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强;张远;王建华;王金柱;闫立昆
目的阐明中国广东籍患者原发性鼻咽癌(NPC)的遗传学变化。方法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CGH)检测17例原发性NPC遗传物质的增多和丢失情况。结果在半数以上患者中发现4q增多和1p丢失。其他较为常见的染色体变化是12q、1q、2q、3q和8q增多,以及3p、11q、14q、15q、13q、Xq、9q、10p、10q和16q丢失。结论广东原发性NPC的遗传学改变为4q、12q和1 q增多以及1p、3p、11q和14q丢失,这些区域可能含有与NPC发病有关的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作者:鄢践;方阓;梁启万;黄贻学;李辉梅;曾益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方法应用细胞计数、形态学观察、蛋白含量测定、流式细胞术和电镜等方法对多西紫杉醇诱导的骨肉瘤进行检测和观察。结果多西紫杉醇在浓度为4 μg/ml时,对骨肉瘤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并且存在着时间依赖关系和一定范围内的剂量依赖关系。多西紫杉醇可将骨肉瘤细胞阻断于G1期,并诱导凋亡,其凋亡细胞具有典型凋亡细胞特征。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可见明显的凋亡峰。电镜观察染色质沿皱缩的核膜下凝聚,细胞表面出现凋亡小体,基质呈絮状致密化。在紫杉醇短时间作用去除后再培养比持续作用更易促使细胞凋亡。同时,多西紫杉醇对荷瘤小鼠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多西紫杉醇对骨肉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是诱导其凋亡的结果,这种诱导凋亡的能力是紫杉醇疗效的基础,在对骨肉瘤的治疗中,紫杉醇有着巨大的潜力。
作者:彭磊;王臻;王庆良;朱德生;施新猷;王喆;李强;张志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同侧上肢常有肿胀。我们对128例女性乳腺癌患者术后双侧上肢周长进行了测量,并进行了相关因素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993年1月~1999年3月住我院治疗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28例,均经病理证实。年龄28~73岁,平均47岁。左右侧患者各64例。术后未行放化疗者96例,行放化疗者32例。术后时间≥90 d者44例,<90 d者84例。行根治术69例,改良根治术59例。测量双侧肘窝皮肤横纹上10 cm 处的双侧上肢的周长。用软皮尺直接测量,读者数至0.1 cm。
作者:乔生才;刁建峰;张学义;李尚文;张涛;韩琦;周文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的石蜡切片VEGF、ER和bFGF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0.3%,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402 1,P<0.01);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45 5,P<0.05);VEGF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 9,P<0.05)。ER阴性表达比ER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0.05)。ER表达与VEGF和bFGF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VEGF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但与bFGF和VEGF的表达无关。
作者:白晓红;糜若然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Ⅱ、Ⅲ期食管癌术前化疗的价值。方法对50例Ⅱ、Ⅲ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并与同期内50例单纯手术患者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探讨提高Ⅱ、Ⅲ期食管癌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单纯手术组5年生存率为32.0%,术前化疗组5年生存率为46.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化疗复发率及转移率低,术前化疗组5年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组。
作者:王春利;丁悌;常林宝;赵进明;郭慧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哨位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 活检术(SLN biopsy, SLNB) 指导临床腋淋巴结阴性(cN0)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可行性。方法使用专利蓝或美蓝对1999年4月~2000年8月的96例cT1~3N0M0期乳腺癌患者进行SLNB,随后行包括全腋淋巴结清除的乳腺癌手术。结果确定SLN 91例,成功率为94.8%。SLN为1个者54例,占59.3%;2个者23例,占25.3%;3个以上者14例,占15.4%。91例中,24例(26.4%)SLN阳性,其中13例(54.2%)仅有SLN 转移。SLNB的灵敏度为87.5%,特异度为100%,阳性结果预测值为100%,阴性结果预测值为95.7%。术中印片细胞学检查的准确率为92.1%,假阴性率为10.0%,假阳性率为7.1%;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准确率为98.7%,假阴性率为5.0%,假阳性率为0。免疫组化未发现常规病理检查阴性的SLN有阳性结果。结论 SLN转移状况基本可反映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的状况;SLNB有望成为指导cN0期乳腺癌腋淋巴结清除范围的手术方法;国产美蓝对SLN标识效果与专利蓝相似。
