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进;王彦川;王涛;孙伟;何阳君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给予头孢呋辛与克林霉素联用3 d,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 d.治疗效果欠佳.第7天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给予万古霉素0.5 g,3次/d静脉滴注.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发热,T 40.2℃.血常规:WBC 2.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停用万古霉素,改为美罗培南0.5 g,3次/d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2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作者:杨新云;钟淑卿;肖丽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齐多夫定(AZT)为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一线药物.自1987年开始陆续有AZT相关肌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2%~18%.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酶升高.AZT引起肌病的机制可能和骨骼肌线粒体受损有关.其防治方法包括:(1)治疗时开始用小剂量,之后逐渐增加至规定剂量.(2)治疗过程中监测肌酶水平.(3)一旦确定肌病和齐多夫定有关应立即停药,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辅酶Q10、肉碱等药物治疗.
作者:田慧军;张家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右下肢疼痛给予布洛芬50 mg,3次/d.约2个月患者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尿量减少(300 ml/d)遂入院.尿常规示蛋白(++),肾功能示BUN 51.7 mmol/L,SCr 1490.4 μmol/L.给予降血压、血液净化等治疗.1个月后肾功能逐渐正常.
作者:孟云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对1103株尿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对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1103株细菌.采用常规方法和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CLSI)2006年版标准判定.结果:1103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647株(58.7%),革兰阳性球菌456株(41.3%).细菌分离率前5位者为大肠埃希菌(427株,38.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4株,14.0%)、粪肠球菌(137株,12.4%)、金黄色葡萄球菌(75株,6.8%)和屎肠球菌(63株,5.7%).1103例尿培养细菌阳性的患者中男性448例(40.6%),女性655例(59.4%);住院患者1014例(91.9%),门诊患者89例(8.1%).住院患者中细菌分离率前3位病区为ICU(41.6%)、老年综合科病房(11.6%)、神经内科病房(1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大肠埃希菌的44.7%(191/42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肺炎克雷伯菌的65%(39/60).产ESBLs菌株对15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但均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ORCNS)占76.0%(117/154),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ORSA)占57.3%(43/75).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为26.7%;铜绿假单孢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为7.4%;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0~2.9%; ORSA和ORCNS均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0);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为2.2%.结论:尿培养分离的耐药菌株有增加趋势,临床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白书媛;王培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38岁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病情控制不佳,给予氨甲蝶呤(剂量不详)+沙利度胺150 mg/d口服.4个月后症状好转,沙利度胺减量至100 mg/d维持治疗,病情稳定.5个月后,患者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伴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加.停用沙利度胺,单用氨甲蝶呤维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再次加用沙利度胺,再次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停用后症状消失.
作者:罗文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儿女,1岁,因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入院.给予头孢曲松、利巴韦林治疗.入院第4天由于感染未控制,加用呋喃唑酮30 mg,3次/d.3 d后患儿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196 U/L,AST 67 U/L,TBil 71.2 μmol/L,DBil 61.4 μmol/L,IBil 9.8 μmol/L.停用呋喃唑酮,继续用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并行对症治疗.1周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
作者:杨士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16岁男性患儿因先天性右眼上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试验前BP 96/60 mm Hg.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1 mg 肌内注射.14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BP 60/40 mm Hg.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补液等治疗,35 min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陈朝霞;何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依曲韦林(etravirine)于2008年1月18日经优先审批程序获得批准上市,是FDA近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新型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它可与HIV-1逆转录酶直接结合,阻滞HIV病毒复制所需的关键酶--逆转录酶,通过破坏酶催化部位而阻断RNA及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终发挥抗HIV病毒效应.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47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跟腱修补术后感染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第9天,输注10 min后,患者出现发热,左下肢伤口呈红、肿、热、痛,之后症状自行消失.再次输注又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伤口出血,出血量约60 ml.行伤口处理.第12天停用该药,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南玲;廖淑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79岁股癣患者,因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200 mg/d静脉滴注.输液完毕后3 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多语、失眠,呈轻度兴奋状态.次日症状好转,再次输入氟康唑,上述症状复现,并出现定向障碍、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幻视及被害妄想.停用氟康唑,改为伊曲康唑0.2 g,1次/d口服,2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谢志进;王彦川;王涛;孙伟;何阳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停用上述药物1周,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5.0 mg/d,共治疗8周.