28.12,P>0.05,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胆囊壁上息肉样病变28例,胆囊壁间结石3例,胆囊皱襞15例,1例胆囊皱襞只留有针孔样结构,均行微创保胆取石术,胆囊排空功能<30%29例改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结论 彩超显像观察胆囊结石患者胆囊情况、脂餐后胆囊排空功能的变化,保证了胆囊结石患者微创保胆取石术既保留具有排空功能的胆囊,又取尽结石的预期疗效.
作者:陆海娟;钟惠琴;伍小辉;张磊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脾脏破裂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53例外伤性脾脏破裂患者行螺旋CT检查,其中35例平扫加增强三期扫描,13例直接增强扫描,5例平扫;并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诊断脾脏破裂根据Gay分级:Ⅰ级:局限性包膜破裂及小的包膜下血肿,8例,非手术保守治疗;Ⅱ级:小的外周撕裂,实质内血肿<3cm,15例,其中3例选择性脾脏手术切除,12例非手术保守治疗;Ⅲ级:撕裂延伸至脾门及实质,血肿直径>3cm,25例,其中20例选择性脾脏手术切除,1例全脾手术切除,4例非手术保守治疗;Ⅳ级:脾脏粉碎及血管破裂,5例,全脾手术切除.结论 外伤性脾脏破裂CT表现具有特征性,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都较高,对临床分级及确定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而得到合理的临床治疗,可作为脾脏外伤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杨燕;雷瑞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在婴幼儿肺部CT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和传统模式检查的1~33个月婴幼儿各30例,其中5例同一患者分别行两种模式扫描.记录有效mAs、CTDIvol、DLP和扫描时间,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差异.两名放射医师独立对图像质量进行4分制评分.结果 传统组和Flash组的有效mAs分别为(62.87±10.88)和(35.71±8.09)mAs,CTDIvol分别为(3.36±0.58)和(2.02±0.44)mGv,DLP分别为(70.90±16.59)和(46.68±11.01)mGv,ED分别为(1.41士0.27)和(0.9±0.17)mSv;扫描时间分别为(2.44±0.34)和(0.57±0.06)s,两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传统组和Flash组平均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95±0.50)和(3.73±0.23),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第二代双源CT肺部Flash模式比传统模式在婴幼儿肺部扫描中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在提供更高质量的图像的同时明显降低婴幼儿的辐射剂量.
作者:韩永健;唐言;毕万利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对心肌桥的诊断效能,评估壁冠动脉狭窄程度.方法 对146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VR、MIP、MPR、CPR对血管进行重建,短轴多平面重组,分析血管在收缩期或舒张期血管狭窄程度.结果 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中,MPR/CPR/MIP重建更有利于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的显示;共检出30例心肌桥,34段;19例发生在前降支,10例发生在回旋支,1例发生在右冠状动脉;1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邻近冠状动脉粥样板块形成;1例合并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结论 128层螺旋CT结合多种图象后处理技术,尤其MPR/CPR/MIP重建可以清晰显示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是一种能够无创、准确诊断心肌桥一壁冠状动脉的重要手段.
作者:武汉忠;陈进;王强荣;王亚军;常燕祥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双回波稳态进动(dual echo steady state,DESS)序列与多回波数据图像重合(multi echo data image combination,MEDIC)序列在腰骶部脊神经的显示情况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腰疾患者行腰椎MRI常规序列(矢状位T1WI,T2 WI,横轴位T2 WI),双回波稳态进动(DESS)序列和多回波数据联合(MEDIC)序列扫描,DESS序列和MEDIC序列的所有图像均用3D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后处理,由2位高级职称MRI影像诊断医师通过对MIP重建后图像所显示的腰骶部脊神经的形态、长度以及脊神经与病变的影像表现,评价DESS序列和MEDIC序列的临床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DESS序列扫描时间较短、空间分辨率及信噪比高、神经分支显示多,获得的原始图像及重建图像可以清晰显示病灶与腰骶脊神经的关系.结论 DESS序列在腰骶脊神经磁共振成像的图像优于MEDIC序列.