作者:左文述;王永胜;李敏;王磊;于志勇;刘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组 (MPR)、三维重建 (3D) 和仿真喉镜 (CTVL) 在喉及下咽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喉及下咽癌患者进行轴位螺旋CT扫描,同时做MPR、3D和CTVL成像,并与纤维喉镜和手术所见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螺旋CT轴位结合MPR图像对术前肿瘤分期和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均为96%;25%的患者MPR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优于轴位,3D重建可立体显示肿瘤的侵犯范围及其与血管、气管的关系;头端CTVL显示的喉及下咽部腔内肿瘤的部位、大小及侵犯范围与纤维喉镜所见相似,4例从足侧观察肿瘤与声带和前联合的关系弥补了纤维喉镜的不足。结论螺旋CT轴位结合MPR、3D和CTVL图像可以更完整地提供喉及下咽癌的全面资料。
作者:王东;张挽时;熊明辉;徐家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探讨影响肺癌术后5年生存率的因素,我们对我院近6年肺癌手术死亡病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2年1月至1997年12月,共施行胸外科手术4910例,其中肺癌手术2295例(46.7%)。同期胸外科收治肺癌患者2 434例,住院期间死亡56例,住院死亡率2.3%;手术死亡(术后30 d内死亡)39例,手术死亡率1.6%。死亡的39例中,男36例,女3例。年龄48~78岁,平均65.1岁,70岁以上7例。术后病理诊断腺癌16例(41.0%),鳞癌12例(30.8%)。
作者:吴怀申;周允中;韩文彬;黄平;丁征中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化疗药物在糖蛋白(Pgp)耐药细胞株K562/ADR亚细胞结构的异常分布及其与耐药的关系。方法采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荧光法和RT-PCR等方法, 研究柔红霉素(DNR)在K562/ADR细胞亚细胞结构的分布及其与耐药的关系,以及维拉帕米尔(verapamil)、布雷菲尔得菌素(brefeldin A)、氯喹对细胞内DNR异常分布的影响。将3种特异染色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的荧光物质Rh123、NBD-ceramide、中性红作为探针,鉴定分隔储留DNR的细胞器。结果在K562/ADR细胞中,DNR荧光主要集中在核周和周边胞浆,核内及胞浆其他部位荧光很少。这种分布方式与Rh123荧光在该细胞的分布极其相似,与DNR在敏感细胞K562/S细胞核、浆均匀分布不同。verapamil可逆转DNR在K562/ADR的异常分布,而氯喹、brefeldin A无此作用。结论 DNR在耐药细胞的异常分布参与了肿瘤细胞耐药的形成,Pgp在此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龚玉萍;王燕婷;陈芳源;韩洁英;邵念贤;欧阳仁荣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是否通过NF-κB在鼻咽癌细胞中促进p53蛋白的表达,为阐明LMP1促进细胞凋亡的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四环素诱导表达系统,建立受四环素调控表达LMP1的鼻咽癌细胞系。用报道基因检测法和Western印迹技术,观察LMP1过量表达对NF-κB的功能性活化及p53、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在鼻咽癌细胞中,LMP1能活化NF-κB。过量表达的LMP1促进p53基因的表达,这种促表达可以被硫代磷酸化修饰的LMP1及p65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阻断。LMP1和p65对bcl-2的表达则没有影响,LMP1过表达对bcl-2的表达无影响。结论鼻咽癌中LMP1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调节p53的表达;而在LMP1过表达时, bcl-2介导的抗凋亡机制未被启动,至少是未被上调的。
作者:廖伟;唐敏;殷莉群;邓锡云;曹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β-榄香烯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株凋亡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Hoechst 33342和 PI荧光染色法、电镜、DNA电泳、免疫组化以及流式细胞术分析法,对K562细胞凋亡的定性与定量以及凋亡抑制基因编码蛋白bcl-2在肿瘤细胞内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经β-榄香烯处理的K562细胞出现核固缩,染色质边集,凋亡小体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呈现出细胞凋亡特征性的DNA梯状带。