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洗涤补骨脂致光敏感性接触性皮炎4例

贾敏

关键词:补骨脂, 不良反应, 光敏感性接触性皮炎
摘要:4例女性患者(年龄29~40岁)于室外阳光下赤手洗涤补骨脂.1 d后双手出现红斑,伴有水疱,病变部位皮温略高,有灼痛.给予抗炎、抗感染及抗过敏治疗,红斑消退,无瘢痕,但有褐色色素沉着.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相关文献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中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其剂量选择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是近年来危重医学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常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非肾功能衰竭的危重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重患者大多有严重感染而需要应用抗感染药物.然而,接受CRRT的危重患者药物清除率常变化不定,从而使许多抗感染药物不能达到或维持其有效治疗血浓度,导致疗效降低以及耐药菌的产生.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CRRT的机械因素和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有:蛋白结合率、代谢途经、分子质量、表观分布容积、分子电荷.因此,使用CRRT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波;朱立勤;吴志恒;朱铁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导致霉菌性食管炎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哮喘使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2吸(1吸含沙美特罗50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 2次/d.14个月后出现吞咽异物感,未停用该药,给予大蒜素肠溶片2片,3次/d.14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蓝宇;刘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洗涤补骨脂致光敏感性接触性皮炎4例

    4例女性患者(年龄29~40岁)于室外阳光下赤手洗涤补骨脂.1 d后双手出现红斑,伴有水疱,病变部位皮温略高,有灼痛.给予抗炎、抗感染及抗过敏治疗,红斑消退,无瘢痕,但有褐色色素沉着.

    作者:贾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溴己新注射液致肌张力增高

    1例63岁男性患者因腹股沟疝修补术后出现咳嗽症状,给予溴己新注射液16 mg静脉滴注.输液过程中,患者出现大汗淋漓,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足内翻屈曲.停用溴己新注射液,给予10%葡萄糖酸钙20 ml静脉滴注,20 min后症状缓解.3 d后出院.

    作者:丁永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列问答132——何谓血小板增多症,与药物是否有关?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 400×109/L)的现象,分为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or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氨甲蝶呤致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可疑异位妊娠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1周后因血β-HCG持续升高再次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注射当天患者出现腰痛、恶心、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咽喉部肿痛、全身皮疹,口腔溃疡.第11天血常规:WBC 1.0×109/L,PLT 138×109/L,Hb 106 g/L,ALT 267.3 U/L,AST 183.3 U/L,γ-GT 166.9 U/L.给予非格司亭、还原性谷胱甘肽及补液、对症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进一步减少.随后行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实验室检查示CK 39 U/L,CK-MB 3.2 U/L,ALT 70.2 U/L.给予对症治疗,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金巧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曲韦林可致严重皮肤反应

    依曲韦林(etravirine)于2008年1月18日经优先审批程序获得批准上市,是FDA近10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新型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的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它可与HIV-1逆转录酶直接结合,阻滞HIV病毒复制所需的关键酶--逆转录酶,通过破坏酶催化部位而阻断RNA及DNA依赖的DNA聚合酶活性.终发挥抗HIV病毒效应.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布洛芬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1例40岁男性患者因右下肢疼痛给予布洛芬50 mg,3次/d.约2个月患者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尿量减少(300 ml/d)遂入院.尿常规示蛋白(++),肾功能示BUN 51.7 mmol/L,SCr 1490.4 μmol/L.给予降血压、血液净化等治疗.1个月后肾功能逐渐正常.

    作者:孟云辉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系列问答131——手足皮肤反应与手足综合征有何区别?

    手足皮肤反应简称HFSR(hand-foot skin reaction),手足综合征简称HFS(hand-foot syndrome).引致HFSR的药物主要为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a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引起HFS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柔比星等.HFSR和HFS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手足皮肤反应称之为手足综合征.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克林霉素致剥脱性皮炎

    1例37岁男性烟雾病患者,在行颅内外血管吻合术后入院复查.入院后,为预防感染给予克林霉素1.2 g 溶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脉滴注.第2天,患者全身瘙痒,下颌及四肢满布红色丘疹,有散在水疱,部分融合成片状,并出现表皮松解剥脱现象,伴有渗出.T 37.6 ℃.血常规:WBC 14.5×109/L,N 0.87.立即给予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及异丙嗪等治疗.3 d后皮疹消退.

    作者:常青;沈雁蓉;王璐璐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沙利度胺相关急迫性尿失禁

    1例38岁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病情控制不佳,给予氨甲蝶呤(剂量不详)+沙利度胺150 mg/d口服.4个月后症状好转,沙利度胺减量至100 mg/d维持治疗,病情稳定.5个月后,患者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伴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加.停用沙利度胺,单用氨甲蝶呤维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再次加用沙利度胺,再次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停用后症状消失.

    作者:罗文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新斯的明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1例16岁男性患儿因先天性右眼上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试验前BP 96/60 mm Hg.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1 mg 肌内注射.14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BP 60/40 mm Hg.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补液等治疗,35 min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陈朝霞;何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大剂量醋酸环丙孕酮可致脑膜瘤

    醋酸环丙孕酮为17-羟孕酮类衍生物,具有孕激素、抗雄性激素和抗促性腺激素的活性.临床用于女性的雄性化体征,如中、重度多毛症、雄激素性脱发、痤疮和脂溢性皮炎;男性用于控制性欲亢进或性欲倒错,也可用于前列腺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或不耐受者)的姑息治疗,小剂量的醋酸环丙孕酮2 mg和炔雌醇35 μg组成复方制剂用作短效口服避孕药[1].