作者:泮智勇;许茂盛;丁雪委;王世威;喻迎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头颈部动脉开窗畸形的影像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1年12月360例头颈部CTA影像资料和临床表现,主要观察动脉开窗畸形的存在及表现.结果 360例中发现动脉开窗畸形18例,其中9例位于椎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2例位于前交通动脉.根据血管窗大小及形态分型:10例为裂隙型,9例为凸透镜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变异动脉的局限性重复,18例中1例伴有颅内动脉瘤.结论 MSCTA可以准确显示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有助于指导头颈部血管病变的诊断与治疗,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王学廷;冯丽;潘为领;王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外周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s,pPNET)的CT影像学表现,并结合病理、免疫组化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及免疫组化标记证实的15例pPNET的CT表现.4例行CT平扫检查,其余11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15例pPNET分别位于胸壁(4例)、腹腔(2例)、腹膜后(2例)、颈部(1例)、肩部(1例)、腹股沟(1例),胫骨近端(1例)、骶髂骨(1例)、脊柱旁(2例),11例软组织pPNET的CT表现为边界不清或清楚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多伴坏死、囊变,1例伴有点状钙化,1例伴有瘤骨,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双期扫描中)2例病灶门脉期持续强化;4例骨或椎旁pPNET主要表现为较大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2例病变由椎间孔延伸至椎管内压迫脊髓,1例可见瘤骨,1例可见骨膜反应,增强后中度以上不均质强化,15例病变中2例伴肝脏转移,2例伴肺转移,1例伴纵隔、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标记物中阳性表达前三位的由高到低依次为:Vimentin、CD99、Syn.结论 pPNET的CT影像表现缺乏特异性,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肿瘤的内部结构、血供情况,明确肿瘤的范围、毗邻结构的侵犯情况,判定手术切除的可能性、检出远处转移和评价疗效,终确诊须结合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作者:周永;杨帆;阿里甫;文智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软组织肿块的声像图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90例经穿刺活检、手术病理证实的软组织肿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90例软组织肿块诊断符合率为85.56%(77/90),其中良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90.54%(67/74);恶性肿瘤诊断符合率为68.75%(11/16).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软组织肿块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许周云;邵素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能谱技术在提高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质量方面的价值.方法 45例肝硬化患者,采用的能谱扫描模式行动脉期门脉期扫描后,运用能谱分析软件获得门静脉期佳对比信噪比(CNR)单能图像和传统混合能量图像(QC图像),并对门静脉及侧枝血管进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采用双盲法对重建质量进行评估.对二组图像的评分数据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 佳CNR单能图像的VR、MIP重建图像对门静脉与侧枝血管及肝内分支的显示级别均优于混合能量图像,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佳CNR单能图像能明显提高肝硬化CTPV门静脉与侧枝血管及肝内分支显示的图像质量.
作者:谢继承;陈盈;周亚敏;樊树峰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肺粘液表皮样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肺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影像资料,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5例CT均表现为支气管内边缘光滑、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沿支气管生长,1例位于中间干支气管,1例位于叶支气管,3例位于段支气管,直径1~4cm.2例伴阻塞性肺不张,3例伴阻塞性肺炎.1例病变内见小斑片状钙化灶,其余4例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只有1例有纵隔及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粘液表皮样癌是位于支气管内的少见肿瘤,CT上表现为支气管内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伴有阻塞性炎症或肺不张,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作者:李多;周新华;吕平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与膝关节常规序列对比研究,探讨3D-SPACE序列(三维自旋回波序列)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显示和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8例临床怀疑韧带损伤病例,分别行膝关节MRI常规序列扫描、3D-SPACE序列扫描以及3D重建.采用双盲法评价MRI常规图像和SPACE图像对韧带的显示情况和损伤诊断.结果 两种扫描方式对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及外侧副韧带的显示效果有统计学差异(P<0.01),对内侧副韧带显示效果无统计学差异(P>0.01);两种扫描方式对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损伤的诊断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D-SPACE序列结合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完整显示韧带的形状结构,提高韧带的显示率及韧带损伤诊断的正确率.