凋亡细胞发生率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即药物浓度为40 μg/ml(48 h),凋亡细胞的发生率从2.3%上升至58.4%。经β-榄香烯处理的K562细胞内bcl-2表达较对照组降低。结论β-榄香烯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其抑制细胞内Bcl-2的表达,是诱发肿瘤细胞凋亡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邹丽娟;刘伟先;于丽敏;杨佩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TRUS)检查前列腺癌(PCA)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TRUS检查并经穿刺活检证实的100例PCA声像图和临床资料。结果 59例声像图显示为单发癌肿,17例为弥漫性癌肿,其中35例PCA瘤体大径线≤1.5 cm。TRUS对前列腺癌的诊断率为76.0%,特异性89.4%,假阳性率10.6%,阴性预测值88.9%。前列腺特异抗原(PSA)随癌肿大径线增加而升高(P<0.05),且低分化组PSA明显高于高分化组(P<0.05)。结论 TRUS操作方便,无需特殊准备,有助于提高早期PCA的确诊率。
作者:唐杰;李颂;徐建宏;李俊来;罗渝昆;董宝玮;杨玉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研究发现,p16基因及其编码合成的p16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细胞增殖周期关系密切,是细胞增殖的负调控因子。其缺失在很多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各不相同。为探讨p16蛋白在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我们设计并进行了以下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97~1999年间资料完整的直肠癌术后石蜡包埋标本57例,取其中46例距肿瘤下边缘2 cm以内的直肠组织标本作为癌旁对照;同时对20例非直肠癌患者的正常直肠组织进行检测。在57例直肠癌中,高中分化腺癌46例,低分化腺癌4例,黏液腺癌7例。
作者:王小强;张远;王建华;王金柱;闫立昆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克隆人乳腺癌MCF-7肿瘤细胞凋亡相关的基因, 分析所克隆基因与凋亡的关系。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人乳腺癌MCF-7细胞凋亡,建立肿瘤细胞凋亡模型;运用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克隆肿瘤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结果在筛选出的5个特异表达的基因中,4个是已知基因,1个新基因。在4个已知基因中,3个与凋亡关系密切,其中hsp-90和rb-L3与凋亡的关系文献报道较少。结论维甲酸所诱导的肿瘤细胞凋亡是一个多基因参与的过程,这种基于PCR 的改良消减杂交技术为克隆新基因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和思路。
作者:晏伟;李青;朱峰;柴玉波;王成济;路凡;赵忠良;岳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观察欧必亭(Tropisetron)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与康泉(Kytril)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用临床随机自身对照方法,将34例接受联合化疗(19例含顺铂)的患者随机分为AB、BA两组,均接受两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AB组第1周期用欧必亭,第2周期用康泉;BA组第1周期用康泉,第2周期用欧必亭。结果化疗第1天欧必亭组止吐的有效率为97.1%,中位呕吐次数为4.5次;康泉的有效率为94.1%,中位呕吐次数为3次,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对迟发性呕吐和副作用也进行了对比,欧必亭和康泉差异亦无显著性。结论欧必亭为预防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有效药物,其不良反应轻微。
作者:王金万;杨林;崔成旭;屈涛;王兴元;李玉升;王佳玉;储大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研究bax基因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8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6例子宫内膜单纯及复合增生、6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42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bax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以8例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为表达参照,在1例子宫内膜复合增生、2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27例(64.3%)子宫内膜癌中,bax基因mRNA过表达,其余为中度表达。在子宫内膜癌中,随着临床分期及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肌层侵袭的加深以及淋巴结的转移,bax基因mRNA过表达阳性率逐渐增加(除临床分期P>0.05外,其余均P<0.05)。