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血病细胞核因子-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凋亡的关系

许小平;史剑慧;李林;张宗梁;程文英

关键词:白血病细胞, P388, 抗肿瘤药, 细胞凋亡, 细胞核因子-κB
摘要:目的研究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核因子-κB (NF-κB)活化与凋亡的关系,以及长春新碱(VCR)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细胞NF-κB活化水平;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电泳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NF-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有明显关系,0.1 μmol/L VCR不仅能显著抑制100 μmol/L阿糖胞苷(Ara-C)或100 μmol/L鬼臼乙叉甙(Vp-16)诱导的P388细胞 NF-κB活化(抑制率分别为52%和63%),而且增强它们诱导P388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增加率分别为89%和123%).P388细胞在接触化疗药物前, NF-κB亦有一定程度的活化.结论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同时,可活化NF-κB;VCR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中华肿瘤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乳腺癌手术通常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这对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是必要的;如果患者没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则值得商榷.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会使部分患者出现上肢淋巴水肿等并发症,而应用前哨淋巴结活检可以帮助医生判定是否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从而减少不必要的操作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作者:胡晓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人端粒酶催化亚基反义核酸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催化亚基(hTERT)基因反义寡核苷酸(AODN)对子宫内膜癌细胞系HEC-1A的生长抑制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AODN对细胞增殖能力及细胞生长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定量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Western blot 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凋亡相关酶活性测定检测反义核酸对hTERT基因转录、蛋白表达、细胞端粒酶活性以及凋亡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低浓度hTERT基因AODN 能够下调HEC-1A细胞hTERT mRNA 含量,抑制细胞hTERT蛋白表达,下调端粒酶活性,并且激活凋亡相关酶Caspase-1和Caspase-3活性;其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hTERT基因反义核酸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的增殖能力,有望成为内膜癌治疗的新方向.

    作者:陈学军;郑伟;王升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螺旋CT胆道造影术在疑诊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螺旋CT胆道造影术(SCTC)在疑诊为阻塞性黄疸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 59例临床疑诊为阻塞性黄疸患者行螺旋CT检查,有29例因血清总胆红素(T-Bil)>34 μmol/L,估计其胆道难以显影而被排除;另30例用50%胆影葡胺作为静脉胆道对比剂,进行SCTC.采用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3种方法,分析胆管树显影分级(1~5级)、总分级(以同例3种方法中高级为准)与胆管阻塞程度和水平、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的关系以及图像质量.结果胆管树分级在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3 种方法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 (P>0.05),4级和5级之和分别占86.7%(26例)、73.3%(22例)和86.7%(26例);总分级与D-Bil、ALT、阻塞程度有相关性(rs=-0.719,-0.544,0.650),而与T-Bil和阻塞水平无相关性(rs=-0.253, 0.261);图像质量在横断面图像与多平面重建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34),图像质量很好者在横断面图像、多平面重建和容积重建中分别占93.3%(28例)、66.7%(20例)和70.0%(21例). 结论 SCTC在经选择的疑诊为阻塞性黄疸的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作者:朱强;单军;郝纯义;邢宝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肾盂移行上皮癌的病理特点对影像学诊断的影响

    肾盂移行上皮癌是原发于肾盂黏膜上皮的肿瘤,占肾脏肿瘤的7%[1,2].静脉肾盂造影(IVP)、超声和螺旋CT是其常用的检查诊断方法.现就肾盂移行上皮癌的生长部位、病灶隆起高度等病理特点对这3种诊断方法的影响进行探讨.

