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食管癌多发皮下转移1例

邢建军;王光胜;尹文广;孙剑笠;孙静

关键词:食管癌, 转移, 多发皮下转移
摘要: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3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烧感3个月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中段一长约5 cm的黏膜紊乱区,管壁僵硬,管腔扩张欠佳.行胃镜检查并行活检示:鳞状细胞癌.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甲孕酮在食管癌同步放化疗中的作用

    放化疗在食管癌治疗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治疗的同时,往往伴有食欲不振、厌食、体重下降、生活质量下降等不良反应,严重阻碍了放、化疗的正常进行,从而延误治疗,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治疗效果.

    作者:王中苏;王继瑞;方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P-选择素的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关系

    目的:探讨P-选择素的表达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反转录(RT-PCR)方法检测48例肺癌手术标本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其中鳞癌24例,Ⅰ期+Ⅱ期为8例,Ⅲ期+Ⅳ期为16例;腺癌24例,Ⅰ期+Ⅱ期为7例,Ⅲ期+Ⅳ期为17例)的P选择素,并将其与临床、病理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P-选择素在腺癌、鳞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12%、6%,其腺癌阳性表达率与鳞癌、癌旁组织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1 5例阳性表达的腺癌中,Ⅰ期+Ⅱ期阳性率为38%,Ⅲ期+Ⅳ期为9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高、中、低分化的腺癌中阳性表达率依次为50%、60%、83%,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并且P-选择素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P-选择素在肺癌组织的表达可能与癌组织的病理类型有关,与肺癌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蒋友华;李晓潞;宋欹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艾恒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奥沙利铂(艾恒)是第3代铂类化合物,其药理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似,均以DNA为靶点.临床前期研究表明L-OHP对DDP耐药的结肠癌有效,有报道[1]用单药治疗139例5-Fu治疗失败的晚期大肠癌有效率达10.0%,小鼠模型中L-OHP与5-Fu有协同作用.我们采用艾恒联合5-Fu+CF治疗晚期大肠癌19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姜祖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大肠癌术后腹腔加静脉双路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为探讨腹腔加静脉双路化疗对大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我科于1997年1月-1999年12月随机对60例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赵秀升;雷妍玮;张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

    我院自1998年6月至2001年2月对17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术后应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膀胱肿瘤复发,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阮江;李家仁;洪诗哲;李镭钰;戴奕奕;陈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乳腺富含糖原的透明细胞癌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1岁,因发现右乳肿物1月余入我院普外科.体检:双侧乳房外型对称,皮肤外观无改变,乳头无内陷,无溢液.右侧乳房外下象限可扪及约1.5 cm×2.0 cm肿块,质地中等,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无粘连,无压痛,双侧腋窝及锁骨上区均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作者:林明雄;刘小兵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CD44v6、p27蛋白在大肠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大肠腺癌组织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大肠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结果:60例大肠腺癌中CD44v6、p27蛋白表达总阳性率分别为57%(34/60)、22%(1 3/60);两者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P<0.05);CD44v6阳性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p27阳性表达与之相反.结论:CD44v6、p27蛋白表达与大肠腺癌转移及预后相关,联合检测CD44v6、p27蛋白表达水平,对判断大肠癌恶性程度、复发转移潜能,评估患者预后及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武卫华;武培敬;陈海霞;许艳梅;韩庶永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食管癌多发皮下转移1例

    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3岁.因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烧感3个月于2000年11月8日入院.行上消化道钡餐造影示:食管中段一长约5 cm的黏膜紊乱区,管壁僵硬,管腔扩张欠佳.行胃镜检查并行活检示:鳞状细胞癌.

    作者:邢建军;王光胜;尹文广;孙剑笠;孙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原发胸壁恶性淋巴瘤1例

    1病例介绍患者,男,36岁,2000年7月发现左前胸壁黄豆大小伴隐痛,症状渐加剧,8月达5 cm×5 cm大小,经市级医院针吸病理检查示:小细胞恶性肿瘤,于省级医院检查无转移灶后行术前化疗NVB+DDP+VP16一周期,2周后肿块缩小至1 cm×1 cm,疼痛消失,9月局部肿物增大约3 cm×3 cm且疼痛,术前B超发现肝占位2 cm×0.9 cm,CT示:肝左叶外侧低密度灶2 cm×1 cm×3 cm,CT值47 U,考虑转移,又化疗1周期,肿物缩小不明显,10月B超检查未发现肝转移,CT示左前胸壁肿物7 cm×4 cm,骨质未见破坏.

    作者:陈辉林;林育毅;林庆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睾丸表皮样囊肿2例

    1病例介绍病例1,23岁,发现右侧睾丸肿块2年,近半年增长加快,偶有轻度坠胀感,无疼痛,体验右侧睾丸上缘有1约2.0cm×1.0 cm大小包块,质硬,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B超示右侧睾丸内囊实性肿块,其内回声不均;术中见肿瘤位于睾丸上极,约1.5 cm×1.0 cm,椭圆型,包膜完整,内呈胶冻样物,完整切除之,术后病理报告睾丸表皮样囊肿.

