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外科杂志

临床外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湖北省卫生厅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
  • 国际刊号:1005-6483
  • 国内刊号:42-1334/R
  • 影响因子:0.71
  • 创刊:1993
  • 周期:月刊
  • 发行:湖北
  • 语言:中文
  • 邮发:38-184
  • 全年订价:408.00
期刊收录 期刊荣誉 期刊标签
  •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上海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 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
  • 外科学
临床外科杂志   2000年2期文献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对17例F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病人中良性13例,癌变4例.全部病人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采用回肠造口1例,回直肠吻合2例,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或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7例,部分直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7例.并发症2例(肠坏死1例,吻合口瘘1例).随访2~20年,良性病人术后均存活,其中2例发生储袋炎,1例术后5年发生癌变.4例癌变病人中2例因广泛转移死亡,另2例仍存活.排便功能以回肠造口术较差,保留直肠的术式较好.结论比较各种术式的利弊,选择全结肠切除,保留直肠肌鞘,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术较合适.

    作者:程应东;罗云生;单志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为临床上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提供一种一期修复的方法.方法通过比目鱼肌内侧半血供主要由胫后动脉节段分支供应的解剖学特点,设计切取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其低旋转点为内踝突出点上10.0 cm(9.70 cm±2.43 cm)处.结果经临床应用24例,平均随访2年,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逆行移位术是治疗胫骨中下段及踝部慢性骨髓炎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新术式.

    作者:谭金海;陈振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局部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

    目的探讨局部切除术在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经肛门途径和经骶尾部经肛门括约肌途径对19例低位直肠癌患者行局部切除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切口感染2例,无肛门失禁和直肠瘘.结论局部切除术对早期直肠癌的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患有多种老年病而不能耐受根治术的老年患者,可作为较好的姑息手术方法.

    作者:周建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术式选择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的经验.方法对近10年手术治疗的11例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患者的病因、诊断、术前准备和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共施行手术12次.行Treitz韧带松解1例,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3例,十二指肠空肠Roux-Y吻合4例(其中1例为胃空肠吻合术后再手术),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1例.全部病人随访均痊愈.结论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是治疗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简单有效的手术方式.

    作者:欧新元;刘玉华;张晓国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残胃癌的早期诊治22例分析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手术处理方式.方法总结22例临床资料,对比胃镜和钡餐对早期残胃癌的诊断价值,针对术中探查及采用的不同术式,观察其预后.结果胃镜对早期残胃癌的确诊率达90%,而钡餐甚低,残胃联合脏器切除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胃术后5年开始胃镜定期普查是残胃癌早期获诊的关键,残胃联合脏器切除及广泛的淋巴结廓清应为首选术式.

    作者:施松;孔群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术中不灌洗肠腔的探讨

    目的研究一种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更简单、合理、安全的术中处理方法.方法肠切开减压后,用左右手交替挤压法清洁肠道,不灌洗肠腔,使肠吻合后吻合口处持续有少许较稀薄的肠内容物通过.结果采用本方法清洁肠道一期切除吻合的结肠癌急性梗阻38例,术后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结论本方法在结肠癌急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中应用,更为简单、合理、安全、可靠.

    作者:余东升;李恭根;赵中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食管重建术吻合术式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延长食管胃粘膜吻合(新术式)、吻合器吻合、传统术式吻合三种不同食管重建术式对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影响.方法 1996年3月~1998年3月对食管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者采用新术式241例,颈吻合24例,胸内吻合217例;吻合器吻合110例,均为胸内吻合;1995年3月~1996年 3月采用传统术式211例,颈吻合22例,胸内吻合189例.结果传统术式发生吻合口瘘3例,颈部、弓上、弓下吻合各1例,新术式组及吻合器组均无.无重度吻合口狭窄,吻合器组3例并发轻至中度狭窄,传统术式2例,新术式组无.结论采用新术式在操作上容易使吻合口粘膜对合整齐,可避免多种致瘘因素及有效预防吻合狭窄.

