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武;王毅
1例79岁股癣患者,因股骨头置换术后预防真菌感染给予氟康唑200 mg/d静脉滴注.输液完毕后3 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多语、失眠,呈轻度兴奋状态.次日症状好转,再次输入氟康唑,上述症状复现,并出现定向障碍、情绪亢奋、思维奔逸、幻视及被害妄想.停用氟康唑,改为伊曲康唑0.2 g,1次/d口服,2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谢志进;王彦川;王涛;孙伟;何阳君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抗菌药应用现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随机抽取北京安贞医院2006、2007年应用抗菌药住院患者的病历各500份,调查患者住院期间预防、治疗应用抗菌药情况,以<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为依据,分析抗菌药应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结果:2006年500例患者中,男317例,女183例,年龄5个月~89岁,平均(55.6±15.6)岁,手术患者194例,非手术患者306例.2007年500例患者中,男236例,女264例,年龄1个月~90岁,平均(52.7±24.6)岁,手术患者209例,非手术患者291例.2006、2007年Ⅰ类手术预防用药分别为162例(87.1%)和122例(93.1%);术前用药时间超过48 h者分别为154例(95.1%)和118例(96.7%);Ⅰ、Ⅱ、Ⅲ类手术术前用药超过24 h者分别为49例(28.8%)和77例(38.5%).2006和2007年无指征治疗用药分别为152例(30.4%)与97例(19.4%);用药疗程不合理分别为153例(30.6%)与115例(23.0%);联合用药不合理分别为62例(74.7%)与198例(65.8%);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各为35例(7%)和500例(100%),未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分别为17例(48.8%)和172例(34.4%).2006年有4例<18岁患者不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2006年有3例以及2007年有9例>60岁患者和2例小儿应用万古霉素未监测肾功能及个体化给药.结论:住院患者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情况2007年较2006年有明显进步,但按<指南>要求,合理用药水平尚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白玉国;张爱琴;李京明;李夏明;张沫;焦平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63岁女性患者因哮喘使用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干粉吸入剂,2吸(1吸含沙美特罗50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 2次/d.14个月后出现吞咽异物感,未停用该药,给予大蒜素肠溶片2片,3次/d.14 d后症状消失.
作者:蓝宇;刘肖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16岁男性患儿因先天性右眼上睑下垂行新斯的明试验.试验前BP 96/60 mm Hg.给予新斯的明注射液1 mg 肌内注射.14 min后,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呼吸困难、四肢抽搐、面色苍白、紫绀、脉搏细弱,BP 60/40 mm Hg.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地塞米松、补液等治疗,35 min后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作者:陈朝霞;何良宏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手足皮肤反应简称HFSR(hand-foot skin reaction),手足综合征简称HFS(hand-foot syndrome).引致HFSR的药物主要为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anib)和舒尼替尼(sunitinib);引起HFS的药物主要为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卡培他滨、多柔比星等.HFSR和HFS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手足皮肤反应称之为手足综合征.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45岁男性糖尿病患者,因甲状腺功能亢进给予甲巯咪唑10 mg,3次/d.1个月后,患者反复出现肌痛,每次持续1 min.检测肌酸激酶(CK)为746 U/L.停用甲巯咪唑2周后,肌痛消失,血CK水平恢复正常.再次口服该药,肌痛再次出现,遂停用.
作者:陈亚宁;郭启煜;黄火高;姚合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52岁男性患者因肺炎合并胸腔积液,给予头孢呋辛与克林霉素联用3 d,静脉滴注头孢哌酮-舒巴坦3 d.治疗效果欠佳.第7天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给予万古霉素0.5 g,3次/d静脉滴注.治疗10 d后,患者出现发热,T 40.2℃.血常规:WBC 2.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8×109/L.停用万古霉素,改为美罗培南0.5 g,3次/d静脉滴注及对症治疗.2 d后血常规恢复正常.
