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COX-2蛋白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的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酶(S-P)法检测85例NSCLC组织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OX-2、CD34表达情况.结果 NSCLC组织中COX-2阳性表达率56.5%,显著高于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5.0%(P<0.05);在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5.0%)显著高于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40.0%)(P<0.05);在高、中、低分化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8%、35.7%、66.7%;在高、低分化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8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的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70.0%)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中的阳性表达率(37.1%)(P<0.05);COX-2阳性组MVD值(50.44±9.09)显著高于COX-2阴性组MVD值(34.60±7.24)(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两者呈正相关(r=0.876,P<0.01).结论 COX-2表达与肺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揭示了COX-2可以作为判断病情和评价预后的指标.COX-2表达与MVD呈正相关,推测其可能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作者:杨继要;孙芸;王静;安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和DSA表现,探讨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和DSA影像表现,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检出和显示肝癌APS影像学征象方面的差别并分析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6层螺旋CT在显示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上优于DSA.以DSA作为金标准,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8.8%、98.4%、99.1%.结论 16层螺旋CT对肝癌APS的密度差异和解剖位置显示优于DSA.16层螺旋CT诊断肝癌APS有较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
作者:杨立民;徐凯;顾玉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索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细胞增殖活性标记物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中Cyclin D1和Ki-67的表达,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Cyclin D1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46.7%(14/30);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阳性率为73.3%(22/30).Cyclin D1表达与有无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P>0.05).Ki-67表达与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0.05),与有无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yclin D1和Ki-67的过表达可能与宫颈鳞状细胞癌的高侵袭性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邱云芬;范剑虹;张建兵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胸水细胞c-erbB-2蛋白检测对肺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联合检测53例肺癌所致胸水细胞c-erbB-2蛋白,同期取良性胸水22例作对照.结果 53例肺癌所致胸水细胞c-erbB-2蛋白阳性检测率(69.81%)与22例良性胸水细胞c-erbB-2蛋白阳性检测率(4.55%)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胸水细胞c-erbB-2蛋白,对肺癌所致的恶性胸水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方克联合顺铂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疗效和毒性.方法 将46例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亚叶酸钙200mg静滴d1~5,方克600mg/m2静滴d1~5,顺铂30mg/m2静滴d1-3,21d为1周期;对照组:亚叶酸钙200mg静滴d1~5,5-Fu 500mg/m2静滴4~6h d1~5,顺铂30mg/m2静滴d1~3,21d为1周期.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43%,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年生存率为30.4%;对照组有效率为34%,中位生存期为6个月,1年生存率为26.1%.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方克联合顺铂是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患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孙江涛;乔志芬;邵景华;乔艳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在射频治疗晚期食管癌中的抗癌增效作用.方法 87例晚期食管癌被随机分为:复方苦参注射液+射频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射频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射频治疗方法相同,均为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射频治疗开始即用复方苦参注射液静滴,连续使用3~4个疗程方可评价.结果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44.14%,而对照组有效率为22.2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5);KPS改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中药复方苦参注射液配合射频治疗晚期食管癌可提高近期疗效和生活质量,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作者:孙健;姚萍;何晓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部肿块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6例颈部肿块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表现.结果 颈动脉体瘤、神经鞘瘤、肿大淋巴结、血管瘤、脂肪瘤有不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特点.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部肿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刘琪;王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对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诊治进行探讨.方法 根据脑膜瘤的数量、大小、分布及患者手术耐受力等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结果 一期全切除6例随访3年无肿瘤复发;二期全切除2例,其中1例因术后并发脑梗塞死亡,1例生存良好;3例为切除体积大并引起临床症状的肿瘤且余肿瘤给予伽玛刀治疗,随访1年生存良好.结论 一期全切除多发脑膜瘤,能避免复发;伽玛刀照射对多发较小的脑膜瘤效果较好.
