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丽;刘新梅;普雄明(综述);吴卫东(审校)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82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剂1.5 g/d 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1、3、5d测定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计算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5d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逐渐降低,治疗后1d 时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3 d以及治疗5 d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1±11) μmol/L 比(20±10)μmol/L ],疾病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7±1.8) d 比(6.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13/42),研究组为12.5%(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疗效,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疾病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孙洁;林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特别是 DNA 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种代谢,而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募集 DNA 甲基转移酶至抑癌基因的CpG岛催化甲基化形成,因此一些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有望用于胃癌的治疗。
作者:樊菡(综述);罗和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每次250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吡格列酮每日1次,每次1片。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价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 5%(37/40)比72. 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6. 4±1. 2)mmol/L比(7. 9±1. 2)mmol/L,(9. 3±1. 4)mmol/L比(10. 7±1. 5)mmol/L,(1. 8±0. 4)mmol/L比(2. 1±0. 4)mmol/L,2. 2±0. 3比3. 5±0.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作者:曹梅;董莉;李玉雯;阮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而试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试验组[(89±4) mL 比(152±8) mL],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组[(85±6) min比(146±8) min,(13.3±2.3) d比(19.7±3.6) d](P<0.01);试验组患者疾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2.0%(41/50)比58.0%(29/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试验组[4.0%(2/50)比2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更好,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两种方法均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高宝山;李彦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比索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及相关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OPO 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0.5 mg羧甲司坦片,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比索洛尔初始剂量为1.25 mg,每日1次,如无不良反应,7 d后加量至2.5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肺功能以及相关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低于治疗前(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O2高于对照组, 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0.982±0.013)比(0.892±0.032)、(42.4±2.9) mmHg (1 mmHg=0.133 kPa)比(51.2±3.7) 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呈上升趋势( P<0.05),且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C反应蛋白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下降速度更快( 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淀粉样蛋白A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氧合能力,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胡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降钙素原( PCT)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感染相关性生物标志物。 PCT作为一种炎性介质,与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脓毒症性休克等严重程度和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PCT在诊断早期严重感染、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判断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国内外PCT作为临床检测的常规指标已广泛应用。
作者:王永博(综述);钱净(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 =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 =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肿瘤直径≥2.8 cm 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 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杨炳银;张巧林;裘翠;刘树清;王昌成;费素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以消化道类癌为常见。类癌生长较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手段,消化道类癌发现率明显增加。消化道类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手术药物联合疗法是首选方法。
作者:朱宇;张睿(综述);郑泽霖;金殷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7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治疗,观察组加用脉冲电磁场辅助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并评价其改善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止痛药的情况、骨密度变化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缓解,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分比(5.1±0.4)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1%(32/39)比48.7%(19/39)],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评分与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87.4±10.3)分比(76.9±9.5)分、(78.3±2.6) g/cm2比(71.2±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的止痛药使用次数、24 h HOP 低于对照组[(0.45±0.08)次/d比(0.91±0.11)次/d,(1.21±0.03) mmol比(1.89±0.17) mmol],血钙显著高于对照组[(2.81±0.22) mmol/L比(2.36±0.2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以脉冲电磁场治疗,患者骨痛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并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其疗效良好。
作者:吴刚;胡刚;杨自龙;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细胞微粒( 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 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 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小未(综述);张俊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患儿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4例患儿采用单独七氟烷(吸用2%~3%的七氟烷,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观察组54例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15 min内注射完成,之后以维持剂量0.5μg/( kg? h)持续静脉泵入],联合七氟烷麻醉,观察麻醉前( T0)、停药时(T1)、拔管时(T2)、苏醒时(T3)以及离室时(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等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心率、MAP 以及SpO2等指标均较平稳,未出现明显的波动,而对照组患儿的心率和MAP在拔管时和苏醒时均出现显著升高离室时又降低的趋势,两组心率、MAP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呕吐的发生率为37.04%(2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2%(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14.81%(8/54)比46.30%(25/54)]以及躁动评分[T2:(1.25±0.37)分比(2.45±0.37)分;T3:(1.28±0.35)分比(2.45±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缓解小儿七氟烷全麻的心率、MAP以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儿血流动力学水平的稳定,从而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殷嘉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食管癌是世界八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也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外科手术治疗为食管癌的常规治疗手段,同时也有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全新治疗手段,它具有靶点明确、特异性强等优点,结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能够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涛(综述);李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若干微RNA ( mi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靶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99a、miR-486-3p、miR-210可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叉头状转录因子3及人相关转录因子3等靶点。 miRNA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及增加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 miRNA 在银屑病中的差异表达可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miRNA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与银屑病相关性的研究,为银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陈春丽;刘新梅;普雄明(综述);吴卫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低频开穴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秦皇岛市抚宁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子午时辰开穴法低频治疗联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对照1组单纯应用子午时辰开穴低频治疗,对照2组仅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变化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95.0%(19/20)比70.0%(14/20)、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较迅速,对照1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较为缓慢,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非杓型比例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15.0%(3/20)比50.0%(10/20)、25.0%(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低频开穴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比各自单独使用效果明显,能较好地控制血压,有效降低昼夜血压呈非杓型的比例。
作者:李实;卢玉彬;张磊;杨金星;张敦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肥胖已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病态性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利用神经调控方法来治疗肥胖因为具有安全有效和低侵入性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穴位针灸治疗、胃电刺激、小肠电刺激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均在动物实验和(或)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明确的治疗效果。针灸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改变摄食调节以达到减少进食;迷走神经电刺激可能改变迷走神经对于消化道营养物质信息的传递而影响摄食中枢调节;而胃电刺激和小肠电刺激均被证明能直接改变胃肠动力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率,从而达到降低体质量的目的。
作者:万新月;李红艳(综述);邓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心肺复苏( CPR)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前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脑血流量不足,易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 CPR后需积极干预治疗,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脑复苏,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积极纠正低血压,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给予血管内复苏、溶栓等治疗策略是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措施。
作者:谢盈亭(综述);王健;毛思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作者:李峰(综述);杨红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进展期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逐年上升。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并未完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究其原因,术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近年来随着营养与进展期胃癌临床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营养支持在胃癌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综述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并引出了联合多种支持方式中免疫营养这一独特的视角,旨在为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提供更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
作者:马静静;张韵婷;柳舟;曹明为(综述);董卫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B族链球菌是引起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新生儿病死率高,近半数幸存患儿将出现听力丧失、脑积水或语言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我国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筛查和处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B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并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B族链球菌感染的重视。
作者:王心(综述);尚丽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1.文章中使用缩略语、略称、代号时,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注中文并写出英文全称,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