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癫痫中药制剂所含西药成分的血浓度测定

杨军;姜德春;齐晓涟

关键词:癫痫, 抗癫痫中药制剂, 血药浓度, 安全性
摘要:目的: 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西药成分的浓度,以利于其合理应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176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3~63岁,平均年龄(26.27±11.67)岁;患病时间1~42年,平均(11.9±8.7)年.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176份血样中,174份含有1种或1种以上上述西药成分.2例服用化风丹和琥珀抱龙丸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132例单用中药制剂,44例联用中西药制剂.169例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其中9例患者苯巴比妥的血浓度超出有效浓度上限.9例中有2例出现嗜睡和智力下降.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丹红注射液致发热及伤口出血

    1例47岁男性患者,因左足跟腱修补术后感染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治疗第9天,输注10 min后,患者出现发热,左下肢伤口呈红、肿、热、痛,之后症状自行消失.再次输注又出现上述症状,且伴有伤口出血,出血量约60 ml.行伤口处理.第12天停用该药,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南玲;廖淑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齐多夫定相关性肌病

    齐多夫定(AZT)为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一线药物.自1987年开始陆续有AZT相关肌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2%~18%.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酶升高.AZT引起肌病的机制可能和骨骼肌线粒体受损有关.其防治方法包括:(1)治疗时开始用小剂量,之后逐渐增加至规定剂量.(2)治疗过程中监测肌酶水平.(3)一旦确定肌病和齐多夫定有关应立即停药,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辅酶Q10、肉碱等药物治疗.

    作者:田慧军;张家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剂量醋酸环丙孕酮可致脑膜瘤

    醋酸环丙孕酮为17-羟孕酮类衍生物,具有孕激素、抗雄性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的活性.临床用于女性的雄性化体征,如中、重度多毛症、雄激素性脱发、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男性用于控制性欲亢进或性欲倒错,也可用于前列腺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耐受者)的姑息治疗,小剂量的醋酸环丙孕酮2 mg和炔雌醇35 μg组成复方制剂用作短效口服避孕药[1].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3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国家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28号).为进一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做好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开展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切实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水平,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附件1)(以下简称<质量控制要点>).

    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甲巯咪唑相关肌痛

    1例4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1个月后,患者反复出现肌痛,每次持续1 min.检测肌酸激酶(CK)为746 U/L.停用甲巯咪唑2周后,肌痛消失,血CK水平恢复正常.再次口服该药,肌痛再次出现,遂停用.

    作者:陈亚宁;郭启煜;黄火高;姚合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周围性神经病是指周围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损害.近年不时有关于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用致周围神经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16.7%,发生时间为4.5个月.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单神经损害或多神经损害,以感觉神经受损害为主.其诊断是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结果.由于替比夫定尚可引起肌病,故应注意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的鉴别.临床上应尽可能避免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一旦确定周围神经病为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两药应立即停用.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克林霉素致剥脱性皮炎

    1例37岁男性烟雾病患者,在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后入院复查.入院后,为预防感染给予克林霉素1.2 g 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第2天,患者全身瘙痒,下颌及四肢满布红色丘疹,有散在水疱,部分融合成片状,并出现表皮松解剥脱现象,伴有渗出.T 37.6 ℃.血常规:WBC 14.5×109/L,N 0.87.立即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及异丙嗪等治疗.3 d后皮疹消退.

