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探讨

都艳军;李联营

关键词:抗生素, 用药反应, 不良反应
摘要:抗生素的品种与日俱增,了解其因剂量或者是否对症等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是使其发挥大效力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对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和过程后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反应进行的分析,探讨其合理使用的方法,以辅助在临床医学中对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医疗方案。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瓣多点加压缝合预防皮下积液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局部多点加压缝合对减少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收治乳腺癌患者60例,观察组28例采用多点加压缝合,辅以棉垫、胸带加压包扎;对照组32例采用单纯间断缝合,棉垫、胸带加压包扎。对比观察住院期间,胸壁、腋窝局部积液情况。结果:多点加压缝合的28例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10.71%;单纯切缘皮肤间断缝合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34.3%。经统计学表明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点加压缝合可以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

    作者:吴元肇;郑克思;陈聪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发生不同程度胎儿宫内缺氧孕妇152例,采用阴道分娩,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胎儿均未发生窒息。结论:胎儿宫内窘迫阴道分娩的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雷水平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68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1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n=72)和治疗组(n=68)。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生活指导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疗程12个月,疗程结束后2个月复查血脂、CRP及双侧颈动脉彩超,并将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与治疗前对比及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在降低血脂(TC、TG、HDL-C、LDL-C)、CRP及IMT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确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雪梅;任建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与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心血管疾病并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患者(排除同时合并糖尿病者)868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患者应用中等强度治疗(阿托伐他汀10~20mg/日),B组进行高强度治疗(阿托伐他汀40~80mg/日),观察两组新发糖尿病的情况。结果:高强度治疗新发糖尿病发病率1.8%,中等强度治疗新发糖尿病发病率1.2%。结论: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增加新发糖尿病的风险性。

    作者:张延华;靳静静;靳淑慧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乳腺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探讨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8例乳腺肿块声像图特征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结果: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90例,6例超声误诊为乳腺癌,1例超声误诊为良性肿块,1例超声漏诊。超声诊断符合率(90/98)91.8%,漏误诊率(8/98)8.2%。结论:高频二维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沈薇;符月美;虞素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病原感染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与病原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ITP患儿发病的诱因,应用ELISA法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幽门螺杆菌(Hp)、支原体,并分析与ITP的关系。结果:89例ITP患儿中,46.1%的患儿发病前1~3周有病毒感染,17.9%的患儿在发病前曾有预防接种史。其中 CMV 阳性10例(11.24%),EB 病毒阳性7例(7.86%),Hp 阳性12例(13.48%),MP 阳性2例(2.25%),总阳性率30.34%(27/89)。发病时血小板计数及治疗后血小板升至正常的时间在病原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经过随访,急性转为慢性 ITP 4例(4.49%),各病原阳性组总的转慢率7.40%,病原阴性组转慢率3.2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原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以HP感染所占比例较高,Hp感染组ITP患儿易迁延不愈转为慢性。

    作者:王晓格;胡姬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小儿疝气患者14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70例实施传统手术的患儿为对照组,70例实施小切口微创手术的患儿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指征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1.5±0.4)cm,手术时间(12.4±1.8)分钟,术中出血量(4.6±1.2) ml,术后住院时间(2.3±0.7)天,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5±0.7)cm,(19.8±2.3)分钟,(7.9±1.5)ml,(4.2±1.0)天;观察组患儿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明显低于对照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均是治疗小儿疝气的有效方法,但小切口微创手术创伤更小,更利于患儿术后的早期恢复,安全性较高。

    作者:刘扬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6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ICP)的孕妇孕期系统监测、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对新生儿预后的重要性。方法:随机抽取60例ICP病例,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对60例ICP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孕期确诊 ICP 后进行系统监测、治疗及适时终止妊娠者30例(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 Apgar 1分钟评分4~7分1例, Apgar 1分钟评分≤3分1例,无新生儿死亡;未进行系统孕期检查、监测及治疗的ICP30例(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 1分钟评分4~7分8例,Apgar 1分钟评分≤3分2例,无新生儿死亡。结论:孕期系统监测及定期检查能尽早发现ICP并进行干预治疗,适时终止妊娠对新生儿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成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品管圈活动在减少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减少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组织、运用PDCA循环,针对活动前动脉采血穿刺点发生血肿进行原因分析,制作改良实用的止血带,制定标准的操作流程并组织实施,比较实施前后的效果。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发生率从活动前的20%下降到活动后的6.67%,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动脉采血穿刺点血肿的发生,提高了工作质量,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和信赖,保证了医疗安全。

    作者:林振宁;刘辉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与CAT评分相关性研究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纳入稳定期中、重度COPD患者共50例,分别做BODE指数和CAT评分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BODE指数和 CAT 评分具有显著相关(r=0.684,P<0.01)。其中 CAT 评分与 FEV1%呈负相关(r=-0.745,P<0.01),与 MMRC呈正相关(r=0.543,P<0.01),与6MWD 呈负相关(r=-0.700,P<0.01),与 BMI 无相关性(P>0.05)。结论:BODE 指数和CAT评分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均可用于COPD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但CAT评分易受主观因素影响,BODE指数客观性较强,对远期预后评估意义较大。

