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盆腔脂肪增多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报告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经B超、CT、MRI等确诊后,行膀胱部分切除及双侧输尿管移植术,结果血尿消失,随访2年症状无复发.结论:该病是一种罕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和放射学表现变化多端,CT扫描对于确定诊断很有价值,治疗主要针对并发症,定期随访很重要.
作者:马胜利;李世文;郑新民;胡礼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带血供的阔筋膜瓣转位重建膝交叉韧带术提供解剖学基础,并观察初步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及观测大腿前外侧面阔筋膜的形态、血供来源、分支及分布特点,2例新鲜标本模拟手术.结果:膝上外侧动脉起始外径(1.7±0.3)mm,干长(2.8士0.2)cm,起始后沿股骨后外侧向前外侧上行分为升支和降支,供血分布于大腿阔筋膜.临床应用该术式重建膝后交叉韧带断裂伤1例,效果满意.结论:以膝上外侧血管为蒂阔筋膜瓣转位重建交叉韧带术具有可行性.
作者:喻爱喜;陈振光;吴北海;陈秀清;陶圣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异位妊娠(EP),包括宫内宫外同时妊娠(HP)的发病率及好发因素,并评价其各种诊断和处理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VF-ET后EP病例临床资料.结果:IVF-ET妊娠168例中,发生EP 9例(5.36%),其中HP 6例(3.57%).在9例EP病人中,7例有明显的输卵管或盆腔疾患史;ET后12 dHP患者HCG值高于单纯EP患者;超声检查发现8例,漏诊1例.3例输卵管破裂的患者(包括2例HP)行开腹输卵管切除术,2例HP术后宫内妊娠自然流产;5例输卵管未破裂的患者(1例单纯EP,4例HP)行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4例HP术后宫内妊娠继续,1例流产;1例早期发现的EP患者在阴道超声介导下穿刺抽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结论:既往输卵管或盆腔疾患、宫外孕、输卵管手术是IVF-ET后EP发生的常见原因,超声检查结合HCG值测定是其有效的诊断方法,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是治疗HP的较好方法,阴道超声介导下穿刺抽吸可作为未破裂EP治疗的一种选择.
作者:徐望明;杨菁;龙文;苏红;程丹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昼夜血浆尿液渗透压变化.方法:72例新生(男42例,女30例),根据日龄分为A、B、C3组,3组日龄分别为~3、~7、~28 d.记录昼夜尿量,以FM-6型全自动冰点渗透压仪测量血浆、尿液渗透压.结果:①A组昼夜尿量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A、B、C三组昼夜血浆渗透压分别为285±15、286±13、284±11、286±14、284±11、286±14(mOm·L-1);尿液渗透压分别为203±45、189士43、186±37、194±51、217±35、203士43(mOsm·L-1);三组昼夜血浆、尿液渗透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常新生儿肾脏浓缩功能无昼夜差异.
作者:邵予;祝万君;吴本清;潘小梅;吴伟晴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七叶亭对实验性骨关节炎关节液中一氧化氮(NO)、前列腺素E2(PGE2)和软骨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水平的影响,探讨七叶亭对骨关节炎的修复作用.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A、B和治疗组C、D.对照组A只行单侧膝关节切开术作假手术对照,对照组B及治疗组C、D均行单侧前交叉韧带切断术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治疗组C术后行小剂量100 mg·kg-1七叶亭腹腔注射,治疗组D术后行大剂量200mg·kg-1七叶亭腹腔注射,对照组均给予生理盐水;8周处死,抽取关节液作NO、PGE2测定,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软骨中MMP-1的表达;对标本均行大体观察及光镜观察.结果:治疗组软骨退变明显轻于对照组B,MMP-1、NO、PGE2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B,治疗组D尤为明显.结论:七叶亭能明显降低关节炎关节软骨中的MMP-1及关节液中的NO、PGE2水平,减缓骨关节炎的发生.