    作者:郑海波;李学明;吴智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110例手术治疗分析

    目的为了加深对老年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于1989年1月至1999年1月手术治疗这类病人110例.结果获良好疗效,平均随访18个月,其中优68例(61.8%),良34例(30.9%),可6例(5.5%),差2例(1./8%).结论采用腰椎管减压和椎间盘突出摘除后同时去除椎管狭窄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谭宏昌;彭智;冯东禧;罗永发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肠癌合并肠梗阻采用吻合器行一期切除吻合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用吻合器行一期切除吻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总结了6年多来用上海产管状吻合器对33例患者行一期切除吻合,辅以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应的处理.结果 33例患者无一例发生吻合口漏及死亡.结论管状吻合器在大肠癌合并肠梗阻的应用中具有简单、安全、省时、省力等优点,是提高吻合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叶阿奇;周亦兵;赵屹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7~1998年收治15例小儿寰枢椎半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起病于上颈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枕颌带牵引治疗均治愈.结论颈部感染是非损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内因,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方洪松;明江华;李家元;杨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狭窄梗阻的原因及临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1月~1999年12月重症胰腺炎治疗过程中结肠梗阻发生率、发生时间与部位及其与治疗选择的相关性及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本组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发生率为3.9%,其发生部位多位于结肠脾曲及横结肠,梗阻症状多在重症急性胰腺炎行非手术治疗后2~3个月内出现并进行性加重.本组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狭窄肠段而治愈.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结肠梗阻与个体差异和延期手术治疗及手术方法有关.

    作者:王春友;龙跃平;周峰;万赤丹;张维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问题.方法总结分析我院15年来所收治的4例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都由剖腹探查证实,再手术1例,切除小肠长达430 cm,1例术后并发肠瘘,2例短肠综合征.手术后3例治愈,1例死于输血后肝炎.结论正确认识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妥善处理术后并发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

    作者:秦世杰;徐英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的探讨

    目的探讨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收治的231例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综合评价外科治疗方法.结果一期左半结肠切除吻合术的手术病死率为5.1%,吻合口瘘发生率为5.7%.结论对左半结肠癌、直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病人进行综合判定,掌握好适应证,施行一期肿瘤切除吻合术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飞龙;叶国雄;苏远红;杨军;郝胜华;杨传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直接胆囊穿刺置管引流在老年高危病人中的应用体会

    1994年11月至1998年4月对32例高龄,危重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病人,行经皮胆囊穿刺抽脓、置管引流,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王荣泉;鲁葆春;王成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无水酒精局部注射治疗复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自1994年开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对10例手术后复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者采用无水酒精甲状腺组织内注射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立;李卫民;沈雄山;黄正斌;胡汉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粘连性肠梗阻20例分析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经常发生的并发症,给病人造成极大痛苦,虽采用各种方法预防,但疗效均不够理想.我院自1990年9月~1997年4月间,对20例反复发作粘连性肠梗阻、先后多次手术的病人,应用小肠系膜缝合排列法治疗,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邱崇怡;李万桂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单侧肝胆管阻塞引起重症胆管炎16例诊治体会

    1990年1月至1998年8月,我科共收治单侧肝胆管阻塞引起的重症胆管炎16例,术前其巩膜和皮肤均无明显黄染.此类病人与肝胆总管梗阻所致重症胆管炎相比,有其本身特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俊奇;褚军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ZT胶用于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体会

    外伤性肝破裂创面止血的方法颇多.1996年开始,我们采用广州白云医用胶总公司生产的田霞牌ZT胶用于58例患者肝创面止血,疗效十分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德新;颜登高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阑尾炎并存阑尾癌或阑尾周围癌漏诊分析

    阑尾炎是普通外科常见病之一,我院1989~1998年治疗阑尾炎病人1332例,并存阑尾癌或阑尾周围(回肠末端、盲肠、升结肠)癌21例,占1.57%,漏诊15例,漏诊率71.4%,报告如下.

    作者:冯向阳;胡艳丽;徐世平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胆石性肠梗阻16例诊治体会

    我院自1986年1月至1998年5月收治胆石性肠梗阻16例,占同期516例肠梗阻的2.7%,现就其诊断与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秦环龙;梅家才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八例诊治体会

    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SMVT)是少见的系膜血管病变,约占急性肠缺血性疾病的10%~20%.3年来我们诊治8例,报告如下.

