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产褥期乳腺炎的临床护理

欧晓红

关键词:产褥期乳腺炎, 常规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产褥期乳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护理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痊愈率为63.16%,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21.05%,护理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中外医疗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析语言唤醒对全身麻醉苏醒期患者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5月60例在该院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腹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麻醉准备、麻醉诱导维持及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麻醉语言唤醒.比较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躁动发生的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在自主呼吸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在呼之眨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及拔管时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30%(9/30),对照组发生躁动的患者为50%(15/30).观察组患者的躁动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唤醒能够缩短全身麻醉苏醒患者的苏醒时间,减少其躁动的发生次数,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王跃斌;孙广运;何常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产褥期乳腺炎的临床护理

    目的 探讨产褥期乳腺炎的临床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 将该院在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76例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护理组患者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结果 经过护理后,护理组患者的痊愈率为63.16%,对照组患者的痊愈率为21.05%,护理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褥期乳腺炎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欧晓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医辨证治疗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分析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的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选取82例进行分组研究,分别为41例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与41例对照组(采取西药治疗),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结论 给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作者:朱一文;招仕富;江启华;苏晓雯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免疫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文献综述

    目的 评价口服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Oral Rotaviru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ORV)的免疫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将有关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的保护效果及安全性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文献,有5项疫苗保护率研究,4项为疫苗接种对临床表现的研究,4项安全性研究.大多数研究疫苗保护率都在74%以上,高达86.4%;定性检测结果Ⅰ、Ⅱ、Ⅲ、Ⅳ、LLR型抗体阳转率分别为75.00%、66.67%、63.16%、75.86%、76.47%.定量检测各型抗体4倍增长率分别为60.38%、50.94%、45.28%、52.83%、47.17%.归纳各研究者的报导,轮状病毒口服疫苗的副反应有体温反应和消化道反应两类,无严重不良反应和死亡报告.结论 接种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减少重症病例及缩短病程;接种后反应轻微多为一过性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海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胃肠外科早期再手术50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胃肠外科早期再手术的原因及临床死亡率,为临床预防早期再手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该院胃肠外科早期再手术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再手术原因主要有: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吻合口狭窄、急性腹膜炎、误伤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再穿孔、腹腔脓肿等,该组患者术后死亡共5例(19.23%);治愈21例(80.77%).主要死亡原因在于患者再手术后感染及过多失血引起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ODS).结论 胃肠外科手术早期再手术与前次手术密切相关,首次手术处理失误常会导致再手术.此外,手术术后并发症以及判断失误等原因均会导致再手术,因此,有效降低再手术的发生率以及再手术的死亡率的关键在于首次手术时的合理选择术式、术中严格规范操作,同时广大医务工作者应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端正手术态度.

    作者:王凤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瑞芬太尼在硬膜外麻醉下用于腹部手术66例分析

    目的 探讨分析瑞芬太尼在硬膜外麻醉下用于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需行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以2%利多卡因进行局麻,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用微量泵持续输注瑞芬太尼,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相应指标变化、麻醉效果及镇定深度.结果 观察组腹肌松弛和麻醉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T3时间段心率、血压较T2显著上升(P<0.01),而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较T2无明显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镇静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芬太尼在硬膜外麻醉下用于腹部手术,麻醉效果较好,能保持术中的清醒,且能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心率、血压平稳.

    作者:李爱民;郭利华;安美叶;张庆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高血压合并房颤80例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要点.方法 选择该院2011-2013年收治的高血压并房颤患者8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培哚普利,另以同期仅接受常规治疗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房颤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有效率分别为85.0%和61.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培哚普利治疗高血压并房颤效果显著,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作者:李云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训练指导

    目的 探讨总结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 对2010-2012年48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病人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训练指导.结果 术后1年进行回访,置换关节功能满意度为85%~90%,疼痛满意度为95%.结论 正确的康复指导是重建髋关节功能的重要保证.

    作者:韩兴兵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低血压变化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时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选择50例血液透析低血压者(低血压组),与50例无低血压患者(对照组)进行相关因素比较,并对低血压组的治疗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共进行血液透析4082例次,发生低血压441例次发生率为10.8%,低血压组与对照组对比,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率、超滤量(FUV)及超滤率(FUR)较高(P>0.05);而血钠、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较低(P<0.05).结论 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其主要原因为体液超滤过多过快、营养不良,心功能不全等,一旦出现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立即处理低血压,防止严重并发症发生以提高透析效果,提高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张莉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联合呼气末正压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46例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联合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46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者经过及时采用双水平正压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治疗.在该模式下使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策略,分别比较观察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模式、BiPAP模式治疗后2h、BiPAP模式治疗后24h的血氧饱和度(SP02)、酸碱度值(pH)、动脉氧分压(PaQ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Q2).结果 机械通气由SIMV模式调整为BiPAP模式后,46例患者的血气分析SpQ2和PaQ2明显改善(P<0.05),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BiPAP联合PEEP支持通气是治疗神经源性肺水肿快速和有效的方法.

    作者:佟贵锋;王新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静脉留置针与静脉输液针在院前急救中应用比较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与静脉输液针技术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院前急救中使用静脉留置针和静脉输液针的患者各20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两组穿刺成功率、针刺伤的发生率、针头脱出、渗漏等情况.结果 两组穿刺成功率(P=0.759 7,P>0.05)、针刺伤的发生率(P=0.652 6,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针头脱出(P=0.001 2,P<o.05)、渗漏(P=0.032 3,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院前急救中使用静脉留置针能减少针头的脱出和渗漏,有效保证静脉通路的畅通和急救药物的应用,比使用静脉输液针有显著的优越性,静脉留置针技术可以在院前急救中广泛应用.