作者:凌国锋;李改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卵巢癌患者在不同治疗阶段CEA、CA125含量,探讨其在卵巢癌诊断、预后及早期复发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中CEA、CA125水平.结果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CEA、CA125含量明显高于卵巢癌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化疗后CEA、CA125的水平基本下降到正常,复发后又明显升高.结论 检测不同治疗阶段CEA、CA125的含量可作为卵巢癌患者诊断、预后及复发的敏感指标.
作者:彭莉;张桂霞;朱传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置管引流后卡铂灌注化疗联合EP方案治疗妇科恶性腹水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 腹腔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充分引流后,卡铂300~500mg腹腔灌注化疗,并联合EP方案行同步全身化疗,观察对腹水的控制、KPS评分及毒副作用.结果 经1~3次卡铂腹腔灌注和2~3周期EP方案化疗后,有效率70.8%.缓解期5~12周,中位缓解期8.7周.KPS评分上升至80分以上者占60.4%,以卵巢癌疗效较好.其中消化道反应Ⅱ~Ⅲ度,骨髓抑制Ⅱ~Ⅲ度,无一例出现肾功能损害、耳毒性.结论 置管引流后卡铂腹腔灌注化疗联合EP方案治疗妇科恶性腹水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患者均能耐受,KPS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生存期得到延长,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陈惠容;杨敏;蒋荣;古至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对我院感染科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 HBsAg、HBsAb、HBcAb阳性者较易发生原发性肝癌.HBsAb阳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年龄较早,以30~59岁居多,阴性者以50~69岁居多.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作者:张志军;孙长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胸小切口治疗食管癌手术的地位和可行性.方法 对132例不同分期的食管癌行经胸小切口根治性手术,全部采用颈部吻合.结果 切口平均长度13.0±2.0 cm,开关胸时间、开胸时出血量、术后伤口疼痛、呼吸功能受限及患肢活动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术中出血及术后胸腔引流和常规手术无差异.结论 经胸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手术安全、可行,并且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便于推广应用.
作者:王宏伟;赵志鸿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以三维适形放疗(3DCRT)技术提高Ⅲ期大体积非小细胞肺癌的局控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应用3DCRT技术治疗的52例瘤体直径≥8 cm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治疗结果.42例行根治性放疗,BED 72~112 Gy;10例行姑息性放疗,BED 48~70 Gy.结果 44例临床状况明显改善.总的肿瘤局部控制有效率(CR+PR)69.3%;根治病例为76.2%.无2级以上急性及晚期放射损伤(RTOG/EORTC分级标准).结论 3DCRT是治疗Ⅲ期大体积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可以提高肿瘤局控率.
作者:夏火生;韩守云;张玉海;李苹;刘志晨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与乳头溢血相关病理类型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26例乳头溢血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 乳头溢血常见原因为导管瘤和导管内乳头状瘤病,年龄大于50岁,位于二级以上导管,伴有钙化和既往有导管瘤病史者出现恶变几率高.结论 对乳头溢血各种相关因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和治疗该病.
作者:贾国丛;李孟圈;李建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B细胞性恶性淋巴瘤(MALToma)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对1例肺MALToma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显微镜观察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或结节性增生,有的结节中可见萎缩的生发中心.部分区域细胞排列成片状,细胞大小一致,血管较丰富,形似类癌.免疫组化:LCA局灶(+)、CD45RO、CD5散在(+),CD45RA、CD20广泛(+),NSE、CK、Syn均(-).结论 肺原发性MALToma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原发于双肺的更为少见,本例缺乏淋巴上皮病变,组织学形态结构复杂,极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对预后关系重大.