作者:刘世清;贺翎;彭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一种有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性不孕.方法:对12例PCOS患者15个周期采用促性腺激素刺激卵泡发育,配合经阴道B超下卵泡穿刺术释放卵子,再行人工授精的方案治疗.结果:治疗周期中获得妊娠4例,妊娠率为26.67%;治疗后第2次月经周期中1例自然妊娠,其它病例在3个月内月经恢复正常,但之后5例月经周期延长,2例复发闭经;患者血中LH和睾酮值治疗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卵泡穿刺配合人工授精,能迅速阻断PCOS的病理环节,具有创伤较小、疗效确切、简便等优点,可作为治疗PCOS性不孕一种选择.
作者:杨菁;徐望明;龙文;苏红;李鸣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诊断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作用.方法:10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人行ERCP检查,其中97例接受内镜治疗.结果:首次ERCP检查的成功率为97.1%(102/105),为大多数病例提供准确的诊断,80例并发胆总管残余结石者采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治疗,97.5%(78/80)获成功;9(9/13)例胆管漏采用EPT、鼻胆管引流或置人聚乙烯支撑架治疗,8例胆漏在治疗后48 h内关闭,疗效肯定.8(8/11)例胆总管部分狭窄者行内镜放置聚乙烯支撑架.7例近期取得良好的疗效,但远期疗效尚不确定.1例胆总管完全闭塞仅行诊断性ERCP本组内镜诊断及治疗的早期并发症为4.8%(5/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怀疑胆道并发症时,应及时行ERCP检查,对于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和胆总管部分狭窄,内镜介人治疗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作者:邓涛;李文;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IOLMaster及A超对3,4级核晶状体进行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时联合应用的优势.方法:对48例(60只眼)3,4级核患者行术前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测量采用IOL Master联合A超及单纯使用A超两种方法,每组30眼.另晶状体核分级为2级的19例(30只眼)单纯使用IOLMaster测量.术后3月比较3组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值.结果:IOLMaster联合A超组,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为0.583±0.337;单纯使用A超组,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为1.186±0.430;单纯使用IOLMaster组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为0.571±0.329.结论:IOL Master联合A超测量人工晶状体度数偏差小于单纯使用A超组,前者可为3,4级核的人工晶状体度数测量提供更准确可靠的数据.
作者:项奕;彭斌;邢怡桥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通过患者自控镇痛(PCA)泵,硬膜外腔注射甲氧氯普胺、氟哌利多、枢复宁三种镇吐药,观察对术后PCA患者恶心呕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00例妇科及腹部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4组,即甲氧氯普胺组、氟哌利多组、枢复宁组、枢复宁+氟哌利多组,通过PCA泵分别将镇吐药注入硬膜外腔,观察术后72 h内恶心呕吐情况.结果:枢复宁组和联合用药组预防恶心呕吐的效果明显高于甲氧氯普胺组和氟哌利多组,术后恶心呕吐(PONV)发生率分别为26.8%,16%,60%和73.7%(P<0.01),单用甲氧氯普胺和氟哌利多预防术后PONV的效果不理想,联合用药组PONV发生率低,但与枢复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枢复宁单用及与氟哌利多联合用药都能很好地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
作者:杜朝晖;王焱林;张宗泽 刊期: 2004年第05期
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是新一代光学活性喹诺酮类抗菌剂,1993年在日本上市,其药理作用与第3代喹诺酮类药物的氧氟沙星(ofloxacin)相似,口服片剂具有吸收完全、血药浓度高、半衰期长等特点.同时,它具有比氧氟沙星更强及更广谱的抗菌作用,作用强度也比氧氟沙星强.抑菌浓度与小杀菌浓度相近似,证实具有强有力的杀菌作用[1].现就应用国产左氧氟沙星胶囊治疗36例女性生殖系统感染病人与进口的左氧氟沙星片治疗32例病人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安鸿志;陈卓;张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下肢浅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大多数病人发生在大隐静脉,其发病主要原因为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次要原因为血柱重力及增加血柱重力的行为,如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便秘等都可使瓣膜承受过度应力,导致静脉曲张出现.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静脉扩张,伸长,迂曲.初期病人多有患肢酸胀、沉重、易乏.晚期出现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下硬结,甚至湿疹、溃疡,有时并发出血及血栓静脉炎,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及工作.传统治疗方法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我科自2003年3月~2004年5月通过810 nm半导体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谢友利;谭最;陈德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踝周部骨折、骨不连或合并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一种新术式.方法:在33侧乳胶灌注下肢标本上解剖并观测了足背外侧区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及吻合情况.结果:足外侧区血管来自于跗外侧动脉、跟外侧动脉、外踝前动脉及腓动脉穿支的降支,彼此相互吻合,并分支滋养趾短伸肌和皮肤,其中,跗外侧动脉是骰骨的主要血供来源.结论:以上述4条不同血管为蒂切取复合组织瓣,能一次性修复胫骨远端、踝部或距骨骨折、骨不连或合并软组织缺损.