    作者:周建军;丁建国;周康荣;陈祖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不同剂量分割方案的放射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或改良根治术后不同剂量分割放射方案的疗效.方法 367例早期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根据术后放射治疗的不同剂量分割方案分为3组:常规分割组149例,2 Gy/次, 每日1次,每周5次,总DT 50 Gy;隔日照射组177例,3 Gy/次,每周3次,总DT 45 Gy;快速照射组41例, 第1天和第3天DT 5 Gy/次,第15天和第17天DT 6.5 Gy/次,总DT 23 Gy.共有257例接受了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4%和89.6%.常规分割组、隔日照射组和快速照射组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0.8%、86.5%和84.6%(P=0.16);局部区域复发率分别为2.7%、2.8%和2.4%,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隔日照射可取得和常规分割照射同样的疗效;快速照射缩短了疗程时间,其疗效和毒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吴君心;惠周光;李晔雄;余子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和β-链接素基因突变对鼻咽癌细胞侵袭转移的影响

    目的检测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和β-链接素基因第3外显子的突变,探讨鼻咽癌癌细胞早期发生组织侵袭和淋巴结转移的机制.方法采用DNA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DNA直接测序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21例鼻咽原发癌组织和21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程度、β-链接素基因第3外显子的点突变以及β-链接素蛋白的表达差异性.结果 (1)21例鼻咽原发癌组织中,23.8%(5/21)的病例可以检测到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而在21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则有61.9%(13/2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0.01).(2)42例癌组织中,仅有3例(7.1%)检测到β-链接素第3外显子的3处点突变,分别为密码子37(TCT→GCT)、密码子41 (ACC→GCC)和密码子47 (AGT→ACT),但与癌细胞的侵袭转移无相关性(P>0.05).(3) β-链接素蛋白在鼻咽原发癌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均有较高的表达量,其表达部位均为胞膜,未见到胞核表达者(P>0.05).结论 (1)鼻咽癌组织中,上皮型钙黏素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是导致上皮型钙黏素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终造成癌细胞分离移动的决定因素.(2)β-链接素基因第3外显子的突变在鼻咽癌组织中属少见事件,可能仅是鼻咽癌癌变过程中的早期改变,对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不起主导作用.(3)β-链接素蛋白在鼻咽癌组织中以表达积聚为特点,并不是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素.

    作者:李智;林素暇;梁英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复发性妇科肿瘤的手术治疗

    复发性妇科肿瘤的治疗十分困难,尤其是某些良性或低度恶性的肿瘤复发后无放疗或化疗指征,手术切除可能是惟一的治疗选择.我们成功地为6例复发患者施行了盆、腹腔及阴道等部位复发肿瘤和受累器官的切除及功能重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章文华;吴令英;白萍;刘丽影;王桂香;马绍康;李晓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浅表性膀胱肿瘤的腔内手术治疗

    目的评价浅表性膀胱肿瘤腔内手术的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腔内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396例,其中180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216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汽化术(TVBT),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肿瘤复发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TVBT组在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TURBT组,且TVBT视野清晰,操作简便.两组在手术时间、肿瘤复发率方面无显著差别.结论 TVBT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价值.

    作者:王伟明;叶敏;陈建华;张良;孔良;朱英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原发性乳腺肌上皮癌一例

    患者女,51岁.因发现双侧乳房肿块1个月于2001年12月28日住院.体格检查:双乳对称,未见皮肤红肿、皮下静脉怒张,右侧乳房外上象限2.5 cm×2.5 cm肿物,质硬,界限不清,轻触痛,活动差;左侧乳房中上可触及1.5 cm×1.5 cm肿物,质硬,界欠清,无触痛,活动差;左、右腋下均可触及0.5cm×0.5cm大小淋巴结各1枚,双侧锁骨上下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辅助检查:肿物经针吸细胞学检查均找到癌细胞.右乳钼靶摄片可见右乳外上象限2 cm×1.5 cm肿块影,周边有毛刺,可见少量砂粒样钙化,右腋下可见1枚淋巴结显影.于2001年12月31日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理报告:右乳为浸润性小叶癌,淋巴结第一水平0/9、第二水平1/3转移,ER(+)、PR(+);左乳为肌上皮癌,淋巴结第一水平0/10、第二水平0/1转移,ER(-)、PR(-).