作者:刘自芬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16蛋白缺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增殖能力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96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存档标本P16蛋白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 P16蛋白缺失频率随脑胶质瘤级别的增高而增高(P<0.01);4对复发时级别增高的肿瘤组织均发生了P16蛋白缺失,而另3对复发时仍保持原来级别者无一发生P16蛋白缺失.同一级别的脑胶质瘤,P16蛋白缺失者的PCNA指数明显高于无P16蛋白缺失者(P<0.05).结论 P16蛋白缺失与脑胶质瘤的恶性进展及增殖能力有关,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作为反映脑胶质瘤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王新民;王润起;翟俊忠;范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P33/ING1和survivin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宫颈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33/ING1和survivin蛋白在62例宫颈癌和19例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结果 P33/ING1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呈高表达,在宫颈癌中呈低表达;survivin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中呈低表达,在宫颈癌中呈高表达;P33/ING1和survivin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P<0.01),并与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结论 P33/ING1在宫颈癌中表达降低,而survivin表达增加,这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生长和浸润转移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HCPT+DDP+5-Fu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本组晚期食管癌38例.HCPT6~8 mg/m2,d1~5,DDP60~80 mg/m2,d1,5-Fu 0.6g/m2,d1~5;21天或28天为1周期,每例至少完成3周期.结果 38例中无一例CR,18例PR,9例SD,11例PD,有效率47.3%.结论 HCPT+DDP+5-Fu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有效,毒副反应能耐受.
作者:马耀先;刘润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几种周剂量紫杉醇化疗预处理方案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以及周剂量紫杉醇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探索佳周剂量紫杉醇预处理方法.方法 紫杉醇50~100mg/m2,d1,8和(或)d15,联合铂类药物,每28天重复.采用4类预处理方式.结果 29例可评价疗效,其中:CR 0例,PR 9例,SD 16例,PD 4例.预处理相关的毒副反应:过敏反应;低钾血症;肌无力;呃逆;感染.结论 周剂量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安全有效;推荐的周剂量紫杉醇化疗预处理方案为:紫杉醇化疗前12h及2h,口服地塞米松2.25~7.5mg,化疗前30min予止吐药、H2受体拮抗剂和抗组胺药.
作者:叶茁;黄新恩;林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的治疗及降低复发率的佳方法.方法 选择瘢痕疙瘩患者共5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采用电离子烧灼及曲安西龙局部封闭治疗;对照组25例单用曲安西龙局部封闭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43.33%,有效率93.33%;对照组治愈率8.00%,有效率68.00%.结论 电离子烧灼配合曲安西龙局部封闭治疗瘢痕疙瘩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冯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和吡柔比星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 35例均为晚期乳腺癌,21例为2处以上部位的转移,紫杉醇135 mg/m2静脉滴注,第1天,吡柔比星40~45 g/m2,静脉冲入,第2天,21天为1周期,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 CR 3例,PR17例,SD 10例,PD 5例,总有效率为57%.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Ⅲ度占28.6%,Ⅳ度22.8%.骨关节疼痛,Ⅲ度占17%.脱发,Ⅱ度17%,Ⅲ11%.结论 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毒性反应可耐受.
作者:张丽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采用多西他赛80mg/m2,静脉滴注d1;氟尿嘧啶500mg/m2静脉滴注d1~5;顺铂20mg/m2静脉滴注d1~5.对照组:氟尿嘧啶、顺铂用法、剂量与治疗组完全相同,每4周重复一次,连用3周期评定结果.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53.4%和35.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5个月和8.2个月;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消化道反应.结论 以多西他赛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疗效好、毒性小,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吴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端粒长度的变化.方法 采用Southern blot分别检测每例胃癌标本中癌、癌旁和相应正常胃黏膜组织的端粒长度.结果 32例胃癌标本中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088±1.712kb,癌旁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5.969±1.659kb,正常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为6.728±1.707kb;胃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变化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病理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胃癌组织较相应癌旁和正常胃黏膜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明显缩短;并提示端粒长度变化不宜作为判断胃癌恶性程度的生物标志.
作者:方杰;刘书漫;吴景兰;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应用米非司酮预防复发的效果.方法 将35~40岁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患者设为观察组,于术后第1次转经时服用米非司酮12.5 mg/天,连续3个月,次年再用1疗程;随机选取既往单纯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有随访资料的病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62例,6例复发,较对照组(8/26)显著低(P<0.05).观察组51例恢复正常月经,与对照组(16/26)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服用米非司酮可有效防止复发,改善月经过多症状.