作者:潘振宇;陈振光;张发惠;谭金海;郑和平;谢昀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不同原因引起女性不孕症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免疫发光仪检测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促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激素(LH)、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结果:PRL血症垂体微腺瘤的FSH、LH、PR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E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子宫、卵巢功能改变引起的不孕LH、E2、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黄体功能不足的L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女性不孕症血清性激素水平的检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赵海专;陈进;苏汉桥;吴鹏;苏汉文;孙端阳;龙文;李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比较早期何杰金淋巴瘤(HD)化疗联合不同照射体积的照射野放疗的疗效,研究早期HD的佳放疗方法.方法:从1990年1月~2000年6月本科收治的43例早期HD患者,按放疗方法分为化疗+斗篷野放疗(斗篷野治疗组)27例和化疗+累及野放疗(累及野治疗组)16例.化疗方案选用ABVD、MOPP或两者交替使用,放疗前予2~4周期化疗,放疗后补充0~2周期化疗.结果:43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4月,斗篷野治疗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0%和85.0%,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19%和78.47%;累及野治疗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2.31%和80.7%,5年、10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03%和60.29%.两组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斗篷野治疗组1例野内复发,1例野外复发,2例野内和野外复发;累及野治疗组1例野内复发,3例野内和野外复发.累及野治疗组骨髓抑制、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皮肤粘膜反应较斗篷野治疗组明显下降,甲减的发生率两组相似,尚未观察到第二原发肿瘤.结论:为减少早期HD放疗并发症,累及野放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谢丛华;周云峰;邓涤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小鼠骨髓造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未经特殊处理.②模型对照组,经60Co 6.0Gyγ射线亚致死量全身照射,4 d内由尾静脉输入取自DBA/2小鼠的胸腺、淋巴结混合细胞,制成AA模型,于制模当天给予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10 ml·kg-1·d,连续12 d.③当归注射液小剂量组,于制模当天即给予当归注射液腹腔注射2 ml·kg-1·d,连续12 d.④当归注射液大剂量组,予当归注射液10 m1·kg-1·d,腹腔注射.⑤丙酸睾丸酮组,给予腹腔注射丙酸睾丸酮10 ml·kg-1·d.于第12 d每只小鼠称重后,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后断颈处死小鼠,取出双侧尺骨及股骨,冲出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并行CD34+细胞检测及骨髓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骨髓微环境受损.当归注射液大剂量组能明显改善骨髓增生程度,修复骨髓微环境.结论:当归注射液能通过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改善骨髓微环境对AA小鼠进行保护作用.
作者:石清照;徐之良;罗劲松;李爱民;杨杨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髁状突经眶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7例(23侧)薛氏位片与髁状突经眶位片进行回顾性的对照分析.结果:髁状突经眶位片能清楚显示髁状突内外侧缘,对髁状突骨质细微结构(骨皮质、骨小梁)的显示明显优于薛氏位片,在颞下颌关节部分组成结构(关节窝、关节结节)的显示不如薛氏位片.结论:髁状突经眶位对颞下颌关节病损,特别是早期病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与薛氏位片相结合,将是一套较完善的X线检查方法.
