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消化道类癌诊治研究新进展

朱宇;张睿(综述);郑泽霖;金殷植(审校)

关键词:类癌, 类癌综合征, 消化道, 临床表现
摘要: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以消化道类癌为常见。类癌生长较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手段,消化道类癌发现率明显增加。消化道类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手术药物联合疗法是首选方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咳嗽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近年来咳嗽的评估工具有了显著的进展,总体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类。主观工具中,视觉模拟量表、莱斯特咳嗽问卷和咳嗽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评估咳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客观工具中,咳嗽激发试验用来评估咳嗽反射敏感性。咳嗽频率监测仪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其中常用的是莱斯特咳嗽监测仪和VitaloJak。但是,咳嗽频率监测仪不能反映咳嗽的强度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应主观、客观工具相结合来综合评估咳嗽。

    作者:于航(综述);霍建民(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预注法对顺阿曲库铵与等效罗库溴铵麻醉效果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预注法对顺阿曲库铵与等效罗库溴铵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150例择期手术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每组50例。对照A组常规给予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对照B组给予0.9 mg/kg罗库溴铵,观察组则采用预注0.015 mg/kg顺阿曲库铵并在5 min后按照0.135 mg/kg给药剂量追加用药。对比三组肌肉松弛药物起效时间、心率与血压变化及临床麻醉有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起效时间为(79±21) s,显著早于对照A、B组[(179±42) s、(139±29) s](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临床有效时间为(44.1±6.8) min,显著长于对照 A 组[(34.5±8.2) min](P <0.05);观察组与对照B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临床有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同等强度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药物起效时间相对较慢,而通过预注法给药则有利于缩短药物起效时间,且具有更为优越的可控性,为临床麻醉中肌肉松弛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阳文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RNA在银屑病中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若干微RNA ( mi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靶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99a、miR-486-3p、miR-210可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叉头状转录因子3及人相关转录因子3等靶点。 miRNA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及增加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 miRNA 在银屑病中的差异表达可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miRNA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与银屑病相关性的研究,为银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陈春丽;刘新梅;普雄明(综述);吴卫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痛的缓解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7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治疗,观察组加用脉冲电磁场辅助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并评价其改善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止痛药的情况、骨密度变化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缓解,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分比(5.1±0.4)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1%(32/39)比48.7%(19/39)],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评分与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87.4±10.3)分比(76.9±9.5)分、(78.3±2.6) g/cm2比(71.2±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的止痛药使用次数、24 h HOP 低于对照组[(0.45±0.08)次/d比(0.91±0.11)次/d,(1.21±0.03) mmol比(1.89±0.17) mmol],血钙显著高于对照组[(2.81±0.22) mmol/L比(2.36±0.2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以脉冲电磁场治疗,患者骨痛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并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其疗效良好。

    作者:吴刚;胡刚;杨自龙;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8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045)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47)排名第31位、综合评价总分(56.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6)排名第2位(5个并列),他引率0.95;在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8755、影响因子0.978、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5、学科扩散指标9.33、扩展H指标1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细胞微粒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 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 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 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小未(综述);张俊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82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剂1.5 g/d 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1、3、5d测定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计算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5d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逐渐降低,治疗后1d 时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3 d以及治疗5 d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1±11) μmol/L 比(20±10)μmol/L ],疾病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7±1.8) d 比(6.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13/42),研究组为12.5%(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疗效,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疾病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孙洁;林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患儿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4例患儿采用单独七氟烷(吸用2%~3%的七氟烷,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观察组54例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15 min内注射完成,之后以维持剂量0.5μg/( kg? h)持续静脉泵入],联合七氟烷麻醉,观察麻醉前( T0)、停药时(T1)、拔管时(T2)、苏醒时(T3)以及离室时(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等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心率、MAP 以及SpO2等指标均较平稳,未出现明显的波动,而对照组患儿的心率和MAP在拔管时和苏醒时均出现显著升高离室时又降低的趋势,两组心率、MAP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呕吐的发生率为37.04%(2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2%(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14.81%(8/54)比46.30%(25/54)]以及躁动评分[T2:(1.25±0.37)分比(2.45±0.37)分;T3:(1.28±0.35)分比(2.45±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缓解小儿七氟烷全麻的心率、MAP以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儿血流动力学水平的稳定,从而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殷嘉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降钙素原的生化特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降钙素原( PCT)是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感染相关性生物标志物。 PCT作为一种炎性介质,与感染所致的全身炎症反应、脓毒症性休克等严重程度和预后有明确的相关性。 PCT在诊断早期严重感染、鉴别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疾病、管理抗生素的使用、判断治疗的有效性、评估感染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国内外PCT作为临床检测的常规指标已广泛应用。

