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津莲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68岁.因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右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架桥术后4个月复查,于2004年2月12日入院.查体:T 36.4℃,BP 130/80 mmHg(1mmHg=0.133kPa),心肺(-).既往无药物过敏史.
作者:关颖卓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56岁.因左髋部及胸背部疼痛,于2003年7月29日以乳腺癌并骨转移收入院.查体:T36.5℃,R 20次/min,P 86次/min,BP 145/85 mmHg(1 mmHg=0.133 kpa),两肺叩诊清音,呼吸音正常,无哕音,心尖搏动在第5肋间锁骨中线内侧,无细震颤,心界不大,HR 86次/min,律齐.
作者:毕津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女,48岁.因患浅表性胃炎入院治疗.入院查体:T 36℃,P 74次/min,BP 120/80 mmHg(1mm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湿哕音,HR 7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给予西咪替丁注射液0.6g,2次/d静脉滴注.首次滴注10 min后,患者出现神志模糊,大汗淋漓,唤之不应.查体BP 80/50 mmHg,P 50次/min,压眶反射存在,两瞳孔对光反射灵敏,HR 50次/min,律齐,无杂音.考虑为过敏性休克,立即停止滴注西咪替丁,给予吸氧,异丙嗪25 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肌注,10 min后,患者神志转清,BP 110/70 mmHg,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作者:毕津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23岁,大学生.因头痛、咽喉痛、发热2天,于2003年6月21日晚10:00来我院门诊就诊.
作者:吴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70岁.因HBsAg(+)27年,肝区痛1月余,加重伴尿黄1周,门诊以黄疸待查,原发性肝癌,于2003年11月18日收住院.入院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肝掌(+),蜘蛛痣(+),肝右肋下5 cm,剑突下8 cm,肝区叩痛(+);B超显示:肝内占位.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实验室检查:WBC 5.11×109/L,PLT 143×109/L.入院第8天(11月26日),病人开始出现发热,高体温波动在38℃~39.1℃之间,在发热的第2天和第4天分别给予对乙酰氨基酚1片(0.5g)退热治疗.发热的第6天(12月1日),患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开始出现进行性下降.12月3日白细胞低降到1.83×109/L,血小板低降到4×109/L;患者出现黑便、鼻衄及皮肤黏膜出血,在未停用其他药物的基础上,在12月3日至12月16日期间,共输血小板12 U后,白细胞及血小板逐渐恢复正常.以后未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12月14日、16日WBC(7.40~7.43)×109/L,PLT(63~115)×109/L,以后一直正常.
作者:张俊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例1男,47岁.因腹痛伴血便、发热3月余,于2000年2月12日入院.诊断: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ⅣVB期,B细胞性.给予VCDL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泼尼松、柔红霉素、左旋门冬酰胺酶)方案化疗,化疗第8 d开始给予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1万U隔日1次静滴治疗.用药第七天,患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心慌、出冷汗和四肢冰凉,12 h无尿.
作者:郭鹏;方圆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本文对近年国内外发生的草药药害事件、草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以及各国管理部门对此采取的相关措施进行了综合介绍.提出应切实加强对中药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普及和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中成药的说明书;做好中药质量的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另外,应注意合理应用中成药,避免因其不正确应用或滥用而出现危害,影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
作者:陆丽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为了解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探讨其易感因素,对安全用药提供参考,现将我院收集的1200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林建华;郭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4岁.因纳差半年,水肿2月,加重伴憋气、呕吐2天入院.入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干燥综合征、肺间质纤维化、高血压.入院后经透析、降压等治疗,症状好转.由于第二次动静脉造瘘术后左前臂血肿形成,转胸外科,并使用果糖二磷酸钠治疗,用法:10g/次,2次/d静滴.治疗前实验室检测:血钾4.2 mmol/L,钠148 mmol/L,钙2.33 mmol/L,磷为1.23 mmol/L,CRE 435.04μ mmol/L,BUN 35.48 mmol/L.患者于用药后第3天晚出现腹泻,次日晨起出现憋气、手足抖动、恶心、呕吐等症状.血压140/70 mmHg,呼吸28次/min,心率97次/min.治疗第4天检测:血钾3.8 mmol/L,钠144 mmol/L,钙1.63 mmol/L,磷10.23 mmol/L,CRE 561.237 μ mmol/L,BUN 41.63 mmol/L.临床诊断为高磷血症等.为查清楚高磷血症的病因,临床医生请临床药师以及有关部门共同参与会诊,考虑为果糖二磷酸钠所致.停用果糖二磷酸钠,3 d后复查,血磷降至1.26 mmol/L,钾3.6 mmol/L,钠134mmol/L,钙1.94 mmol/L.
作者:谭玲;杨莉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患药物性肝炎住院治疗1个月,出院后持续黄疸4个半月,于2003年9月4日到我院就诊.患者于2003年3月26日因乏力、纳差、尿黄半个月,诊为肝炎收入我院治疗.
作者:侯志文;李岩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70岁.因发热、畏寒乏力、咳嗽、气促2 d,于2003年6月24日到我院就诊.既往无肝病史,有青、链霉素过敏史.查体:体温39℃,神志清醒,双肺呼吸音粗,双下肺散在哕音.入院时化验血常规:WBC 11×109/L,N 0.90;肝功能检测:ALT 38 U/L,AST 32 U/L,ALP 90 U/L,GGT 44 U/L,T-Bil 16 μ mol/L,D-Bil 3.6 μ mol/L.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阿奇霉素0.5g加入5%葡萄粮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每日1次静脉输入.治疗6d后,患者主诉全身乏力,因考虑发热所致未引起注意.第10天患者体温正常,但主诉乏力加重,小便颜色为浓茶色.检测肝功能:ALT 1013 U/L,AST 664U/L,ALP 480 U/L,GGT 694 U/L,T-Bil 28.4 μ mol/L,D-Bil 1.5 μ mol/L,甲、乙、戊型肝炎病毒学检查均为(-).诊断为阿奇霉素引起的肝损害,停用阿奇霉素给予保肝、解毒等综合治疗10 d后,病情稳定转好.检测肝功能:ALT 40 U/L,AST 36 U/L,ALP 88 U/L,GGT 47 U/L,T-Bil 18 μ mol/L,D-Bil4.5 μ mol/L.
作者:杨淑清;刘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作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发生的特点.方法:对1999-2003年国内文献报道的葛根素致溶血反应16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6例中男性12例,女性4例,≥60岁者10例(2例未报道年龄).患者用药量200~600mg,1次/d.溶血反应多发生于首次用药3~10 d,仅有3例(18.75%)是再次用药发生,既往有无药物过敏史均有可能发生溶血反应.临床以急性溶血性贫血为主要表现,如腰腿关节及全身疼痛,寒战发热,肉眼血尿或尿呈酱油色、浓茶色,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有血RBC、Hb降低,尿中出现血红蛋白(尿潜血阳性)及红细胞.血免疫学检查可见葛根素特异性抗体.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致溶血反应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使用时应高度重视.
作者:张丽娜;史惠卿;曾仁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房颤的抗凝治疗历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房颤患者经过抗凝治疗后可以明显降低血栓和脑卒中的发病率.本文根据近年研究,对房颤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适应证与注意事项、如何监测及调整剂量、抗凝过度的处理等问题做一概述.
作者:胡荣;杜昕;马长生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