作者:唐兴桥;袁嘉骥;潘鄂武;彭宙锋;郑晓华;李宏礼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肠球菌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为临床治疗肠球菌感染提供药物筛选依据.方法:用生物梅里埃API-20 Strep鉴定系统,对310株医院感染的肠球菌进行鉴定,并用K-B法测定其对万古霉素等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WHONET 4软件分析试验结果.结果:310株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占90%,屎肠球菌占7.1%,其他肠球菌占2.9%,肠球菌属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的分离率以尿液、呼吸道分泌物及伤口分泌物居多.药敏结果显示,肠球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高,对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较高,未检出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耐药菌株.结论:医院感染的肠球菌存在着不同的耐药谱,应根据药敏试验妥善筛选药物进行治疗,糖肽类抗生素为肠球菌重症感染的佳选择.
作者:郭清莲;周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腋臭俗称狐臭,是皮肤科门诊的常见多发病,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我科于1996~2003年,分别应用微波综合治疗仪和Nd:YAG固体激光机治疗腋臭20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许潜淳;蔡光辉;毛辉;童和林;吴海霞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为了解不同剂量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不同症状群的疗效有无差异.方法:将符合CCMD-Ⅱ-R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4组,用2,3,4,5 mg固定剂量的利培酮治疗.于用药前、用药1周末、2周末、4周末、6周末、8周末、12周末进行PANSS评分,对各组的PANSS总分及减分率、各症状群总分及减分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有173例入组,160例完成12周观察.统计分析显示12周末的PANSS总分4组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减分率、有效率、显效率4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阳性、阴性、一般精神病理3个分量表分析,12周末各剂量组间减分率、有效率、显效率无显著差异.临床治愈率阴性症状各组间无显著差异,阳性症状3,5 mg显著高于2,4 mg组,一般精神病理症状3 mg显著高于4 mg组,显示3 mg对3个症状群的改善都是好的.反应缺乏、思维障碍、激活性、偏执、抑郁5个症状群比较分析也显示3 mg对各症状群的疗效好.结论:不论是PANSS总分,还是不同的因子分析,3 mg都是起效早、疗效好的,3 mg利培酮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佳剂量.当患者以思维障碍、阳性症状为主要表现时,利培酮用量以3~5 mg·d-1为宜;阴性症状为主时2~4 mg·d-1为宜;抑郁症状突出时2~3 mg·d-1为宜.
作者:章华;朱志先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病理学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肾病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普伐他汀组,以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实验12周末观察肾组织HE及PAS染色,采用医学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肾小球面积(GA)、系膜基质面积(MA)、肾小球细胞定量指数(MSC).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糖和血清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肌酐(Scr).结果:普伐他汀组与糖尿病组比较,肾小球MSC和MA明显减少(P<0.05),但高于对照组;UAER(P<0.01)、Tch、TG、LDL明显减少(P<0.05);血糖两组无差异性.Scr3组无差异性.结论:普伐他汀能抑制肾小球系膜基质合成,延缓糖尿病大鼠肾脏病变的进展.
作者:於文丽;汪必成;徐联芳;熊永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ransient otoacoustic emissions,TEOAE)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听力筛选的佳时机.方法:对20名正常新生儿出生后1~5 d每日进行TEOAE和DPOAE测试,并对其中5名新生儿在出生后4~6周进行复查,分析耳声发射(OAE)检出率、反应幅值及测试时间等与天龄的关系.结果:在新生儿出生后的初几天里,随新生儿天龄的增加,TEOAE的检出率及反应幅值逐渐提高.新生儿1~2 d的检出率显著低于3~5 d,出生后第3 d,TEOAE检出率达到97.4%,反应幅值也趋于稳定.随新生儿天龄的增加,DPOAE各测试频率的检出率也逐渐提高,0.5 kHz DPOAE的检出率始终较低且结果不稳定.出生后第3 d,DPOAE检出率及反应幅值均趋于稳定.1~5 d的新生儿的平均测试时间为5~10 min.4~6周后复查时,TEOAE和DPOAE的检出率为100%且反应幅值十分稳定,而测试时间需40min以上.结论:新生儿OAE听力筛选的应在其出生后3 d或3 d以上,但不宜太久.0.5 kHz不宜作为DPOAE的听力筛选频率.对4~6周后需要复查的新生儿,可考虑给予适量镇静剂.
