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翠兰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意义。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 AECOPD 患者28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第1天、4天、7天、10天、14天进行血常规检查,并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来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对血清PCT的检查,根据PCT检查结果确定是否使用抗生素。结果:观察组143例患者PCT阳性103例,阳性率72.0%,hs-CRP 阳性85例,阳性率59.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使用抗生素(8.1±1.9)天,患者住院时间(11.2±19)天,二重感染7例(4.9%);对照组使用抗生素(22.3±5.7)天,患者住院时间(22.2±7.8)天,二重感染34例(2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是判断是否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指标,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资锋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解剖锁定板治疗胫骨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近年来应用微创经皮解剖锁定板治疗胫骨骨折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同时期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远期功能疗效满意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相比,闭合复位微创经皮解剖锁定板治疗胫骨骨折时产生的创伤小,符合生物力学的内固定原理,而且还能够在大程度上保护骨折部位的血运功能,大幅减少了医源性软组织损伤,降低了伤口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功能恢复,是治疗胫骨骨折理想的方法。
作者:李晖;彭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都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的诊断与鉴别对疾病的治疗与预后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阐述了房室交界性心律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特点、诊断及预后,旨在加强对两种疾病的认识,以指导临床。
作者:董桂红 刊期: 2014年第17期
检验科发生感染的原因比较复杂,与众多因素有着关联,包括医院内管理人员的不重视,不能形成相对严格的规则制度,检验科的工作人员缺乏基础的预防感染知识以及医院内的硬件设施陈旧等。因此,管理人员要对检验科发生感染高度重视,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工作人员预防感染知识的宣导和宣教,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定期对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和消毒或者是更换,保证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环境,对于预防和控制医院检验科发生感染的概率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伟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总结高场3.0T磁共振平扫T1WI、T2WI序列,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及二维稳态进动快速采集成像(2DFIESTA)在鉴别诊断肝血管瘤(HH)和肝囊肿(HC)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3.0T核磁共振动态增强确诊的449例 HH 患者以及776例 HC 患者在高场3.0T 磁共振各平扫序列中的信号强度变化特征。结果:依据对各种不同MRI平扫序列分析,MRI平扫诊断肝血管瘤正确417个,错误32个;诊断肝囊肿正确738个,错误38个。结论:无需应用静脉增强扫描,可以通过磁共振平扫T1WI、T2WI序列结合DWI序列及2DFIESTA序列鉴别诊断绝大多数的HH和HC。
作者:王嗣华;赵国营;方昊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急诊ICU患者病情紧急、疾病多样,危重患者多、特殊人群多(如重度肝肾功能损害),故需平衡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的情况多;透析需调整剂量的情况多,药物使用复杂、疗程长的情况多,故用药方案更换多,药物种类多,以及非常规性使用多。急诊ICU感染患者的特点是基础疾病严重、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耐药菌多,故联合用药多;需侵入性诊疗措施,医院环境易发生交叉感染,重症感染多,故高级别、广谱抗生素使用多;感染类型多,故需考虑组织分布的情况多;静脉药物使用多。临床药师要针对以上情况去考虑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涂学君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肺心病伴顽固性心力衰患者172例,回顾性分析临床治疗。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分为两组分别加用培哚普利和酚妥拉明,探讨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总结治疗效果和治疗体会。结果:甲组显效9例(10.5%),总有效率55.8%;乙组显效8例(9.3%),总有效率57.0%。结论: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过程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可提高治疗效果,另外,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分析个体的伴发病情况,针对用药,可使疗效满意。
作者:祁向荣;陈必勤;张馨予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在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注射液,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1%(35/38),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内皮功能各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皮功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净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职业病体检护理中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职业病体检护理患者86例,对其临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并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在本次体检护理中,58例患者表示满意,26例患者表示一般,2例患者由于等待时间比较长而表示不满意,患者满意率97.67%。结论:在职业病体检护理中构建和谐、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可以提高患者满意度,有效避免纠纷的发生。
作者:吴光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在新生儿头颅疾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1年7月-2014年1月收治患有头颅疾病的新生儿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方法分成两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CT检查,研究组予彩色多普勒头颅超声检查,比较两者颅内疾病的阳性检出率和假阴性率。结果:研究组的颅内Ⅰ级出血及脉络丛囊肿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两组间其他疾病的检出率和假阴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但超声检查对颅脑病变的情况能进行全面反映,能及时反映颅脑病变的动态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且经济简便,值得临床推广研究。
