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周志宏

关键词:布拉氏酵母菌, 新生儿, 高胆红素血症
摘要:目的 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退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以布拉氏酵母菌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不同阶段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胆红素水平日均下降值以及黄疸消退时间.结果 入院时,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以及肉眼所见黄疸消退时观察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胆红素水平日均下降值为(40.8±17.3)μmol/L,高于对照组的(21.5±12.8)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为(5.1±1.9)d,短于对照组的(7.0±2.1)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加以布拉氏酵母菌辅助治疗,能进一步保障治疗效果,缩短患儿治疗的时间,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验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究糖尿病肾病患者实施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LB)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 5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观察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HbA1c、mALB水平并进行对比,计算HbA1c及mALB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 观察组的mALB为(27.33±5.16)mg/L,HbA1c为(9.23±2.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9±0.26)mg/L、(4.19±1.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及mALB联合联合检测诊断糖尿病肾病患者,诊断≤5年病程的患者,其灵敏度为98%,特异度为96%,准确率为97%;对>5年病程患者进行诊断,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96%,准确率为100%.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应不定期对HbA1c、mALB进行检验,以便监测病情的发展,还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措施,且能够延迟或预防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及发展,值得广泛推广.

    作者:萧飞;黎霞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

    目的 探讨和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方法 82例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其入院顺序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甲组患者加用强化护理.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结果 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43.75±5.82)分,乙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54.67±7.73)分,甲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SDS评分为(45.11±4.28)分,乙组患者的SDS评分为(56.39±6.27)分,甲组患者的SDS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的SAS评分为(45.08±4.31)分,乙组患者的SAS评分为(56.72±6.38)分,甲组患者的SAS评分优于乙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强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明显,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并且患者的抑郁、焦虑等情绪也明显得到了改善,值得推广.

    作者:王玉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18例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患者1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开腹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患者13例设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10.2±20.3)min、术中出血量(58.6±10.2)ml、术后排气时间(1.9±0.5)d、进流质饮食时间(3.2±0.6)d、术后住院时间(7.9±2.0)d;对照组手术时间(135.2±22.5)min、术中出血量(158.6±42.0)ml、术后排气时间(2.9±0.7)d、进流质饮食时间(5.9±1.1)d、术后住院时间(17.8±5.2)d.观察组手术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1.1%,对照组复发率为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胃腔外胃楔形切除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黄宏伟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治疗方案分析

    回顾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PM)患者的治疗工作,从其病原学特点、传播途径、微生物学及组织培养结果解释多方面考虑患者是否为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并从感染后患者的病情评估、治疗方案、药品不良反应多方面分析,建议临床选择两性霉素B静脉滴注,因该患者治疗期间出现持续性的肌酐升高,临床药师建议减量,病情稳定改为口服序贯治疗,全程进行药学监护.经治疗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影像学检查提示病灶吸收.患者感染的确立、感染后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评价及药学监护是临床药师考虑的重点.临床药师提供药学服务,及时进行药学监护,可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作者:陈婷;吴艳华;陈小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药物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疗效

    目的 探究药物配合心理疗法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多动症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3例.实验组患儿采用药物与心理疗法相互配合的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儿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73.9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中,应积极采用药物配合心理治疗的方式对多动患儿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多动症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张绍燕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产后随访专科服务对提高产后复查依从性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索产后随访专科服务对提高产后复查依从性的作用.方法 300例健康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产妇产后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产妇给予产后随访专科服务,比较两组产妇的产后复查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产妇在产后42 d和3个月复查依从性分别为94.67%、9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的76.00%、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随访专科服务在产后保健护理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产妇产后复查的依从性,利于提高产妇的健康认知水平,主动做好自我保健护理.

    作者:黄美容;陈丽珍;朱彩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效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丙二醛(MDA)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BI)评分、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OD、MDA水平及NIHSS、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SOD、MDA水平及NIHSS、BI评分均优于本组干预前,且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选择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林岭海;陈莹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分析与社区预防对策

    目的 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社区预防对策.方法 800例社区居民,统计高血压病发生率,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然后采取有效的对策对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 800例社区居民当中,高血压病患者共有80例,发病率为10.00%.高年龄、高体质量指数(BMI)、抽烟、喝酒、高脂高盐饮食以及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等是高血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干预后,80例高血压患者生活方式良好、适量运动、合理膳食、遵守医嘱、定时服药、健康知识掌握所占比例分别为93.75%、92.50%、95.00%、98.75%、98.75%、97.50%,均高于干预前的68.75%、50.00%、62.50%、72.50%、72.50%、62.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高年龄、高BMI、抽烟、过量喝酒、高脂高盐饮食以及有家族病史等.明确了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健康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程度,值得在社区推广.

