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齐多夫定相关性肌病

田慧军;张家堂

关键词:齐多夫定, 不良反应, 肌病, 线粒体DNA
摘要:齐多夫定(AZT)为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一线药物.自1987年开始陆续有AZT相关肌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2%~18%.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酶升高.AZT引起肌病的机制可能和骨骼肌线粒体受损有关.其防治方法包括:(1)治疗时开始用小剂量,之后逐渐增加至规定剂量.(2)治疗过程中监测肌酶水平.(3)一旦确定肌病和齐多夫定有关应立即停药,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辅酶Q10、肉碱等药物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抗癫痫中药制剂所含西药成分的血浓度测定

    目的: 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西药成分的浓度,以利于其合理应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176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3~63岁,平均年龄(26.27±11.67)岁;患病时间1~42年,平均(11.9±8.7)年.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176份血样中,174份含有1种或1种以上上述西药成分.2例服用化风丹和琥珀抱龙丸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132例单用中药制剂,44例联用中西药制剂.169例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其中9例患者苯巴比妥的血浓度超出有效浓度上限.9例中有2例出现嗜睡和智力下降.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合理用药.

    作者:杨军;姜德春;齐晓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万古霉素相关白细胞减少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给予头孢呋辛与克林霉素联用3 d,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 d.治疗效果欠佳.第7天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给予万古霉素0.5 g,3次/d静脉滴注.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发热,T 40.2℃.血常规:WBC 2.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停用万古霉素,改为美罗培南0.5 g,3次/d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2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作者:杨新云;钟淑卿;肖丽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溴己新注射液致肌张力增高

    1例63岁男性患者因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现咳嗽症状,给予溴己新注射液16 mg静脉滴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屈曲.停用溴己新注射液,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20 min后症状缓解.3 d后出院.

    作者:丁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停用上述药物1周,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5.0 mg/d,共治疗8周.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程度,血压、心率、体重及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足背水肿凹陷程度治疗前1周为(2.69±1.21)mm,治疗4、8周后分别为(1.63±1.35)和(1.74±1.90) mm,治疗4周与治疗前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围1及小腿围2治疗前1周分别为(37.73±2.48)、(35.41±2.85)cm,治疗8周后分别为(37.18±2.50)、(34.7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足颈围治疗前1周为(23.47±2.19)cm,治疗8周后为(22.83±2.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15.7%,治疗2、4、8周后分别为7.3%、2.5%和1.3%.眩晕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4.8%,治疗2、4、8周的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血压治疗开始前为(140.59±12.92)/(86.76±9.63)mm Hg,治疗8周后为(125.76±8.53)/(77.84±6.46)mm Hg,心率治疗开始前为(70.93±8.30)次/min,治疗8周后为(69.17±6.5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开始前分别为(4.45±0.60)×1012/L、(131.22±14.95)g/L,治疗8周后分别为(4.66±0.62)×1012/L、(138.09±17.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相比,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作者:邱蓉;付研;赵兴山;高海青;刘坤申;赵统兵;李树仁;任自文;华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评估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纳入研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苯扎贝特组(59例),非诺贝特组(55例)及对照组(18例).苯扎贝特组男4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4±15.4)岁;非诺贝特组男4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5±15.5)岁;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52.7±16.0)岁.苯扎贝特组给予苯扎贝特200 mg,3次/d口服;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100 mg,3次/d口服;对照组非药物治疗,疗程均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TG、TC、L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3.16±0.60)、(5.25±0.56)、(2.76±0.45)和(3.13±0.55)、(5.28±0.52)、(2.82±0.41)mmol/L,治疗后分别降至(2.42±0.43)、(4.93±0.47)、(2.55±0.44)和(2.43±0.43)、(4.97±0.47)、(2.48±0.4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09±0.18)、(1.10±0.16)mmol/L,治疗后分别升至(1.23±0.13)、(1.22±0.1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分别为(3.10±0.40)、(5.22±0.42)、(2.81±0.57)mmol/L,均明显高于苯扎贝特组(P<0.05,P<0.01),而TG、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诺贝特组(P<0.05,P<0.01);HDL-C水平为(1.10±0.13)mmol/L,明显低于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均P< 0.05).2个药物治疗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中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分别有11例(18.6%)、9例(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呈一过性升高.皮疹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苯扎贝特为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

