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奕如;陈瑞擎;黄楚珠
全胃肠外营养(TPN)长期应用可引起肝损害,临床表现为肝酶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脂肪变性及肝硬化.其发病的确实机制尚不清楚,可能和长期禁食、TPN营养成分不平衡以及肠道细菌移位有关.给予平衡的营养,应用循环法输注,尽早予以肠道进食、补充某些营养素(如胆碱、L-谷氨酰胺),将有利于防治TPN引起的肝损害.
作者:谢钢;李运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癫痫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病率为一般孕妇的2~3倍,而抗癫痫药为致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不仅传统的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可致胎儿畸形,新型抗癫痫药,如拉莫三嗪、托吡酯、奥卡西平、左乙拉西坦、氨已烯酸,经动物试验和病例报告证实,也能致胎儿畸形.使用抗癫痫药的孕妇胎儿畸形的发生率为4.2%~7.6%.抗癫痫药物联合应用的致畸率(6.0%~10.9%)高于单独应用的致畸率(3.7%~6.9%).抗癫痫药所致胎儿畸形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颅面部畸形,指(趾)端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缺陷,小头畸形,神经管缺陷及出血倾向等.抗癫痫药致畸的机制可能和其致叶酸缺乏、阻断离子通道及神经元退行性变有关.处于妊娠和准备妊娠的癫痫患者应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频次及其原因合理选择和使用抗癫痫药.用药期间应尽量采用单药治疗,将剂量调整为控制癫痫的小剂量,加强血药浓度监测,补充叶酸和维生素K1及做好产前检查,以减少或避免发生胎儿畸形.
作者:曾艳;褚燕琦;王育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随着儿童使用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发生锥体外系症状的登记病例数目日益增多,荷兰药物评价委员会近对这一人群使用该药做出了限制.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30岁男性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未行皮试而静脉滴注头孢拉定1.0 g.0.5 h后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经抗过敏治疗后稍缓解.第3天患者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尿色深,皮肤、巩膜黄染.实验室检查:ALT 235.4U/L,AST 264.1 U/L,γ-GT 175.5U/L,ALP 239U/L,TBil 283.7μmol/L,DBil 176.2μmol/L,CHE 2 153U/L,Cr 271.2 μmol/L.给予保肝、抗炎及对症治疗,40d后患者症状消退,血生化检查恢复正常.
作者:陈英杰;张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39岁女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静脉滴注硫普罗宁0.2 g,1次/d.39 d后,患者出现两侧腮腺明显肿大,轻度触痛,次日两侧耳后淋巴结出现肿大.立即停用硫普罗宁,改用还原型谷胱苷肽1.2 g静脉滴注,1次/d.2 d后腮腺和耳后淋巴结肿大逐渐消退.
作者:顾建英;许贵香 刊期: 2007年第05期
铊为高毒性重金属,成人致死量约为12 mg/kg.铊中毒的机制尚未明了,可能与竞争性抑制钾的作用、与蛋白及酶分子上巯基结合及与核黄素结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有关.铊中毒临床表现的典型特征为胃肠炎、多发性神经病及脱发三联症.胃肠道症状出现较早,如恶心、呕吐和腹痛.神经系统症状为下肢麻痛、惊厥和昏迷.脱发在中毒1~3周内出现.其他中毒体征和症状有:皮疹、肾损害、心动过速及视力障碍等.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24h尿液铊浓度检测为评估铊中毒的佳方法.尿铊>0.3 mg/L具有诊断意义.铊中毒应与格林-巴利综合征、铅中毒和砷中毒相鉴别.口服铊中毒可用活性炭、硫酸镁和普鲁士蓝等药物处理.普鲁士蓝常用剂量为250 mg/(kg·d),分4次口服.据报道,血液灌流能有效排除已吸收的铊.
作者:王涤新;李素彦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厅(局)、卫生厅(局):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条的规定,现公布《麻醉药品品种目录(2007年版)》和《精神药品品种目录(2007年版)》,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50岁女性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因下肢水肿给予呋塞米20 mg静脉滴注后,出现严重呼吸困难,面部、口唇发绀.经吸氧、抗过敏及对症治疗后缓解.追问病史,患者数年前曾因水肿静脉滴注利尿药后出现过类似症状.
作者:王玲;于永洋;张宝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国产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6年3月,住院用rhBNP治疗的15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方法为:先给予rhBNP 1.5μg/kg负荷剂量,于1~3 min内静脉推注,继以0.007 5μg/(kg·min)的速率维持泵入25.9~46h,用药总剂量1.0 mg.回顾性比较患者用药前后,BP、HR、R、尿量、血清肌酐(SCr)、BNP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分析rhBNP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结束用药时15例患者的呼吸困难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呼吸由(35.2±6.1)次/min降低至(24.4±5.0)次/min,但P>0.05;尿量由(1 452.7±1611.9)ml/d增加至(2149.4±129.6)ml/d,呋塞米用量由(86.0±77.2)mg/d减少至(40.0±28.2)mg/d,HR由(97.4±29.9)次/min减慢为(79.8±15.0)次/min(均P<0.05).停药24h,上述症状进一步改善(均P<0.05).2例患者使用rhBNP后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患者血压轻度下降,但用药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r、BNP、LVEF亦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1例死于心室颤动);8~32周随防期间11例存活,1例死亡(死于消化道出血).结论:国产rhBNP能迅速缓解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患者耐受性良好,可用作心力衰竭急性期的治疗.