    作者:陈秋妮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泮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洋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60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血管活性药、止血药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洋托拉唑,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洋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止血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止血时间为(25.5±14.6)h,住院时间为(7.5±2.5)d,输血量为(3.1±1.6)U;对照组止血时间为(38.5±16.1)h,住院时间为(10.9±2.1)d,输血量为(5.4±4.2)U;研究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再出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洋托拉唑联合生长抑素方案治疗止血时间短,能够减少输血量和住院治疗时间,效果确切可靠.

    作者:乔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

    目的 观察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微生态制剂治疗肠道菌群失调的效果.方法 74例结直肠癌择期手术患者,按照治疗方式差异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三联活菌制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肠道菌群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情况.结果 ①观察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B/E)分别为(9.3±0.6)、(9.1±0.7)、(8.2±0.4)、(8.1±0.6)copies/g和(1.4±0.2),术后10 d分别为(8.4±0.5)、(7.9±0.6)、(9.4±0.7)、(9.3±0.8)copies/g和(0.8±0.2),术后60 d分别为(9.1±0.6)、(8.9±0.7)、(8.7±0.5)、(8.3±0.5)copies/g和(1.3±0.2);对照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B/E值分别为(9.3±0.6)、(9.0±0.8)、(8.1±0.5)、(8.1±0.7)copies/g和(1.4±0.3),术后10 d分别为(8.0±0.4)、(4.3±0.6)、(9.9±0.8)、(9.6±0.8)copies/g和(0.6±0.1),术后60 d分别为(8.4±0.6)、(6.9±0.5)、(9.2±0.7)、(9.1±0.5)copies/g和(0.9±0.2).两组术前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和B/E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0 d与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0、60 d与术前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同时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术前D-乳酸和尿乳果糖/甘露醇值(L/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述指标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相同时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内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数量明显降低,而大肠杆菌以及粪肠球菌数量明显上升,肠道菌群呈现失调状态,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出现异常;给予患者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可有效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状况,维护肠道屏障功能情况.

    作者:夏冰清;朱晶宇;阮巍山;高燕萍;叶建明;张秋生;曾志荣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

    目的 分析核酸检验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液病毒的应用及检验准确率.方法 2508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有24383份标本做完酶联免疫检测后又进行核酸检验.比较两种检验准确率.结果 24383份标本,其中酶联免疫检测阳性130份,准确率为0.53%,核酸检验阳性32份,准确率为0.13%,两种检验方法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核酸检验对血液病毒进行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灵敏度,能大大减少误检、漏检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虢娟;邓凯航;林雪珍;赖艳娥;李尚烽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钴胺、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

    目的 探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钴胺、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方法 100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甲钴胺片与莫沙必利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治疗.两组患者均用药21 d,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50例患者中,显效2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50例患者中,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4.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联合甲钴胺、莫沙必利治疗糖尿病胃轻瘫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王亚军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宫颈癌76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癌的临床效果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 76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并注入化疗药物.分析患者治疗后肿瘤变化、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76例患者手术时间为145~312 min,平均手术时间(216.0±54.5)min,术中出血量为(306.2±86.8)ml.所有病例均插管成功,76例患者中4例放疗后复发,均为少血供型;其余72例患者均为血供丰富,其中32例单侧为主,40例为双侧血供平均者,双侧子宫动脉发出的血管网之间有吻合支.肿瘤供血子宫动脉主干不同程度增粗,肿瘤新生血管扭曲,肿瘤染色明显.76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1%(70/76),6例患者无明显变化.介入化疗有效且有手术指征的65例患者均在一次介入化疗2~3周进行手术.患者在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恶性、呕吐、白细胞下降、下腹疼痛或坠胀等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患者在3~8 d内出现缓解.分别于术后1、3、6个月进行1次随访,6个月后每6个月随访1次,截止本次研究终点,共计完成67例治疗有效的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随访;5例患者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给予对应的放射治疗后再评价显示好转;1例患者在治疗1年内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2例患者出现远处转移,分别于手术后11个月与17个月发生死亡;1例患者术后出现宫旁转移复发,其余患者均存活.结论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宫颈癌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能有效缩小肿瘤体积,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作者:曹海龙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磷酸西格列汀在2型糖尿病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对磷酸西格列汀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14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就诊日期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73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磷酸西格列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胰高血糖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体质量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为(5.58±1.21)mmol/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8.98±2.98)mmol/L;实验组患者餐后2 h血糖水平为(8.87±1.52)mmol/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13.13±2.77)mmol/L;实验组患者胰高血糖素水平为(40.23±4.32)mU/L,明显低于参照组的(63.36±5.67)mU/L;实验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7.42±1.23)%,明显低于参照组的(8.87±1.88)%;实验组患者体质量指数为(14.47±6.48)kg/m2,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6.58±5.84)kg/m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9.03、11.52、27.72、5.51、11.86,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西格列汀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张鹏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尤瑞克林和舒血宁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效果对比

