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施他宁抢救晚期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

戴禄寿;郭世春;洪节约;吴晓安

关键词:施他宁, 抢救治疗, 晚期肝癌, 食管静脉曲张, 破裂大出血, 肝脏病理活检, 现报告如下, 效果满意, 硝酸甘油, 患者, 对象, 垂体后叶, 大剂量, 止血, 胃镜, 呕血, 方法
摘要:我院自2000年7月—2001年7月使用施他宁抢救37例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并与1999年6月—2000年6月使用大剂量垂体后叶索加硝酸甘油治疗31例患者比较,止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68例呕血患者均行胃镜、肝脏CT及肝脏病理活检证实为肝癌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以施他宁抢救治疗为观察组37例,男30例,女7例,……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尿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意义评价

    目的:评估尿样中NMP22检测对尿路上皮细胞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40例,前列腺癌1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15例,健康对照15例,尿样中NMP22水平,并对9例临床难以确诊的膀胱癌可疑者尿样进行NMP22浓度检测。结果: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组尿样中NMP22平均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其它三组的NMP22平均水平(P<0.01),6例临床可疑为膀胱癌患者,检出4例NMP22超标与病理诊断符合比达4/4;13例尿路上皮细胞癌患者术后3月~4月复查NMP22,结果较术前明显降低,尿路上皮细胞癌初发病例NMP22水平显著高于复发病例NMP22水平(P<0.01)。结论:尿样NMP22作为尿路上皮细胞癌的辅助诊断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还可作为临床上隐匿型膀胱癌的有效筛选瘤标。

    作者:张悦;王惠萱;朱玉琨;陈忠明;朱妹媛;郑勤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癌痛治疗中吗啡的毒副作用及对策

    吗啡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以往由于恐惧成瘾及用药管制过严,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对其毒副作用认识亦不足。随着对控制癌痛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及三阶梯止痛方案的推广,吗啡特别是吗啡控释片因使用方便,止痛效果良好受到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充分了解并识别吗啡与镇痛目的无关的毒副作用,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的意义。现就吗啡常见的毒副作用及对策简述如下。……

    作者:沈吉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直肠指诊、前列腺活检及膀胱镜检查对血清PSA水平的影响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是一种由前列腺导管及腺泡上皮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分子量为33000。这种糖蛋白于1971年首先由Hara从精液中获得,并称其为“γ-精液蛋白”(γ-seminoprotein)。1979年,Wang等从前列腺组织中提纯出一种特异性抗原,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这种抗原与Hara所获得的蛋白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遂将其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抗原”。近年来,随着对泌尿系肿瘤特别是前列腺癌的深入研究,PSA得……

    作者:周利群;赵旭旻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多野同照治疗53例老年性晚期食管癌临床观察

    晚期高年食管癌患者,多已失去了手术机会,化疗效果不佳,故放射治疗就成了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我科从1993年—1995年间共遇到59例8 cm以上的老年性食管癌患者。其中53例按计划完成了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53例患者中,男31例,女22例,年龄62岁~81岁,中位年龄67.3岁。其中鳞癌51例,腺癌2例。……

    作者:丁仁平;包宗玲;杨世发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巨大子宫肌瘤并左侧卵巢囊肿1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48岁,因发现腹部进行性增大包块4年余,包块无明显疼痛,偶因进食不适可引起腹部疼痛、腹胀,无恶心呕吐及腹泻,不伴午后低热、盗汗和咳嗽、咳痰,伴双下肢轻度水肿;无月经史改变,曾间断自服雷米封,自觉腹部症状有所缓解;有较明显的体重减轻。体温……

    作者:孙利忠;侯亚俊;杨建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盖诺联合化疗治疗常规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

    我院于2001年4月—2001年11月采用盖诺(国产去甲长春花碱)联合顺铂对23例常规化疗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化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其中腺癌15例,鳞癌8例。男性17例,女性6例,年龄48岁~72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分期(1997UICC标准)Ⅲa3例,Ⅲb14例,Ⅳ期6例。23例均为PVM(顺铂、西艾克、丝裂霉素)方案化疗复治患者,其……