结论 bax基因参与子宫内膜细胞增殖与凋亡过程,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评估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晁红霞;孙建衡;陆士新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对在我院手术的83例青年人和125例老年人贲门癌的治疗结果、临床及预后方面的特点及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现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采用STATA 5.0统计软件,对1958年10月~1994年1月在我院开胸手术的83例青年人(<40岁)及125例老年人(≥70岁)的贲门癌资料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随访均已满5年,失随访率为8.5%。两组之间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χ2检验。生存率用寿命表法计算,两组间生存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用Logrank检验。
作者:方德康;汪良骏;张汝刚;张大为;张德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ltrasound, HIFU)体外破坏原发性肝癌(HCC)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HIFU治疗56例HCC患者,6例患者治疗后外科手术切除肿瘤,观察其病理学变化。结果在光镜下,HIFU治疗区和非治疗区边界清楚,治疗区内肿瘤细胞核出现固缩、碎裂或溶解等不可逆性细胞损伤现象,血窦结构塌陷,内皮细胞受损严重,靶区边缘有新生肉芽组织形成,逐渐修复坏死组织。在电镜下,肿瘤细胞、细胞器和细胞核出现明显损伤,细胞膜、核膜连续性丧失,核碎裂,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小泡样结构。结论 HIFU体外治疗HCC是安全、有效和可行的。
作者:伍烽;王智彪;陈文直;白晋;王芷龙;朱辉;邹建中;黎克全;张喆;曹友德;高根五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影响IE期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71例原发于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IE期患者,其中37例病灶局限于鼻腔(IE局限组),34例有鼻腔外侵犯(IE超腔组)。44例为单纯放疗,27例为放疗加化疗。生存统计采用Kaplan-Meier法,组间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结果放疗后肿瘤完全消失者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9%和59.7%,放疗后残留者均为13.9%(P=0.000 4)。IE局限组5,10年生存率分别为69.8%和56.7%,IE 超腔组分别为40.7%和35.6%,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4 7)。年龄≤44岁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年龄>44岁者(P=0.000 3)。IE局限放疗加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的10年生存率分别为75.0%和52.0%,IE超腔组则分别为45.0%和37.6%(P=0.064 4)。有无B症状对生存率无显著影响(P=0.792)。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放疗近期疗效、肿瘤超腔和年龄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鼻腔IE期淋巴瘤的治疗以放疗为主,加上化疗能提高远期生存率。放疗近期疗效、临床分期和年龄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作者:胡伟汉;陈明;汪惠云;毛志达;卢泰祥;陈茹琴;骆福添;孙颖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三氧化二砷(As2O3) 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MM)凋亡的可能机制及其与维甲酸和干扰素的相互作用。方法联合应用As2O3和巯基还原剂(DTT)、谷胱甘肽耗竭剂(BSO)、全反式维甲酸(ATRA)或干扰素(IFN-α)处理MM细胞系RPMI8226和U266细胞;应用台盼蓝拒染法计数细胞活力,经细胞形态学和流式细胞仪等判定细胞凋亡的程度;通过测定细胞内荧光染料Rhodamine 123的色强度分析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结果 BSO可加强As2O3诱导的RPMI8226和U266细胞线粒体ΔΨm下降和凋亡,而DTT则有部分拮抗的作用。ATRA诱导RPMI8226细胞凋亡,但它和As2O3之间无协同效应。ATRA并不诱导U266细胞凋亡。此外,IFN-α既不抑制RPMI8226和U266细胞的生长和活力,也不改变As2O3对这些细胞的作用。结论 As2O3诱导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凋亡和巯基有关,但ATRA或干扰素和As2O3无协同效应。
作者:周宇红;黄晓臖;袁弥满;蔡循;沈玉雷;贾培敏;余韵;周励;陈国强;张学光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