    作者:吴小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 评估国产苯扎贝特治疗高甘油三酯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至2007年7月,纳入研究的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132例随机分为3组:苯扎贝特组(59例),非诺贝特组(55例)及对照组(18例).苯扎贝特组男45例,女14例,平均年龄(51.4±15.4)岁;非诺贝特组男42例,女13例,平均年龄(51.5±15.5)岁;对照组男13例,女5例,平均年龄(52.7±16.0)岁.苯扎贝特组给予苯扎贝特200 mg,3次/d口服;非诺贝特组给予非诺贝特100 mg,3次/d口服;对照组非药物治疗,疗程均3个月.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观察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TG、TC、L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3.16±0.60)、(5.25±0.56)、(2.76±0.45)和(3.13±0.55)、(5.28±0.52)、(2.82±0.41)mmol/L,治疗后分别降至(2.42±0.43)、(4.93±0.47)、(2.55±0.44)和(2.43±0.43)、(4.97±0.47)、(2.48±0.45)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DL-C水平治疗前分别为(1.09±0.18)、(1.10±0.16)mmol/L,治疗后分别升至(1.23±0.13)、(1.22±0.1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分别为(3.10±0.40)、(5.22±0.42)、(2.81±0.57)mmol/L,均明显高于苯扎贝特组(P<0.05,P<0.01),而TG、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诺贝特组(P<0.05,P<0.01);HDL-C水平为(1.10±0.13)mmol/L,明显低于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均P< 0.05).2个药物治疗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苯扎贝特组和非诺贝特组中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患者分别有11例(18.6%)、9例(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及磷酸肌酸激酶(CK)水平呈一过性升高.皮疹等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国产苯扎贝特为安全有效的降脂药物.

    作者:骆雷鸣;朱启伟;朱兵;马琴;曾强;杨雪;吴红梅;毛利;叶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抗癫痫中药制剂所含西药成分的血浓度测定

    目的: 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西药成分的浓度,以利于其合理应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176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3~63岁,平均年龄(26.27±11.67)岁;患病时间1~42年,平均(11.9±8.7)年.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176份血样中,174份含有1种或1种以上上述西药成分.2例服用化风丹和琥珀抱龙丸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132例单用中药制剂,44例联用中西药制剂.169例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其中9例患者苯巴比妥的血浓度超出有效浓度上限.9例中有2例出现嗜睡和智力下降.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合理用药.

    作者:杨军;姜德春;齐晓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氟康唑致精神障碍

    1例79岁股癣患者,因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200 mg/d静脉滴注.输液完毕后3 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多语、失眠,呈轻度兴奋状态.次日症状好转,再次输入氟康唑,上述症状复现,并出现定向障碍、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幻视及被害妄想.停用氟康唑,改为伊曲康唑0.2 g,1次/d口服,2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谢志进;王彦川;王涛;孙伟;何阳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35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国家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28号).为进一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做好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开展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切实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水平,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附件1)(以下简称<质量控制要点>).

    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周围性神经病是指周围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损害.近年不时有关于替比夫定和干扰素联用致周围神经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16.7%,发生时间为4.5个月.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周围神经病表现为单神经损害或多神经损害,以感觉神经受损害为主.其诊断是依据临床表现、肌电图检查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的结果.由于替比夫定尚可引起肌病,故应注意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的鉴别.临床上应尽可能避免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一旦确定周围神经病为替比夫定与干扰素联用所致,两药应立即停用.

    作者:蔡晧东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所致水肿等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83例服用氨氯地平(38例)、硝苯地平(30例)、非洛地平(15例)后出现水肿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全部患者停用上述药物1周,再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 5.0 mg/d,共治疗8周.观察和比较治疗前后水肿等不良反应程度,血压、心率、体重及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结果:足背水肿凹陷程度治疗前1周为(2.69±1.21)mm,治疗4、8周后分别为(1.63±1.35)和(1.74±1.90) mm,治疗4周与治疗前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腿围1及小腿围2治疗前1周分别为(37.73±2.48)、(35.41±2.85)cm,治疗8周后分别为(37.18±2.50)、(34.73±2.96)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足颈围治疗前1周为(23.47±2.19)cm,治疗8周后为(22.83±2.0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面部潮红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15.7%,治疗2、4、8周后分别为7.3%、2.5%和1.3%.眩晕的发生率治疗前1周为4.8%,治疗2、4、8周的发生率分别为2.4%、0和1.3%.血压治疗开始前为(140.59±12.92)/(86.76±9.63)mm Hg,治疗8周后为(125.76±8.53)/(77.84±6.46)mm Hg,心率治疗开始前为(70.93±8.30)次/min,治疗8周后为(69.17±6.52)次/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治疗开始前分别为(4.45±0.60)×1012/L、(131.22±14.95)g/L,治疗8周后分别为(4.66±0.62)×1012/L、(138.09±17.46)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体重、血常规和血生化各项指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相比,为一种较为安全的降血压药物.

    作者:邱蓉;付研;赵兴山;高海青;刘坤申;赵统兵;李树仁;任自文;华琦 刊期: 2009年第05期

  • 那如三味丸致严重心律失常及休克

    1例22岁女性患者因牙龈肿痛自行服用那如三味丸5粒.30 min后出现胸痛、头晕、恶心.6 h后症状加重伴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末梢紫绀入院.立即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查体:BP 80/50 mm Hg,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颤动.急查心肌酶谱:AST 151.1 U/L,LDH 532 U/L,CK 1 113 U/L,CK-MB 135.5U/L,α-HBDH 427 U/L,肌钙蛋白T 1.60 μg/L.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性颤动,药物性心肌损害,心源性休克.给予补钾、静脉滴注多巴胺及对症治疗,病情改善.继续治疗15 d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无复发.

    作者:张爱武;王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