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程度,血压、心率、体重及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足背水肿凹陷程度治疗前1周为(2.69±1.21)mm,治疗4、8周后分别为(1.63±1.35)和(1.74±1.90) mm,治疗4周与治疗前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围1及小腿围2治疗前1周分别为(37.73±2.48)、(35.41±2.85)cm,治疗8周后分别为(37.18±2.50)、(34.7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足颈围治疗前1周为(23.47±2.19)cm,治疗8周后为(22.83±2.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15.7%,治疗2、4、8周后分别为7.3%、2.5%和1.3%.眩晕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4.8%,治疗2、4、8周的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血压治疗开始前为(140.59±12.92)/(86.76±9.63)mm Hg,治疗8周后为(125.76±8.53)/(77.84±6.46)mm Hg,心率治疗开始前为(70.93±8.30)次/min,治疗8周后为(69.17±6.5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开始前分别为(4.45±0.60)×1012/L、(131.22±14.95)g/L,治疗8周后分别为(4.66±0.62)×1012/L、(138.09±17.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相比,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作者:邱蓉;付研;赵兴山;高海青;刘坤申;赵统兵;李树仁;任自文;华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醋酸环丙孕酮为17-羟孕酮类衍生物,具有孕激素、抗雄性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的活性.临床用于女性的雄性化体征,如中、重度多毛症、雄激素性脱发、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男性用于控制性欲亢进或性欲倒错,也可用于前列腺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耐受者)的姑息治疗,小剂量的醋酸环丙孕酮2 mg和炔雌醇35 μg组成复方制剂用作短效口服避孕药[1].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 400×109/L)的现象,分为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or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63岁男性患者因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现咳嗽症状,给予溴己新注射液16 mg静脉滴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屈曲.停用溴己新注射液,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20 min后症状缓解.3 d后出院.
作者:丁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可疑异位妊娠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1周后因血β-HCG持续升高再次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注射当天患者出现腰痛、恶心、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咽喉部肿痛、全身皮疹,口腔溃疡.第11天血常规:WBC 1.0×109/L,PLT 138×109/L,Hb 106 g/L,ALT 267.3 U/L,AST 183.3 U/L,γ-GT 166.9 U/L.给予非格司亭、还原性谷胱甘肽及补液、对症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进一步减少.随后行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实验室检查示CK 39 U/L,CK-MB 3.2 U/L,ALT 70.2 U/L.给予对症治疗,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金巧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北京安贞医院2006、2007年应用抗菌药住院患者的病历各500份,调查患者住院期间预防、治疗应用抗菌药情况,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为依据,分析抗菌药应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结果:2006年500例患者中,男317例,女183例,年龄5个月~89岁,平均(55.6±15.6)岁,手术患者194例,非手术患者306例.2007年500例患者中,男236例,女264例,年龄1个月~90岁,平均(52.7±24.6)岁,手术患者209例,非手术患者291例.2006、2007年Ⅰ类手术预防用药分别为162例(87.1%)和122例(93.1%);术前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分别为154例(95.1%)和118例(96.7%);Ⅰ、Ⅱ、Ⅲ类手术术前用药超过24 h者分别为49例(28.8%)和77例(38.5%).2006和2007年无指征治疗用药分别为152例(30.4%)与97例(19.4%);用药疗程不合理分别为153例(30.6%)与115例(23.0%);联合用药不合理分别为62例(74.7%)与198例(65.8%);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各为35例(7%)和500例(100%),未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分别为17例(48.8%)和172例(34.4%).2006年有4例<18岁患者不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006年有3例以及2007年有9例>60岁患者和2例小儿应用万古霉素未监测肾功能及个体化给药.结论:住院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2007年较2006年有明显进步,但按<指南>要求,合理用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白玉国;张爱琴;李京明;李夏明;张沫;焦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4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1个月后,患者反复出现肌痛,每次持续1 min.检测肌酸激酶(CK)为746 U/L.停用甲巯咪唑2周后,肌痛消失,血CK水平恢复正常.再次口服该药,肌痛再次出现,遂停用.
作者:陈亚宁;郭启煜;黄火高;姚合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手足皮肤反应简称HFSR(hand-foot skin reaction),手足综合征简称HFS(hand-foot syndrome).引致HFSR的药物主要为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a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引起HFS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柔比星等.HFSR和HFS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手足皮肤反应称之为手足综合征.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国家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28号).为进一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做好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开展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切实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水平,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附件1)(以下简称<质量控制要点>).
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25岁女性患者因霉菌性阴道炎口服大蒜素20 mg.2 h后,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随后扩散至全身;红斑呈对称性、鲜红色,部分表面有渗出;病变部位灼热、瘙痒;面部水肿,口腔黏膜及上唇糜烂,尿道口及阴道口轻度水肿、充血并伴有关节酸痛.T 39.0℃.立即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同时给予甲泼尼龙口服,局部外用药物治疗.10 d后红斑消退.
作者:王新;邹建明;吴苏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