    作者:骆雷鸣;朱启伟;朱兵;马琴;曾强;杨雪;吴红梅;毛利;叶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氟康唑致精神障碍

    1例79岁股癣患者,因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200 mg/d静脉滴注.输液完毕后3 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多语、失眠,呈轻度兴奋状态.次日症状好转,再次输入氟康唑,上述症状复现,并出现定向障碍、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幻视及被害妄想.停用氟康唑,改为伊曲康唑0.2 g,1次/d口服,2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谢志进;王彦川;王涛;孙伟;何阳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斯的明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1例16岁男性患儿因先天性右眼上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试验前BP 96/60 mm Hg.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1 mg 肌内注射.14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BP 60/40 mm Hg.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补液等治疗,35 min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陈朝霞;何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长春新碱化疗方案引起神经毒性反应3例

    2例男性和1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7、30、14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及泼尼松化疗.治疗1~2周期时,患者出现四肢麻木、肌力下降、手指不能完全伸直、双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四肢肌肉萎缩.给予VitB1、VitB12和甲钴铵治疗后,患者症状略有好转.

    作者:吴翠芳;刘玉兰;贾素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中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其剂量选择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是近年来危重医学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常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非肾功能衰竭的危重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重患者大多有严重感染而需要应用抗感染药物.然而,接受CRRT的危重患者药物清除率常变化不定,从而使许多抗感染药物不能达到或维持其有效治疗血浓度,导致疗效降低以及耐药菌的产生.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CRRT的机械因素和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有:蛋白结合率、代谢途经、分子质量、表观分布容积、分子电荷.因此,使用CRRT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波;朱立勤;吴志恒;朱铁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呋喃唑酮引起幼儿急性肝损害

    患儿女,1岁,因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入院.给予头孢曲松、利巴韦林治疗.入院第4天由于感染未控制,加用呋喃唑酮30 mg,3次/d.3 d后患儿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196 U/L,AST 67 U/L,TBil 71.2 μmol/L,DBil 61.4 μmol/L,IBil 9.8 μmol/L.停用呋喃唑酮,继续用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并行对症治疗.1周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

    作者:杨士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周围性神经病是指周围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损害.近年不时有关于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用致周围神经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16.7%,发生时间为4.5个月.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单神经损害或多神经损害,以感觉神经受损害为主.其诊断是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结果.由于替比夫定尚可引起肌病,故应注意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的鉴别.临床上应尽可能避免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一旦确定周围神经病为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两药应立即停用.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曲韦林可致严重皮肤反应

    依曲韦林(etravirine)于2008年1月18日经优先审批程序获得批准上市,是FDA近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新型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它可与HIV-1逆转录酶直接结合,阻滞HIV病毒复制所需的关键酶--逆转录酶,通过破坏酶催化部位而阻断RNA及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终发挥抗HIV病毒效应.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洗涤补骨脂致光敏感性接触性皮炎4例

    4例女性患者(年龄29~40岁)于室外阳光下赤手洗涤补骨脂.1 d后双手出现红斑,伴有水疱,病变部位皮温略高,有灼痛.给予抗炎、抗感染及抗过敏治疗,红斑消退,无瘢痕,但有褐色色素沉着.