    作者:王俊峰;夏洪波;高峰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治疗近颈口膀胱癌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对膀胱近颈部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近颈部膀胱肿瘤74例79次,并与102例104次其它部位膀胱肿瘤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术后随访68例72次,半年内原处复发6例次,原处复发与肿瘤复发性、数目、大小、部位、病理分级无关。其它部位膀胱肿瘤半年内原处复发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近颈部膀胱肿瘤仍适合TURBT。

    作者:杨亦荣;谢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抗肿瘤血管生成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肿瘤细胞诱发的毛细血管新生以及肿瘤中微循环网的形成,它为实体瘤的后续生长及转移提供了生物物质基础。因此,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生长和转移所依赖的“命脉”,已成为重要的抗癌战略;20多年来,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不断深入,抗肿瘤血管生成已进入基因治疗阶段,从分子水平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发挥作用。……

    作者:傅士龙;张国玲;李子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肺部转移癌的肺动脉灌注化疗

    我们在X线监视下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骨管,对12例肺部转移癌病例行选择性肺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12例中,男7例,女5例,年龄58岁~72岁,平均64岁。合并有肺外其他器官转移2例。本组原发肿瘤均经临床及病理确诊,其中肿瘤切除后9例,未手术3例。肺部转移病灶均经临床、胸……

    作者:黄永祥;刘奋学;程述涛;王青彪;刘汉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异时性重复癌14例临床预后分析

    随着肿瘤综合治疗的推广,长期生存率与治愈率大大提高,第2次原发肿瘤也日益引起重视,我们观察了我院1977年至今的14例异时性重复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均为我县籍,无失访。两次肿瘤发病时均有病理学诊断,每例均对照Warren及Gatcs标准,符合重复癌诊断。其中男性6例,女性8例。第1次原……

    作者:刘宽荣;裴中胜;卫兵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晚期卵巢癌介入治疗临床研究

    卵巢恶性肿瘤是易于广泛播散的肿瘤,在就诊时70%患者已属晚期。对于不能手术切除的,复发的或老年患者,则主要应用全身静脉化疗,但疗效较差。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学的发展,晚期卵巢癌的化疗疗效有了很大的提高。我院于1999年10月—2001年12月采用X线影像监视下选择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内插管灌注DDP、ADM、5-Fu及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术治疗晚期卵巢癌1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平均年龄40.2岁(31岁~59岁)就诊时均有腹痛腹胀表现,明显消瘦,4例严重贫……

    作者:孙海霞;李敬红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微波在肝癌外科治疗实验和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免疫效应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①皮下接种Hepa瘤细胞株建立小鼠肝癌模型,将70只荷瘤小鼠随机分为:微波固化(MTC)组和对照组。②单针微波固化12只活体兔肝,观察肝功能变化。③微波固化切除肝癌45例,与同期传统方法切除肝癌40例作对照;微波固化不能切除的肝癌20例与同期行肝动脉结扎合并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插化疗不能切除的肝癌20例作对照。结果:①MTC组小鼠肿瘤固化灶内癌细胞呈凝固性坏死,对照组肿瘤内有大量癌细胞存在。②MTC组癌旁组织内CD8+和CD4+细胞的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③微波对肝脏功能有影响。④微波肝切除平均每例术中出血量比传统方法少,术后3年复发率31.1%,而传统方法为46.3%;微波固化不能切除肝癌组术后3年生存率为11.1%,对照组3年生存率为10.5%。结论:微波固化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并且可促进固化灶周围组织的免疫反应;微波固化切除肝癌,止血效果好,并发症少,可减少切缘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莫钦国;梁安民;袁卫平;陈汉华;唐朝晖;赵荫农;谢裕安;罗元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支气管成形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

    位于叶支气管开口处肿瘤行肺叶切除时易造成残留肿瘤组织。以往行全肺切除术,但全肺切除与肺叶切除术相比有更多的术后并发症,生活质量也差。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能完全切除肿瘤,保留正常组织。1985年3月—2001年10月,我科共实行支气管袖状肺叶切除术46例,总结其经验,并与同期全肺及肺叶切除患者比较。……

    作者:王平;李永武;黄丽杉;熊健;彭浩;李洪荣;陈兴隆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汗腺癌6例诊治体会