    作者:王永博(综述);钱净(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而试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试验组[(89±4) mL 比(152±8) mL],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组[(85±6) min比(146±8) min,(13.3±2.3) d比(19.7±3.6) d](P<0.01);试验组患者疾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2.0%(41/50)比58.0%(29/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试验组[4.0%(2/50)比2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更好,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两种方法均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高宝山;李彦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湖北省中山医院拟行脑外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输血组(25例)和异体输血组(23例)。自体输血组术中输自体血,异体输血组采用库存异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水平。结果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术前、术后1,5,7 d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 IL-10:(7.13±2.98),(8.91±2.75),(8.01±2.33),(7.31±2.05) mg/L;(6.98±1.16),(17.61±7.79),(14.51± 4.37),(9.95±2.58) mg/L; TNF-α:(1.26±0.43),(2.04±0.39),(4.17±0.57),(3.71± 0.61) mg/L;(1.21±0.39),(3.38±0.69),(2.13±0.27),(1.24±0.35) mg/L],异体输血组IL-10变化幅度大,自体输血组TNF-α变化幅度大,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体输血组脑氧耗先降低后升高[(83.1±13.8)%,( 61.7±9.4)%,( 56.7± 7.9)%,(60.6±11.6)%,(45.2±7.9)%],异体输血组脑氧耗逐渐降低[(82.9±12.7)%,(75.9± 7.8)%,(64.7±8.1)%,(60.9±9.3)%],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脑氧摄取率均先降低后升高[自体输血组:(45.2±7.9)%,( 38.7± 6.7)%,(40.8±7.5)%,(41.5±5.9)%;异体输血组:(44.8±8.1)%,(43.3±7.8)%,(44.7± 9.1)%,(45.2±7.2)%],两组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自体输血组手术前后乳酸生成量无明显变化[(0.17±0.05),(0.18±0.06),(0.18±0.07),(0.19±0.04) mmol/L],异体输血组术后乳酸生成量先升高后降低[(0.16±0.05),(0.26±0.06),(0.27±0.13),(0.16±0.06) mmol/L],两组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能够抑制输血后免疫反应,改善脑组织氧合,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脑外科输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欧阳春;陈姗;徐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56例难治性 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0 mg,每次滴注时间为1 h以上,每周1次,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D20+表达、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3%(25/28)比57.1%(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20+、血小板相关抗体IgG低于对照组[(11.9±2.2)%比(22.4±2.6)%,(34±8)%比(51±12)%],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92.2±10.2)×109/L比(62.4±7.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寒战、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ITP,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良好,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黄垚;刘烨;王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胃癌转移淋巴结的CT特征、检测及新技术研究进展

    胃癌转移淋巴结在CT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或蚕蚀状,密度均匀,接近或略低于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可升至65110 Hu。胃癌淋巴结转移CT检出率可高达83%。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胃癌淋巴结的检出率。 CT对N2期淋巴结转移的检测率高于N1期。近年出现的CT新技术,诸如动态增强扫描、CT的后处理技术、双源 CT扫描、工作站技术等在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建溪(综述);任刚;蔡嵘(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53、Tip60和14-3-3ó基因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p53、Tip60及14-3-3ó基因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手术或经过活检后存档的石蜡包埋的宫颈癌(40例)、CIN(80例)和慢性宫颈炎(20例)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上述标本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的基因表达,并分析它们的临床病理参数及其关系。结果在慢性宫颈炎组织未见p53表达,宫颈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CIN组织,但14-3-3ó的表达则明显低于CIN(P<0.05)。不同级别的CIN病变,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ip60在宫颈癌、CIN和慢性宫颈炎中均有表达(60.0%~7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p53、Tip60和14-3-3ó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封春华;王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复发原因,治疗时机选择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53.84%)因乳房脓肿而需多次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23.08%)因肿块切除后再次出现或不愈合、6例患者(23.08%)术后乳晕部炎症多次发作且面积相对较大而需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处于炎症期的患者予以消炎治疗,对于乳房脓肿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缩小炎症范围后再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需切除包括溃疡周围1 cm正常的皮肤组织以及病变乳管,术后随访9~50个月均无复发现象。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复发的原因主要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处理方法不当等有关,再次手术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时机,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并对受累的乳管进行处理,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防止再次复发。

    作者:杨浩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围生期B族链球菌感染诊治及预防新进展

    B族链球菌是引起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新生儿病死率高,近半数幸存患儿将出现听力丧失、脑积水或语言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我国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筛查和处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B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并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B族链球菌感染的重视。

    作者:王心(综述);尚丽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因难以精确评估且易被忽视。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指南首次将微循环功能异常纳入管理,冠状动脉微循环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并未标准化。通过总结新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病理分型,对比各项侵入性(介入)或非侵入性(超声、核磁、核素显像)评估手段,间接了解发病机制,探讨优临床决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卢成(综述);孙林;官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子午流注低频开穴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低频开穴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秦皇岛市抚宁区中医院收治的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20例。联合治疗组应用子午时辰开穴法低频治疗联合口服降压药物治疗,对照1组单纯应用子午时辰开穴低频治疗,对照2组仅口服降压药物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压变化及血压昼夜节律转变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95.0%(19/20)比70.0%(14/20)、65.0%(1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中和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较迅速,对照1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较为缓慢,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非杓型比例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15.0%(3/20)比50.0%(10/20)、25.0%(5/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低频开穴法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比各自单独使用效果明显,能较好地控制血压,有效降低昼夜血压呈非杓型的比例。

    作者:李实;卢玉彬;张磊;杨金星;张敦憨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NA甲基化与胃癌诊治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特别是 DNA 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种代谢,而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募集 DNA 甲基转移酶至抑癌基因的CpG岛催化甲基化形成,因此一些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有望用于胃癌的治疗。

    作者:樊菡(综述);罗和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治疗现状

    膜性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仍有少部分人群表现各异。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有不同的治疗手段,目前主流的治疗措施是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但对于激素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更改治疗方案,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考虑临床表现、年龄、病理类型、疗效等相关因素。

    作者:王一茹(综述);王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