作者:许建兴;郑建刚;王开香;刘良卿;梅莉;顾勇坚;周鸿雁;龚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纵膈神经内分泌癌的CT表现,探讨其CT征象.方法 回顾经病理证实的9例纵膈神经内分泌癌,分析其CT的影像表现.结果 9例纵膈神经内分泌癌多位于前上纵膈(7/9).纵膈神经内分泌癌CT值密度欠均匀,病灶直径大于5cm时其内易见坏死.对比增强扫描实质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纵膈神经内分泌癌具有体积大,易坏死、具有明显侵袭性、易转移的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提高纵膈神经内分泌癌的诊断率.
作者:刘海龙;刘敏;刘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CT表现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性.方法 对50例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膨胀性生长27例中高分化24例,中分化3例;浸润性生长23例均为低分化.结果 膨胀性生长27例,CT平扫显示界限清楚,呈团块状不均均匀的低密度,CT值18~30HU,肿块均见坏死囊变,其中瘤内出血11例,假包膜18例,瘤块破裂2例.肝内结节状转移2例,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静脉瘤栓2例.增强扫描见实质病灶呈均匀性强化2例;斑片状、条索状强化9例;瘤灶边缘环形强化9例;瘤灶边缘线形强化7例.浸润性生长23例,CT平扫显示斑片状低密度,CT值23~31HU,其中界限清楚7例,界限不清楚16例,囊变坏死7例,瘤内出血5例,瘤块破裂1例.肝内结节状转移8例,肝门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7例,静脉瘤栓9例.增强扫描见实质病灶呈不均匀性强化2例;散在斑片状、斑点状强化12例;瘤灶边缘环形强化4例;瘤灶边缘线形强化5例.结论 CT征像能反映出原发性巨块型肝细胞癌恶性程度,膨胀性生长的肿瘤细胞分化较好,恶性度较低,预后良好;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细胞分化差,恶性度高,预后差.
作者:郑汉朋;项剑瑜;邱乾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比较数字合成体层成像(DTS)和普通X线数字摄影对肺内结节探测的敏感度,评价DTS检测肺内小结节的能力.方法 22名有肺内小结节的患者进行随访性CT检查,由2名放射医师共同对CT扫描图像进行阅读,来证实结节的存在并为其定位,作为结节存在的标准.另外为患者进行了后前位胸部X线数字摄影(PA)和DTS检查.再由另外3位胸部放射医师独立阅读DTS影像和PA影像,来确定CT所证实的结节在这两种影像上的显示情况.结节按以下标准进行分级:肯定可见,不确定,不可见.3个级别按直径大小分为以下三组:<5,5~10,>10mm.分析那些标记为肯定可见的结节的真阳性结果.结果 CT断层扫描共检出180个直径范围在3.5~19.5mm的结节,DTS和PA的敏感度分别是67%和23%(P<0.0001).一致性检验表明,在所有三组不同大小的结节中,DTS和PA对肺内结节的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对小结节(直径<5mm)的探测敏感度,两者分别达到49%和10%.结论 和PA相比,在各类大小不同的肺内小结节的探测中,DTS都显示出较大的敏感性.
作者:张梦龙;孙峰;王雅莹;张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VNS的MRI表现.结果 所有膝关节内均存在滑膜增生及增生的滑膜结节,33例为弥漫型PVNS,2例为局限型PVNS,早期8例,中晚期27例,早期PVNS以滑膜增生、绒毛结节形成及关节腔积液为主要表现,无明显低信号含铁血黄素沉积;中晚期PVNS典型表现为长T1略长T2增生滑膜及滑膜结节及T2 WI低信号含铁血黄素结节,并可伴有骨性关节炎MRI表现.增生滑膜结节主要分布髌下深囊及交叉韧带旁.结论 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具有较特征性MRI表现,MRI能准确反映关节内外受侵组织结构受侵犯的范围和程度,是诊断PVNS的理想检查方法.
