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erkel细胞癌一例

孙玉姣;罗洋;张力;栾秀丽;杜华;杨桂兰;鞠英;龙朝钦;高剑;刘海燕;李梦

关键词:Merkel细胞癌, 组织病理学, 免疫组化, 诊断
摘要: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种临床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1]。1972年Toker [2]首次以皮肤梁状癌报道,之后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皮肤肿瘤来源于Merkel细胞,并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本文就本院诊治的1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报告如下。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4年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皮肤疣治疗指南解读

    皮肤疣是门诊常见的病毒性皮肤病,疗法很多,疗效也参差不齐,英国皮肤科医师协会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制定了皮肤疣治疗指南,该文归纳总结并简要解读。

    作者:陈虹霞;邹先彪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重症多形红斑性药疹并发癫痫的护理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指药物通过内服、注射、使用栓剂或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黏膜上引起的炎症反应。多形红斑性药疹是药疹中较重的一型,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严重者侵犯眼、口、外阴黏膜,剧烈疼痛[1]。2013年6月我科收治1例重症多形红斑性药疹并发癫痫的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静;郭丽英;杨颖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Merkel细胞癌一例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是一种临床罕见的高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强的侵袭性[1]。1972年Toker [2]首次以皮肤梁状癌报道,之后的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皮肤肿瘤来源于Merkel细胞,并具有神经内分泌功能。本文就本院诊治的1例皮肤Merkel细胞癌报告如下。

    作者:孙玉姣;罗洋;张力;栾秀丽;杜华;杨桂兰;鞠英;龙朝钦;高剑;刘海燕;李梦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发疹型汗管瘤一例

    患者,女,29岁。主因乳房部位出现丘疹8年余、双下眼睑丘疹2年余,于2014年4月9日就诊。8年前,无明显诱因患者双侧乳房部位出现数颗肤色或褐色小丘疹,无特殊不适,未予治疗,皮损逐渐增多。2年前,患者双下眼睑开始出现类似皮损。患者平素体健,否认有其他病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者。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双下眼睑散在分布针尖至粟米大小肤色或褐色扁平丘疹,互不融合,边界清楚,表面不光滑,无蜡样光泽,质地较软;双侧乳房外侧及季肋部可见较多绿豆大小类似皮损(图1)。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未见异常。胸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真皮浅层嗜碱性细胞团块及管腔样结构,部分呈蝌蚪状,管壁由两层扁平细胞构成(图2)。诊断:发疹型汗管瘤。患者拒绝治疗,后失访。

    作者:张雨佳;熊心猜;陈玉娟;朱仁衡;唐芹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阿维A治疗18例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目的:探讨阿维A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阿维A治疗18例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结果阿维A治疗的有效率为100%,50%的患儿于用药1个月达到临床痊愈,起效时间为1~2周。不良反应以皮肤瘙痒及黏膜干燥为常见(77.8%),其次为肝酶异常(33.3%)、血脂升高(33.3%)、甲脆性增加及甲沟炎(16.7%)、脱发(5.6%),随访期间未发现骨骼系统异常。复发原因以感染为常见。结论阿维A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疗效好,安全性高,可以作为治疗儿童泛发性脓疱性银屑病的首选药物。

    作者:王召阳;张立新;徐子刚;向欣;马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硬皮病的治疗现状与展望

    系统性硬皮病(sy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慢性多系统的结缔组织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一种特效的治疗方法能检测硬皮病的发展,常需要多个临床科室对患者进行综合治疗。近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揭示硬皮病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细胞和分子因素,这就为未来产生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可能。该文主要对目前的治疗方法和新进展进行综述。这些治疗方法根据他们不同的作用机制,如免疫调节、抗纤维化及血管扩张剂等进行分类,同时对每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讨论。

    作者:陈卫;杨蓉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1例局限性白癜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6例)和对照组(45例)。两组患者均早晚外用吡美莫司乳膏各1次;试验组每日中午外用他卡西醇软膏1次,总疗程共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第1、2、3和6个月末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2个月末,治疗组有效率(17.39%、34.78%)虽然高于对照组(15.56%、24.4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3、6个月末,试验组有效率(52.17%、63.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1.11%、4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吡美莫司乳膏联合他卡西醇软膏治疗局限性白癜风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治疗费用较低,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杜金锋;裴广德;甄希;杜军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Spitz痣一例