作者:廖华;吴展元;华清泉;周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小剂量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治疗效果及毒副作用.方法:对AML化疗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低于1.0×109~1.5×109·L-1时,每日皮下注射G-CSF 75μg,至连续两次外周血白细胞数大于3.5×109·L-1时停药.结果:治疗组外周血白细胞数减少的持续时间(12.9±4.6)d,明显低于对照组(23.3±5.1)d(P<0.01),感染发生率、严重感染明显减少,感染发热的持续时间缩短.G-CSF的主要副作用为流感样症状伴低热及肌肉酸痛,未发现与应用G-CSF相关的恶性细胞增殖现象.结论:小剂量G-CSF对治疗初治的AML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安全有效.
作者:陈友华;周艳斌;韩丽萍;高清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总结鼻腔鼻窦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68例鼻真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扫描鼻真菌病主要特点为窦腔软组织内有大小不一的高密度不均匀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灶;病理检查均见真菌菌丝或孢子.结论:CT扫描和病理检查对鼻真菌病的诊断有一定价值;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改善通气引流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邓仁跃;王则胜;陶泽璋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肺功能变化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测定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肺功能,同时对糖尿病组肺功能变化进行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结果:糖尿病组肺活量(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大通气量(MVV)、肺总量(TL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VC、MVV、TLC与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并发症积分、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身高体重指数(BMI)无显著相关;FEV1与并发症积分呈显著相关(P<0.05),DLco与HbA1c、并发症积分及HOMA-1R呈显著相关(分别为P<0.05,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肺通气及肺弥散功能障碍,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使其防治重点.
作者:余红缨;张妍;毕会民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平滑肌分离标本制作的一种新方法.方法:通过采用胶原酶消化动物肠壁,并辅以离心、机械吹打等手段,获取平滑肌细胞后制成涂片,进行HE染色.结果:光镜下观察到平滑肌细胞呈长梭形.细胞形态真实,色彩鲜艳.结论:采用胶原酶消化分离动物肠壁的平滑肌细胞可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杨勇;张端莲;陕声国;刘昱;陕光;朱丽锋;余瑛;熊彦娥;李红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TNF-α在胸膜固定术中的作用及大鼠产生胸膜固定术的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4只,6只胸腔内给予Buffer液作细胞因子含量检测对照组,余下的随机分为两组:滑石粉组(T组)和硝酸银组(A组),在造成大鼠气胸模型后,A组注入硝酸银(0.1%硝酸银1 ml),T组注入200mg·kg-1滑石粉+1.0 m1 0.9%生理盐水.A组和T组分别在注射药物后第1 d、4 d、7 d、2周时,进行剖胸探查收集标本,观察大鼠胸膜粘连积分、24 h胸液量、ELISA法检测24 h收集的血清和胸液中TNF-α的含量,以及各观察时点血清中TNF-α的含量;过氧化氢法检测肺组织中胶原含量.结果:滑石粉浆组产生胸膜粘连在初期较硝酸银组快,但从第2周开始,硝酸银组产生胸膜粘连效果好于滑石粉浆组;24 h胸液量则硝酸银组多于滑石粉浆组;血清中各观察时点TNF-α的含量均为滑石粉浆组高于硝酸银组,但两组24 h胸液中TNF-α的含量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且在硝酸银组中显著增高.肺组织中胶原含量与血清中TNF-α的含量呈正相关.结论:TNF-α是炎症前细胞因子,在滑石粉浆和硝酸银所致的胸膜粘连中起关联作用.
作者:林慧庆;黄杰;程邦昌;毛志福;赵华;王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揭示增龄对大鼠输卵管粘膜上皮细胞DNA转录活性的影响.方法:各以5只1月龄、8月龄和18月龄SD雌性大鼠分别作为性成熟前期组(IMG)、性成熟期组(MG)和更年期组(CMG).取输卵管石蜡切片,然后进行桔酸菁蓝染色和HE染色.结果:桔酸菁蓝染色的颜色深度相比,以MG组高,IMG组低.平均光密度值相比,峡部MG与CMG及IMG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CMG与IMG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壶腹部MG与CMG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余组间差异同峡部.HE染色显示:3组粘膜上皮细胞核着色相比较,MG颜色淡,IMG颜色深.结论:性成熟前随着年龄的增加粘膜上皮细胞DNA转录活性逐渐增加,性成熟期达高峰,由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渡中随着年龄的增加粘膜上皮细胞DNA转录活性逐渐减弱.
