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吕洋

关键词:手术室, 感染, 监控
摘要: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有效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室布局应合理,加强无菌操作,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与管理。医务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手术安全。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手术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系统和管理对策,防止手术感染的发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相关文献
  • 水针刀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8例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分析用水针刀与手法整复相结合的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标准的9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用水针刀与牵引治疗,观察组48例用水针刀与手法整复相结合治疗,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结论水针刀结合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解除局部痉挛,加快炎症代谢产物和水肿的吸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

    作者:李志忠;李志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晚期胃癌化疗中应用伊利替康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伊立替康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晚期胃癌患者中的1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伊立替康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18例患者化疗有效率为50.0%,效果较为明显,但不良反应发生率稍高。结论伊立替康作为化疗药物应用于晚期胃癌化疗,效果良好,在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上临床表现较为卓著,虽然临床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其仍可广泛应用于临床,作为晚期胃癌化疗药物。

    作者:傅文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手术室的感染监控

    为了加强手术室感染的预防控制与管理,保证医疗安全,有效降低手术室医院感染发生率。手术室布局应合理,加强无菌操作,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指导与管理。医务人员严格执行规章制度,使手术室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手术安全。加强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提高医疗护理安全,是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因此,手术室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管理系统和管理对策,防止手术感染的发生。

    作者:吕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艾滋病合并机会性感染66例临床观察

    目的对已经感染艾滋病的患者合并机会性感染后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情况进行总结。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至2012年确诊为艾滋病的6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合并机会性感染的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机会性感染发生时CD4+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时间、起病时的严重程度、起病时的缓急等,进行观察、分析,并按照国家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对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按照下列指标进行分析:CD4+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影像学监测、临床表现、病毒载量。自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入院接受治疗开始,一直到出院后4年均实施随访。结果66例合并机会性感染患者经检查确认均为重症感染,51例患者呈现出多种混合感染症状,其中45例(68.2%)患者为2个以上部位感染,35例(53%)患者为2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15例(22.7%)患者为3种以上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按照患者临床症状表现,终确诊为结核的患者有24例(36.4%),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20例(30.3%),败血症患者14例(21.2%),此外,还有感染隐球菌的患者10例(15.2%),感染弓虫的患者3例(4.5%),感染带状疱疹病毒的患者5例(7.6%),感染念珠菌的患者11例(16.7%),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患者5例(7.6%),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例(12.1%),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3例(4.5%)。经治疗,51例患者情况得到好转,有效率达到77.3%,15患者(22.7%)经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当CD4+中的T淋巴细胞数量低于350/mm3时,艾滋病患者受到感染的可能性明显增加,而且随着T淋巴细胞数量的下降,感染机会呈现上升势头。结核在机会性感染中较为常见,卡氏肺囊虫肺炎次之;合并结核后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疗,因隐球菌导致患者病死的可能性高。对患者尽早实施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李华珍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长期肌肉注射的观察分析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措施

    肌肉注射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中,因为人体肌肉组织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液注入肌肉组织后,可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循环,作用全身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主要适用于不能或不能做静脉注射,要求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时,以及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时,临床中常选择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肌及上臂三角肌进行肌肉注射,尤其以臀大肌为首选。由于肌肉注射属于有创操作,在临床实践中常引起一些并发症:

    作者:杨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致剧烈头痛的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治疗高血压患者的效果以及致剧烈头痛的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此次收治的40例高血压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为服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而导致发生头痛等不良反应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结果在对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经过治疗之后,两组患者的头痛等不良反应明显减轻或消失,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上,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施慧达)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

    作者:普春会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乳腺管状小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研究

    目的对乳腺管状小叶癌(TLC)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研究其免疫表型的特点。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根据病理学形态特点重新复习切片,从194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中选择的16例乳腺管状小叶癌(TLC)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TLC中各指标的表达:CK8;E-eadherin;孕激素受体(PR);CK34βE12;HER2;雌激素受体(ER);p53。结果 TLC的影像学表现:低回声结节,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边缘出现毛刺的有4例,边缘成角的有2例。TLC的病理特征:肿瘤细胞排列成单排线性条索状结构及松散弥漫的单个细胞,管状结构常与单排条索状结构及单个散在细胞交织在一起,浸润纤维性间质,并围绕小叶内导管呈环靶状排列;肿瘤近周边常出现低级别上皮内肿瘤。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不表达HER2和p53,常一致表达CK8的有16例、PR16例、ER14例、E-cadherin14例、CK34βE12的10例。其中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有4例。结论 TLC不论管状结构还是条索状结构,多一致地表达CK8;E-eadherin;孕激素受体(PR);CK34βE12;雌激素受体(ER)。TLC是非常少见的浸润性乳腺癌,它具有特殊性,并且结合了小管癌及小叶癌的病理特征。对TLC的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但能作出准确及时的诊断,还能提高TLC的诊断率。

    作者:娄智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跨髂关节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护理

    目的总结跨髂关节动脉支架置入术护理措施。方法强化了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后的指导。结果术后患肢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小腿胀痛消失,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有力,皮温颜色正常。结论跨髂关节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综合护理,患者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赵俊荣;贾爱梅;孟兆翠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心肌标志物联合心电图在急性冠脉综合征53例中诊治应用

    目的探讨心肌标志物(CTnI)和心电图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间52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心电图(ECG)表现和血液中心肌标志物(CTnI)变化规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S-T段改变与血液中CTnI阳性患者冠脉血管闭塞率明显较S-T段无改变和CTnI阴性患者的为高,且二者同时出现往往意味着血管闭塞已经达到中重度,提示临床医生应该积极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加重而出现不可逆的心肌梗死。结论ECG和CTnI联合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为临床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佑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乳腺内微小钙化良恶性的鉴别诊断