    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一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皮肤科情况:左下眼睑可见一孤立梭型棕褐色丘疹,0.5 cm×0.2 cm×0.2 cm大,表面光滑,无毛发,边界清楚(图1),质地坚实,不易推动。初步诊断为色素痣。沿肿物边缘全部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显示:表皮基底层和真皮浅层见显著增生的、生长对称的瘤细胞团块,瘤细胞团由上皮样黑素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细胞核大、核仁明显,胞质丰富,瘤细胞团与周围组织有明显裂隙,有少量黑素沉积,但未见明显的核分裂象、核异形和Kamino小体(图2a,2b);真皮浅层致密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染色示:Melan A(+),S-100蛋白(+),HMB-45(-)(图3)。诊断:Spitz痣。肿物切除术后1个月复诊时皮损愈合良好,随访至今无复发,现仍密切跟踪随访。

    作者:黄苏扬;孔庆涛;杜雪;杨瑞;桑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梅毒螺旋体脂肽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研究

    目的:通过体外建立巨噬细胞模型,研究梅毒螺旋体(TP)相对分子质量15000、17000、47000膜脂蛋白诱导THP-1细胞表达细胞因子的活性,评价其在梅毒感染细胞免疫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不同剂量PMA诱导THP-1细胞,分别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检测膜表面CD14受体表达情况,确定PMA诱导THP-1细胞转化为巨噬细胞的适宜剂量与时间。在此基础上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不同浓度合成脂肽,刺激THP-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含量,并检测CD14抗体预处理THP-1细胞后对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影响。结果 THP-1细胞在5 ng/ml PMA浓度诱导下48 h分化较为成熟,可以作为体外实验的巨噬细胞模型。TP15、TP17和TP47均可诱导THP-1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8。以1000 ng/ml TP47诱导分泌水平较高。CD14抗体预处理后细胞对3种脂肽的反应能力均下降,所检测的3种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分泌量均较对照组减少,其中IL-1β及IL-8的分泌浓度下降较为明显。结论 TP15、TP17和TP47均能诱导TPH-1产生促炎性细胞因子,但是TP15和TP17的刺激能力不如TP47。CD14分子参与了TP15、TP17和TP47活化THP-1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过程。本研究采用根据TP膜脂蛋白N端合成的脂肽,可能不能完全真实反映TP天然膜脂蛋白的活性,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作者:孙冉;刘子莲;褚小玲;张海萍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患者的安全性研究

    目的:观察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患者的临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皮肌炎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患者采用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单纯糖皮质激素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肌酶谱、肌力改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70%)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酶谱和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肌酶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0%)(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皮肌炎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肌酶谱,减轻由于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各种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作者:朴冰;何伟;魏烨平;王政礼;崔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儿童斑秃304例临床回顾性分析

    目的:分析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304例斑秃患儿的疾病特点。方法以304例儿童斑秃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研究。结果男女之比为1.3:1;发病年龄为(4.13±3.36)岁。39.8%的患儿就诊年龄集中在3~7岁学龄前期;重症斑秃占61.8%,其发病年龄为(3.50±3.24)岁,轻症斑秃发病年龄(5.15±3.32)岁;29%患儿春季发病;26.8%患儿并发甲改变,以点状凹陷常见;13.82%的患儿并发过敏性疾病;98例患儿(64.1%)微量元素监测异常,以血锌、血铁降低为主;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下降为主。结论儿童斑秃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学龄前期为著。发病年龄越小,脱发程度越重,病程越长。过敏性疾病及引起过敏的相关因素在斑秃患儿中不容忽视。

    作者:刘元香;孙玉娟;张霞;燕丽;马琳;徐子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鲜红斑痣的光学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鲜红斑痣好发于暴露部位,明显影响外观,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鲜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需要治疗。随着激光医学的发展,促进了多种光学疗法在鲜红斑痣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疗法作为日趋成熟的新型治疗手段,应用前景较好。现就鲜红斑痣的光学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王玉芝;黄正;苑凯华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150例寻常性银屑病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4年12月门诊收治的寻常性银屑病患者300例,应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每组150例。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半年复发率进行随访观察。结果试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半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性银屑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低,复发率低。