作者:谈新提;孟运莲;杨勇;刘俊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DM)大鼠早期肾脏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P21的表达,探讨HGF在DM大鼠早期肾小球肥大中的作用.方法:STZ诱导DM大鼠动物模型后第3,7,14 d,分别用免疫组化法、ELISA法和RT-PCR检测了肾脏中HGF蛋白及mRNA的表达,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肾脏中P21蛋白的表达.结果:STZ诱导的DM大鼠早期,HGF在肾脏中的表达主要位于肾小球内,HGF蛋白和mRNA均于STZ注射后的第3 d开始升高,并于第7 d时达到高峰;肾小球内P21蛋白的表达于STZ注射后的第7 d达到高峰;DM大鼠肾小球内HGF蛋白水平和P21蛋白积分呈正相关(r=0.9346,P<0.01).结论:STZ诱导的DM大鼠早期肾小球内有HGF的表达,其表达可能与DM早期肾小球肥大有关.
作者:刘冬舟;贾汝汉;丁国华;黄从新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生存素(Survivin)在鼻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2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和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的细胞凋亡、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结果:2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Survivin表达阳性17例(68.00%),10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组织中Survivin不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25例鼻NK/T细胞淋巴瘤中平均凋亡指数(AI)为1.92%±0.86%,平均增殖指数(PI)为41.48%±5.10%;Survivin表达阳性组AI(1.71%±0.61%)显著低于阴性组(2.29%±0.72%),PI(43.35%±4.80%)显著高于阴性组(37.50%±2.90%),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1).结果:鼻NK/T细胞淋巴瘤中Survivin基因表达上调,Survivin基因可能通过肿瘤细胞凋亡的抑制和细胞增殖参与NK/T细胞淋巴瘤的发生发展.
作者:明萌;邹典定;王大斌;赵东赤;夏东;易建华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大鼠肺纤维化模型中的基因表达与肺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4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M组)气管内灌注博莱霉素,对照组(C组)气管内用生理盐水.于给药后第7,14,28 d分别处死7只.组织学处理后切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CTGF、TGF-β1、FN、Col-Ⅰ和Col-Ⅲ在肺内的表达.结果:M组CTGF、TGF-β1、FN、Col-Ⅰ和Col-Ⅲ在肺内的表达CTGF的mRNA在肺内的表达显著高于C组.结论:CTGF作为TGFβ1的下游因子,其基因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如FN和Col-Ⅲ等合成而在博莱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叶旭军;徐启勇;叶燕青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P73、细胞周期素(Cylin)B1蛋白在皮肤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73、Cylin B1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织(各20例)中P73、Cylin B1蛋白的表达,并采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和比较P73、Cylin B1蛋白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在增生期血管瘤、退化期血管瘤和正常皮肤组,P73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6.408±2.151,1.073±0.516,0.953±0.120;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184±0.015,0.098±0.014,0.087±0.012;Cylin B1蛋白免疫组化阳性反应颗粒的平均光密度分别为:0.146±0.016,0.079±0.018,0.068±0.021;阳性面积率分别为:0.538±0.065,0.204±0.079,0.176±0.054.增生期血管瘤与退化期血管瘤、正常皮肤组分别相比,P73、Cylin B1蛋白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和阳性面积率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01),消退期血管瘤与正常皮肤组之间,P73、Cylin B1蛋白阳性表达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P73、Cylin B1蛋白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过度增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志雄;陕声国;张端莲;杨勇;刘涓;余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初步观察并探讨人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TRAIL)蛋白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用RT-PCR检测TRAIL受体在MC-63骨肉瘤细胞上的表达;用MTT试验检测TRAIL对MG-3细胞的抑制率及加入Caspase抑制剂后TRAIL对MG-63骨肉瘤细胞株抑制率的变化.初步分析TRAIL诱导MG-63骨肉瘤细胞株凋亡的作用机理.结果:当TRAIL单独作用于MG-63骨肉瘤细胞株时,可产生明显的抑制效果;而当TRAIL分别加入广谱的Caspase抑制剂zVAD-FMK、Caspase-8的抑制剂zIETD-FMK、Caspase-3的抑制剂zDEVD-FMK与细胞株MG-63共同孵育时,TRAIL的抑制作用均被阻断.结论:TRAIL可能是通过与细胞膜表面的死亡受体结合,然后激发细胞内Caspase级联反应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