作者:杨其根;苏凯;马建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CR与CT对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医师选择合适的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临床确诊为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患者的CR、CT及临床资料,对桡骨小头是否存在骨折、骨折部位、骨折线数量、有无累及关节面、关节面是否塌陷进行重点观察并作简要统计学分析.结果 56例患者外伤8h内均行CR及CT检查,CR诊断桡骨小头骨折38例,怀疑10例,阴性8例,诊断准确率67.86%,阳性率85.71%,漏诊率14.29%;单纯CT轴位明确诊断47例,诊断准确率83.93%,漏诊或不确定骨折9例,漏诊率16.07%;CT薄层重建结合后处理技术诊断53例,怀疑3例,无漏诊病例,诊断准确率94.64%,阳性率为100%.结论 CR对桡骨小头Mason Ⅰ型骨折有较高的检出率,仍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式,但伴有肘部脂肪垫翘起及临床有明显的疼痛症状而CR检查阴性或怀疑时,应选择CT检查,薄层重建和CT后处理技术的综合运用是避免漏诊的关键.
作者:赵涌;马锋;李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术前三维导丝定位技术对临床不可触及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87例经乳腺X线检查发现的临床不可触及的可疑病变,采用术前三维导丝立体定位,留置导丝于病变区,引导外科手术进行切除活检,术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经三维导丝立体定位术后病变切除率为100%.87例病例中,恶性病例8例,其中浸润性导管癌2例,导管原位癌6例;良性病变79例,其中包括癌前病变14例(不典型增生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4例,放射状瘢痕1例).结论 乳腺三维导丝定位术定位准确,较精确的确定乳腺不可触及病变的部位,利于活检,可有效提高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率.
作者:陈雯;于代友;刘秀梅;刘红娟;吴月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对比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 (MSCT)诊断胆道系统结石的价值.方法 抽取2011年7月~2012年7月共58例胆道结石病例,均行MSCT平扫和多序列MRI检查,MRI检查序列包括:轴位T2 WI、轴位T2WI压脂、轴位T1WI、冠状位T2WI、厚层块MRCP和薄层MRCP.2种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2天,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按结石所在部位分成肝内胆管结石、上段胆总管结石、下段胆总管结石及胆囊结石进行统计.将MSCT和多序列MRI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应用配对四格表行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共102个部位存在结石,其中胆囊结石30个部位,上段胆总管结石9个部位,下段胆总管结石36个部位,肝内胆管结石27个部位.多序列MRI诊断100个部位存在结石,MSCT诊断66个部位存在结石,多序列MRI诊断正确率为98.03%(100/102),MSCT诊断正确率为64.7%(66/10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P<0.01).结论 多序列MRI诊断胆道系统结石明显高于MSCT,为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作者:潘仲林;朱友志;廖文彬;陈东;曹慧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扫描资料,重点分析其CT影像及强化特点.结果 5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3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病灶呈椭圆形,边界清楚.5例病灶密度较低且均匀,2例病灶含沙粒样钙化.增强扫描后4例病灶呈进行性均匀强化.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其CT表现具有较典型的影像学特征和特定的定位征象.
作者:沈伟明;张黄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正常成年女性子宫声辐射力脉冲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lese imageing,ARFI)量化值的参考范围.方法 对84名健康成年女性子宫前壁和后壁分别进行ARFI检测,比较子宫前后壁ARFI数值及不同年龄ARFI数值,正常子宫的ARFI测值采用x-±1.96s计算.结果 不同年龄组子宫ARFI检测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前壁和后壁ARFI检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正常参考值范围:0.81~4.43m/s.结论 ARFI为子宫的硬度检测提供一种定量评价方法,为以后子宫疾病的诊断打下了基础.
