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节硬化症的表型变异及早期诊断28例报告

吕冰清;李蜀渝

关键词:结节, 硬化症, 表型变异, 早期诊断, 染色体显性, 文献复习, 临床表现, 表型特征, 遗传性, 神经科, 经皮肤, 误诊, 收集, 门诊, 漏诊, 患者
摘要:结节硬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收集1986~1999年本院神经科门诊确诊为结节硬化症患者28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表型特征和早期诊断.
中华神经科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中毒性酒精性肌病伴低钾血症一例报告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65岁.主诉进食减少2周伴四肢乏力3 d.2001年12月初患者自觉食欲减退,每日除饮高度白酒200 g、啤酒2瓶外进食很少,半月后觉四肢无力加重,12月17日出现不能行走及持物、抬头费力,查血钾1.93 mmol/L.

    作者:贺斌;周晖;张佩华;陈娟;李玉莉;邵福源;赵忠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结节硬化症的表型变异及早期诊断28例报告

    结节硬化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皮肤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和误诊.我们收集1986~1999年本院神经科门诊确诊为结节硬化症患者28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表型特征和早期诊断.

    作者:吕冰清;李蜀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包涵体肌炎的诊断标准

    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 sIBM)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以缓慢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炎性肌肉疾病[1,2],常被误诊为激素不敏感的多发性肌炎.目前世界各国对包涵体肌炎有不同的诊断标准.与国外报道的大量病例相比,我国迄今为止仅见少数病例报道[3-5],其原因可能与对此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以及肌肉活检的冰冻切片技术尚不普及有关.为了提高大家对包涵体肌炎的诊断水平,2001年5月10~15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召开了神经肌肉病专题讨论会,会议重点议题之一是讨论和制订我国包涵体肌炎的诊断标准.现将会议后整理的包涵体肌炎诊断标准提供给大家.

    作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125~147段多肽致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目的用多肽免疫动物建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动物模型.方法合成电鳗乙酰胆碱受体α亚单位Tα125~147片段,并用其免疫接种长耳白兔,观察接种动物的临床症状、抗体滴度及神经电传导功能变化.结果实验兔强化接种后第2~5天渐出现肌无力症状,新斯的明试验阳性.接种免疫原组抗多肽Tα125~147抗体吸光度(0.745 8±0.168 1)远高于对照组(0.127 9±0.017 3,P<0.05),3、5、10 Hz下重复神经电刺激实验(RNS)动作电位衰减率和单纤维肌电图检查颤抖值(MCD)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 Tα125~147能作为免疫原诱导动物产生重症肌无力模型.

    作者:杨丽;程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老年人癫癎发作临床分析

    资料和方法:163例中男性118例,女性45例;年龄60~84岁.我们回顾性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脑电图检查结果、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作者:胡风云;杨建仲;路顺义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儿童失神癫癎中基因传递不平衡的初步研究

    目的研究中国北方人群儿童失神癫(疒间)相关基因附近是否存在CAE易患基因位点、或与其存在连锁不平衡.方法选择8q24位点附近的三个微卫星标记物D8S1717、D8S274及D8S1783,在中国北方人群儿童失神癫91个核心家系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DT).结果对D8S274而言,44个含有等位基因A4的父母向患病子女传递了15个A4基因,29个未传递A4基因,χ2=4.46,P<0.05;对D8S1783而言,含有等位基因A3的父母向患病子女传递了2个A3基因,11个未传递A3基因,χ2=6.23,P<0.05.结论 TDT提示染色体8q24附近可能存在CAE易患基因位点,或与其存在连锁不平衡.

    作者:陈育才;吕建军;张月华;潘虹;姜玉武;沈岩;丁克越;许克铭;吴沪生;吴希如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孪生子的特点

    目的探讨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在重症肌无力(MG)发病机制中的关系.方法分析5对孪生子患者的临床特点,测定血清AChRab滴度,进行血型、染色体分析及HLA抗原分型.结果 5对均为单卵孪生子,其MG临床表现的同病一致率为100%;4对患者的血清AChRab滴度显著高于正常;2对患者的HLA-补体型分别为S42/S42和FO1/S21,HLA-Ⅱ类基因型为DRB1基因的0901和1301位点,染色体分析未见异常.结论有些类型MG的发病可能主要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临床表型的差异可能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者:张旻;卜碧涛;杨明山;徐金枝;高波廷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中肌聚糖的改变及其意义

    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是由于肌膜上dystrophin完全或部分缺乏引起的.近年研究发现,在肌膜上还存在肌聚糖(SG)等dystrophin相关蛋白.SG为跨膜糖蛋白,包括α、β、γ、δ-SG等.为深入了解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MD)和贝克肌营养不良(BMD)的发病机制,我们研究SG在DMD和BMD中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