    目的提高乳腺良恶性钙化的鉴别诊断水平,早期检出乳腺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100例乳腺钼靶检查发现的微小钙化,观察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密度、数量,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乳腺良、恶性疾病均可出现钙化。恶性病变的钙化主要表现为形态较小,密度较淡或浓淡不一,成簇分布、区域性分布或沿导管走行分布。乳腺良性病变的钙化主要表现为颗粒较粗大,边界清晰且分布散在。结论根据乳腺内微小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密度、数量,可判定微小钙化的良恶性。

    作者:左兆勇;张伟;郭晓红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血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目的临床检验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放置时间对血液中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分别放置1小时、3小时、6小时后的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生化项目的检测,并记录实验数据。结果标本存放3小时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GLU(血糖),标本存放6小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GLU(血糖)、BUN(尿素氮)、TBIL(总胆红素)、K+(钾)。结论准确的临床检验结果对于临床的诊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会对血液生化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确保检测结果在实验室允许的误差范围内,血液标本要合理安排检测时间,GLU(血糖)的检测好在采集标准后3小时内检测完成。BUN(尿素氮)、TBIL(总胆红素),电解质检测好在采集标本后6小时内完成检测,以防止放置时间过长对检测结果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宋俊英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白内障复明手术期的护理

    目的在眼科疾病致盲中,白内障患者占很大比例,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治疗,使病人恢复视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根据患者主诉,进行眼科系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患者经手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提高了生活质量。结论白内障患者,在眼底情况良好,无全身及其他影响手术愈合的并发症外,通过手术治疗及术前、术后精心的护理,都能恢复较好的视力,使患者重见光明,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作者:张小丽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浅谈医疗纠纷的防范管理

    本文对医疗纠纷的发生、发展和防范等作了客观阐述,在医疗活动中,有可能对病人造成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等不同程度的伤害,这是无法避免的。这里既有医学科学技术的局限性。也有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差,沟通不到位和医疗技术水平差异等方面的问题。还有病患者自身个体差异以及家属认识事物水平和能力的问题等等。总之,医疗纠纷是难以避免的,它不仅是医疗卫生系统内的事,同时也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全社会务必高度重视,切实防范,加强管理,大限度减少医疗纠纷,努力创建和谐平安社会。

    作者:丁忠友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糖尿病的中医治疗

    目的探讨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对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论本病多有宿根,病难速已,即使‘三多“症状消失,也应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作者:王淑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中药骆驼蓬研究现状

    骆驼蓬又名骆驼蒿、苦苦菜、臭草、臭牡丹,为蒺藜科植物骆驼蓬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全草,主要活性成份为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去甲氧基骆驼蓬碱等。骆驼蓬生物碱具有抗肿瘤相关作用。本文对其药用作用进行系统总结,并为骆驼蓬进一步研究提出建议。

    作者:金杨君;王晓东;蒋望洪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浮针+圆利针+拔罐+主被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46例体会

    肩周炎是由于老年退行性变及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产生了以肩关节的疼痛与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表现,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由于本病多发生在50岁左右的人,故又称“五十肩”,也称“冻结肩”、“漏肩风”、“肩凝症”。女性多发,有自愈倾向。肩周炎虽然可以自愈,但时间较长,可达数年之久,病人十分痛苦。通过有效的治疗,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病程。笔者自2007年2月至2012年2月,采用浮针+圆利针+拔罐+主被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46例,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此疗法立竿见影,止痛快,恢复快,疗程短,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值得推广。报告如下:

    作者:郑修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三种材料修复86例牙齿楔状缺损的疗效观察

    目的比较单独用光固化复合树脂、Dyract复合体及玻璃水门汀等3种方法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3月间86例牙齿楔状缺损患者,共300颗牙,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颗牙齿,分别采用单独光固化复合树脂、Dyract复合体及玻璃水门汀等3种方法修复牙齿楔状缺损,术后短期内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后6月、12月及18月随访,单独用光固化复合树脂、Dyract复合体及玻璃水门汀的成功率分别为100%、100%和98%;95%、100%和90%;93%、99%和81%,其中前两者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齿楔状缺损修复方面,Dyract复合体粘接性强,对牙髓刺激小,长期疗效优于单独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和玻璃水门汀修复,推荐扩大Dyract复合体修复牙齿楔状缺损的临床应用。

    作者:何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胸痛的针灸治疗

    目的简述胸痛的针灸治疗。方法对胸痛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结论患者应少食多餐,忌暴饮暴食,少食肥甘,禁食辛辣。适当吃些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起居调护,睡眠应充足,汗出肢冷,脉沉细或结代者,属真心痛,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疾病,应采取综合治疗。

    作者:李樱;房莹莹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E-cadherin、MMP-2在食管癌发生、发展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检测ESCC患者活检组织中MMP-2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相关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探讨MMP-2和E-cadherin基因及其蛋白在ESCC各阶段的生物学行为。结果显示, ESCC原发组织中MMP-2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 <0.01。ESCC原发组织中E-cadherin阳性率明显低于正常粘膜组织(P <0.01)。结论1 MMP-2在ESCC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增高,且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2 E-cadherin在ESCC中的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降低,且与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刘成;贾海云;王欣生;李红菊 刊期: 2013年第11期

  • 治疗药物监测在个体化给药中的应用

    由于每位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等状况不同,为了在用药时提高药物疗效,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减少医疗费用,推行个体化给药方案为合理用药提供了保障。而治疗药物监测通过对特殊药物、特殊病人血药浓度的监测,是实行个体化给药的一个重要方法。

    作者:李明艳 刊期: 2013年第11期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杂志

主管:中国出版集团公司

主办: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