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上升的临床分析

薄纯美

关键词:孕妇, 无医学指征剖宫产, 剖宫产率
摘要:目的 深入探讨无剖宫产指征孕妇选择剖宫产的原因.方法 对2年间东营市人民医院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害怕产痛、担心难产、认为剖宫产安全、选择良辰吉日和担心影响产后性生活为剖宫产的主要原因.其中,选择良辰吉日和担心影响产后性生活的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两年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降低无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应从医患双方着手,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产科质量,开展无痛分娩技术,采取开展孕妇学校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对剖宫产的正确认识,控制不必的剖宫产,减少母婴并发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相关文献
  • 猪蹄甲粉治疗崩漏治验举隅

    崩漏为妇科常见病,西医称之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量过多.其病因多责之于思虑伤脾,中气不足,气不摄血,肝郁气滞,郁久化热,热盛迫血妄行;肾气不固或大病久病伤其阴血,而致肝肾阴虚,冲任不能固摄而出血.余在临床实践中对该病采用猪蹄甲粉佐以贯众煎水送服取得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卢文玉;王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rR-PDGF-AA)对体外培养大鼠椎间盘细胞促增殖的影响作用

    目的 了解重组大鼠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rR-PDGF-AA)在大鼠椎间盘细胞培养过程中的促增殖作用.方法 对大鼠椎间盘细胞单层培养并于传代后建立对照组与实验组,定时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增殖的变化,行HE、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对传代细胞于固定时间测定细胞吸光度值(OD),并描绘细胞生长曲线;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处于S(DNA合成)期的细胞百分比值.结果 ①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连续观察,7 d后原代细胞逐渐贴壁,多为梭形,有伪足伸出;经胰酶消化传代后,细胞贴壁生长速度加快约需4-5 d,而加入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组椎间盘细胞汇合时间缩短,生长加速.HE染色可见细胞形态及胞内变化,甲苯胺蓝及免疫组化染色分别可见细胞外蛋白多糖及Ⅱ型胶原合成增加;②MTT法测定OD值经过方差分析检验可知,F值为20.276,P=0.000,说明五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五组之间两两比较得出对照组、1 μg/L组和1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1000 μg/L组和100 μg/L组之间比较无差异,对照组、1 μg/L组、10 μg/L组分别与1000 μg/L组、100 μg/L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③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可见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有效浓度内与处于S期的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结论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对体外培养的椎间盘细胞的分裂增殖、基质中胶原及蛋白多糖的合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呈现正相关.

    作者:张泓毅;马迅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76例急性阑尾炎护理分析

    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临床上以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有固定的压痛点为主要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且末县人民医院2006年3月至2009年3月,共收治急性阑尾炎患者7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闫秋玲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特布他林、布地奈德、干扰素α-2b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特布他林、布地奈德、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6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2例,采用抗炎、解痉、平喘及吸氧等对症治疗;观察组64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特布他林、布地奈德、α-干扰素联合雾化吸入,2次/d.结果 治疗5-10 d后,观察组虽然在治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在主要临床表现恢复正常的时间上差异显著(P<0.0 5).结论 特布他林、布地奈德、干扰素α-2b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志刚;颜萍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肺水肿的预防及处理

    肺水肿是小儿体外循环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1],如果不积极预防或给予正确的治疗护理措施,轻者延缓患儿康复,严重者导致死亡.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管腔细,黏膜较薄,但血管丰富,肺部弹性组织少,肺顺应性较成人低,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由于主动脉、肺动脉之间的分流问题和体外循环的影响,加上婴幼儿细胞外液所占比例较成人大,但肾小球滤过率很低,处理大量水的负荷能力差,当摄水量过大时,极易发生肺水肿.

    作者:李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临床传染性指标在输血与术前检测的重要性

    目的 强调传染性指标在输血和手术前检测的重要性.方法 采用ELISA法对1380例患者血清进行 HBsAg、抗-HCV、抗-HIV 及抗-TP等4项标志物检测.结果 1380例患者HBsAg、抗-HCV、抗-TP、抗-HIV Ⅰ/Ⅱ阳性率分别为:7.10%、0.72%、0.43%、0%.结论 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各项病毒感染指标检测非常必要,可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也可减少或避免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作者:王海霞;王先民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阿司匹林抵抗心肌梗死1例

    阿司匹林早用于止痛抗炎治疗,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其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及脑出血.服用过程中出现心脑血管事件称为临床阿司匹林抵抗[1].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阿司匹林抵抗心肌梗死1例,予以报告.

    作者:杜明辉;赵森;张湘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我院2008年门急诊处方抗菌药物调查分析

    目的 通过调查2008年门急诊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促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化和规范化.方法 随机抽取2008年386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按使用频率进行排序,取前10位药物,分析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使用频率前10位的抗菌药物分别为乙酰吉他霉素颗粒剂、红霉素片、利福平胶囊、头孢拉定片、阿奇霉素片、头孢泊肟酯胶囊、头孢氨苄胶囊、罗红霉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氧氟沙星胶囊,以上药物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值)均<1.结论 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的药物利用合理.

    作者:李金成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罕见子宫平滑肌瘤的诊断和治疗

    子宫肌瘤是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上极少见到某些特殊类型的子宫肌瘤,这些肌瘤具有特殊的组织学形态或独特的生长方式,不同于普通平滑肌瘤,不易于诊断,但其共同的特点均属良性肿瘤.为了对子宫肌瘤有一较全面的了解,本文对此类罕见的特殊型肌瘤加以叙述,以期有助于临床诊疗,减少误诊、误治带来的不良后果.