作者:杨新云;钟淑卿;肖丽婷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22岁女性患者因牙龈肿痛自行服用那如三味丸5粒.30 min后出现胸痛、头晕、恶心.6 h后症状加重伴呕吐、面色苍白、四肢末梢紫绀入院.立即给予吸氧及心电监护.查体:BP 80/50 mm Hg,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心电图:频发室性早搏二联律,室性颤动.急查心肌酶谱:AST 151.1 U/L,LDH 532 U/L,CK 1 113 U/L,CK-MB 135.5U/L,α-HBDH 427 U/L,肌钙蛋白T 1.60 μg/L.诊断为频发室性早搏,室性颤动,药物性心肌损害,心源性休克.给予补钾、静脉滴注多巴胺及对症治疗,病情改善.继续治疗15 d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无复发.
作者:张爱武;王毅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例男性和1例女性患者,年龄分别为17、30、14岁,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给予长春新碱、吡柔比星及泼尼松化疗.治疗1~2周期时,患者出现四肢麻木、肌力下降、手指不能完全伸直、双手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受限,以及四肢肌肉萎缩.给予VitB1、VitB12和甲钴铵治疗后,患者症状略有好转.
作者:吴翠芳;刘玉兰;贾素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为全面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国家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国食药监办[2009]28号).为进一步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风险、做好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全面开展生产及质量控制环节的风险排查,切实控制中药注射剂安全隐患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水平,国家局组织制定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附件1)(以下简称<质量控制要点>).
作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刊期: 2009年第05期
齐多夫定(AZT)为核苷类似物,是治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一线药物.自1987年开始陆续有AZT相关肌病的报道,其发生率为2%~18%.临床表现为肌痛、肌无力和肌酶升高.AZT引起肌病的机制可能和骨骼肌线粒体受损有关.其防治方法包括:(1)治疗时开始用小剂量,之后逐渐增加至规定剂量.(2)治疗过程中监测肌酶水平.(3)一旦确定肌病和齐多夫定有关应立即停药,并可应用糖皮质激素、辅酶Q10、肉碱等药物治疗.
作者:田慧军;张家堂 刊期: 2009年第05期
患儿女,1岁,因感染性腹泻伴轻度脱水入院.给予头孢曲松、利巴韦林治疗.入院第4天由于感染未控制,加用呋喃唑酮30 mg,3次/d.3 d后患儿出现皮肤及巩膜黄染;肝功能检查:ALT 196 U/L,AST 67 U/L,TBil 71.2 μmol/L,DBil 61.4 μmol/L,IBil 9.8 μmol/L.停用呋喃唑酮,继续用头孢曲松及利巴韦林,并行对症治疗.1周后黄疸消退,肝功能正常.
作者:杨士珍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29岁女性患者因可疑异位妊娠行诊断性刮宫术.术后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1周后因血β-HCG持续升高再次给予氨甲蝶呤80 mg肌内注射.注射当天患者出现腰痛、恶心、呕吐.第5天出现发热、咽喉部肿痛、全身皮疹,口腔溃疡.第11天血常规:WBC 1.0×109/L,PLT 138×109/L,Hb 106 g/L,ALT 267.3 U/L,AST 183.3 U/L,γ-GT 166.9 U/L.给予非格司亭、还原性谷胱甘肽及补液、对症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进一步减少.随后行骨髓穿刺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实验室检查示CK 39 U/L,CK-MB 3.2 U/L,ALT 70.2 U/L.给予对症治疗,复查肝功能无异常,患者病情稳定出院.
作者:金巧凤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 测定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患者血清西药成分的浓度,以利于其合理应用.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176例服用抗癫痫中药制剂的癫痫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2例,女74例,年龄3~63岁,平均年龄(26.27±11.67)岁;患病时间1~42年,平均(11.9±8.7)年.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清苯妥英、苯巴比妥、丙戊酸和卡马西平的浓度.结果:176份血样中,174份含有1种或1种以上上述西药成分.2例服用化风丹和琥珀抱龙丸患者的血样中未检出西药成分.132例单用中药制剂,44例联用中西药制剂.169例患者的病情未得到控制,其中9例患者苯巴比妥的血浓度超出有效浓度上限.9例中有2例出现嗜睡和智力下降.结论:临床使用抗癫痫中药制剂应加强血药浓度监测,以利于合理用药.
作者:杨军;姜德春;齐晓涟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血小板增多症(thrombocytosis)是指血液中的血小板计数超过正常值(> 400×109/L)的现象,分为两种: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primary or essential thrombocytosis)和反应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reactive or secondary thrombocytosis).
