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杨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测定圣都痛宁中阿司匹林、咖啡因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SymmetryC18(4.6mm×150mm,5 μ m)色谱柱,磷酸盐缓冲液-甲醇(7:3)为流动相,254nm波长处检测.结果 本方法阿司匹林、咖啡因的回收率分别是99.5%和100.4%,RSD分别是0.9%和0.8%(n=7),阿司匹林和咖啡因的标准曲线范围分别是0.0776~0.2327 mg·ml-1,0.0094~0.2822 mg·ml-1.回归方程Aa=5.14×106C+14197,Ac=3.17×107C+270.4;ra=0.999 9,rc=1.000 0,结论 本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作者:胡秋燕;李凌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与胸膜肥厚及粘连的关系.方法 117例初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患者按胸腔积液纤维蛋白原含量从低到高分为A、B、C 3组,治疗过程中和治疗后测定胸膜厚度,评估胸膜粘连发生率.结果 治疗过程中胸膜厚度:A组与B组比较(t=2.57,P<0.05)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7.15,P<0.01)有显著差异性,B组与C组比较(t=2.46,P<0.05)有显著性差异;胸膜粘连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X2=3.51,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9.87,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4.51,P<0.05)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结束时,胸膜厚度:A组与B组比较(t=1.45,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t=3.46,P<0.01)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t=2.89,P<0.01)有显著性差异;胸膜粘连发生率:A组与B组比较(X2=0.10,P>0.05)无显著性差异,A组与C组比较(X2=4.36,P<0.05)有显著性差异,B组与C组比较(X2=7.49,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胸液纤维蛋白原含量可影响胸膜肥厚度与胸膜粘连发生率.
作者:杜玉萍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回顾性总结15例鼻胆管引流患者的术后护理,探讨鼻胆管引流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其放置的有效性,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术后做好鼻胆管的护理和并发症的观察、处理.结果 15例放置鼻胆管的患者均病情好转,除一例在造影时不慎滑脱,其余患者均顺利拔管.所有患者置管后均黄疸逐渐消失或明显减退,外周血象和肝功能恢复正常,症状缓解,胆漏愈合.结论 做好鼻胆管引流术后的护理,尤其是加强心理护理,以及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对保证引流疗效和促进病人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储华;蔡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进一步探讨平衡针灸治疗部队训练伤的特定穴位.方法 运用肩痛穴(BP-LE6)治疗肩关节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外伤性肩周炎.结果 肩痛穴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传统针灸对照组(P<0.01).结论 肩痛穴是治疗外伤性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文远;张利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受国务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委托,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和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组成的评估工作组,于2006年3月至7月对2003年启动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运行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作者:韦章伯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我们应用国家二类中药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注射液治疗肺部感染50例,并设立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任云;宋利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丙基硫氧嘧啶(以下简称PTU)是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的常用药物之一,自1993年Dolman等首次报道PTU可引起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相关性血管炎后,国内外文献陆续有相应报道[1],并逐渐引起临床重视.国外文献报道,抗甲状腺药物引起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中近90%的病例所服药物为PTU[2].据国外文献报道,初发未治疗甲亢患者ANCA的阳性率为0~6.7%,服用PTU后ANCA的阳性率为25%~64%,服用他巴唑(MMI)后ANCA的阳性率为0~3.4%[3~6],服用PTU后出现ANCA阳性与服药时间无关[1],PTU引起的ANCA相关性血管炎会造成病人生理、心理上的不适,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服用PTU药物致相关性血管炎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林青云 刊期: 2006年第10期
提升品牌形象与其说人受制于工具,不如说受制于视野.留恋过去的人不必规划品牌战略,因为他的未来就是现在,畅想未来的人则反之,因为他要解决对未来的迷茫.
作者:洛杨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随着我国制药企业全面完成GMP改造,我国的药品生产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产能的提高渴望市场的扩展,出口成为很多企业的战略选择.
作者:马迟斌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减少静脉穿刺拔针后皮下瘀血的护理方法.方法 观察400例无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静脉穿刺拔针时,A组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B组采用替换压迫止血法.结果 A、B两组病人皮下瘀血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结论 静脉穿刺拔针时采用一次直接压迫止血法可有效降低皮下瘀血的发生率.