    作者:常青;沈雁蓉;王璐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评估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组织的随机对照试验.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共207例外周动脉闭塞性血管疾病患者入选并分为2组:国产前列地尔组(101例)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106例).国产前列地尔组男72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8±9.3)岁;非国产前列地尔组男6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7±8.4)岁.2组患者分别给予国产和非国产前列地尔各10 μg入莫菲滴管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2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当天进行静息痛评分,记录踝肱比值、大无痛行走距离和缺血性溃疡面积,用药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国产前列地尔组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静息痛评分治疗2周后分别为(1.30±1.54)和(1.52±1.74),与治疗前(2.37±2.17)和(2.38±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比值治疗后为(0.76±0.22)、(0.74±0.22),治疗前为(0.68±0.20)、(0.6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距离治疗前后改善率分别为10.34%和16.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溃疡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前列地尔组9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氨基转移酶升高(3例)、静脉炎(3例),皮炎(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升高(1例),发生率为8.9%;非国产前列地尔组8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2例)、皮炎(1例)、胃肠道不适(1例)、心悸(1例)、胸闷(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无力(1例),发生率为7.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是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罗涛;张建;陈兵;李建新;俞恒锡;谷涌泉;崔世军;杨盛家;齐一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列问答131——手足皮肤反应与手足综合征有何区别?

    手足皮肤反应简称HFSR(hand-foot skin reaction),手足综合征简称HFS(hand-foot syndrome).引致HFSR的药物主要为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a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引起HFS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柔比星等.HFSR和HFS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手足皮肤反应称之为手足综合征.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氨甲蝶呤致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可疑异位妊娠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1周后因血β-HCG持续升高再次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注射当天患者出现腰痛、恶心、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咽喉部肿痛、全身皮疹,口腔溃疡.第11天血常规:WBC 1.0×109/L,PLT 138×109/L,Hb 106 g/L,ALT 267.3 U/L,AST 183.3 U/L,γ-GT 166.9 U/L.给予非格司亭、还原性谷胱甘肽及补液、对症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进一步减少.随后行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实验室检查示CK 39 U/L,CK-MB 3.2 U/L,ALT 70.2 U/L.给予对症治疗,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金巧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斯的明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1例16岁男性患儿因先天性右眼上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试验前BP 96/60 mm Hg.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1 mg 肌内注射.14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BP 60/40 mm Hg.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补液等治疗,35 min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陈朝霞;何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评估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纳入研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苯扎贝特组(59例),非诺贝特组(55例)及对照组(18例).苯扎贝特组男4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4±15.4)岁;非诺贝特组男4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5±15.5)岁;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52.7±16.0)岁.苯扎贝特组给予苯扎贝特200 mg,3次/d口服;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100 mg,3次/d口服;对照组非药物治疗,疗程均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TG、TC、L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3.16±0.60)、(5.25±0.56)、(2.76±0.45)和(3.13±0.55)、(5.28±0.52)、(2.82±0.41)mmol/L,治疗后分别降至(2.42±0.43)、(4.93±0.47)、(2.55±0.44)和(2.43±0.43)、(4.97±0.47)、(2.48±0.4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09±0.18)、(1.10±0.16)mmol/L,治疗后分别升至(1.23±0.13)、(1.22±0.1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分别为(3.10±0.40)、(5.22±0.42)、(2.81±0.57)mmol/L,均明显高于苯扎贝特组(P<0.05,P<0.01),而TG、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诺贝特组(P<0.05,P<0.01);HDL-C水平为(1.10±0.13)mmol/L,明显低于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均P< 0.05).2个药物治疗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中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分别有11例(18.6%)、9例(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呈一过性升高.皮疹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苯扎贝特为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

    作者:骆雷鸣;朱启伟;朱兵;马琴;曾强;杨雪;吴红梅;毛利;叶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抗癫痫中药制剂所含西药成分的血浓度测定

    目的: 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西药成分的浓度,以利于其合理应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176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3~63岁,平均年龄(26.27±11.67)岁;患病时间1~42年,平均(11.9±8.7)年.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176份血样中,174份含有1种或1种以上上述西药成分.2例服用化风丹和琥珀抱龙丸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132例单用中药制剂,44例联用中西药制剂.169例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其中9例患者苯巴比妥的血浓度超出有效浓度上限.9例中有2例出现嗜睡和智力下降.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合理用药.