作者:《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38岁男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因病情控制不佳,给予氨甲蝶呤(剂量不详)+沙利度胺150 mg/d口服.4个月后症状好转,沙利度胺减量至100 mg/d维持治疗,病情稳定.5个月后,患者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伴尿频、尿急、夜尿次数增加.停用沙利度胺,单用氨甲蝶呤维持治疗,症状逐渐好转.再次加用沙利度胺,再次出现不自主间歇排尿,停用后症状消失.
作者:罗文丰 刊期: 2009年第05期
2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肺部感染使用头孢吡肟致相关脑病.例1,56岁女性患者,给予头孢吡肟2.0 g,2次/d静脉滴注.2 d后患者表情淡漠、认知障碍、行为异常、失眠、肢体不自主震颤.第4天症状加重,脑电图示持续慢波,频繁出现的三相波.立即停用头孢吡肟,行血液透析,2 d后症状好转.例2,22岁男性患者,给予头孢吡肟2.0 g,1次/8 h静脉滴注.用药第5天,出现言语和行为异常,认知障碍、肢体不自主震颤.停用头孢吡肟,行血液透析治疗2 d后,症状消失.
作者:王立茹;郑义;陈以娟;王昕;史斌 刊期: 2009年第05期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是近年来危重医学治疗中重要的进展之一,常用于治疗肾功能衰竭、非肾功能衰竭的危重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危重患者大多有严重感染而需要应用抗感染药物.然而,接受CRRT的危重患者药物清除率常变化不定,从而使许多抗感染药物不能达到或维持其有效治疗血浓度,导致疗效降低以及耐药菌的产生.影响抗感染药物作用的因素包括CRRT的机械因素和药物因素;药物因素有:蛋白结合率、代谢途经、分子质量、表观分布容积、分子电荷.因此,使用CRRT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剂量,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波;朱立勤;吴志恒;朱铁梁 刊期: 2009年第05期
目的:评估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组织的随机对照试验.2006年9月至2007年9月共207例外周动脉闭塞性血管疾病患者入选并分为2组:国产前列地尔组(101例)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106例).国产前列地尔组男72例,女29例,平均年龄(63.8±9.3)岁;非国产前列地尔组男67例,女39例,平均年龄(63.7±8.4)岁.2组患者分别给予国产和非国产前列地尔各10 μg入莫菲滴管静脉滴注,1次/d,连续给药2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当天进行静息痛评分,记录踝肱比值、大无痛行走距离和缺血性溃疡面积,用药期间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国产前列地尔组和非国产前列地尔组静息痛评分治疗2周后分别为(1.30±1.54)和(1.52±1.74),与治疗前(2.37±2.17)和(2.38±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踝肱比值治疗后为(0.76±0.22)、(0.74±0.22),治疗前为(0.68±0.20)、(0.6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距离治疗前后改善率分别为10.34%和16.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溃疡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产前列地尔组9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肝脏氨基转移酶升高(3例)、静脉炎(3例),皮炎(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升高(1例),发生率为8.9%;非国产前列地尔组8例发生不良反应包括静脉炎(2例)、皮炎(1例)、胃肠道不适(1例)、心悸(1例)、胸闷(1例)、白细胞数异常(1例)、无力(1例),发生率为7.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前列地尔注射液是治疗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安全有效药物.
作者:罗涛;张建;陈兵;李建新;俞恒锡;谷涌泉;崔世军;杨盛家;齐一侠 刊期: 2009年第05期
1例25岁女性患者因霉菌性阴道炎口服大蒜素20 mg.2 h后,患者双上肢出现散在红斑,随后扩散至全身;红斑呈对称性、鲜红色,部分表面有渗出;病变部位灼热、瘙痒;面部水肿,口腔黏膜及上唇糜烂,尿道口及阴道口轻度水肿、充血并伴有关节酸痛.T 39.0℃.立即静脉滴注地塞米松及维生素C,同时给予甲泼尼龙口服,局部外用药物治疗.10 d后红斑消退.
作者:王新;邹建明;吴苏宁 刊期: 2009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