    作者:李海平;赵群;王小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索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08例鼻咽癌患者因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8例患者中,鳞状上皮癌43例,占39.8%;肉瘤类26例,占24.1%;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4例,占13.0%;腺样囊性癌12例,占11.1%;甲状腺乳头状腺癌8例,占7.4%;恶性黑色素瘤5例,占4.6%.手术治疗50例,放射治疗32例,全身化疗18例,诱导化疗并手术治疗8例.手术组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4.0%和36.0%,放疗组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4.4%和18.8%.结论放射诱发的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如具备手术适应证,应首选外科治疗.与治疗第一原发癌一样,积极治疗第二原发性恶性肿瘤同样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伍国号;陈福进;曾宗渊;李浩;林国武;宋明;魏茂文;许光普;杨安奎;陈文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原发性骨肉瘤一例

    患者女,50岁.因右乳单纯切除术后5 d入院.患者1年前发现右乳肿物,于当地医院手术切除,病理为纤维腺瘤.2个月前又发现肿物,且生长迅速.查体见右乳皮肤浅表静脉扩张,肿物位于外上象限,直径约10 cm,分叶状,光滑,活动,与皮肤和胸大肌无黏连,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超声见肿物内部回声不均匀,部分强回声,部分无回声,实性部分内有血流信号;X线表现为密度较高肿物, 边界清楚.2002年9月11日于外院行右乳单纯切除,术后5 d欲行腋窝清扫而入我院.复阅外院切片,镜下见肿瘤性成骨及成软骨成分,病理诊断为乳腺原发性骨肉瘤,不再行腋窝清扫.

    作者:张涛;张保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肝移植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初步报告

    目的探索晚期肝癌行同种原位肝移植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8月~2002年2月进行的36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5例晚期肝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其中手术后出院的13例进行随访.结果 1年生存率85.7%(6/7),有1例6个月内因肝癌复发转移而死亡;至2002年2月,无瘤生存10例,长19个月,短5个月;带瘤生存2例,1例生存19个月,1例生存10个月.结论根据我国国情,只要患者经济状况允许,无肝外转移的晚期肝癌仍是目前我国肝移植的适应证.

    作者:王德臣;宋世兵;袁炯;修典荣;朱建平;蒋斌;张同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肿瘤外科治疗决策应以患者群体利益为基础

    医师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应该是针对每一个患者的具体病情来设计的.由于肿瘤临床中有很多不定因素,难以预测,现有治疗方案的设计有时以个体或少数情况为标准,以一部分患者的变化因素为规律,应用于群体(大多数).

    作者:屠规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转入EGFR cDNA对bcl-2及Bax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内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bcl-2及Bax 蛋白与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U87核基质的关系,以及导入EGFR cDNA对该蛋白在U87细胞内表达的影响.方法运用共振聚焦显微镜、Western杂交方法分析bcl-2、Bax蛋白与U87细胞核基质的相关性,以及将EGFR cDNA转入U87细胞后bcl-2及Bax表达的改变.结果 bcl-2位于细胞核基质的周边,Bax位于核基质内. 用Western杂交可在核基质蛋白内检测出一条26 000的bcl-2带及一条约66 000特异性Bax带.在EGFR cDNA转入的U87细胞中,Bax表达较对照组增强,而bcl-2的表达则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bcl-2及Bax蛋白是核基质相关蛋白. bcl-2及Bax基因可能参与EGFR cDNA所诱导的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转化过程.

    作者:王子慧;于鼎;郝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激活小鼠大网膜乳斑及腹腔巨噬细胞杀伤胃癌SGC-7901的研究

    目的观察小鼠腹腔注射干扰素-γ(IFN-γ)、高聚生和新城疫病毒(NDV-L)对激活网膜乳斑及腹腔巨噬细胞杀伤胃癌细胞的作用.方法用活性炭染色、计算机辅助分析、非特异性脂酶染色、台盼蓝染色计数、扫描电镜及荧光定量PCR方法,观察大网膜乳斑及腹腔巨噬细胞的激活.用MTT法测定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杀伤活性.结果大网膜乳斑量增多,乳斑巨噬细胞数增多.腹腔巨噬细胞数增多,形态呈激活态,TNF-α和iNOS mRNA表达增多.激活的巨噬细胞对SGC-7901杀伤作用增强.结论腹腔注射IFN-γ、高聚生和NDV-L,均能激活乳斑及腹腔巨噬细胞,其中以IFN-γ的激活作用强.激活的巨噬细胞对SGC-7901有杀伤能力,培养中加用LPS可增加激活程度以及对SGC-7901的杀伤作用.