    作者:孙杰;韩敏娟;曹鹏鹏;张旭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

    目的:通过社区健康教育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遵医率和依从性,从而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和致残率。方法:对52例高血压患者定期集中健康教育,发放宣传册,制定合理的生活秩序,问卷形式做答。结果:教育后的遵医率和高血压基础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社区健康教育在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丁培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

    目的:探讨老年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收治老年性心力衰竭患者39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均好转出院,无1例死亡。结论:老年性心力衰竭具有诱因复杂,临床表现不典型及病情重,变化快的特点,在护理时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有效促进老年性心力衰竭的恢复。

    作者:王方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加压绷带在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加压绷带在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中的作用。方法:收治接受PICC置管术的患者239例,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采用相同的穿刺方法,且固定由3名有经验的护士规范操作。对照组采用弹力绷带包扎法,试验组采用3M加压绷带包扎法。结果:对照组发生置管后出血5例,穿刺侧前臂肿胀12例;试验组均未发生出血及穿刺侧前臂肿胀。结论:加压绷带包扎法有效避免了PICC置管术后出血的发生。

    作者:郭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性酒精中毒不同处理方法效果比较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急性酒精中毒不同处理效果。方法:收治急性酒精中毒患者80例,将其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糖水、咖啡、喝浓茶以及维生素B解酒治疗,观察组注射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洛酮能够有效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有效、安全、可行的治疗特点。

    作者:何善益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收治贫血患者80例,按照贫血类型不同分为地中海贫血组和缺铁性贫血组,对两组的血液均采用 KX-2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分析,并对两组血液检验RDW、MCV、MCH以及MCHC等指标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地中海贫血组在MCHC指标检测结果上高于缺铁性贫血组,在RDW和MCV指标检测结果上低于缺铁性贫血组,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MCH水平的比较上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地中海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5%、66%、76%,缺铁性贫血组血液检测灵敏度、特异性以及符合率分别为96%、69%、78%。结论:血液检验在临床贫血鉴别诊断中能够为贫血类型的确定提供诊断依据,且诊断具有可靠性。

    作者:尚凤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数码电子阴道镜在社区医院妇科门诊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数码电子阴道镜在社区医院妇科门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患者5608例为对照组,14101例为观察组;观察组使用电子阴道镜检查,对照组则实施常规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测。比较两组患者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情况,并分析观察组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电子阴道镜图像特点。结果:观察组检出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比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检出宫颈癌的比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电子阴道镜检出4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中表现白色上皮17例(34.69%),白斑8例(16.33%),镶嵌样改变7例(14.29%),脑回样改变5例(10.20%),猪油样改变6例(12.24%),存在点状出血3例(6.12%),存在血管异常增生3例(6.12%);宫颈癌主要表现4例存在猪油状改变(50.00%),4例存在白色上皮及白斑改变(50.00%)。结论:社区医院使用数码电子阴道镜操作方便,可重复使用,具有无创无痛、避免交叉感染、缩小防癌筛查的人群范围等特点,有独特的优势。

    作者:殷美玲;徐晓武;莫淡荷;朱丽姬;朱晓敏;何汝娇;陈琼娜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的护理疗效。方法:收治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106例,术前进行相关护理,置管期间加强监护,置管后进一步综合护理。结果:一次性置管成功,无明显不适状况。置管后出现疼痛10例,局部红肿2例。拔出引流管后,穿刺部位皮下结节2例。所有患者胸腔积液均减少且缓解症状明显。结论:对结核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后进行相关护理,减少了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痛苦,是保证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取得良好效果的必要手段。

    作者:周咏群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与不良情绪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9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给予观察组患者单独、个性化的护理干预。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表现,分析并比较两组心绞痛和不良情绪发生率。结果:两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都明显低于护理前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后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绞痛发生率,并改善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田立东;李志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效果分析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分析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治肺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传统组接受单纯的传统西医方法治疗;中西医组在接受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接受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通过对比治疗效果,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特点。结果:通过对比,中西医组总有效率达到85%,而传统组总有效率4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优于传统组。结论:利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肺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可以减轻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作者:付亚杰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比较不同手术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分析

    目的:对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治疗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佳手术方式。方法:收治小体积前列腺增生患者4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其中有21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为对照组;27例行常规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TUIBN),为观察组。对两组手术后疗效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后的随访资料中,两组的 IPSS 和 Qmax进行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有明显的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患者在手术后无症状复发和任何并发症情况;对照组中有5例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加重,3例患者排尿困难的症状有所缓解,1例患者2次发生急性尿潴留并发症,后经过膀胱颈切开术后,排尿困难症状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相比,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加经尿道膀胱颈切开术疗效更好,更具有安全性,应该在小体积前列腺增生的治疗中作为首选术式。

    作者:张保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

主管:中国乡村医生

主办:吉林东北亚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