    作者:姜云福;周亚魁;杨体雄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心脏直视手术后延迟性心脏压塞的诊治分析

    延迟性心脏压塞(delayed cardiac tamp on ade,DCT)是心脏直视手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少见,容易误诊漏诊,不及时作出诊治会危及生命.我科自1985年5月至1998年7月,行心脏直视手术640例,发生DCT7例,发生率1.1%,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湛;李杰;何悦概;陈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巨大甲状腺肿切除38例分析

    甲状腺Ⅲ度以上肿大或单侧肿块大于10 cm×8 cm则称为巨大甲状腺肿.我院1987~1998年行巨大甲状腺肿切除38例,切除标本重240~1240 g,现分析如下.

    作者:郭东立;徐瑞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右半结肠癌误诊11例分析

    结肠癌是临床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常出现误诊.我院1991年1月至1995年12月曾误诊11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华焱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胃、空肠、胆总管三造口治疗十二指肠破裂的体会

    1983~1997年,我院共手术治疗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6例,早期2例死亡,后采用胃、空肠、胆总管三造口治疗4例获成功,现报告如下.

    作者:魏树森;王学信;王广新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异物所致食管破裂五例报告

    我们自1990年4月~1997年12月收治异物所致食管破裂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永珠;王彤;姜君威;曹学文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采用单纯修补加多孔双胃管经空肠造口治疗体会

    我院自1989年以来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破裂16例,其中降部13例,水平部2例,升部1例,破裂口直径在1~2.5 cm之间,有3例破裂口大于1/2肠周径.采用单纯修补加多孔双胃管径空肠造口治疗,报道如下.

    作者:胡世荣;廖吉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结肠梗阻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的探讨

    1985年2月至1997年12月我们共收治各类结肠梗阻112例.为探讨盲肠扩张程度与肠破裂关系,我们通过摄取腹部平片,对43例急性结肠梗阻结肠扩张直径进行了测量并经手术证实,以期预测盲肠破裂的危险性.

    作者:王芳元;余后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脑外伤后综合征13年随访分析

    脑外伤后综合征是复诊率很高的一种疾患,临床上认其为功能性的可逆性改变,常给予镇静安神止痛等治疗,但对其转归的追踪观察,国内外尚无专题报告.我们自1985年5月至1998年4月,对136例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定期随访,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作者:邵京山;向茯芝;应剑虹;王惠人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治现状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本文评价了影像学对粘连性绞窄性肠梗阻鉴别诊断的价值,并对粘连性肠梗阻手术时机的选择,肠梗阻的复发和预防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

    作者:雷道雄;赵志辉;艾中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糖尿病足部溃疡研究近况

    足部溃疡是糖尿病常见和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糖尿病病人的25%,糖尿病病程超过20年者发生率几近50%.周围神经营养障碍和肢体缺血是糖尿病病人并发足部溃疡的主要原因.足部溃疡常合并感染和足趾坏疽,需合理应用抗生素和清创术,严重者需截趾和截肢;动脉旁路尤其是患肢远侧段动脉旁路术能提高救肢率.

    作者:陆民;黄新天;蒋米尔;张培华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阻塞性缺血性肠炎的诊断和处理

    阻塞性缺血性肠炎是指由于支配肠管的动脉、静脉及其侧支发生阻塞性病变,使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引起的肠道缺血性病变,可发生于小肠或大肠.肠道的局部缺血多发生于结肠,这种情况被称为缺血性结肠炎,而肠道的其他血管病变如内脏大血管的逐渐闭塞、大血管的栓子阻塞和肠系膜血管闭塞未累及大血管但病变范围广泛者均不在此列.本病由Boley首先报告,Marston等将本病命名,并按结肠缺血程度分为一过性、狭窄型和坏疽型.狭义的缺血性结肠炎指一过性和狭窄型,其中绝大部分为一过性改变,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坏死型约占12%,病变可穿透肠壁全层,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

    作者:徐峰;寿楠海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短肠综合征及其处理

    短肠综合征(SBS)是消化、吸收不良所致的营养不良综合病征.因病使残留小肠不足60 cm或<1 cm/kg,易致本病.影响SBS代偿的因素有年龄、摄食情况、回盲瓣和结肠是否完整等.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已可能使SBS者得以长期生存.谷氨酰胺、生长激素及膳食纤维的联合应用可促使SBS者之代偿.