作者:冉淑芹;申爱方;邓昆;李秀芝;王其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小剂量氯胺酮的定义是指低于临床麻醉剂量的氯胺酮,一般肌注单次量<2mg/kg,或者静脉或硬膜外用药<1mg/kg,或者持续静脉输注速率≤20μg/(kg·min)[1].本文就小剂量氯胺酮复合瑞芬太尼及异丙酚静脉全麻并置入喉罩应用于乳癌改良根治术做了临床观察.
作者:杨扬;顾连兵;沙美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联合紫杉醇及草酸铂两种新药用于治疗晚期胃癌,并评价此方案的近期疗效及其毒副作用.方法 对入选32例晚期胃癌患者以紫杉醇联合草酸铂(单周或双周)方案予以全身化疗.结果 32例胃癌患者平均化疗2.8周期,CR 2例,PR 18例,总有效率RR(CR+PR)为62.5%(95%可信区间为41%~85%).毒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发生率达78.1%.Ⅰ~Ⅱ度为62.5%,Ⅳ度9.4%.胃肠道反应、肝功损害、末梢神经炎、肾功损害、黏膜炎及心脏毒性发生率分别为40.6%、28.1%、12.5%、9.4%、9.4%及6.3%.大多为Ⅰ~Ⅱ度.所有患者均未因毒副作用中断或退出治疗.结论 紫杉醇联合草酸铂的方案治疗晚期胃癌近期疗效肯定,毒副反应较轻,适合于对其它化疗反应大、有潜在心、肝、肾功能不全或年老体弱、多次化疗后、恶性度高或急需减瘤考虑根治手术的患者.
作者:于杰;张楠;卢玉梅;衣喜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静脉持续输注5-Fu+草酸铂(或顺铂)±紫杉醇,与口服希罗达+草酸铂(或顺铂)±紫杉醇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收治的胃肠道肿瘤患者中,接受5-Fu静脉泵持续输注者44例(A组),口服希罗达者40例(B组),5-Fu 0.375静脉泵持续静脉输注24h共14天;希罗达1000mg口服,2次/天,连续14d;紫杉醇60~75mg/m2溶于250mL生理盐水后静脉滴入d1、8、15;顺铂25mg/m2水化后静脉滴入d1~3(或草酸铂75mg/m2溶于5%葡萄糖500mL后静脉滴入d1、8、15),28d后重复.结果 两组口腔炎Ⅲ~Ⅳ度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Ⅳ度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脱发、手足综合征及对肝功能影响相似(P>0.05);白细胞下降及血小板减少Ⅲ~Ⅳ度发生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有效率分别为40.9%和40.0%,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临床受益率分别为A组43.2%和B组65.0%,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口服希罗达方案疗效满意,治疗简便,相对安全,有可能代替5-Fu应用于消化道肿瘤患者.
作者:高慧华;黄新恩;朱敬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复发性宫颈癌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 对23例复发性宫颈癌给予TP方案化疗:用紫杉醇135~150mg/m2静脉滴注持续3h,d1;顺铂75mg/m2静脉滴注分两天用(d1、2),21 d为1周期,所有患者均至少接受2个周期化疗.结果 CR 2例(8.7%),PR 9例(39.1%),SD 8例(34.8%),PD 4例(17.4%),总有效率(CR+PR)47.8%.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肌肉及关节疼痛等.结论 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治疗复发性宫颈癌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宋颖秋;李贵玲;石星;张盛;王晶;尹中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siRNA对胃癌细胞BGC-823生长抑素(SOM)分泌的抑制效应.方法 设计2条针对SOM基因不同位点的寡核苷酸序列,应用RiboMAXT7体外转录合成siRNA并转染胃癌细胞系BGC-823,经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OM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筛选抑制效果佳的序列.结果 转染后24 h、48 h及72 h,SOM基因的表达被抑制,抑制效率有差异.结论 体外合成siRNA可以抑制SOM基因的表达,抑制效率呈现浓度及时间依赖性.
