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凯
目的:对腹股沟疝气的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效果进行探讨。方法: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腹股沟疝气患者12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使用传统疝修补术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复发率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气,不仅手术操作简单,恢复快,患者承受的痛苦小,而且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作者:王红卫 刊期: 2014年第22期
降低非计划再手术的发生率,就要从根本上加大对非计划再手术的监管力度。本文主要分析了非计划再手术的主要原因,从质量管理工具PDCA循环模型在非计划再手术监管中的应用做出探讨。
作者:杨培鲜;于剑波;陈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迫切需要相关领域的新发展,尤其是作为当今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输血领域,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和漏洞,这就需要广大医学工作者开拓新思路,逐渐加强血站与医院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输血服务质量,造福当今医疗事业。
作者:陆建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总结19例肺结核肺叶切除后临床护理效果,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充分准备,做好有效沟通,全麻后的护理,呼吸道管理,引流液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本组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出现轻度皮下气肿3例,早期肺扩张不全2例,经协助患者有效咳嗽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后,肺扩张良好。19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作者:王素春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本病主要是针对心衰和心律失常进行治疗,根据情况选用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女性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过程,为更好地治疗该疾病提供依据。
作者:张彪;郑亚西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在检测妊娠期女性沙眼衣原体(Chlamydiae trachomatis,Ct)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Genebank公布的Cpn基因序列设计6条 LAMP 引物(2条内引物,2条外引物,2条环引物),优化并建立 LAMP 检测体系。收治 Ct 感染患者80例,进行LAMP法检测Ct DNA,同时用ELISA检测Ct特异性脂多糖抗原。结果:80例患者中,ELISA检测出阳性46例(57.5%),而LAMP检测出阳性56例(7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0例患者中有51例服用过大环内酯类抗生素,ELISA 检测出阳性26例(50.9%),而 LAMP 检测出39例(76.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MP检测泌尿生殖道Ct感染方法简便、快捷,尤其是对服用过抗生素的患儿也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作者:刘玮;刘良专;王华丽;何璐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社区构建和实施糖尿病防治模式,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在社区构建糖尿病监控和健康教育系统,并在社区选取1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控制不佳80例,控制良好80例,对其进行护理干预和随访。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治疗达标率。结果:干预后两组糖尿病知识了解程度及自我管理能力,均有显著增强,且两组治疗达标率均有明显提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构建社区糖尿病防治模式中加入糖尿病监控和健康教育系统,能有效规范社区糖尿病模式,提高防治水平,加强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改善治疗达标率,从而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钱文彬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研究分析替米沙坦治疗不同类型高血压的不同用药方案及其治疗效果,为其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根据患者在院接受治疗的不同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00例。对照组于上午8时行替米沙坦治疗,治疗组于晚8时行替米沙坦治疗,用药剂量均80 mg/次,1次/日,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24小时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情况及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均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较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替米沙坦治疗,于晚8时用药效果更佳,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压类型,促进昼夜节律的恢复。
作者:王束秀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2013年收治缺血性心肌病老年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所有患者均先采用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曲美他嗪治疗。结果:两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显效22例,有效18例,无效6例,有效率86.96%。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6例,无效11例,有效率76.09%。结论:在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曲美他嗪以进一步改善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的效果较为显著,对患者病情的改善疗效肯定。
作者:谢德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采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方法:2005-2010年收治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100例,全部采用中医分型与辨证治疗。结果:痊愈8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痊愈率85%。结论:中医辨证施治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效果良好,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李立华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健康宣教工作对精神科患者入院治疗康复出院后返院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入院并于当年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接受系统健康宣教工作的患者79例,作为健康宣教干预组,进行连续3年随访记录其复发返院情况;另外选择2006年入院并于当年康复出院、住院期间未接受过系统健康宣教工作的患者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与干预组经3年随访复发返院情况。结果:经3年随访,干预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7.59%、24.05%、43.04%;对照组第1~3年的返院率分别为28.74%、48.28%、66.67%。干预组与对照组对应随访年限内返院率比较的χ2检验结果分别为12.28、10.46、9.30(P<0.05)。结论:健康宣教干预组3年随访期间返院率明显低于未接受过系统健康宣教的对照组,提示健康宣教工作有助于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康复和降低出院患者的返院率。