作者:陈梅;许幼峰;薛念余;张盛敏;郭昊华;尹凤英;汪许红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MSCT检查确诊的20例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共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20个,其中17个憩室壁菲薄,3个憩室壁较厚,憩室大小10~45mm,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表现为十二指肠圈内侧缘呈囊状突出于十二指肠小弯侧壁,其内多为气体密度影,内见气-液平面6例,增强扫描所示憩室壁强化与十二指肠壁强化一致,腔内无强化.20例病例胆管系统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多平面重组及三维重组可以清楚的显示憩室与十二指肠及十二指肠乳头的毗邻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对Lemmel's综合征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天忠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病因的关系.方法 对1503例睾丸疾病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测量双侧睾丸大小,观察内部回声及有无占位,同时观察附睾及精索静脉情况,然后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了解睾丸及精索血流状况,从中确诊睾丸微石症病例,同时根据临床病史及实验室诊断检出不育症患者.结果 睾丸微石症合并不育症病因的比例较高(P <0.001),不育症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患者中,其他不育症病因所占比例也较高(P<0.05).而这些病例的血流参数无明显异常.结论 睾丸微石症与男性不育症的病因相关,且两者同时存在时更容易导致不育症的发生,超声检查可作为长期随访的手段.
作者:柳俊;詹维伟;周伟;刘振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及判断缺血病因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2例急诊CT平扫,24例均行平扫加双期增强扫描,获得图像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15例行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结果 23例肠壁增厚,其中可逆性缺血20例,不可逆缺血3例.3例肠壁变薄者为不可逆缺血.21例肠壁密度减低,5例肠壁密度增高.增强扫描,可逆性缺血中有7例肠壁强化增加,不可逆性缺血中4例肠壁强化减弱或不强化,2例非阻塞性肠缺血表现为部分强化.6例肠壁积气和4例肠管扩张均见于不可逆性肠缺血;门静脉积气2例,7例出现肠梗阻;SMA/IMA主干和/或分支硬化性狭窄7例,其中4例出现肠系膜小血管广泛钙化;缆绳征21例;漩涡征3例.肠系膜静脉栓塞4例;5例为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23例患者找到结肠肠缺血之病因.结论 16层螺旋CT在诊断缺血性结肠炎及判断缺血病因上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王豪杰;朱希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软骨病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54例共81处软骨病变的CT及临床资料,着重探讨软骨病变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结合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本组54例中,CT诊断甲状软骨病变6例(4例软骨骨折,2例软骨破坏)、环状软骨病变4例(2例软骨破坏,2例软骨骨折),肋软骨病变40例(共69根),其中软骨骨折38例共61根肋软骨,2例软骨破坏共8根肋软骨.软骨骨折的主要CT征象为软骨连续性中断(100%),软骨钙化片分离或移位(80.33%),断端周围多有软组织肿胀;软骨破坏的主要CT征象为软骨连续性中断,断端较为圆钝,但软骨表面钙化/骨化部分仍保留在软骨正常轮廓内,恶性肿瘤浸润软骨可呈“泥沙样”改变,周围软组织常见肿胀.结论 MSCT对软骨病变检出率高且能清晰显示软骨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及移位情况,对软骨破坏性病变结合临床病史可于术前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张磊;谢祥仁;李胜;邹文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孕妇25岁,孕1产0,孕22周,否认家族史及孕期服药史,血清检查神经管缺陷风险系数为7.34,神经管筛查结论为高危.唐氏综合征筛查及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查均阴性.超声检查:胎儿小脑呈香蕉型,后颅窝消失,脊柱骶尾部椎管连续性中断.
作者:梁莎;林剑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患者男,8岁.父母偶然发现患者外生殖器大、出现阴毛且近期学习成绩下降明显,逐来医院就诊.查体:患儿双上肢肌力V级,右上肢灵活性差,用手习惯由右手改为左手.右侧轻度跛行.无发热、盗汗、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α-FP)460.92ng/ml(0~13.4ng/ml),绒毛膜促性腺激素(3-HCG)71.62mIU/ml(0~5 mIU/ml),癌胚抗原(CEA) 1.14ng/ml(0~5ng/ml).