作者:朱晓燕;刘书漫;张钦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991年11月-2005年9月手术治疗的44例骨巨细胞瘤.结果 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14年1个月,平均10年2个月.病灶刮除植骨11例,肿瘤复发3例;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16例,肿瘤复发2例;瘤段切除灭活再植7例,肿瘤复发1例;瘤段切除关节融合3例,肿瘤复发0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置换7例,肿瘤复发0例.病灶刮除组总复发率19%,瘤段切除总复发率为6%.结论 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术和肿瘤瘤段切除术均是治疗骨巨细胞瘤的可靠方法.
作者:王军义;孙石磊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与p53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ELSIA、PCR-SSCP方法对46例贲门癌组织、配对癌旁黏膜及30例手术残端正常黏膜中端粒酶活性、p53基因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贲门癌癌灶、配对癌旁及正常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分别为82.61%(38/46)、43.48%(20/46)、13.33%(4/30).p53基因Exon5→8的突变率分别为39.13%(18/46)、14.35%(2/46)、0.上述两组数值癌与非癌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端粒酶A值癌组1.89±0.41,癌旁1.49±0.43,正常组0.54±0.45,癌与非癌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44.74%(17/38),未表达端粒酶活性组p53基因突变率12.50%(1/8),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贲门癌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及端粒酶(A)值均明显高于非癌组织,表明端粒酶激活与贲门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贲门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明显高于非癌组织,且端粒酶活性表达组p53基因突变率明显高于非表达组,提示p53基因突变使其抑癌功能丧失并促发端粒酶活性,导致贲门癌的发生.
作者:李靖若;李孟圈;穆欣;鲍俊涛;张云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利用光敏素对43例脑胶质瘤患者进行激光光动力学治疗,观察治疗效果.方法 脑胶质瘤切除术前24h内,静脉滴注光敏素.术中行肿瘤根治术或尽量切除肿瘤组织,并于术中行手术残腔内激光照射、留置光纤,术后24h通过光纤再次行激光照射治疗.结果 随访5~48个月,影像学CT和(或)MRI证实无瘤生存22例,肿瘤复发18例,死亡3例.无术后持久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在脑胶质瘤患者中采用光敏素激光光动力学治疗能明显延长患者无瘤生存期,是治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彭苹;杨志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河南高发区青年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组织中STAT3的表达及意义,加深对食管癌变机理的了解.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STAT3在36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中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 从正常食管上皮→基底细胞过度增生→间变→至鳞状细胞癌的演变过程中,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STAT3蛋白阳性表达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86%(12/14)、88%(28/32)、55%(11/20)和75%(27/36),其中基底细胞过度增生与间变(P=0.008)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TAT3蛋白在高分化鳞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89%(16/18),中、低分化鳞癌组织阳性率逐渐下降,分别为60%(6/10)和63%(5/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TAT3蛋白在癌变早期阶段表达变化显著,并随癌变程度加重和癌组织分化程度下降而呈现阳性表达率下降的趋势,提示STAT3是食管癌变早期的重要分子事件,并可能是食管癌变重要分子基础之一.
作者:刘小莉;王立东;王苒;吕晓东;任景丽;李吉林;范宗民;李江曼;王俊宽;孙哲;江亚南;周建炜;郭涛;吴会芳;李琮宇;高姗姗;何欣;郭花芹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均居各种恶性肿瘤首位[1].因胃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临床确诊时多属中晚期,大部分已失去手术机会,需采用化疗为主的治疗措施.我院采用艾素(国产紫杉特尔)联合艾恒(国产草酸铂)治疗中晚期胃癌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申建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膀胱肿瘤是泌尿科常见的肿瘤,二维超声在膀胱肿瘤检查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嘱患者充盈膀胱后,经腹检查膀胱,我们对肿瘤分期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提高早期膀胱肿瘤的诊断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吴加里;吴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乳腺癌已上升为妇女肿瘤发病率的第一位或第二位[1].乳腺癌根治术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患者术后须卧床1~2天,我们发现,在患者术后48~96 h之间易合并下肢静脉栓塞,轻者一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重者可在患者第1次下床活动或术后第1次排便时由于体位改变,血液中的栓子脱落,导致肺栓塞,使患者突发猝死.故术后早期预防、精心护理十分重要.