作者:祝少博;侯炜;喻爱喜;曹长军;方成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方法:用COX模型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预后因素.结果:选用6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个变量中,用单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生活自理程度、血浆钙离子浓度、尿素氮(BUN)、肌酐(Cr)和本周氏蛋白是影响预后因素的重要因素;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Cr和生活自理程度是影响多发性骨髓瘤预后的高危因素.A组(Cr≥177 μmol·L-1)和B组(Cr<177 μmol·L-1)之间的生存期分别为8个月和24个月,两者间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结论:多发性骨髓的肾损害指标是简便而实用的预后因素.
作者:左学兰;谢燕;韩定芬;曾宪昌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检测人膀胱癌相关蛋白(BLACP)基因调控区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基因型在宫颈癌高发区--湖北省五峰县土家族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其不同基因型与原发性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及动态等位基因杂交(DASH)技术,对30例原发性宫颈癌患者和60例正常人BLACP基因调控区的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进行检测.结果:位于BLACP基因下游调控区的SNP rs3795147位点存在AA、AC和CC 3种基因型,且与宫颈癌发病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基因型CC和AC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3.333和3.761;位于BLACP基因上游调控区的SNP rs3795148位点存在CC、CT和TT3种基因型,但其等位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宫颈癌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BLACP基因上SNP位点型别的不同,可能导致了个体对宫颈癌的易感性不同.
作者:魏芸;伍欣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采用高脂乳剂建立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HLP)模型,研究化痰活血方对HLP大鼠血浆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的影响.方法:使用2%~16%非变性聚丙烯酰胺梯度胶电泳法检测血浆中sdLDL水平.结果:化痰活血方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血浆sdLDL(P<0.05).结论:化痰活血方能有效地降低高脂大鼠血浆sdLDL,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有防治作用.
作者:叶勇;梅国强;刘松林;雍雪莲;张茂林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胆管癌裂解物对转染全长野生型P53的树突状细胞(DC)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腺病毒作为介质,将全长野生型P53转染入DC,然后用胆管癌裂解物修饰已转染全长野生型P53的DC(LywtP53DC),检测这种DC表面分子B7-1、B7-2、MHC-Ⅰ、MHC-Ⅱ表达的高低,诱导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能力,对小鼠的免疫保护和对动物模型治疗作用.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胆管癌裂解物刺激的野生型P53DC表面高表达B7-1(86.70%±0.07%)、B7-2(18.77%±0.08%)、MHC-Ⅰ(87.20%±0.05%)、MHC-Ⅱ(56.70%±0.07%),单纯DC低表达;LywtP53DC能够特异性地杀伤胆管癌细胞,杀伤率为81%.LywtP53DC治疗组和其它组在肿瘤生长的直径大小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在LywtP53DC治疗组中,肿瘤生长明显减慢.结论:全长野生型P53基因转染+胆管癌裂解物联合修饰的DC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显著地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体外能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胆管癌免疫效应.