    作者:黄晓兵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肿胀性红斑狼疮19例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目的:探讨我国肿胀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特点、治疗以及预后,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09—2014年笔者确诊的6例肿胀性红斑狼疮及自2003年中国报道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19例患者中女9例,男10例;平均发病年龄38.1岁。临床特点主要为曝光部位出现水肿性红斑,少数发生在腰背部等非曝光部位。2例患者伴有脱发。组织病理主要表现为真皮全层的血管附属器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及纤维束之间的黏蛋白沉积。羟氯喹及联合糖皮质激素口服治疗有效。结论肿胀性红斑狼疮是慢性皮肤型红斑狼疮的一个亚型,临床表现相对单一,没有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患者病情迁徙、误诊、误治。因此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便给予患者正确的诊断及有效的治疗。

    作者:史冬梅;严红霞;贾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肢端角化性类弹性纤维病一例

    临床资料患者,女,47岁。主因双手角化性丘疹1个月,于2015年3月12日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双手大小鱼际边缘出现数个米粒大小肤色角化性丘疹,其后皮损逐渐增大、增多,并向上逐渐延及双手大拇指桡侧及小指尺侧。自诉遇水后皮损更明显,无自觉症状。否认有外伤史,否认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全身浅表淋巴结未扪及肿大,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掌大小鱼际、大拇指桡侧和小指尺侧对称分布密集的米粒至绿豆大小肤色扁平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状(图1)。右手大鱼际处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表皮显著角化过度,棘层增生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散在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图2a);弹性纤维染色:真皮内弹性纤维断裂或减少(图2b)。结合临床诊断为肢端角化性类弹性纤维病(acrokeratoelastosis,AKE)。患者未予进一步治疗,后失访。

    作者:王春又;杨希川;郝飞;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恶性黑素瘤组织iNOS的表达与血管增生研究

    目的:探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iNOS表达与增生及临床资料相关性。方法收集30例恶性黑素瘤患者皮损组织和20例色素痣患者的皮损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恶性黑素瘤和色素痣组织中iNOS的表达,并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同时观察其与癌细胞增生、血管生成的关系。结果 iNOS表达阳性率在恶性黑素瘤组织中比色素痣组织高(P<0.05),恶性黑素瘤iNOS表达在患者年龄、性别、部位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期Ⅲ~Ⅳ期患者iNOS阳性率显著高于Ⅰ~Ⅱ期(P<0.05)。iNOS阳性肿瘤患者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标志指数(PLI)和微血管密度(MVD)的值明显高于iNOS阴性肿瘤患者(P<0.01)。结论 iNOS能促进恶性黑素瘤细胞增生与血管形成,是恶性黑素瘤的重要调节因子。

    作者:李娟;冯亚兰;吴东辉;徐晓芃;旷翎;冯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种痘样水疱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一例

    种痘样水疱样EB病毒感染相关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hydroavacciniforme-like lymphoid proliferative disorder,HVLPD)是一种罕见的皮肤病,好发于儿童,与EB病毒(EBV)感染相关,临床表现似种痘样水疱病但较重,且系统症状明显。Cho等[1]曾报道6例EBV相关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误诊为种痘样水疱病。现报道1例我科收治的HVLPD,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曹雪萍;徐教生;徐子刚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探析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已成为教育和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当前行业领域对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的需求。该文将岗位胜任力理论引入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之中,在分析胜任力概念和当前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的特点和难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为皮肤性病学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作者:彭世光;何焱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 皮脂腺痣综合征一例A case of nevus sebaceous syndrome

    临床资料患者,男,27岁。主因左侧头皮、面颈部起皮损并逐渐增大27年,于2015年1月20日就诊。患者出生后不久于左侧耳前出现一绿豆大小黑色丘疹,表面光滑,无破溃、糜烂及渗出,于当地医院切除皮损且行组织病理检查提示“良性梭形色素痣”;数月后左侧头皮、面部、耳部、颈部逐渐出现散在针尖至花生米大小淡褐色至黑色丘疹,表面较光滑,周围皮肤出现淡褐色斑。此后随着患者年龄增长,皮损缓慢增大、增多,部分表面稍粗糙。2000年患者于当地医院行多次激光治疗,部分丘疹消退,但左侧头皮、面部、颈部仍不断有新发颜色深浅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片或丘疹,部分皮损渐增大变厚,表面粗糙,无痒痛。患者自10余岁开始出现视力降低,但近年视力无明显变化。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作者:黄慧;王萍;钟白玉;杨文丹;沈柱;翟志芳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