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巴韦林注射液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皮疹疗效观察

樊小阳

关键词:利巴韦林注射液, 手足口病, 皮疹, 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皮疹消退的疗效。方法:将6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退热、补液、口服阿昔洛韦、加强手卫生护理等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取适量直接涂敷皮疹处,3~4次/日,连用3~5天;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皮疹,3~4次/日,连用3~5天。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93.45±5.46小时)短于对照组(105.32±5.76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4.35±1.34天)短于对照组(6.87±2.4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5.24±4.24小时)与对照组(15.88±5.45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外涂手足口病,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缩短,方法简单,显效快,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手足口病安全可靠的选择。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利巴韦林注射液外用治疗手足口病皮疹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皮疹消退的疗效。方法:将6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按普通型手足口病患儿给予退热、补液、口服阿昔洛韦、加强手卫生护理等对症治疗。治疗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取适量直接涂敷皮疹处,3~4次/日,连用3~5天;对照组给予炉甘石洗剂外涂皮疹,3~4次/日,连用3~5天。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皮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皮疹消退时间(93.45±5.46小时)短于对照组(105.32±5.76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4.35±1.34天)短于对照组(6.87±2.46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5.24±4.24小时)与对照组(15.88±5.45小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利巴韦林注射液外涂手足口病,患儿皮疹消退时间缩短,方法简单,显效快,无不良反应,是临床治疗手足口病安全可靠的选择。

    作者:樊小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探讨风湿及类风湿患者护理干预的疗效

    近年来,风湿及类风湿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上往往没有较好而系统的治疗方法,只能应用止痛及激素类药物,而这类药物治标不治本,而且有胃肠及肝肾功能损害,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后导致关节畸形、挛缩,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我科采用护理干预及物理治疗方法,通过调节患者的情绪,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等方法,疗效确切,无并发症。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肿胀减轻,畸形关节逐渐恢复正常,活动与自理能力恢复。

    作者:袁瑞凡;宋追;史丽英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消化内镜诊治中运用麻醉镇痛术的临床观察64例

    目的:前瞻性探讨在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中运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镇痛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在临床诊疗中筛选64例患者,同一患者短期检查与复查,分别选用常规检查与无痛之间对比,比较前后2次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呻吟、肢体动作以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麻醉镇痛组呻吟、肢体动作显著低于常规组;血压、心率波动不显著;血氧低于常规组。结论:麻醉镇痛术可有效缓解诊治所致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作者:梁秋;张友亮;力士大;陈开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化脓期手术切除扁桃腺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 PTA(扁桃体周围脓肿)患者于化脓期行扁桃腺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收治PTA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择期进行手术,试验组脓肿期进行手术。对比两组平均住院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发生率等。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平均住院及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出血发生率更低(P<0.01,P<0.05),效果十分显著。结论:脓肿期行扁桃体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缩减住院及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出血的发生概率。

    作者:卢宣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32例分析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对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32例患者中,被误诊为消化系统疾病多。结论:应加强对疾病的认识,以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康;梁靓;杨广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及其并发症的探究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营养不良的诱发因素以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收治老年患者89例,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观察组39例存在营养不良症状,对照组50例营养状况良好,回顾性分析两组的病历资料。结果:观察组贫血、低蛋白血症、感染性并发症以及非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老年患者存在营养不良症状时,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的几率相对较高,应加强对患者的饮食干预,纠正营养不良症状。

    作者:刘扬;陈新国;徐理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管外肺水(EVLW)对患者预后评估的观察

    目的:探讨回顾性观察分析Picco监测过程中,血管外肺水(EVLW)值对患者预后转归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观察分析进行Picco监测的56例患者。观察患者入ICU后监测6小时、12小时、24小时、48小时的EVLW值,并分析患者死亡率情况。结论:通过观察分析,在所监测病例中,血管外肺水指标以10ml/kg为分界,随着EVLW值的增长,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EVLW值的升高,且持续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判断患者的死亡率有一定意义。

    作者:余绍驰;韦虹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兰索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在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方面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兰索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142例,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71例患者实施奥美拉唑三联疗法为对照组,71例患者实施兰索拉唑三联疗法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Hp清除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Hp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索拉唑三联疗法与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均是治疗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法,其中兰索拉唑三联疗法的治疗效果更好,Hp清除更为彻底。