作者:许韫;张鹏;李俊逸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例1男,72岁.间歇性左上腹疼痛10年.查体:左肾区扪及肿块,活动轻压痛.CT平扫示左肾体积增大,中下部见密度不均影,大径约9cm,内见多发囊性低密度区,CT值为27~46HU(图1a).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分隔状一过性强化,囊壁三期CT值约为86HU、113HU、53HU,囊变区内三期未强化(图1b,1c),CT值约为30HU.左肾门区见一个约1.9cm×1.3cm的淋巴结,增强后中等强化.左肾静脉内见充盈缺损影.左肾盂扩张积水,左肾周见模糊条片影.CT诊断:左侧肾癌;左肾门区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左肾静脉瘤栓形成.
作者:崔文俊;刘爱连;汪禾青;张丽敏;田士峰;谢德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收集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肝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血管瘤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对二维和三维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分别记录灰阶图像、彩色多普勒特点及PSV、RI、VI,为临床鉴别诊断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和肝血管瘤提供依据.
作者:冷应书;陈剑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近年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项MR新技术,具有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简便安全、可多方位旋转、多角度观察、不需对比剂等优点,为胰胆管疾病提供了获得类似经皮肝穿胆道造影(PTC)、内镜下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的胰胆管图像,在胆系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1,2].本文对2009年10月~2012年2月间85例胆道梗阻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MRCP与多层螺旋CT诊断,探讨两种诊断方法在胆道梗阻性疾病临床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符惠宏;李旻;黄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超声显示甲状腺内钙化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早期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0月我院210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骆有寿;吴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超重及肥胖与心血管病的关系日益重视,随着肥胖者的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日趋增多[1.2].本文通过高频超声检查探讨肥胖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其超声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作者:赵平;周如海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胫骨骨折是常见的管状骨折,并且多见于胫骨平台.传统的X线检查在对关节腔内的结构显示欠佳,因此对于粉碎性骨折的诊断存在一定的误差[1~3].16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可以进行大范围扫描、高分辨率和强大的图像后处理能力[4].对其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邱国和;杨风云;吴小光;熊俊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新生儿在围生期由于窒息出现脑组织缺氧或脑血流减少或缺失,导致脑血供和气体交换障碍.若不进行及时诊断和救治,将会出现胎儿宫内窘迫、心率异常,分娩困难,呼吸困难等,将终导致患儿的全脑性的不可逆损伤,是发生新生儿智力伤残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1~3].
作者:李好鹏;高继勇;姜智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可能与内源性或外源性长期的雌激素作用、致癌性RNA病毒、乳腺非典型增生、遗传和家族史、营养因素、外界条件和长期接受射线辐射等有联系[1].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作为乳腺癌常用的检查手段受到临床高度重视[2].因此,漏诊误诊的因素分析对如何提高诊断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纾;袁建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均为少见的肾脏肿瘤,分别占肾细胞肿瘤的3%~7%和6%~11%[1].虽然两者生物学行为不同,由于其起源相同、形态学表现有重叠,导致影像学表现亦有所交叉.本文报告肾嗜酸细胞腺瘤、嫌色细胞癌各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结合国内外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两种少见肿瘤的影像学认识.
作者:刘禄明;刘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是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心电图检查提示有T波降低、ST段压低、倒置或平坦等临床表现的心肌缺血[1~6].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心脏在安静和活动时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是临床确立诊断、分析病情的重要的辅助检查,可发现ECG不易发现的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作者:杨小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隐球菌病(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是新型隐球菌感染引起的慢性或亚急性内脏真菌病.是目前比较少见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特异性,与肺部结核、炎症及肿瘤等疾病比较容易混淆,肺隐球菌病患者可有广泛性或局限性肉芽肿,少见空洞和坏死[1~3].本文分析了2007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治疗肺隐球菌病19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诊断价值.