    作者:王锁彬;沈定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及病理研究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产生周围神经损害的肌电图、病理特点和影响MS累及周围神经的相关因素.方法 33例MS患者,均满足Poser的确定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30名正常自愿受试者作为对照,排除周围神经损害的相关因素.两组分别进行运动、感觉神经传导检测,F波潜伏期及出现率、H反射潜伏期检测,腓肠神经活检,光镜及电镜观察周围神经病理变化.结果 (1)33例MS患者中,9例有根性疼痛,3例有手袜套样感觉障碍,6例有不对称性肌萎缩,2例有明显的自主神经症状;(2)肌电图显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增高,F波及H反射的潜伏期延长,F波出现率降低.MS周围神经损害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病程及病变部位有关,神经功能缺损越重、病程越长,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波幅降低越明显,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动作电位波幅增高越明显;脊髓型MS周围神经受损明显高于脑型;(3)6例患者腓肠神经活检,光镜下可见有髓纤维呈不同程度的髓鞘脱失,电镜下以轴索变性为主,髓鞘板层解离及髓球形成.结论 MS是一种以CNS受损为主的脱髓鞘疾病,在部分患者可以同时累及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改变主要发生在脊神经根,远端轴突可继发轴索损害.肌电图是比较理想的可全面评价MS周围神经损害的临床检测手段,对判断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詹淑琴;谢淑萍;王玉平;邢华芳;陈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治疗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关于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治疗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合理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残障程度,降低复发率.但目前在临床治疗MS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作者:吴卫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特发性部分性癫癎各型间转化12例报告

    特发性部分性癫(疒间)是一组临床综合征,预后良好,包括良性罗兰多区癫(疒间)、儿童良性枕叶癫(疒间)以及近被报道的良性额叶癫(疒间).近年来,已有学者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现将我中心有关的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任连坤;吴立文;金丽日;高伟;邵晓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β-干扰素对多发性硬化患者趋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干扰素β-1b(IFN β-1b)在体外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趋化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MS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MNC),以其他非炎性神经系统疾病(OND)及健康人(HC)为对照组.MNC在完全培养基中分别与自身抗原髓鞘碱性蛋白(MBP)、对照抗原AChR及不加抗原组,加或不加药物IFN β-1b共同培养,3 d后收集细胞,涂片,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ISH),检测C-C趋化因子单核细胞炎性蛋白-1α/β(MIP-1α/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正常T细胞表达及分泌的调节活化因子(RANTES) mRNA的表达.结果 MBP刺激的MIP-1α及自发产生的MIP-1α mRNA均受到IFN β-1b的抑制,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ANTES mRNA的表达受到IFN β-1b的抑制,在MBP诱导下无药物处理时为30.2±15.0(细胞数/105,下同),有药物处理为11.1±5.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在无抗原诱导下无药物处理时为18.5±3.3,有药物处理为5.1±3.2,差异亦有显著意义(P<0.01).IFN β-1b在10 U/ml浓度下,可对MBP刺激的MCP-1 mRNA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分别为158.4±104.3和63.2±36.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自发产生的MCP-1 mRNA作用不明显;对MBP刺激产生及自发产生的MIP-1β mRNA均无明显作用.结论 IFN β-1b可在体外抑制RANTES、MCP-1 mRNA的表达.IFN β-1b抑制趋化因子的产生可能是其对MS患者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文斌;刘晓英;李静;杨欢;杨晓苏;张宁;肖波;谢光洁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Fas和FasL在多发性硬化患者表达的意义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22例复发缓解型MS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并选择16例同期住院的非免疫相关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1)复发期MS患者Fas表达(18.25%±10.69%)均高于缓解期MS患者和对照组(分别为11.43%±6.83%,9.68%±5.24%);复发期MS患者FasL表达(2.79%±2.47%)亦均高于缓解期MS患者和对照组(分别为1.06%±0.58%,0.76%±0.61%).(2)病损程度为重度的MS患者Fas和FasL的表达(分别为21.63%±12.74%,3.51%±2.06%)均高于中度的MS患者(分别为12.82%±6.15%,1.94%±1.13%).(3)反复发病的MS患者Fas和FasL的表达(分别为19.56%±8.78%,3.28%±1.82%)均高于首次发病的MS患者(分别为13.63%±5.36%,2.06%±0.68%).(4)MS患者Fas与FasL表达之间呈正相关(r=0.518,P=0.003).结论 Fas和FasL与MS的临床复发、复发次数和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Fas和FasL可能参与MS的发病机制.

    作者:谭清华;赵忠新;张玲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周围神经损伤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目的报道12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周围神经病理检查的异常改变,从中证实MS患者存在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病损.方法 12例经肌电图检查发现存在周围神经异常改变的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及病理学观察.结果 11例标本形态上以脱髓鞘为主,8例可见有髓纤维减少.电镜下显示髓鞘脱失,有髓纤维再生、形成空泡;神经膜细胞增生形成葱头样改变;7例可见髓鞘板层松解现象.结论 MS患者不但出现CNS的脱髓鞘病损,而且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周围神经系统的脱髓鞘病损.