    作者:吴肇汉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粘连性肠梗阻的预防

    本文阐述了腹腔粘连及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较全面地综述了目前临床已有的预防粘连的方法,如药物防止纤维蛋白的沉积和促进纤维蛋白的溶解、术后隔离肠管的措施等,此外,对一些深入到分子水平的新颖的预防措施作了介绍.

    作者:仲剑平;印慨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左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合并皮下乳糜积液一例

    患者,女性,43岁,发现左乳无痛性肿块2个月.行左侧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术,病理诊断:(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左腋淋巴结(-),ER(-),PR(-).术后第1天胸壁皮下负压引流血性液体50 ml,第2天引流淡红色混浊液体30 ml.从术后第3天开始每天引流乳白色液体约30 ml.患者体温低于37 ℃,切口无红、肿、热、痛等炎性表现.查血常规,WBC 5.6 G/L,RBC 3.46 T/L,PLT 254 G/L,引流物细菌培养未发现致病菌,乳糜试验(+).术后第10天按期拆线,每天仍有引流物约30 ml,乳白色,转至放疗病房,设锁骨区照射野,用60Co照射,200 c Gy/d,一周后引流物明显减少,遂拔除引流管.

    作者:程伏林;陈家宽;袁宏银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肝内胆囊一例

    患者女性,40岁, 反复发作右上腹疼痛13年,曾间断服药治疗.本次因突发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1 h入院.查体:T 36.8 ℃,P 84次/分,BP 112/75.0 mmHg(1 mmHg=0.133 kPa),R 18次/分,右上腹压痛明显,有轻度肌紧张和反跳痛,Murphy征(+),肝区叩击痛(+).B超示胆囊轮廓不清,约5.1 cm×1.8 cm,囊内充满多个强回声,大1.0 cm,后方伴声影.诊断为胆囊结石(充满型).

    作者:毛廷森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盲肠憩室结石嵌顿致急性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一例

    患者,女性,51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68 h急诊入院,腹痛为持续性绞痛,无明显恶心呕吐,伴发热,既往无类似发作史.体检:体温38 ℃,脉搏92次/分,血压、心肺未见异常,全腹平,右下腹麦氏点区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扪及不满意.WBC 16.7×109/L,N 77%,B超示右下腹2 cm×6 cm低回声区,不排除急性阑尾炎.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即刻在硬膜外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麦氏切口,术中见腹腔内有少量脓性分泌物,阑尾仅轻度充血水肿,病变与临床表现不符,故继续探查回肠末端及右侧附件未见异常,再探查盲肠区,见盲肠与腹膜大网膜粘连,分离粘连后于盲肠壁扪及约4 cm×4 cm×5 cm大质硬的肿块,充血水肿,覆有脓苔,表面有一绿豆大小穿孔,不断有少量渗液漏出,因盲肠肿块性质难定且已有穿孔,故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关闭原麦氏切口,另行右经腹直肌切口,按常规切除右半结肠.术后检查标本,切开肿物发现此肿物实为一3 cm×4 cm盲肠憩室,内有2 cm×2 cm较硬粪石嵌顿,诊断为盲肠憩室内粪石嵌顿导致盲肠憩室化脓性炎症并穿孔.病理报告:盲肠憩室伴急性化脓性炎,慢性阑尾炎伴血管扩张.

    作者:陈惠清;刘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进一步提高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肠梗阻是腹部急症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因很多,病情复杂多变,临床上诊断治疗有一定困难,病死率较高,尤其绞窄性肠梗阻可达10%以上.术后并发症亦高,故对肠梗阻的诊断治疗一定要高度重视,特提出下列意见,供大家参考.