作者:周诗军;夏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内结节性病变是病理诊断上的重点和难点,肺内结节性是指大直径≤20mm的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圆形病变[1,2].本文运用16层螺旋CT联合的Lung Care软件对肺结节的形态及体积大小的变化进行分析与胸部CT常规扫描结果对照比较,探讨计算机的辅助诊断能力.
作者:王仲楚;方克灶;苏缪广;黄云较;黄正顺;郑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脑动脉狭窄是造成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正确对脑动脉狭窄类病变做出诊断,就显得格外重要[1].本文选择了25例在我院接受诊断的脑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A与DSA的检查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头颈部CTA与DSA在脑动脉狭窄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郑一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本文对24例经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患者[1~8]行高频超声检查,比较了超声及病理结果,现总结如下.1材料与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24例经病理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女性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9.22岁.采用飞利浦IU22及HDII彩色多普勒诊断仪进行超声检测,超声扫查乳腺前,需要询问与乳腺相关的病史,然后进行两侧乳房常规视诊,触诊,检查乳房外形有无形态失常.
作者:宋鲁梅;姚瑾 刊期: 2013年第04期
MR动态增强、扩散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5],本文将2009年7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MR动态增强、扩散成像34例前列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将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差异.
作者:黄洁红;吴清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近年来,直肠超声在检查男性不育症射精管梗阻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1~4].本文收集2009年6月~2012年6月因男性不育症来我院检查的检查者28例临床资料,探讨经直肠超声在男性不育症射精管梗阻中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本组28例患者,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5.4±2.3)岁,婚龄2~12年,平均婚龄(4.3±1.7)年,均有正常的性生活,未采取避孕措施.
作者:来永飞;来连法;诸纪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双能量减影技术和螺旋CT是检查胸部外伤的重要方法[1~4].本文分析两种方法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提高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204例患者,其中男125例,女79例;年龄20~72岁,平均39.5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7例,殴打伤34例,坠落伤57例,挤压伤15例,锐器伤11例;其中闭合性损伤118例,开放性损伤86例;主要临床表现胸痛、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尤其在深吸气、咳嗽或转动体位时加剧等.
作者:葛浩军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多种血管性病变可发生于腹部,特别是文献对小肠缺血性病变多有报道.本文笔者收集3例手术及随访证实了的腹部少见血管性病变CT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1年6月~2012年8月腹部少见血管性病变3例,包括肝总动脉瘤、肝血管畸形并肝动脉-肝静脉瘘形成1例.例1,男,73岁.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证实.腹主动脉及左髂总动脉瘤并附壁血栓形成.
作者:方卫华;杨振庚;麦威铨;高镇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乳腺占位性病变是女性都常见的疾病,临床上通过超声或病理等检查以进一步诊断[1~5],本组收集2006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132例乳腺占位性病变的女性患者超声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超声检查乳腺占位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作者:曹华英;江贤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收集2010年8月~2012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肝脏囊性转移瘤患者CT和MR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1~3],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肝脏囊性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李如雪;徐宏庆;王志强;王大川;张念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孤立性小腿深静脉血栓(isolated distal deep-vein thrombosis,IDDVT)是指局限于胭窝以下深静脉内血栓形成,包括胫后静脉、胫前静脉,腓静脉、肌间静脉丛(常见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不伴有下肢主干深静脉(主要指股静脉及胭静脉)血栓(proximal deep-vein thrombosis,PDVT),尽管彩超已经逐渐取代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成为诊断PDVT首选检查方法[1],但是彩超在IDDVT中的应用价值尚有争议[2,3],本文回顾分析了47例经临床确诊的IDDVT患者声像图表现,并选取同期50例PDVT患者作为对照组,旨在探讨彩超在IDDVT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夏国兵;金秋龙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超声诊断中经腹部超声检查对非典型宫外孕及早期宫外孕易漏诊或误诊[1,2].我院利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外孕患者实施早期诊断,明显提高了诊断率.本文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间对320例早期宫外孕患者经腹超声(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TAS)与经阴道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检查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经腹部及经阴道超声检查对早期宫外孕的诊断价值.