    原发性皮肤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肿瘤的2.2%~8.4%。本院自1992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6例,现将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45岁~68岁,平均为56.5岁。病史有5月~4年不等,其中发生于面部2例,腋窝2例,颈部1例,会阴部1例。临床诊断:皮肤癌2例。肿块性质待查3例,纤维瘤1例,均未发现有区域淋巴结肿大。……

    作者:尹军平;李文华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曲马多、芬太尼持续静脉输注术后镇痛疗效观察

    术后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围手术期生活质量,近年来,术后镇痛得到广泛开展,本文旨在评价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术后镇痛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60例腹部肿瘤手术患者,ASA Ⅰ、Ⅱ,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

    作者:马增艳;杜轶鹏;赵嘉训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C-erbB-2、p53、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erbB-2,癌基因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在临床中的运用。方法:80例乳腺癌石蜡切片标本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erbB-2,p53和PCNA在乳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61.25%,50%,68.75%,其中C-erbB-2,PCNA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有无转移成正相关(P<0.05),与雌激素受体水平呈负相关(P<0.01),而p53与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雌激素受体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C-erbB-2,PCNA过表达者预后差,可以作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有效指标,而p53是乳腺癌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可作为判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参考指标,但不适合作为乳腺癌理想的预后标记物。

    作者:杨莉;丰美芳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化疗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

    目的:观察化疗对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30例接受化疗的中晚期消化系肿瘤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血浆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含量,并设正常健康组为对照。结果:化疗前与正常健康组相比,肿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紊乱。CD4+比例下降,CD8+比例升高,CD4+/CD8+比值下降。sIL-2R含量升高;与化疗前比较。化疗后肿瘤患者CD4+比例、CD4+/CD8+比值进一步下降,CD8+比例、sIL-2R含量进一步升高。结论:化疗可加重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免疫抑制,化疗后应辅以免疫治疗。

    作者:成涛;潘斌;韩洪涛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THP联合治疗60例乳腺癌临床观察

    吡柔比星(THP)是新一代半合成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我们自1999年3月—2001年3月使用THP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乳腺癌6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自我科1999年—2001年住院患者,均经细胞学和病理学证实,所有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7岁~69岁,近1月内均未用其他药物治疗,KPS评分≥60分。病理类型:单纯癌18例,导管浸润癌30例,黏液腺癌10例,髓样癌2例。按VICC的TNM分……

    作者:李鸣;何嘉宾;焦勇;王履宁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误诊分析

    1 病例介绍 患者,48岁,因子宫肌瘤10年,自觉下腹部块状物明显增大3月,月经量明显增多2月,阴道大量出血2天,以子宫肌瘤于2001年11月10日入院。查体:轻度贫血貌,心肺肝脾未见异常,G4P2。妇科检查:阴道充满血性分泌物,宫颈光、肥大,子宫前倾增大如孕3月,无明显压痛。B超示子宫10.1 cm×9.6 cm×8.5 cm,官腔内可见6.0 cm×6.8 cm×4.2 cm低不均回声。血Hb:92 g/L。入院诊断:(1)子宫肌瘤;(2)轻度贫血。于……

    作者:金媛芝 刊期: 2002年第05期

  • 肿瘤细胞增生活性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关系的研究

    目的:检测Ki-67抗原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研究肿瘤增生活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膀胱TCC和12例正常膀胱组织Ki-67抗原的表达。Ki-67标记指数(Ki-67LI)指染色阳性细胞占全部细胞的百分数。其分级标准为:元阳性细胞为一,阳性细胞<25%为+,≥25%、<50%为++,≥50%、<75%为+++,≥75%为++++。结果:Ki-67抗原阳性表达率膀胱TCC组为48.47%,对照组为8.33%(P=0.011);临床分期Ta~T1为35.71%,T2~T4为76.47%,病理分级G1为25%,G2为53.33%,G3为90%。随着肿瘤分期分级升高,Ki-67LI逐渐上升(P=0.004,P=0.001)。Ki-67LI肿瘤复发、多发者明显高于初发、单发者(P=0.014,P=0.034)。结论:细胞无限增生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Ki-67LI能准确地评估膀胱TCC的生物学行为,可作为膀胱TCC有重要意义的肿瘤标志物。

    作者:宋旭;汤鹏;漆贯华;李业宽 刊期: 2002年第05期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肿瘤研究与临床杂志

主管:山西肿瘤防治通讯

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