    作者:杨军;姜德春;齐晓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列问答132——何谓血小板增多症,与药物是否有关?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 400×109/L)的现象,分为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or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长春新碱化疗方案引起神经毒性反应3例

    2例男性和1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7、30、14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及泼尼松化疗.治疗1~2周期时,患者出现四肢麻木、肌力下降、手指不能完全伸直、双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四肢肌肉萎缩.给予VitB1、VitB12和甲钴铵治疗后,患者症状略有好转.

    作者:吴翠芳;刘玉兰;贾素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尿培养分离细菌1103株的分布及耐药性

    目的: 对1103株尿培养分离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8月期间,对门诊及住院患者的尿液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出1103株细菌.采用常规方法和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系统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NCCLS/CLSI)2006年版标准判定.结果:1103株细菌中革兰阴性杆菌647株(58.7%),革兰阳性球菌456株(41.3%).细菌分离率前5位者为大肠埃希菌(427株,38.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4株,14.0%)、粪肠球菌(137株,12.4%)、金黄色葡萄球菌(75株,6.8%)和屎肠球菌(63株,5.7%).1103例尿培养细菌阳性的患者中男性448例(40.6%),女性655例(59.4%);住院患者1014例(91.9%),门诊患者89例(8.1%).住院患者中细菌分离率前3位病区为ICU(41.6%)、老年综合科病房(11.6%)、神经内科病房(10.9%).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占大肠埃希菌的44.7%(191/427),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占肺炎克雷伯菌的65%(39/60).产ESBLs菌株对15种抗菌药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ESBLs菌株,但均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苯唑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ORCNS)占76.0%(117/154),耐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ORSA)占57.3%(43/75).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敏感(耐药率为0);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低,为26.7%;铜绿假单孢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低,为7.4%;奇异变形杆菌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率为0~2.9%; ORSA和ORCNS均对万古霉素敏感(耐药率为0);粪肠球菌对呋喃妥因耐药率为2.2%.结论:尿培养分离的耐药菌株有增加趋势,临床应依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作者:白书媛;王培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导致霉菌性食管炎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哮喘使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2吸(1吸含沙美特罗50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 2次/d.14个月后出现吞咽异物感,未停用该药,给予大蒜素肠溶片2片,3次/d.14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蓝宇;刘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万古霉素相关白细胞减少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给予头孢呋辛与克林霉素联用3 d,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 d.治疗效果欠佳.第7天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给予万古霉素0.5 g,3次/d静脉滴注.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发热,T 40.2℃.血常规:WBC 2.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停用万古霉素,改为美罗培南0.5 g,3次/d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2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作者:杨新云;钟淑卿;肖丽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拉莫三嗪致严重剥脱性皮炎及肝损害

    1例10岁4个月男性患儿因癫痫给予拉莫三嗪12.5 mg,1次/d;丙戊酸钠0.13 g,3次/d口服.4 d后患儿全身出现红色皮疹伴瘙痒,遂停用拉莫三嗪,症状渐消失.再次使用拉莫三嗪,上述症状复现,并伴发热.虽再次停用拉莫三嗪,皮疹未好转,且逐渐增多,患儿出现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皲裂、破溃及大量鳞屑.经治疗无效,患儿出现反复发热,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408 U/L,AST 228U/L,γ-GT 336 U/L,TBil 162.4 μmol/L,DBil 112.4 μmol/L,IBil 50 μmol/L.尿常规:尿胆原(+),胆红素(++).经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后病情逐渐好转.

    作者:孙旌文;杨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呋喃唑酮引起幼儿急性肝损害

    患儿女,1岁,因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入院.给予头孢曲松、利巴韦林治疗.入院第4天由于感染未控制,加用呋喃唑酮30 mg,3次/d.3 d后患儿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196 U/L,AST 67 U/L,TBil 71.2 μmol/L,DBil 61.4 μmol/L,IBil 9.8 μmol/L.停用呋喃唑酮,继续用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并行对症治疗.1周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

    作者:杨士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