    作者:徐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效果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子宫切除,对照组经腹子宫切除。分别对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3个月阴道残端愈合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明显优于开腹子宫切除术。结论:与开腹子宫切除术比较,腹腔镜下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无新增并发症。

    作者:姜晓娜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恩替卡韦联合甘平治疗103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恩替卡韦联合天晴甘平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9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03例)和对照组(88例),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48周治疗,治疗组(103例)的ALT(谷丙转氨酶)、AST(谷草转氨酶)、TBIL(总胆红素)及Child-Pugh改良评分均低于对照组(88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联合天晴甘平对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乙肝基因组DNA的复制有遏制作用,且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小,具有较好临床价值。

    作者:张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锥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目的:探讨锥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经验及疗效。方法:分析锥孔引流术治疗的2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者痊愈出院,颅脑CT复查示脑组织复张良好,随访中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锥孔引流术治疗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确切,操作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作者:张利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食管反流误诊1例报告

    胃食管反流病在消化科属于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本文就1例小儿胃食管反流病误诊病例做一简单汇报,以期望对临床工作有所指导意义。

    作者:翟荣娜;宋素玲;张晓艳;杨晓霞;殷会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诊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联合应用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均使用磁共振3D-B-FFE和3D-TOF序列进行三叉神经脑池段脑干薄层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从多角度共同观察患侧三叉神经脑池段及近脑干段与周围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双盲对照。结果:58例患者中,56例发现责任血管,单独用3D-TOF 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83.33%;单独用3D-B-FFE序列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3.10%;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发现责任血管的阳性率96.55%,并与手术结果完全符合。结论:联合应用3D-B-FFE和3D-TOF序列能够清楚显示三叉神经脑池段与责任血管的空间关系,对于明确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梁日晶;杨志宏;常国梁;齐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麻醉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收治短小手术治疗的小儿患者7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结果:试验组患儿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应用于小儿短小手术麻醉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作者:王丽斯;瞿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粪便钙卫蛋白的影响

    目的:观察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疗效及粪便钙卫蛋白的影响。方法:将217例UC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08例,对照组109例),观察组应用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对照组应用奥沙拉嗪,然后观察两组疗效及测定两组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的水平。结果:在应用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治疗后,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水平明显下降。结论:益生菌联合奥沙拉嗪能够有效地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粪便钙卫蛋白。

    作者:黎可京;邱小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的影响

    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的影响。方法:收治肺癌围手术期呼吸困难患者10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实行常规的治疗护理和心理疏导,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试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在焦虑、呼吸困难以及患者的抑郁情况方面,经过治疗后试验组均要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消除病患的焦虑、悲观等不良情绪,使患者极配合医生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一定保障。

    作者:杜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慢病防治给社区中医服务带来机遇

    近年来,医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前进。疾病从传统的治疗,到现在的预防,经历了巨大变迁。随着慢病防治意识的开启,社区中医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又开始有了用武之地。目前中医治疗已经成为健康、预防的标准。本文主要探讨慢病防治为社区中医服务带来的机遇。

    作者:石晓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提篮桥社区2011-2013年妊娠风险因素分析

    目的:通过分析3年间妊娠风险因素变化,进一步做好围产期健康教育宣教,加强高危妊娠管理,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率。方法:根据《上海市孕产妇管理规范》要求,通过回顾性研究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册并随访跟踪至分娩的孕产妇的各项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年中妊娠风险因素排名前3位的均为BMI>24、高龄、瘢痕子宫,其后顺序有所变化。结论:加强围产期健康教育宣教,做好高危妊娠跟踪管理,保障母婴安全。

    作者:曹开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两种治疗方法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两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方法:收治外伤性前房积血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眼数46眼,乙组眼数61(两组都有双眼受伤的患者)。甲组使用的是止血促血吸收药物;乙组使用的是止血促血吸收药物+尿激酶。比较两组视力恢复情况(有效率)和积血吸收时间。结果:乙组的视力恢复有效率86.89%,甲组的视力恢复有效率71.73%;积血吸收时间乙组短于甲组。结论:止血促血吸收药物+尿激酶对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甚好。

    作者:杨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额面部带状疱疹40例临床分析

    额面部带状疱疹因病毒侵犯部位与程度不同而症状出现顺序差异多样。容易因医生的缺乏认识而误诊。回顾分析24例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利于提高认识。

    作者:沈亚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