    作者:贾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尿培养分离细菌1103株的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对1103株尿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对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1103株细菌.采用常规方法和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CLSI)2006年版标准判定.结果:1103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647株(58.7%),革兰阳性球菌456株(41.3%).细菌分离率前5位者为大肠埃希菌(427株,38.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4株,14.0%)、粪肠球菌(137株,12.4%)、金黄色葡萄球菌(75株,6.8%)和屎肠球菌(63株,5.7%).1103例尿培养细菌阳性的患者中男性448例(40.6%),女性655例(59.4%);住院患者1014例(91.9%),门诊患者89例(8.1%).住院患者中细菌分离率前3位病区为ICU(41.6%)、老年综合科病房(11.6%)、神经内科病房(1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大肠埃希菌的44.7%(191/42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肺炎克雷伯菌的65%(39/60).产ESBLs菌株对15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但均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ORCNS)占76.0%(117/154),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ORSA)占57.3%(43/75).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为26.7%;铜绿假单孢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为7.4%;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0~2.9%; ORSA和ORCNS均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0);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为2.2%.结论:尿培养分离的耐药菌株有增加趋势,临床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白书媛;王培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评估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组织的随机对照试验.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共207例外周动脉闭塞性血管疾病患者入选并分为2组:国产前列地尔组(101例)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106例).国产前列地尔组男72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8±9.3)岁;非国产前列地尔组男6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7±8.4)岁.2组患者分别给予国产和非国产前列地尔各10 μg入莫菲滴管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2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当天进行静息痛评分,记录踝肱比值、大无痛行走距离和缺血性溃疡面积,用药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国产前列地尔组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静息痛评分治疗2周后分别为(1.30±1.54)和(1.52±1.74),与治疗前(2.37±2.17)和(2.38±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比值治疗后为(0.76±0.22)、(0.74±0.22),治疗前为(0.68±0.20)、(0.6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距离治疗前后改善率分别为10.34%和16.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溃疡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前列地尔组9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氨基转移酶升高(3例)、静脉炎(3例),皮炎(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升高(1例),发生率为8.9%;非国产前列地尔组8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2例)、皮炎(1例)、胃肠道不适(1例)、心悸(1例)、胸闷(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无力(1例),发生率为7.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是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罗涛;张建;陈兵;李建新;俞恒锡;谷涌泉;崔世军;杨盛家;齐一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甲巯咪唑相关肌痛

    1例4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1个月后,患者反复出现肌痛,每次持续1 min.检测肌酸激酶(CK)为746 U/L.停用甲巯咪唑2周后,肌痛消失,血CK水平恢复正常.再次口服该药,肌痛再次出现,遂停用.

    作者:陈亚宁;郭启煜;黄火高;姚合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齐多夫定相关性肌病

    齐多夫定(AZT)为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一线药物.自1987年开始陆续有AZT相关肌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2%~18%.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酶升高.AZT引起肌病的机制可能和骨骼肌线粒体受损有关.其防治方法包括:(1)治疗时开始用小剂量,之后逐渐增加至规定剂量.(2)治疗过程中监测肌酶水平.(3)一旦确定肌病和齐多夫定有关应立即停药,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辅酶Q10、肉碱等药物治疗.

    作者:田慧军;张家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头孢匹胺致三叉神经痛

    1例65岁男性患者因支原体肺炎给予头孢匹胺1.0 g,2次/d静脉滴注.用药第1天患者右侧面颊出现电击样痛,向左侧颜面部及额部放射,每10 min 发作1次,每次持续10 s.13 d后患者皮肤出现数十个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停用头孢匹胺,改为克林霉素,2 d后面部疼痛消失.

    作者:吴惠金;粟春敏;张英芬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克林霉素致剥脱性皮炎

    1例37岁男性烟雾病患者,在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后入院复查.入院后,为预防感染给予克林霉素1.2 g 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第2天,患者全身瘙痒,下颌及四肢满布红色丘疹,有散在水疱,部分融合成片状,并出现表皮松解剥脱现象,伴有渗出.T 37.6 ℃.血常规:WBC 14.5×109/L,N 0.87.立即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及异丙嗪等治疗.3 d后皮疹消退.

    作者:常青;沈雁蓉;王璐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拉莫三嗪致严重剥脱性皮炎及肝损害

    1例10岁4个月男性患儿因癫痫给予拉莫三嗪12.5 mg,1次/d;丙戊酸钠0.13 g,3次/d口服.4 d后患儿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遂停用拉莫三嗪,症状渐消失.再次使用拉莫三嗪,上述症状复现,并伴发热.虽再次停用拉莫三嗪,皮疹未好转,且逐渐增多,患儿出现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皲裂、破溃及大量鳞屑.经治疗无效,患儿出现反复发热,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408 U/L,AST 228U/L,γ-GT 336 U/L,TBil 162.4 μmol/L,DBil 112.4 μmol/L,IBil 50 μmol/L.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经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作者:孙旌文;杨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