作者:朱月姣;陈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甲状腺疾病的类型很多,常见的包括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甲亢)、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炎及甲状腺肿瘤等,甲状腺癌作为甲状腺疾病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目前发病率有所上升[1~3].本文收集自2011年3月~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甲状腺疾病174例患者超声与CT检查临床资料,探讨超声与CT检查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王赛云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本文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2月间在我院治疗的60例急性胸腹部联合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CT检查急性胸腹部疾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本组60例患者,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龄23~42岁,平均年龄34.58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8例,高处坠落伤20例,打击伤12例.
作者:郑忠勤;徐燕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收集2007年12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喉癌患者CT检查临床资料,并与手术病理检查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螺旋CT检查在喉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常恩;黄锦芳;龚炳昌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磁共振成像(MRI)对眼眶神经鞘瘤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使用对比增强剂后优势更加明显.因此,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全身各部位神经鞘瘤的诊断和评估[1~3].本文总结了2009年5月~2012年5月经病理检查证实为眼眶神经鞘瘤的19例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特点,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符合率,提高诊断水平.
作者:朱卫平;任宏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本文收集2008年5月~2012年5月我院经多层螺旋CT诊断并通过病理分析证实的38例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与病理对照分析在小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本组38例患者,其中男25例,女13例;年龄33~67岁,平均年龄52.2岁.其中单侧32例,双侧6例.
作者:汤雷军;蔡忠壮;张焕;罗永荣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又称肝内胆管细胞性癌,其肿瘤位于肝内较小的胆管.可以是起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的任何部位,多为单中心性发生,很少合并肝硬化.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临 床表现的特异性不明显,易与肝内其他病变混淆,CT与MRI是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中较常用检查方法[1].本文对2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理检查与CT、MRI的诊断对比分析,提高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王和平;陈雅青;张铁英;张文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早发现、早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MSCT在心、肺大血管方面的成像技术越来越成熟,明显提高了肺小血管和血管内栓子的显示率[1~3].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确诊的18例肺动脉栓塞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以其评价CT肺血管成像(MSCT pulmonary angiogram,MSCTPA)在肺动脉栓塞治疗前后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平山;蒋廷宠;董旭霞;江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先天性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CoA)是指主动脉的先天性局限性狭窄畸形,是较常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之一,占先天性心脏病总数的5%~8%[1],本病可单独存在,但更常合并其他心血管畸形或作为复杂畸形的组成部分,临床上较容易漏诊,以往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心导管造影,但由于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且较长时间暴露于放射线下.随着超声心动图检查的不断发展,可直观、适时、较全面地显示心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现报告如下.
作者:付淑萍;姚凤明 刊期: 2013年第04期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是磁共振水成像(MR hydrography)技术中的一种.此检查技术简便易行,无创伤,不需要对比剂,安全无副作用,对梗阻性黄疸疾病的诊断明确,而且可以了解胰胆管的扩张程度、梗阻部位,帮助临床判断梗阻原因.
作者:钱丽;张宝林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近几年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影响血管的疾病的不断增加,吸烟、高脂血症、肥胖等危险因素的不断年轻化,血管源性间歇性跛行的患者越来越多,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故尽早及时地进行辅助检查,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及CT血管造影(CTA)检查,从而能快速简便地区分血管源性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间歇性跛行,并且了解下肢血管病变的部位、严重程度等等,可以为临床的诊疗提供帮助,从而改善和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岳锋;苏缪广 刊期: 2013年第04期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肿块具有操作方便、重复性高等优点,并能够动态观察组织血流情况,在乳腺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占有重要地位[1].本文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良恶性肿物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月霞;元幼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随着CT设备及扫描技术和相关计算机软件的不断更新发展,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应用于原发性肺癌的定量研究是目前的热点之一[1~5].本文探讨了多层螺旋CT成像在原发性肺癌中的应用诊断价值,提供诊断水平.
作者:戚伟明;徐金锋 刊期: 201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