作者:赵慧敏;刘庆功;刘彩丽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 C 联合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收治急性荨麻疹患者48例,给予西替利嗪片、地塞米松片、维生素C口服治疗。结果:治愈21例(44%),显效15例(31%),无效2例,无不良反应,起效时间1~8天,平均3.6天。结论:西替利嗪+地塞米松+维生素C治疗急性荨麻疹效果显著,值得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作者:方芳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骨折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2年10月收治股骨干骨折患儿26例,使用弹性髓内针进行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儿术后功能均达优,未发生感染、骨不连、弹性髓内针折断、骨骺损伤等并发症,1例患儿出现局部皮肤“激惹”现象,拔除髓内针后自愈。结论:弹性髓内针治疗儿童股骨骨折,固定充分、安全、易于操作和拔除、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忠;伍峰;代宗涛;曾浩;孟炼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通过检索国内1990-2013年以来的文献,对期间报道临床运用经筋结点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以往的文献中,经筋结点临床主要运用于中风偏瘫及痉挛性相关疾病,经筋结点对痉挛性疾病疗效确切。由于经筋结点目前在临床中应用只局限于中风偏瘫及某些痉挛性疾病,提示在今后的研究中,经筋结点的治疗范围是否可以拓展到偏瘫以外的痉挛性疾病及舒缓性疾病即“萎症”等其他疾病的治疗上,并探讨规范的多样化治疗方法。
作者:唐艺洪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胶体金快速检测法检测霍乱弧菌的可信度。方法:在霍乱疫情标本检测中,分别采用金标法和分离培养法两种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检测,并结合受试个体的临床反应,对终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金标法检测结果中有4份标本结果为假阳性。假阳性标本检出率占总标本的1.8%。结论:金标法和培养法对受感染人群的检测率非常可靠。
作者:刘敏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胆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1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治疗组采用胆宁片治疗,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宁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效果是显著的。
作者:马菊英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对比性研究全身麻醉应用瑞芬太尼与舒芬太尼的临床效果情况。方法: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骨科手术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在手术全身麻醉中给予舒芬太尼,对照组41例给予瑞芬太尼,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后30分钟、60分钟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3±0.21)分、(2.10±0.24)分、9.76%,对照组患者手术后30分钟、60分钟的疼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5±0.28)分、(5.09±0.32)分、17.07%。结论:在全身麻醉中应用舒芬太尼疗效较好。
作者:徐晶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屎肠球菌耐药性与红霉素、头孢噻肟用药频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3年1月3种革兰阳性球菌药敏性试验资料及抗生素使用量,计算耐药率和用药频度,对耐药率与2种抗生素用药频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红霉素的用药频度持续下降,头孢噻肟的用药频度持续上升。3种革兰阳性球菌对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呈持续增长趋势。3种革兰阳性球菌对红霉素的用药频度(DDD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对头孢噻肟耐药率与DDD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屎肠球菌对头孢噻肟耐药率分别为16.9%、8.8%、10.3%。红霉素治疗该类细菌引起的感染已经不具有临床意义。
作者:牛威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观察米索前列醇配合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用于人工流产术的镇痛效果。方法:自愿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200例,孕周6~10周,按照自愿使用何种手术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术前1小时舌下含服米索前列醇200μg,1小时后使用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行人工流产术;对照组则使用传统人工流产术。观察两组术中患者疼痛及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术中疼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孕人工流产术中应用米索前列醇配合一次性宫腔组织吸引管具有良好镇痛效果,创伤小、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又方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喜疗妥软膏治疗静脉留置针输液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将96例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致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例,试验组采用局部外涂喜疗妥软膏结合适当按摩患处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饱和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患处的传统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红和(或)肿消退时间长短、静脉炎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皮肤红和(或)肿消退时间12.0±4.8小时,治疗总有效率98.0%;对照组皮肤红和(或)肿消退时间24.0±4.2小时,治疗总有效率9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局部皮肤红和(或)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局部外涂喜疗妥软膏结合适当按摩患处治疗静脉留置针输液致静脉炎的方法具有治疗效果好、局部皮肤红和(或)肿消退时间消退快等优点,而且喜疗妥软膏取材方便,使用简单,易于观察,安全高效。
作者:黄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7期
目的:探讨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12年3月-2014年1月收治肺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本组80例肺癌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鳞癌52例(65.0%),腺癌6例(7.5%),小细胞癌22例(27.5%)。经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诊断肺癌77例,其中鳞癌51例,诊断符合率98.1%;腺癌5例,诊断符合率83.3%;小细胞癌21例,诊断符合率95.5%。结论: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对诊断肺癌有极高的诊断价值,费用低,患者易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展秀梅 刊期: 2014年第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