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支气管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王平;李永武;黄丽杉;熊健;彭浩;李洪荣;陈兴隆

关键词:气管成形, 术治疗, 袖状肺叶切除术, 支气管, 全肺切除术, 肿瘤组织, 术后并发症, 正常组织, 完全切除, 生活质量, 经验, 患者, 残留
摘要:位于叶支气管开口处肿瘤行肺叶切除时易造成残留肿瘤组织。以往行全肺切除术,但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也差。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能完全切除肿瘤,保留正常组织。1985年3月—2001年10月,我科共实行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46例,总结其经验,并与同期全肺及肺叶切除患者比较。……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血红蛋白下降、吸烟对肺一氧化碳弥散功能的影响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肺泡及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构成气体交换的单位。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有通气是否充分、肺内气体和血流灌注是否均匀以及呼吸膜的通透膜的厚度等。肺内气体交换障碍是造成肺部疾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常见的原因,严重时可发生呼吸衰竭甚至致死。……

    作者:阎日成;王秀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发的毛细血管新生以及肿瘤中微循环网的形成,它为实体瘤的后续生长及转移提供了生物物质基础。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已成为重要的抗癌战略;20多年来,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进入基因治疗阶段,从分子水平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作者:傅士龙;张国玲;李子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直肠指诊、前列腺活检及膀胱镜检查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是一种由前列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为33000。这种糖蛋白于1971年首先由Hara从精液中获得,并称其为“γ-精液蛋白”(γ-seminoprotein)。1979年,Wang等从前列腺组织中提纯出一种特异性抗原,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种抗原与Hara所获得的蛋白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遂将其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抗原”。近年来,随着对泌尿系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的深入研究,PSA得……

    作者:周利群;赵旭旻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巨大子宫肌瘤并左侧卵巢囊肿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8岁,因发现腹部进行性增大包块4年余,包块无明显疼痛,偶因进食不适可引起腹部疼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及腹泻,不伴午后低热、盗汗和咳嗽、咳痰,伴双下肢轻度水肿;无月经史改变,曾间断自服雷米封,自觉腹部症状有所缓解;有较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温……

    作者:孙利忠;侯亚俊;杨建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erbB-2、p53、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在临床中的运用。方法:80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erbB-2,p53和PCNA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1.25%,50%,68.75%,其中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成正相关(P<0.05),与雌激素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1),而p53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而p53是乳腺癌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可作为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参考指标,但不适合作为乳腺癌理想的预后标记物。

    作者:杨莉;丰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THP联合治疗60例乳腺癌临床观察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我们自1999年3月—2001年3月使用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自我科1999年—2001年住院患者,均经细胞学和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7岁~69岁,近1月内均未用其他药物治疗,KPS评分≥60分。病理类型:单纯癌18例,导管浸润癌30例,黏液腺癌10例,髓样癌2例。按VICC的TNM分……

    作者:李鸣;何嘉宾;焦勇;王履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晚期卵巢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卵巢恶性肿瘤是易于广泛播散的肿瘤,在就诊时70%患者已属晚期。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复发的或老年患者,则主要应用全身静脉化疗,但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学的发展,晚期卵巢癌的化疗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于1999年10月—2001年12月采用X线影像监视下选择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内插管灌注DDP、ADM、5-Fu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治疗晚期卵巢癌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平均年龄40.2岁(31岁~59岁)就诊时均有腹痛腹胀表现,明显消瘦,4例严重贫……

    作者:孙海霞;李敬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误诊分析

    1 病例介绍 患者,48岁,因子宫肌瘤10年,自觉下腹部块状物明显增大3月,月经量明显增多2月,阴道大量出血2天,以子宫肌瘤于2001年11月10日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心肺肝脾未见异常,G4P2。妇科检查:阴道充满血性分泌物,宫颈光、肥大,子宫前倾增大如孕3月,无明显压痛。B超示子宫10.1 cm×9.6 cm×8.5 cm,官腔内可见6.0 cm×6.8 cm×4.2 cm低不均回声。血Hb:92 g/L。入院诊断:(1)子宫肌瘤;(2)轻度贫血。于……

    作者:金媛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腹腔巨大脂肪瘤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1岁,农民。因腹部巨大肿块2年入院。无腹泻、黑便等消化系症状。人院查体:一般情况欠佳,消瘦,胸廓外翻,双肺底可闻及细湿口罗音。腹部明显膨隆,腹壁浅静脉明显曲张,腹部可触及巨大肿块,范围为上腹剑下至耻骨联合,两侧至腹骨壁,质韧、结节、活动度差、皮温不高、有压痛。B超示腹腔多发……

    作者:魏超华;余远利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异时性重复癌14例临床预后分析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推广,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第2次原发肿瘤也日益引起重视,我们观察了我院1977年至今的14例异时性重复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县籍,无失访。两次肿瘤发病时均有病理学诊断,每例均对照Warren及Gatcs标准,符合重复癌诊断。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第1次原……

    作者:刘宽荣;裴中胜;卫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支气管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位于叶支气管开口处肿瘤行肺叶切除时易造成残留肿瘤组织。以往行全肺切除术,但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也差。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能完全切除肿瘤,保留正常组织。1985年3月—2001年10月,我科共实行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46例,总结其经验,并与同期全肺及肺叶切除患者比较。……