    作者:孙利忠;张东升;钟少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原发性阴道癌治疗及预后因素的探讨

    目的:探讨原发性阴道癌的治疗方式及预后因素.方法:1963年-1997年间,我院收治了原发性阴道癌92例,0期4例,Ⅰ期22例,Ⅱ期35例,Ⅲ期18例,Ⅳ期13例.鳞癌72例,腺癌20例.手术治疗者29例,放射治疗者56例.结果:总的5年生存率为48.9%,Ⅰ期、Ⅱ期患者行手术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50.1%,行放射治疗者的5年生存率为70.3%,二者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17).单因素分析示期别、肿瘤大小、病理类型及阴道受侵长度为预后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示期别、肿瘤大小及阴道受侵长度为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原发性阴道癌的治疗首选放疗,早期病例可选择手术治疗.独立的预后因素有分期、肿瘤大小及阴道受侵长度.

    作者:楼寒梅;楼洪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新世纪化学药物治疗肿瘤的趋势

    1概述内科肿瘤学(medical oncology)是一门发展中的科学.它主要是用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内分泌与生物制剂等措施来治疗癌瘤,系一种全身治疗方法,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当前临床肿瘤研究中活跃的一个领域.

    作者:王肇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特尔津预防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特尔津(rHuG-CSF)预防化疗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观察rHuG-CSF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单盲随机、自身交叉对照研究方法,对1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肺癌、恶性淋巴瘤和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在治疗周期(A周期)末次化疗给药48 h后,按5μg/kg剂量皮下注射rHuG-CSF,每天1次,共用7天~14天;隔日查中性粒细胞、白细胞.结果: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天数和白细胞减少持续天数A周期明显低于对照周期(B周期),1.80对10.46天、3.53对12.6天,差异有显著性(P<0.01);不良反应主要是骨肌肉疼痛、注射局部反应、乏力和感冒样症状.结论:预防性使用rHuG-CSF能有效地防止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低,缩短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刘健;陈强;王晓杰;林榕波;林剑扬;王强;吴标;杨建伟;杨瑜;黄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物p27kip1在喉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研究p27kip1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对喉癌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4例喉癌组织p27kip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本组44例中,p27kip1蛋白表达阳性31例,占70.5%,低表达者27例,占61.4%.喉癌组织p27kip1蛋白低表达;T1~2级(27.3%),明显少于T3~4级(72.7%)(P<0.05);淋巴结转移组(80.8%),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3.3%)(P<0.05).结论: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p27kip1表达与喉癌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在喉癌中具有一定预后价值.

    作者:杜瀚;陈建福;李智渊;王培基;王群姬;卢珊珊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放疗同时化疗治疗不能手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肺癌病例的2/3以上,而且就诊时晚期患者占大多数,失去手术机会.单纯放射治疗生存率较低,近年来化疗加放射治疗同时进行生存率有了明显提高.

    作者:蔡春梅;于永清;段长民;阎福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几年在我国特别是大城市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复发、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自1999年3月-2002年4月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大肠癌共25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玲;付小玉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吡喃阿霉素联合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临床疗效分析

    吡喃阿霉素是继阿霉素之后的另一个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1999年-2002年,我们采用国产吡喃阿霉素(深圳万乐药业有限公司生产)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恶性肿瘤50例,现将其治疗结果及毒副作用总结如下.

    作者:张凯竞;陈赛;王云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研究

    目的: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式.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2002年10月15例超低位直肠癌(肿瘤下缘距肛缘≤5cm者)保肛手术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手术方式、术后肛门功能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5例,男性6例,女性9例;肿瘤距肛缘4 cm者4例,4.5 cm者5例,5 cm者6例;病理类型属中分化腺癌者12例,中-低分化腺癌3例.均行经腹全直肠系膜切除、结肠肛门吻合术.Dukes′分期:A期8例,B期2例,C期5例.随访7个月~28个月,1例术后20个月盆腔淋巴结转移再手术,1例术后18个月发现肝肺转移化疗中.无局部复发,目前均存活.肛门功能:2个月~3个月恢复预感便意,5个月~6个月恢复控便能力,平均每天排便3次~4次.术后6个月排便节制优良率达80%.无肛门失禁.结论:对于肿瘤病灶局限、分化良好、患者情况良好,同时具备相当的手术经验,超低位直肠癌的保肛手术是可行的.

    作者:李德川;冯海洋;刘勇;陈贤贵;楼荣灿;曹浩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30例食管癌术后放疗分析

    1996年1月-1998年2月对61例Ⅱ期~Ⅲ期食管癌进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对单纯手术和术后放疗者进行5年生存率的研究,其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剑;刘岩;刘庆涛;姜在兴;黄丙俭 刊期: 2003年第04期

  • 188 Re对食管癌ECA109细胞辐射效应的研究

    目的:观察不同辐射剂量188Re对ECA109细胞生长影响.方法:采用克隆形成法探讨ECA109细胞β射线的辐射效应.结果:188Re作用于ECA109细胞其平均灭活剂量为2.196 Gy,SF2、SF8分别为0.565 5和0.062 0.α值0.223 Gy,α/β为7.25 Gy.结论:ECA109细胞属中度耐辐射性细胞.低辐射剂量188Re具有细胞生长抑制作用,较高剂量(>8 Gy)表现出对ECA细胞明显灭活效应.

    作者:王明智;楚建军;范强;章国芬;胡玉林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