    作者:李润今;钱志敏;郭力军;马翔凌;陈萍;季雪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47例短期预后

    复发缓解型是多发性硬化(MS)常见的临床类型,反复发作和疾病进展终导致神经功能的不可逆损伤,我们观察MS发病5年的情况.

    作者:夏斌;赵忠新;赵瑛;邵福源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的基因芯片研究

    目的用免疫相关基因芯片寻找多发性硬化表达差异的免疫相关基因.方法将484条免疫相关基因的double(双点) cDNA产物按微矩阵排列点样于玻片上.例1患者及其对照为第1组,例2患者及其对照为第2组,例3患者及其对照为第3组.取各组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用RT-PCR逆转录成cDNA.标记cDNA探针,分别用cy3-dUTP、cy5-dUTP标记正常人和多发性硬化患者cDNA.将基因芯片和杂交探针变性后杂交、洗干.用Scan Array 4000扫描芯片,GenePix Pro 3.0软件分析cy3 、cy5两种荧光信号的强度和比值.结果 1组中筛选出差异表达的基因22项,2组中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27项,3组中出现差异表达的基因72项.具有同一GeneID号的一对Double基因,其中 1组6对,2组9对,3组30对.结论试验结果显示正常人与MS患者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差异;不同发病阶段免疫相关基因表达有差异;以细胞免疫相关基因变化为主,体液免疫相关基因亦有异常表达.

    作者:宋桂芹;吴卫平;朱克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Fabry病二例患者的血管病变

    目的报道2个Fabry病家族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讨论血管改变对疾病发展的影响.方法 2例先证者均为男性患儿,以发作性肢端疼痛、血管角质瘤及肾损害为主要表现,伴多系统受累症状.先证者1家族中多人发病,在疾病晚期出现心、肾、脑的损害;先证者2家族中也有人死于肾功能衰竭.对2例先证者进行腓肠神经活检,其中1例进行肾脏活检.结果髓鞘染色显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束衣内大量绿色颗粒沉积,在半薄切片沉积物表现为嗜锇颗粒,电镜下为髓样结构.在先证者2的肾脏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也见到类似沉积物.生化检查发现先证者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升高.结论 2例先证者的临床及病理改变符合Fabry病的诊断.除了脂质沉积导致的血管原发病变外,肾素系统活性升高和继发高血压是疾病晚期多器官损害的重要原因.

    作者:张巍;袁云;杨艳玲;秦炯;吴希如;陈清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HLA-DRB1基因型与多发性硬化易患性的关系

    目的探讨HLA基因型与多发性硬化(MS)易患性的关系,以及临床表现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 30例MS患者(包括2对双生子患者)、40名健康对照组,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进行HLA-DRB1基因分型;对2个双生子家系进行家系分析.结果单卵双生子(经遗传标记确定)同患MS,病变均累及大脑、脑干和脊髓,基因型为HLA-DRB1*09*14.1.异卵双生子之一为复发缓解型视神经脊髓炎,基因型为DRB1*01*12,其未患病双生子妹妹为DRB1*17*12.根据病变部位,30例MS中视神经脊髓炎型和西方型各15例.脊髓(70.0%)和视神经(56.7%)是常见病变累及部位.DR15的等位基因频率在MS组无显著增高,但DR12等位基因频率在MS中显著升高(10/30 vs 4/40,P=0.015 7),分层分析显示视神经脊髓炎患者中DR12等位基因频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意义(8/15 vs 4/40,P=0.001 9,RR=5.33). 结论单卵双生子与异卵双生子的患病一致性差异表明,遗传因素在MS发病中起一定作用.DR12可能是部分视神经脊髓炎型MS的易患基因,关联基因的差异可能是东西方MS临床表现和病变部位不同的原因之一.

    作者:王康;王国相;刘兴洲;焦劲松;杜皓萍;耿同超;王晓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多发性硬化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多发性硬化(MS)是中枢神经系统(CNS)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磁共振成像(MRI)为本病临床监测的主要检查手段.笔者利用恒河猴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模型,纵向观察本病临床、影像、病理特征及其与MS的对应性.

    作者:曹茜;王连庆;吴育锦;刘连祥;李兰英;姚瑞兰;李素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重症肌无力发病的非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机制

    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主要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然而,约有15%的MG患者血清中未检测到AChR抗体,这些患者被称为抗体阴性重症肌无力(seronegative MG,SNMG)[1].由于SNMG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抗体阳性的MG患者基本相似,对免疫抑制剂治疗亦敏感,而且给小鼠注射SNMG患者的血清或IgG亦能复制出MG模型[2],因此,对MG发病机制而言,除AChR抗体的介导外,可能还有其他的抗体或分子参与.近年来对MG发病的非AChR抗体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都爱莲;任惠民;吕传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中华神经科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