    作者:王秀芹;李新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芪丹颗粒提取佳工艺的研究

    目的 确定芪丹颗粒提取的工艺条件.方法 以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浸泡时间、加水量、回流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浸泡1.5 h,加水8、6、6倍量,时间分别为2.0、1.5、1.5 h,可使药材中黄芪甲苷得率与浸膏得率高.结论 以芪丹颗粒提取工艺确定佳提取方案

    作者:欧阳春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病机制与防治

    术后慢性疼痛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临床问题,而用于治疗急性疼痛的常用方法对其疗效不佳甚或没有疗效,使我们对这一病症的发病机制和防治不得不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 本文着重探讨了术中神经损伤、慢性炎症等因素与术后慢性疼痛的关系,其内在的神经病理学机制,以及可能的防治方法.

    作者:王战军;江伟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简述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源流及意义

    中医学整体观念是由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为主构建而成的相对完整的学术体系.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理论构建,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王万春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复方一支蒿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复方一支蒿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126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2例除了常规综合治疗外加用复方一支蒿颗粒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治疗组总有效率 95.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未见与复方一支蒿颗粒有关的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一支蒿颗粒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黄雁萍;米热古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运用经方辩证治疗体会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根据国内有关资料示,发病率为0.47-28%[1].因该征发生的相关机尚未明了,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大多数学者目前通用的标准[2]为:①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出口机械性梗阻;②每天胃液引流量>800 ml,并持续10 d;③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④无引起胃瘫的基础性疾病如糖尿病等;⑤围手术期无应用影响平滑肌的药物如吗啡、阿托品等;⑥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由于该征持续时间较长,不仅可造成二次手术,甚则可危及生命,其治疗一直是个难题.在临床实践中,每遇到此证,常用仲师之方辩证分型治之,每每能获理想疗效.今不揣浅陋,结合近此年来所治病例中之典型者,谈谈治疗粗浅体会,意在抛砖引玉,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太平;孙艳丽;张丽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择期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因错过急诊再灌注治疗时机的STEMI患者一周后行择期PCI术,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25例)和对照组(23例),替罗非班组术前开始应用替罗非班,持续至术后36-48 h,对照组行常规PCI,观察两组冠脉复流、30 d再梗及死亡情况,并观察其出血并发症、安全性.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无慢血流及无复流(TIMI 0-2级)发生,TIMI 3级血流100%,对照组TIMI 0-2级血流发生率13.0%,TIMI 3级87.0%,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d替罗非班组无再梗死及死亡,对照组再梗死及死亡发生率为4.3%,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并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结论 盐酸替罗非班在STEMI患者择期PCI中应用可改善冠脉血流,减少术后再梗及死亡,不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袁文金;王祥贵;许祖芳;陈友佳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加替沙星三联治疗幽门螺杆菌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与泮托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不良反应,以探讨临床更佳的根除Hp方案.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甲磺酸加替沙星200 mg,2次/d,甲硝唑0.4 g,2次/d,泮托拉唑纳肠溶胶囊40 mg,1次/d;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1.0,2次/d,甲硝唑0.4,2次/d,泮托拉唑纳肠溶胶囊40 mg,1次/d;疗程为14 d.停药后4周复查胃镜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结果 治疗组Hp根除率87%;对照组Hp根除率9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加替沙星与泮托拉唑为基础的三联疗法能有效,安全的根除Hp,不良反应小.

    作者:王莉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及治疗

    目的 总结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6例炎性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全肠外营养、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抑素的应用.结果 26例患者全部保守治愈,平均15.2 d,无复发者.结论 采用非手术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效果满意,并发症少,安全.

    作者:刘稳;李华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角膜塑型镜矫正视力利弊及其对策

    目的 了解角膜塑型镜在视力矫正配带中的优势及不足,讨论其对策及推广价值.方法 对本院近10年采用的角膜塑型矫正近视1206例(2410眼)进行观察、总结、分析.结果 1206例(2410眼),大多取得较好效果1194(99%,2386眼),无效24眼(1.0%);总戴镜不适率为92.03%(2218眼),其中镜片松740眼(30.7%),因验光度或K值测定数偏低或e值低;镜片紧357眼(14.8%),因验光度或K值测定数偏高或e值高;视力上升不佳393眼(16.3%),因镜片松,上睑紧或取戴镜时不规范;镜片破损68片(2.8%),因未按正规操作程序戴片,取片及护理镜片;镜片污染161片(6.7%),为眼脂分泌旺盛所致;过敏性眼炎26眼(1.1%),主要发生在过敏性体质者.未见角膜混浊、溃疡、穿孔等并发症.结论 角膜塑型疗法治疗近视安全、简便、有效.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经合理纠正、预防,有较好推广价值.

    作者:刘金华;古丽娜;谢党恩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辩证治疗阴证喉痹3例分析

    喉痹为咽喉疼痛或声音嘶哑或咽喉梗死之证,外感内伤虚实寒热皆可使咽喉机窍不利,闭塞不通而为痛为肿为嘶哑,临床中属热属火者多常见,而属阴属寒者则很少见,在治疗中很易疏忽,故笔者结合临床,探讨对阴证喉痹的临症心得.

    作者:路亮 刊期: 2009年第16期

  • 血清VEGF检测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在白血病患者发病及缓解过程中的见后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32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作为治疗组,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技术(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中VEGF浓度.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5),化疗前血清VEGF水平较对照组和完全缓解组明显升高(P<0.05),而完全缓解组与对照组的血清VEGF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部分复发患者再次出现上述改变.结论 动态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血清VEGF 水平对观察病情和预后均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余沂滨 刊期: 2009年第16期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