    作者:王吉甫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宫外孕用5-氟尿嘧啶治疗一个月后肛门坠胀大便变细变硬及排便困难

    病史报告住院医师:患者,女性,29岁,体重55 kg.1998年10月患者因宫外孕于当地医院用5-氟尿嘧啶(5-Fu)1.0 每日一次静滴,7 d后患者开始出现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及全身反应,用药10 d后上述症状加重,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水样便,后伴粘液脓血便、高热、口腔溃疡、会阴脓肿,白细胞总数下降,低时达1.0×109/L.患者呈昏迷、休克状.经抗感染和支持治疗及对症治疗,上述症状逐渐好转,1个月后患者始出现肛门坠胀,大便逐渐变细、变硬,呈羊粪状,排便困难,经服用缓泻剂及外用开塞露,症状无明显改变,并出现腹胀、纳差.直肠指诊示直肠下段狭窄,病理活检示息肉样慢性炎性增生.于1999年4月11日入我院,查体发现患者消瘦,营养差,直肠指诊距肛缘7 cm扪及直肠环状狭窄,质硬,固定,粘膜光滑,无破溃,轻压痛.活检亦示慢性炎性病变.辅助检查示肠梗阻表现,急诊行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恢复顺利,饮食正常,腹胀腹痛消失,体重及全身情况得到恢复.现为术后4个月,钡灌肠显示距肛缘7 cm直肠有一狭窄环,直径约0.5 cm,长度约2.5 cm.患者再次入院要求进一步治疗.

    作者:程应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的选择

    肠外瘘主要是手术后的并发症,也可以是腹部战伤或创伤的后果.此外,也有一小部分是炎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肠结核等)、肿瘤及放射性损伤的并发症.20世纪60年代肠外瘘的病死率高达40%~60%,近年来肠外瘘的治疗策略与方法均有明显的改变与发展,病死率降至10%~20%,但与现代医学中其他外科疾患相比仍属较高.肠外瘘常用手术方法可分为控制腹腔感染和确定性手术治疗两大类,现结合有关进展简单介绍.

    作者:李宁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和临床

    肠梗阻发生后,肠管局部和全身将出现一系列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现就绞窄性肠梗阻的病理生理变化分述如下.

    作者:郑泽霖;房学东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

    急性假性结肠梗阻并非是一种罕见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有较多报道.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扩张、腹胀,而无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的表现,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发生盲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我们曾治疗了6例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现结合文献加以讨论,旨在提高对急性假性结肠梗阻的诊治水平.

    作者:孟荣贵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左半结肠急性梗阻的术式选择

    结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由于结肠的解剖特点,一旦发生阻塞即形成一闭合性肠襻,易致坏死穿孔,故不宜采取保守治疗,以急诊手术为首选.对于右侧结肠梗阻的术式选择意见较为一致,可以行梗阻病变的一期切除、吻合术.但对左半结肠急性梗阻时的术式选择,意见有分歧,原因是梗阻后结肠内含有较多粪质和细菌,术前无法肠道准备,一期切除、吻合后,切口、腹腔污染以及吻合口漏的危险性较大,因此传统主张分期手术:一期结肠减压、造口,解除梗阻;二期切除梗阻病变.

    作者:郁宝铭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克隆病与肠梗阻

    克隆病是一种可累及整个消化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由于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故极易误诊.在克隆病的并发症中,虽肠梗阻占30%~40%,但需外科手术的并发症中,肠梗阻却占60%~70%,故有必要加强对克隆病与肠梗阻之间关系的认识.

    作者:钱群;艾中立 刊期: 2000年第02期

  • 肠梗阻围手术期处理

    肠梗阻是极为常见的急腹症,目前其病死率仍高达5%~10%,若并发肠绞窄,则病死率可上升至10%~20%.如此之高的病死率,除原发病因素外,围手术期处理不当是一重要的原因.肠梗阻术前处理的关键问题在于明确诊断,并围绕其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作相应的积极治疗.

    作者:胡元龙 刊期: 200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