作者:孙华文;陈勇军;唐启彬;邹声泉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PTEN及P53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40例肝外胆管癌标本及10例正常胆管组织PTEN及P53蛋白表达情况,应用RT-PCR方法分析肝外胆管癌细胞P53 mRNA的表达情况,同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肝外胆管癌中PTEN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2/40),47.5%(19/40),而正常胆管组织PTEN及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9/10),0%(0/10);②两者的表达与肝外胆管癌部位无关,但均与胆管癌的病理分级相关;③PTEN的表达与胆管癌的转移情况相关,而P53的表达与转移情况无关;④PTEN与P53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表达具有相关性;⑤本研究选用引物扩增出的P53 cDNA为431bp,电泳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结论:PTEN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低表达而P53蛋白在肝外胆管癌中高表达,提示PTEN及P53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P53突变可能下调PTEN的表达.
作者:全晓明;李东华;陈孝平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烟草和酒精对遗传物质损伤是否存在联合效应.方法:采用SCE、微核、Ames试验和CHO细胞集落形成试验等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结果:发现酒精和烟草都有显著提高SCE频率和微核形成率的作用;烟草能显著地提高伤寒沙门氏菌突变率和CHO细胞集落形成率;酒精烟草联合各指标均高于酒精或烟草.结论:酒精与烟草对遗传物质损伤存在叠加效应.
作者:贲亚利;朱达利;董长垣;周风生;游艾青;刘军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血浆抵抗素与脂联素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8例居住在武汉检查者(正常对照28例,2型糖尿病30例,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症30例)同时采集病史、进行体格检查并留取血浆,测定其血糖、胰岛素、血脂、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的水平.结果:简单相关分析提示抵抗素与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及餐后1 h和2 h的血糖、甘油三酯和胰岛素抵抗正相关,与脂联素负相关;校正其它参数,抵抗素的水平与体重指数呈正相关,与脂联素呈负相关.结论:抵抗素和脂联素与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作者:李春蕊;张木勋;刘文励;卢慧玲;王宏伟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酶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分析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TGFβ1表达阳性率为55%(22/40),TGFβRⅡ表达阳性率为60%(24/40).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P>0.05),与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原发灶中TGFβ1表达率有升高趋势、TGFβRⅡ表达率有降低趋势(P<o.05).有淋巴结转移者与无淋巴结转移者比较,原发灶中TGFβ1表达率有升高趋势、TGFβRⅡ表达率有降低趋势(P<0.05).结论: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增殖、浸润和转移有关,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中TGFβ1和TGFβRⅡ的表达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孙桃姣;朱友家;陈建刚;龚玲玲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提高根管治疗一次法成功率的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急性牙髓炎患者,共216颗患牙,以不同充填材料充填根管,一次性完成根管治疗,对病人进行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根管糊剂、碘仿糊剂、改良糊剂与抗生素糊剂在疗效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抗生素不适合作为根充糊剂的主要成分.
作者:罗京玫;郭颖;方芬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分析髁突颈部骨折的X线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表现;评价开放复位术后临床及X线结果.方法:对20例32侧髁突骨折手术治疗前后的临床表现及X线影像进行分析.结果:X线片显示均为伴有移位的髁突颈部骨折,髁突仍位于关节窝内的22侧,位于关节窝以外的10侧;骨折片间移位形成夹角,平均为42.78°,大于90°者5例,小于90°者27例.临床表现:咬殆关系紊乱、开口受限、开口型异常、下颌前伸及侧方运动障碍、面型不对称等,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改善,且病人主观感觉满意.术后X线片显示骨断端间对位良好.结论:髁突颈部骨折影响患者咬牙合功能;骨断端间移位形成夹角(大于40°)的病例可作为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前后的X线诊断及随访应被认为是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作者:程勇;龙星;李小丹;杨学文 刊期: 2004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动物模型和临床标本的超微结构改变,了解关节盘前移位的病理变化过程.方法:手术使兔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在术后2,4,8,12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实验动物关节盘的病理性改变同时在临床上取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的标本进行相同研究.结果:在关节盘前移位早期的标本中,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纤维断裂,软骨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肿胀.后期出现软骨细胞的坏死,细胞胞浆内有扩张的粗面内质网、大量微丝、空泡,关节盘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并出现弹力纤维.结论: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早期出现关节盘的退行性改变,后期关节组织病变与修复同时存在.
作者:李小丹;程勇;龙星;李金荣 刊期: 200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