作者:贾建清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以及过敏问题,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2011-2013年收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ADR报告240例,对此进行分析。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2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累及多种皮肤与附件损害,不良反应涉及药品多的为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药品的不良反应累及9个系统,变态反应在不良反应中比例高。240例头孢类用药人群中,有120例患者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阳性率10.20%,男56例,女64例。结论:临床运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的力度,降低ADR发生率。
作者:孙伟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方法:2013年5月-2014年5月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结果:试验组SAS分值以及SDS分值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优良率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以及健康教育,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认知,值得普及和应用。
作者:孙茂菊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比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老年偏头痛性眩晕(MV)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3月收治MV 患者78例,随机分为3组,养血清脑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4 g,3次/日。氟桂利嗪组给予氟桂利嗪5~10 mg,1次/晚。倍他司汀组给予倍他司汀4~8 mg/次,2~4次/日。治疗12周,观察头痛、眩晕指标的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3组眩晕指标均显著改善。养血清脑颗粒对MV患者头痛指标的影响优于倍他司汀,对头痛时间、程度的影响优于氟桂利嗪,对眩晕频率的影响与氟桂利嗪相当,对眩晕时间的影响与倍他司汀、氟桂利嗪相当,对眩晕强度的作用优于氟桂利嗪。治疗后,3组间眩晕残障量表(DHI)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养血清脑颗粒对DHI分项情绪评分的改善作用优于倍他司汀和氟桂利嗪。养血清脑组不良反应轻,耐受性良好。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MV安全、有效。
作者:周华祥;陈春富;许亮;王维;王国卿;曹玉玲;阎志慧 刊期: 2014年第22期
医改给老百姓带来了福利,但是基层医疗机构承载的医疗任务重大,基层医院缺设备、缺人才的现状还很严重,不平等的医疗现象在基层显现出来,这都是改革前进中的问题。基层医改应该从基层老百姓的想法入手,老百姓所想、所需的就是我们要改的,使基层医疗改革取信于民,重视基层医改与基层医疗并重。
作者:王登强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对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和急诊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的差异和相关性。方法:2013年1月1日-2013年11月1日收治行动脉血气分析和急诊血常规检查患者115例,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所得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值。结果:动脉血气分析中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急诊血常规检查,二者的成对差分(9.26±17.21),t=5.77,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红细胞压积值明显高于急诊血常规检查的水平,二者的成对差分(2.27±4.89),t=5.01,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脉血气分析、急诊血常规检查中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系数 r=0.78,P=0.00,呈明显正相关,红细胞压积的相关系数r=0.77,P=0.00,呈明显正相关。结论:在临床实践中,要考虑到上述情况,合理分析上述结果,在紧急情况下血气分析中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可以作为参考,但要得到更准确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水平,仍需要进一步行血常规检查。
作者:苏淑红;刘志强;李石林;张芙成;高鹏;赵利培;王志方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输血检验中凝聚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集正常受检者350例,通过凝聚胺技术给予试验,并检测74份疑难血液标本。结果:正常受检者10秒内非特异性凝聚消失人数182例(52.00%),在20秒内消失人数168例(48.00%);在3分钟内所有正常受检者非特异性凝聚全部消失。但3分钟后全部受检者的特异性凝聚均未消失。利用凝聚胺技术检测出有抗体且反复输血血液标本、配血不合格以及正常献血和输血反应者的标本74份。通过凝聚胺技术测定青霉素抗体标本,肉眼即可识别2+凝聚。结论:凝聚胺技术具有操作简单、便利、高效以及灵敏度高等优势,可有效防止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石俊平;陈艳萍;王训霞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索简单易行且安全有效的后腹腔镜下肾脏低温保护技术。方法:选取20例后腹腔镜肾脏低温保护下部分手术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在后腹腔镜肾脏低温保护下行保留肾单位手术;对照组行常规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比较两组直肠温度和肾脏温度变化以及肾功能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继发出血、感染及漏尿。研究组冷缺血时间(45.2±5.8)分钟,平均低肾脏温度(15.72±2.93)℃。研究组术前ECT示患肾肾小球滤过率(GFR)(33.57±1.07) mL/min,术后1个月患肾GFR(24.91±5.50)mL/min。对照组术前ECT示患肾GFR(35.65±0.45)mL/min,术后1个月患肾GFR(15.50±5.90)mL/min。患者术后随访1~1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无转移。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脏低温保护技术简单易行、效果确切。
作者:孙大军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与分析降压药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的使用及治疗情况,为确立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方法: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老年高血压患者8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不同类型降压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卡托普利组舒张压及收缩压稳定情况更为显著,控制率分别为95.3%与94.6%。结论:临床上,可选择降压药物配合日常饮食、生活调节来稳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状态。
作者:孙翠侠 刊期: 2014年第22期
目的:探讨云南省普洱市中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旨在为普洱市的口腔健康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机抽取普洱市的2个县,再从2个县中各随机抽取2个街道,并在4个街道设置4个点,对中老年人口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安排调查对象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口腔检查结果进行记录统计。结果:男性患者出现楔形缺损、牙周病、牙石以及牙列缺失等口腔疾病的发病率明显比女性高,仅牙列缺损中男女无明显差异,其余几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龋、楔形缺损、牙石、牙周病、固定义齿、可摘局部中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54岁以及55~64岁,而牙列缺失、半/全口义齿则主要集中在年龄≥65岁;除牙周病发病率各组间不存在明显差异,其余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洱市的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情况并不理想,应当积极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口腔健康治疗和预防工作。
作者:赵厚玺;王艳兰;杨发 刊期: 2014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