作者:张丽伟;罗北捷;宋岩;黄党生;沈东;张许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80岁男性,患高血压和肾脏疾病,口服赖诺普利片(10 mg,1次/d)、阿魏酸哌嗪片(150 mg,3次/d)和包醛氧淀粉颗粒(5 g,2次/d).治疗6 d后,患者出现全身皮疹伴瘙痒和手掌水疱疹.经对症治疗后,皮疹消退.此后停服赖诺普利,继续服用阿魏酸哌嗪、包醛氧淀粉颗粒治疗,未再出现上述症状.
作者:陈志东;胡蓉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22岁女性,因感染给予头孢他啶3.0 g静脉滴注.输液开始后1h,患者出现双足趾胀痛、牙痛、胸闷、口周麻木等症状.立即停止输液,给予抗过敏治疗,约1.5h后症状缓解.
作者:成睿珍;殷安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慢性神经毒性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尼氏体及P物质的影响.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奥沙利铂组、对照组各15只.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4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积5%葡萄糖注射液,每周2次,共9次.每次给药后2 h检测50%缩足阈,后一次给药后24h取第5腰椎背根神经节切片、染色.观察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细胞形态以及尼氏体和P物质的形态和积分光密度.结果:奥沙利铂组大鼠50%缩足阈从第3次给药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细胞体、细胞核及核仁面积减小(P<0.05,P<0.01),偏心核与多核仁比例增高(P<0.01);尼氏体、P物质积分光密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奥沙利铂引起背根神经节尼氏体及P物质的改变,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
作者:司马蕾;贾立群;于莉莉;潘琳;郭艳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我院产AmpC酶和非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方法:将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创口分泌液和阴道分泌液标本中分离的131株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菌药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率分析,并通过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结果:131株革兰阴性杆菌中产AmpC酶菌为15株,占菌株数11.5%.产AmpC酶菌株对各种抗菌药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AmpC酶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耐药率高于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结论: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与AmpC酶有关.亚胺培南可考虑用作治疗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作者:陈林珍;冯红梅;李晓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加强对精神药品临床应用的管理,保证精神药品安全、合理使用,规范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中华医学会、中国医院协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编写了《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现予发布施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临床诊疗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女性,52岁,因患右侧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拟行右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前血压140/83 mmHg,HR 90 次/min,心电图正常,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0.96.用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1∶1混合液共20ml行双侧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注药后5 min患者出现心悸、胸闷、憋气、精神紧张、兴奋多语等症状.心电监护显示:BP 168/95 mmHg,HR 120 次/min,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偶呈二联律,SpO2 0.90.听诊两肺有哮鸣音,心律不齐.经给予咪达唑仑、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及供氧等处理后症状缓解.
作者:沈伟民;王歆;刘晓峰;闫清;曹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54岁男性腹泻伴脓血便患者,在电子结肠镜检查前,给予复方磷酸氢钠片80片清洁肠道,分2次口服.用药后5h患者出现尿潴留,经导尿后症状缓解.次日未再出现尿潴留.
作者:王慧敏;纪莉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20世纪60年代初因发现沙利度胺有致畸作用将其撤出市场.但对沙利度胺的研究并未因此停止.60年代中期发现沙利度胺能有效治疗麻风结节红斑而再次引入临床.此后,沙利度胺用于治疗多种其他疾病.然而,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严重不良反应,如末梢神经病、血栓形成、血细胞减少以及肝毒性.了解这些不良反应无疑将有助于沙利度胺的安全应用.
作者:施桂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一种新型减肥药利莫纳班(rimonabant,商品名:Acomplia)由于存在精神系统不良反应,被欧洲药品管理局(EMEA)禁用于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或使用抗抑郁药治疗的患者.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43岁女性患者接受2%利多卡因3 ml口腔局部麻醉,2 min后出现头晕、恶心,继而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出汗,呼吸急促,口唇发绀,心率145次/min,血压测未及,经肾上腺素、多巴胺、氟美松及快速补液处理后,患者意识恢复,血压、心率正常.然而2 h后患者又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咯粉红色泡沫样痰,吸氧5L/min时指端SpO2降至0.78,BP升至180/110mmHg,HR 140次/min,双肺内可闻及广泛的水泡音和哮鸣音,经给予硝普钠、毛花苷丙和呋塞米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
作者:张政 刊期: 2007年第05期
1名2岁8个月女童肌内注射安乃近(剂量不详)治疗呼吸道感染,约6 h后出现猩红热样红斑.给予地塞米松、氯苯那敏治疗,但症状未缓解.查体:左颌下、左耳后淋巴结轻度肿大,全身红斑伴脓疱.患者WBC为17×109/L,N为0.856.用地塞米松、葡萄糖酸钙、氯苯那敏及阿奇霉素治疗3 d后,红斑消退,脓疱明显减少.6 d后痊愈.追问病史,患者在4个月前服用安乃近后曾出现猩红热样红斑.
作者:刘碧波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