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东
目的:对比观察多索茶碱与氨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6月-2014年7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多索茶碱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多索茶碱300 mg/d,1次/d。氨茶碱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氨茶碱250 mg/d,1次/d,连续服用7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恶心、呕吐为多索茶碱与氨茶碱常见的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总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多索茶碱组比较,氨茶碱组总有效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氨茶碱比较,多索茶碱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更好,不良反应更低。
作者:温仲乐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例盐酸克林霉素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要争分夺秒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患者,配合其他医护人员进行抗过敏、升压、吸氧、保暖等措施,密切观测生命体征,同时做好观察记录。
作者:孙叶芸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治肾结石患者50例,在超声引导下采取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分析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50例患者手术均实施成功,成功率100%;结石清除率92%,4例残余结石行二期手术取净。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结石的临床疗效经研究得到明确肯定,值得在肾结石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
作者:李秀奇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对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的影响,积累有益经验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治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80例,随机纳为静脉用药组和口服用药组,每组90例。口服组予以口服药物治疗,静脉组予以药物静注或静滴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药物见效、症状缓解时间方面,静脉用药组明显快于口服药物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在遗留咳嗽、咳痰方面,静脉用药组要高于口服用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疾病转归方面,静脉用药组与口服用药组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静脉用药与口服用药两种用药方式都可有效缓解症状,静脉用药显效速度相对更快。然而终疗效与临床给药途径无明显关联,静脉用药不改变上呼吸道感染的病程,临床治疗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采取用药方式。
作者:孙忠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亚急性甲状腺炎患者70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观察组根据超声检查结果调整用药剂量并判定停药时间,对照组根据血沉下降和C反应蛋白下降情况调整剂量和停药时间,并比较两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临床治愈率均为100%,但是观察组治疗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复发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疗效显著,但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超声检查作为停药指征,尽管可增加治疗时间,但可降低复发。
作者:蔡迎茹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究奥美拉唑的临床药理作用,比较进口与国产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消化道溃疡患者88例,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予以进口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则采用国产奥美拉唑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医疗负担高于观察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奥美拉唑的治疗成本低于进口奥美拉唑,而进口与国产奥美拉唑的临床疗效相当,国产奥美拉唑值得推广。
作者:刘素霞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儿童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以及对儿童糖尿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要点。方法:收治儿童糖尿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析患儿的临床疾病特征、首发症状、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给予一定的护理对策,包括计划饮食、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运动疗法护理、自我监测和随访。比较护理后两组的缓解出院率、患者家属满意度、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缓解出院率、患者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有效的护理对策在儿童糖尿病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赵太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中危肺栓塞患者18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同期18例中危肺栓塞患者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联合口服华法林治疗,对照组仅接受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心率、PO2、PCO2等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治疗后两组呼吸频率、心率、PO2、PCO2均得到了显著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凝治疗中危肺栓塞临床疗效明确,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作者:李亚强;陈如华;鲁珊;刘侃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研究和分析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70例,男32例,女38例,年龄55~87岁,平均73.5岁。术前均行常规各项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结果:术后2周和1年的随访,患者疼痛感消失,无并发症,且伤椎恢复至原有高度,疗效满意。结论: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疗效显著,而且能够显著缓解患者疼痛,使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因而值得推广。
作者:徐峰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概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流行现状、危害性、危险因素以及可控性,探索糖尿病治疗教育(Therapeuic Education)在DR防治中的意义和社会经济学价值。方法:通过文献检索,阐述DR的病理基础、危险因素以及三级预防。结果:DR 是一个长期的病理过程,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糖尿病盲是不可逆的,然而又是可避免的。结论:糖尿病治疗教育可以降低DR的患病率和致盲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节约医疗资源。
作者:蒋惠芳;宋徽江;金美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收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感染、脱水、营养脑细胞、降颅压等基础疗法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治疗,7 d 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则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神经功能有所改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以观察组的降低程度尤为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能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代谢,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作者:张林杰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1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氨茶碱解痉平喘、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丙酸倍氯米松250μg,1吸,2次/d。观察组在给予氨茶碱解痉平喘、头孢哌酮/舒巴坦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沙美特罗/氟替卡松50/250μg,1吸,2次/d。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pH 值、PaO2、PaCO2均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观察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6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治疗支气管哮喘症状缓解快,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罗先平;屈小江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与芬太尼在腹腔镜胆囊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腔镜胆囊手术患者52例,随机均分为瑞芬太尼组与芬太尼组,分别采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瑞芬太尼组的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较芬太尼组平稳,芬太尼组气腹2 min与插管5 min时临床指标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自主呼吸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除导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进行比较,瑞芬太尼组均优于芬太尼组(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手术时采用瑞芬太尼与芬太尼麻醉均有效,但前者血液动力学稳定性较后者平稳,术后恢复也优于后者,应作为首选麻醉方案。
作者:张红 刊期: 2014年第33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各个地区的大小医院都设立体检中心,方便群众前来体检,使其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健康档案也相应的得到了医院、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加强对健康档案的管理,及时解决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保障群众的利益。
作者:刘洪君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究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2011-2013年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采取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与治疗组的30 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6.0%和9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治疗15 d 和30 d 后,两组患者 NIHSS 评分明显降低,其中30 d 后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低(t=22.8, 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协同作用,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其中依达拉奉联合阿托伐他汀效果更为显著,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
作者:孔凡明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对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作用。方法:2011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干预组44例,对照组38例,对对照组出院后进行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对干预组则是在上述护理基础上对其实施为期1年的院外延续护理,进行两组护理对哮喘病患者急性发作的作用分析。结果:经过不同护理方式的实施,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在哮喘控制以及健康知识得分方面均有大幅的提升(P<0.05),并且在实施延续护理后,干预组1年内住院次数相比于对照组有明显的下降(P<0.05),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结论:延续护理能有效减少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次数,具有很高效的护理效果,应推广运用。
作者:杨冬英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分析透析低血压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2012年血透病例96例及2013年血透病例120例,每周透析2~3次,共行血透19200次,低通量透析和高通量透析交替使用。对比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结果:2012年血透病例96例低血压发生率16%,2013年血透病例120例低血压发生率7%。结论:透析低血压是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避免透析低血压关键是预防。
作者:杨静;刘国锋;程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总结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救治和护理经验,提高临床救治率和护理质量。方法:2011年2月-2014年3月救治剖宫产术中大出血患者18例,配合医生紧急抢救,仔细观察患者出血量,认真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协助查明出血原因、控制出血,采取宫腔球囊止血,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加强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8例剖宫产大出血患者,由于抢救措施得当,护理得当,有1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行全子宫切除术,全部患者均成功救治,救治成功率100.0%。结论:宫产术中大出血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静文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讨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心肌梗死患者5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扩血管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总疗效93.10%(27/29),对照组临床总疗效65.52%(19/29),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5,P<0.05)。结论:扩血管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雷艳 刊期: 2014年第33期
目的:探究与分析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内科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护理,试验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心理疏导干预方法。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经过不同护理方式下的生活质量满意度情况。结果:对照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总有效率66.67%,试验组经过护理后对生活质量满意度总有效率96.67%,试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干预可显著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同时提升患者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作者:张秀芹;刘玲 刊期: 2014年第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