    作者:王平;李永武;黄丽杉;熊健;彭浩;李洪荣;陈兴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黏液腺癌2例手术治疗报告

    1 病例介绍病例1,患者,女性,25岁,……

    作者:何银志;陈宝琦;邵晨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对MDR肿瘤细胞KBV200的PKC-α亚型cDNA克隆序列的研究

    目的:探讨口腔癌耐药细胞KBV200中,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亚型的cDNA序列与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关系。方法: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KC-α在2株细胞中的表达,RT-PCR方法获得2株细胞的PKC-α亚型的cDNA片断,并克隆到T载体上,转化大肠杆菌并测序。结果:KBV200细胞中的PKC-α表达高于在药敏细胞株KB中的表达,同时发现KBV200的PKC-α亚型的cDNA序列中,第54位碱基发生点突变,但并未改变氨基酸序列。结论:PKC-α与KBV200细胞的MDR表型关系密切,引起MDR的外界因素可能通过改变PKC-α的基因序列来提高这一同工酶的表达从而引起了MDR现象。

    作者:郭天剑;袁亚维;孙爱民;陈俊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78例乳腺癌患者皮纹特征分析

    目前国外乳腺癌发病率占妇女肿瘤之首,我国也有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在45岁~65岁之间,是严重威胁中老年妇女健康的癌症之一。从1998年7月至今我们共收集乳腺癌妇女皮纹78例。文献[1]按照提出的标准,进行了45例生育期乳腺癌妇女及33例非生育期乳腺癌妇女的皮纹比较分析。同时对78例乳腺癌妇女与正常参数值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乳腺癌皮纹特征。……

    作者:阎秀梅;邢守正;韩小友;李华田;常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技术操作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全身骨显像操作步骤并不复杂,但有许多技术因素能影响图像的判断。如果能够认真操作,可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 1 材料与方法 本院仪器采用美国ADAC公司双探头固定角SPECT,配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HIGH RES-8 DEEP。患者行全……

    作者:郭晋纲;赵铭;张红雨;田保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尿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意义评价

    目的:评估尿样中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40例,前列腺癌1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15例,健康对照15例,尿样中NMP22水平,并对9例临床难以确诊的膀胱癌可疑者尿样进行NMP22浓度检测。结果: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组尿样中NMP22平均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三组的NMP22平均水平(P<0.01),6例临床可疑为膀胱癌患者,检出4例NMP22超标与病理诊断符合比达4/4;13例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3月~4月复查NMP22,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尿路上皮细胞癌初发病例NMP22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病例NMP22水平(P<0.01)。结论:尿样NMP22作为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可作为临床上隐匿型膀胱癌的有效筛选瘤标。

    作者:张悦;王惠萱;朱玉琨;陈忠明;朱妹媛;郑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施他宁抢救晚期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我院自2000年7月—2001年7月使用施他宁抢救37例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并与1999年6月—2000年6月使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索加硝酸甘油治疗31例患者比较,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68例呕血患者均行胃镜、肝脏CT及肝脏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以施他宁抢救治疗为观察组37例,男30例,女7例,……

    作者:戴禄寿;郭世春;洪节约;吴晓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对恶性肿瘤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法测定84例恶性肿瘤和40例正常人血浆血栓烷B2(TXB2)、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环磷酸鸟苷(CGMP)和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含量。结果:肠癌、肺癌、肝癌组TXB2、GMP-140、VWF和CGMP升高;肠癌、肺癌FN下降。肿瘤组CGMP与TXB2、GMP-140、VWF之间均呈正相关。肿瘤组合并感染FN下降;已转移FN下降,其余指标升高,手术后GMP-140、VWF和CGMP下降,FN升高。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血小板活化和内皮细胞损害,二者影响恶性肿瘤的转移和预后。

    作者:孙达春;吴红;李小亮;张爱华;何志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曲马多、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近年来,术后镇痛得到广泛开展,本文旨在评价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术后镇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ASA Ⅰ、Ⅱ,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

    作者:马增艳;杜轶鹏;赵嘉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膀胱癌及癌旁组织p53、bcl-2表达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膀耽癌及癌旁组织的癌基因p53、bcl-2的表达,提高对膀胱癌发生、发展的认识。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45例膀胱肿瘤的标本进行分析,取膀胱部分切除的癌组织、癌旁2 cm内组织、癌旁3 cm组织;取膀胱全切的癌组织、癌旁2 cm内组织、癌旁3 cm组织、癌旁4 cm以及远处组织分别进行p53、bcl-2的检测。结果:22例膀胱部分切除标本p53表达分别为36.4%、27.3%和0;bcl-2表达分别为40.9%、68.2%和81.8%。23例膀胱全切除术标本中p53表达分别为78.3%、65.2%、43.5%、13.0%和0;bcl-2表达分别为21.7%、39.1%、70.0%、82.6%和78.3%。结论:膀胱肿瘤的p53与bcl-2的表达呈明显负相关,癌旁组织p53、bcl-2的表达无相关性。癌旁组织在膀胱部分切与全切中差异无显著性。

    作者:康元上;石永福;徐鸿毅;李晋云;危群;李泽惠;李炯明;王剑松;莫华;杨琼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