    作者:毛伟征;陈峻青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乳腺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研究进展

    乳腺癌是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是乳腺癌主要的全身治疗手段,在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治疗和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中取得明确疗效.分子肿瘤学研究成果,又使分子靶向药物在乳腺癌治疗中取得显著疗效.赫赛汀(Herceptin)是针对癌细胞Her-2基因靶点的第一个分子靶向药物,为乳腺癌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突破.

    作者:江泽飞;宋三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腺叶切除切破胸膜顶一例

    患者女,52岁.因右颈前肿物5个月,音哑半个月来院就诊, 于2002年6月25日入院.查体:右颈前可触及9.0 cm×6.0 cm大小肿物,质硬,可随吞咽移动.颈部CT可见右侧甲状腺区有一明显占位性病变.

    作者:李正本;李庆宏;鲁克宇;于乾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鼻咽癌患者发病前后EB病毒VCA/IgA和EA/IgA滴度动态分析

    目的观察鼻咽癌患者发病前后EB病毒 VCA/IgA、EA/IgA滴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鼻咽癌筛查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中山市首次鼻咽癌筛查后12年VCA/IgA阳性人群中54例新发鼻咽癌患者发病前后的血清学资料,用免疫酶法检测EB病毒抗体VCA/IgA和EA/IgA.结果确诊前1~7年VCA/IgA、EA/IgA总体呈上升趋势.发病前7~4年VCA/IgA平均滴度在1∶21.04上下波动,确诊前第3年起VCA/IgA急剧上升,确诊时几何平均滴度接近1∶80.EA/IgA升高较为缓慢,确诊时几何平均滴度为1∶6.49.放疗后两种滴度均呈快速下降趋势,第4年起接近阳性人群的平均滴度. 结论多数鼻咽癌患者在确诊前3年VCA/IgA滴度持续增高,但EA/IgA滴度增高缓慢;VCA/IgA可以检出早期鼻咽癌,但EA/IgA作用不大;鼻咽癌发展临床前期平均时间为3年.

    作者:季明芳;郭媛卿;梁锦胜;郑受昂;程伟民;余炳辉;欧星泰;王得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甲状腺乳头状腺癌合并甲状旁腺腺瘤原发性甲旁亢一例

    患者女,29岁.因颈部、胸背及四肢疼痛5年入院.查体:心率、血压正常,颈部未查见异常.实验室检查:血钙3.0 mmol/L(正常值2.1~2.7 mmol/L),血磷0.8 mmol/L(正常值0.6~1.6 mmol/L),PTH 44.7 pmol/L(正常值1.59~6.89 pmol/L),甲状腺功能检查无异常.

    作者:李茂德;何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白血病细胞核因子-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凋亡的关系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核因子-κB (NF-κB)活化与凋亡的关系,以及长春新碱(VCR)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检测细胞NF-κB活化水平;采用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和DNA电泳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NF-κB活化与化疗药物诱导细胞凋亡有明显关系,0.1 μmol/L VCR不仅能显著抑制100 μmol/L阿糖胞苷(Ara-C)或100 μmol/L鬼臼乙叉甙(Vp-16)诱导的P388细胞 NF-κB活化(抑制率分别为52%和63%),而且增强它们诱导P388细胞凋亡的作用(凋亡增加率分别为89%和123%).P388细胞在接触化疗药物前, NF-κB亦有一定程度的活化.结论化疗药物诱导P388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同时,可活化NF-κB;VCR可通过抑制NF-κB活化,增强化疗药物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许小平;史剑慧;李林;张宗梁;程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华肿瘤杂志

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