    目的 通过观察急性分水岭脑梗死(WSI)患者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对比尤瑞克林和舒血宁对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舒血宁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尤瑞克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补体末端复合体(TCC)水平.结果 治疗后3、7、14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 d,观察组TC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相较于舒血宁,尤瑞克林能够更为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TCC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后期生活质量,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陈霄莲;钟高贤;董亚贤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硬化剂注射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研究

    目的 探究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硬化剂注射治疗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情况.方法 50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VB)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序贯硬化组和套扎组,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序贯硬化组患者加用聚桂醇-凝血酶-聚桂醇序贯硬化治疗,套扎组患者加用密集结扎法进行套扎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有效率、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过半年的随访发现,序贯硬化组患者复发率为4.00%(1/25)明显小于套扎组24.00%(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套扎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序贯硬化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4.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死亡现象.结论 序贯硬化治疗对食管曲张静脉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效,复发率较低,安全性较强.

    作者:赵永辉;罗文静;赖官斌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探讨经盆底超声分析妊娠、分娩和盆底肌锻炼对盆底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经盆底超声分析妊娠、分娩以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实施分娩的产妇,结合患者分娩方式不同分为剖宫产组(30例)、第二产程剖宫产组(30例)、阴道分娩组(30例),统计三组患者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的发生率.另选70例实施阴道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对比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比组给予常规分娩护理,观察组给予盆底肌锻炼,统计两组产妇中压力性尿失禁、盆底器官脱垂症状的发生率.对比两次研究中不同分娩方式、锻炼方式在患者膀胱颈口下移程度(BND)、子宫颈外口移动程度(CD)、直肠壶腹移动程度(RAD)等超声检测结果 上的差异.结果 阴道分娩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30.0%)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26.7%)明显高于剖宫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娩方式、锻炼方式的产妇均未出现盆底器官脱垂症状.剖宫产组产妇BND、CD、RAD低于阴道分娩组和第二产程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第二产程剖宫产组RAD低于阴道分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BND、CD均低于对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能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症状发生率,而阴道分娩、第二产程剖宫产均会对产妇早期盆底损伤造成一定损伤,同时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降低产后尿失禁症状发生率,有效修复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盆底损伤症状.

    作者:李一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分析

    目的 探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 160例镇痛分娩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80例.A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镇痛分娩,B组采用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行腰硬联合阻滞镇痛分娩.选取同期80例未行镇痛分娩的产妇作为C组.比较三组分娩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的镇痛15 min、镇痛30 min、宫口全开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C组,B组镇痛15 min、镇痛30 min的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镇痛起效时间为(195.44±34.77)s,B组的镇痛起效时间为(43.26±9.72)s,B组镇痛起效时间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701,P<0.05).三组产妇镇痛后30 min的Bromage评分、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椎管内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明芳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要点.方法 80例严重创伤患者,遵循单盲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程序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抢救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97.50%高于对照组85.00%,抢救时间(32.48±11.82)min短于对照组(49.85±17.64)min,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2.50%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严重创伤患者实施程序化急救护理,可有效提高急诊抢救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孙桂杰 刊期: 2017年第13期

  • PBF生物电反馈结合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效果

    目的 观察PBF生物电反馈结合医学训练疗法(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42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PBF生物电反馈及MTT疗法.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FMA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74.3±17.6)分高于对照组(54.2±16.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F生物电反馈结合MTT疗法治疗腓总神经损伤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时琳;裴楠;周春雷 刊期: 2017年第13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