作者:马海青;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渐进过程,其间经历癌前病变.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胃黏膜上皮异型增生(ATP)及肠上皮化生(IM),尤其是其中的不完全结肠型肠化生是重要的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1].从2002-2005年,作者运用益胃抗癌汤配合西药果胶铋等治疗胃癌前病变43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新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 资料与方法我院2000-2005年共诊治甲状腺肿瘤278例,男14例,女264例,发病年龄7~79岁,其中7~20岁24例,21~30岁76例,31~40岁106例,41~50岁48例,50岁以上24例.甲状腺瘤175例,单纯性甲状腺肿45例,桥本氏病4例,甲状腺癌54例(乳头状腺癌34例,滤泡状腺癌14例;髓样癌5例,鳞癌1例),均以颈前区肿块就诊.
作者:刘新洪;魏福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骨肉瘤是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之一,由原始的骨间质细胞分化而来,直接或间接产生肿瘤样骨样组织和骨组织.该病传统的治疗是尽早手术截肢或关节离断,近年来主要采用联合大剂量化疗后保肢治疗即行整段切除灭活后异体骨移植或关节置换,使肢体的截肢率明显降低[1-2];但手术截肢仍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我院1990-2005年收治骨肉瘤行手术截肢20例,现将骨肉瘤截肢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袁菊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将1根由硅胶材料制成、标有刻度、能放射显影的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并使其顶端位于上或下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1],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7天~1年).该技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我国,并在临床广泛应用[2].
作者:任梅香;朱爱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子宫平滑肌瘤是妇科常见的肿瘤,其中大部分是良性的平滑肌瘤(leiomyoma,LM),仅有极少一部分为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发病率<1%.还有一类界限性肿瘤,称为未确定恶性倾向的平滑肌肿瘤(smoooth muscle tumors of uncertain malignant potential,STUMP).本文对威海地区221例子宫平滑肌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武显杰;曲本祥;姜青梅;王凤君;刘德洁;林大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中药制剂乌金口服液配合致康胶囊治疗放射性直肠炎的疗效.方法 50例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应用乌金口服液20mL,致康胶囊4粒混合后保留灌肠,每日1次,保留1h以上,15日为1疗程.结果 治疗2疗程后,治愈31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有效率90%.结论 乌金口服液配合致康胶囊治疗放射性直肠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张素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癌本身及手术引起的生理、病理变化,会导致患者的躯体功能、生理机能、精神状态等的改变,尤其是低位直肠癌患者行Miles术后改变了原有正常的生理排便方式,从而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年轻直肠癌患者工作生活正处于鼎盛时期,因此,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情绪,使之配合治疗非常重要[1].2002年5月至2005年5月我院共收治年轻患者42例,加强每个阶段的护理和健康指导,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孔永霞;丁杰;黄俊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喉癌(laryngeal carcinomas)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组织学分类上喉癌以鳞癌多见,约占98%[1-2];腺癌极少见,并在诊断治疗上存在一定困难.近两年我院收治了喉腺癌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大弓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许多食管癌患者在术后原发灶和转移灶被切除,病理检测也为阴性,但后仍死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这是因为在恶性肿瘤的早期病程,肿瘤细胞可能已播散到原发灶以外的远处组织与器官,这种播散或者说转移,不能被常规的临床手段所检测,往往成为肿瘤高致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近些年来,关于肿瘤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检测及其控制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就微转移检测在食管癌诊疗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作者:俞军;张勤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