    作者:李红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舌癌同步放化疗疗效及并发症

    目的 探讨舌癌的同步放化疗治疗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 选取该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收治的40例舌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4例,女16例,患者年龄为26~83岁,平均年龄为51岁,根据患者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22例实施单纯的手术治疗,观察组18例实施手术治疗.术后34周进行放化疗同步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两组患者病历进行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及2年内不定期随访,记录患者并发症以及统计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患者2年生存率为:对照组2年内生存率为72.72%,观察组2年内生存率为83.3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轻度并发症3例(16.67%).经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结论 实施放化疗同步治疗舌癌可以提高患者2年内生存率,虽然出现并发症,但经过治疗患者症状均得到缓解.

    作者:张耀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中医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观察

    目的 探讨研究中医药物疗法在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上的效果.方法 选用2006年2月-2013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分两组进行观察分析,40例接受中药治疗,40例接受西医治疗.结果 中药组排卵率为91.6%,西药组排卵率为60.3%.西药组尿液测试5例为阳性,妊娠率为12.5%,中药组尿液测试13例为阳性,妊娠率为37.14%.结论 在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治疗效果上,中医药物治疗效果优于西药治疗.

    作者:孙志华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200例妇产科术后行输卵管结扎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 通过实验评价妇产科术后行输卵管结扎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以及不同切口选择对手术的影响.方法 200例妇科术后患者分成两组,均行输卵管结扎术,对照组行全统直切口,实验组行高位旁正中横切口.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基本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均较少,而且该组患者的刀口积血,切口感染,膀胱损伤,肠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较低.结论 妇产科术后行输卵管结扎术时选择高位旁正中切口更有助于手术的成功进行,减少病人痛苦及并发症的产生,临床上应推荐使用.

    作者:杨伟梅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控制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目的 探讨临床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方法 笔者通过在CNKI上检索相关信息、查阅国内外新文献、对全国血液学检验项目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反馈信息、近3年通过ISO15189认可实验室的不符合项分布情况、2009年对福建市大中型医院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与统计,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的要求进行分析.结果 血液学检验质量控制的现状有了较大改善,但仍尚存不足,具体问题详见下文.结论 加强血液学检验过程的质量控制是实现质量控制目标的重要前提,避免因检验人员的个人因素或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配套仪器、校准品、质控品等配套实施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的质量.

    作者:傅吉春;邱付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探讨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价值与意义

    目的 对临床输血中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探讨,确保临床输血有效安全.方法 选取在该院接受输血患者1 200例,在输血前展开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根据筛查、鉴定结果对血制品进行选取并展开输血.结果 有5例输血者检出有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0.42%,其中4例(0.33%)为特异性抗体,1例(0.08%)为非特异性抗体,在4例特异性抗体中,抗-D、抗-M、抗-E、抗-C各有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输血反应发生.结论 在临床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于临床输血有较高临床价值与意义,可促使诸多输血反应发生率有效降低,为临床治疗中安全用血提供保障.

    作者:刘新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血液净化抢救各类中毒患儿的护理探讨

    目的 分析血液净化对急性中毒救治及护理情况,有利于更好指导血液透析护理工作的开展.方法 分析该院血液净化中心自1994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急性中毒86例患儿临床资料,结合患儿治疗经过和结果论述护理经验和体会.结果 86例患儿男47例,女39例,平均6.2岁.前3位中毒原因分别是毒鼠强(15例)、卡马西平(15例)、百草枯(12例).患儿均在内科治疗同时接受血液灌流治疗(1~10次),大部分病例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 血液灌流可以有效治疗儿童急性中毒,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内科治疗护理及心理护理可以有效辅助血液净化治疗,使治疗效果及预后更佳理想.

    作者:张克玲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观察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在该院门诊接收和住院治疗的哮喘患儿1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与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斯奇康肌注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夏季头伏、二伏、三伏的第1天进行咳喘三伏贴穴位敷贴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前后效果进行观察和对比.结果 两组患儿在治疗前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比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之间的血IL-4、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咳喘三伏贴防治小儿哮喘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使Th1/Th2的平衡得到调节,使血清体液免疫水平得到调节和上升,使抵抗力得到加强,降低哮喘患儿外感和哮喘的发作次数,同时也使哮喘发作的程度降低,对哮喘的发生进行控制.

    作者:陈汶钰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诊断与临床表现分析

    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对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确诊率,避免延误治疗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探讨和分析小儿不完全川崎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方法 将2010年1月-2013年1月来该院就诊的35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科研对象,其中不完全川崎病86例和典型川崎病患儿264例,对比和分析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的不同点.结果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明显低于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典型川崎病患儿累及冠状动脉的几率显著低于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冠状动脉受累的几率显著升高,要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卢俞任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小儿腹腔镜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压的影响和护理措施

    目的 探讨分析气腹压腹腔镜术中,二氧化碳气腹压力对小儿生命体征的影响,并寻求有效护理措施,增加手术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2012年7月-2013年1月期间小儿腹腔镜手术患者60例,按照气腹压的高低将其分成A(高压)、B(中压)、C(低压)3组,3种患儿气腹压分别为8 mmHg(0.1333kPa=1 mmHg)、6 mmHg、4 mmHg.观察各组患儿在不同时间段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以及血气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气腹压越高的患儿,对其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影响越明显.结论 为保证顺利完成小儿腹腔镜手术,减少对其生命体征的影响,应采用低CO2气腹压.

    作者:肖亮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外医疗杂志

中外医疗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 二十一世纪联合创新医药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