作者:方青枝;高艺桑;陈素莲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老年人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术后并发症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 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创伤大小、手术时间是否超过3小时、季节、麻醉方式,对1206份腹部手术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60岁以上的老年人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高,大手术、手术时间>3 h者、全身麻醉者及冬季,与各对照组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05).结论 针对上述特点采取了术前患者教育、术中保持呼吸道通畅、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早期静脉营养、恰当的护理等措施有助于防治腹部术后并发肺部感染.
作者:孙毅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尿失禁是指尿液排出不受控制不随意自行流出.1.分类1.1 神经性尿失禁:脑血管病、脑卒中后、腰椎骨折脊髓损伤等病人导致膀胱排尿的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功能性失尿出现的不自主排尿.
作者:蒋笑兰 刊期: 2006年第10期
静脉抽血是临床常用的技术操作,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遇到需在短时间内反复抽血的情况.反复的静脉穿刺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而且增加了工作人员的负荷,而采用静脉留置针抽血,既减轻了病人的痛苦,也减轻了护理人员的负担.
作者:陈秀华;汤金妹;陈芳 刊期: 2006年第10期
北京灵丹有毒生物工程科技开发中心创始人李滋星博士,历时三十余年,以造福全人类为已任,献身于有毒生物工程的科研事业,创办了国际第一家有毒生物工程科研机构,创立了以毒攻毒,富硒净化,免疫因子康体理论;并按其理论原理,自筹资金1700万元,先后研究出蛇精口服液、富硒多植物粉、免疫因子胶囊发明专利为主体的51项科研成果.
作者:林垠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单位的满意程度,及时改进供血服务质量.方法 设计含有10项调查内容的满意度调查表,每年2次发给本市临床用血单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满意度表回收率96%;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积极采取整改措施后,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 科学合理地开展临床用血单位满意度调查,能有效促进血站供血服务水平的提高.
作者:孙昂 刊期: 2006年第10期
中国的医药业在现在和未来若干年都将持续地以高于GDP增长速度一倍的速度继续高速地增长,中国医药企业似乎已经铸就了一条发展的光明大道.但是,只要细加研究,我们就可以发现,其实中国医药企业的发展并非波澜不惊、一帆风顺,而是波涛汹涌、危机重重.
作者:尧军文;李蔚 刊期: 2006年第10期
蛇的药用价值:蛇在我国传统医学上的应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著名的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开宝本草》、《本草求真》和《中草药大辞典》中均有详细记载.一致公认:蛇具有平肝明目、养心安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化淤、攻毒散结、免疫抗病、强骨健身、滋阴补阳、乌发固齿、降脂降糖、美容养颜.据中医药学统计,用蛇入药的方剂有近百种,用蛇配制的中成药制剂达几十种.
作者:李滋星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中西结合治疗高催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4年1月~2006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95例高催乳素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中西药组5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即溴隐亭加中医辩证治疗;西药组39例,单纯给予溴隐亭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中西药组治愈率73.21%,总有效率91.07%,反跳率0.00%,复发率31.37%;西药组治愈率51.28%,总有效率82.05%,反跳率15.63%,复发率68.75%.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反跳率和复发率比较,结果分别为P<0.05、P>0.05、P<0.05和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和单纯西药治疗对高催乳素血症的总有效率相近,但中西医结合疗法可提高治愈率,明显减少停药后的复发和反跳.
作者:许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目的:通过观察密闭改良式灌肠器-闭式灌肠器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疗效,从而探索对该疾病行之有效的灌肠方法.方法 对本院消化科2004-2005年期间10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采用了密闭式灌肠器进行药物保留灌肠,并与10例以传统灌肠法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进行对照,并观察其疗效.结果 10例病人均达到药物保留灌肠的目的,临床治疗效果均达PR以上且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诉,灌肠液无外渗,与对照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密闭式灌肠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技术,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和进一步的研究价值.
作者:储华;蔡媛 刊期: 2006年第10期
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RTH)是临床少见的由于甲状腺激素受体(TR)基因突变致TR结构功能异常,使甲状腺体对包括垂体前叶在内的全身组织器官作用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自1967年Refetoff等报道第一个家系以来,目前已发现100余个家系[1].其中,垂体选择性甲状腺激素抵抗综合征(以下简称PRTH)更为罕见.GershengornWeintraubl 1975年提出选择性垂体甲状腺激素抵抗的概念.迄今文献已记载70多例[2~3].我科于2006年3月20日收入1例PRTH的儿童患者,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徐雪娟;刘璐 刊期: 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