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咳嗽评估工具的系统评价

于航(综述);霍建民(审校)

关键词:咳嗽, 监测, 评估, 生活质量
摘要:近年来咳嗽的评估工具有了显著的进展,总体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类。主观工具中,视觉模拟量表、莱斯特咳嗽问卷和咳嗽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应用广泛,可以有效评估咳嗽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客观工具中,咳嗽激发试验用来评估咳嗽反射敏感性。咳嗽频率监测仪广泛应用于临床试验,其中常用的是莱斯特咳嗽监测仪和VitaloJak。但是,咳嗽频率监测仪不能反映咳嗽的强度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临床上应主观、客观工具相结合来综合评估咳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围生期B族链球菌感染诊治及预防新进展

    B族链球菌是引起流产、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产褥感染的重要致病菌,分娩过程中新生儿感染B族链球菌后可引起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新生儿病死率高,近半数幸存患儿将出现听力丧失、脑积水或语言发育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我国妊娠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筛查和处理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对B族链球菌的生物学特性和检测方法进行概述,并对妊娠晚期B族链球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对B族链球菌感染的重视。

    作者:王心(综述);尚丽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治疗,每次250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吡格列酮每日1次,每次1片。检测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评价治疗后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 5%(37/40)比72. 5%(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三酰甘油、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6. 4±1. 2)mmol/L比(7. 9±1. 2)mmol/L,(9. 3±1. 4)mmol/L比(10. 7±1. 5)mmol/L,(1. 8±0. 4)mmol/L比(2. 1±0. 4)mmol/L,2. 2±0. 3比3. 5±0. 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

    作者:曹梅;董莉;李玉雯;阮斌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胃癌转移淋巴结的CT特征、检测及新技术研究进展

    胃癌转移淋巴结在CT上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或蚕蚀状,密度均匀,接近或略低于软组织密度。增强后多数轻至中度强化,动脉期及门脉期CT值可升至65110 Hu。胃癌淋巴结转移CT检出率可高达83%。多平面重建技术有助于提高胃癌淋巴结的检出率。 CT对N2期淋巴结转移的检测率高于N1期。近年出现的CT新技术,诸如动态增强扫描、CT的后处理技术、双源 CT扫描、工作站技术等在提高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赵建溪(综述);任刚;蔡嵘(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食管癌的手术治疗及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世界八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也是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也是食管癌病死率高的国家。外科手术治疗为食管癌的常规治疗手段,同时也有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辅助治疗手段。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基础上发展的全新治疗手段,它具有靶点明确、特异性强等优点,结合传统外科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等能够为食管癌患者提供优质的治疗方案。

    作者:刘涛(综述);李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而试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试验组[(89±4) mL 比(152±8) mL],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组[(85±6) min比(146±8) min,(13.3±2.3) d比(19.7±3.6) d](P<0.01);试验组患者疾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2.0%(41/50)比58.0%(29/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试验组[4.0%(2/50)比2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更好,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两种方法均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高宝山;李彦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 =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 =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肿瘤直径≥2.8 cm 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 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杨炳银;张巧林;裘翠;刘树清;王昌成;费素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医学综述》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社收录

    美国化学文摘社( CAS)是全球大、全面的化学和科学信息数据库提供机构,是美国化学学会( ACS)的分支机构。美国《化学文摘》是涉及学科领域广、权威性高、影响力大、实用性强、收集文献类型全、提供检索途径多、部卷也为庞大的一种著名的世界性检索工具。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激素与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关系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SHPT)是慢性肾脏疾病( CKD)患者常见并发症,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即可出现。过度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 PTH)可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效应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是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甲状旁腺腺瘤或甲状旁腺弥漫性增生等原因导致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PHPT)患者与CKD等导致的SHPT患者中升高的PTH都具有致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的效应,并且心血管并发症亦是PHP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作者:刘先双;王林;刘亚楠(综述);刘晓刚;解汝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治疗现状

    膜性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仍有少部分人群表现各异。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有不同的治疗手段,目前主流的治疗措施是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但对于激素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更改治疗方案,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考虑临床表现、年龄、病理类型、疗效等相关因素。

    作者:王一茹(综述);王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后大脑血流动力学维持策略的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 CPR)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前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脑血流量不足,易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 CPR后需积极干预治疗,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脑复苏,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积极纠正低血压,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给予血管内复苏、溶栓等治疗策略是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措施。

    作者:谢盈亭(综述);王健;毛思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关于骨溶解的相关研究进展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是由无菌性松动引起的假体周围骨溶解。在该病理过程中,磨损颗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并激活巨噬细胞和诱导其分化,终导致骨吸收作用的发生。巨噬细胞被激活后会引起复杂的生物级联反应,激活骨溶解相关通路。近年来,生物诱导因子机制及调节方式开始逐渐被大家重视,通过磨损颗粒诱导骨溶解的发生可知各个通路及诱导因子的相互协调作用,了解这一机制可加速解决假体置换术后的松动问题。

    作者:李天博(综述);毕郑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途径,其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可调控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以及凋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被不断揭示,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关于Wnt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探讨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及肺癌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资料。

    作者:曾庆煜;王璐云;李夏;孙莉(综述);陈筠(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82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剂1.5 g/d 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1、3、5d测定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计算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5d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逐渐降低,治疗后1d 时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3 d以及治疗5 d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1±11) μmol/L 比(20±10)μmol/L ],疾病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7±1.8) d 比(6.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13/42),研究组为12.5%(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疗效,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疾病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孙洁;林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细胞微粒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 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 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 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小未(综述);张俊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8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045)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47)排名第31位、综合评价总分(56.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6)排名第2位(5个并列),他引率0.95;在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8755、影响因子0.978、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5、学科扩散指标9.33、扩展H指标1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预注法对顺阿曲库铵与等效罗库溴铵麻醉效果的影响比较

    目的:比较预注法对顺阿曲库铵与等效罗库溴铵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150例择期手术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三组,每组50例。对照A组常规给予0.15 mg/kg顺式阿曲库铵,对照B组给予0.9 mg/kg罗库溴铵,观察组则采用预注0.015 mg/kg顺阿曲库铵并在5 min后按照0.135 mg/kg给药剂量追加用药。对比三组肌肉松弛药物起效时间、心率与血压变化及临床麻醉有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起效时间为(79±21) s,显著早于对照A、B组[(179±42) s、(139±29) s](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临床有效时间为(44.1±6.8) min,显著长于对照 A 组[(34.5±8.2) min](P <0.05);观察组与对照B组患者的肌肉松弛药物临床有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相比于同等强度剂量的罗库溴铵,顺式阿曲库铵药物起效时间相对较慢,而通过预注法给药则有利于缩短药物起效时间,且具有更为优越的可控性,为临床麻醉中肌肉松弛药物的使用提供了更多选择,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阳文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因难以精确评估且易被忽视。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指南首次将微循环功能异常纳入管理,冠状动脉微循环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并未标准化。通过总结新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病理分型,对比各项侵入性(介入)或非侵入性(超声、核磁、核素显像)评估手段,间接了解发病机制,探讨优临床决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卢成(综述);孙林;官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PCI治疗对其的影响

    心脏自主神经能显著影响心率的变化,而且其有双向作用,受昼夜变化、呼吸等因素的影响。心率变异性(HRV)能良好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对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不良事件有预测作用。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促进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下降的HRV。

    作者:朱海(综述);秦忠;巫相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作者:李峰(综述);杨红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复发原因,治疗时机选择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53.84%)因乳房脓肿而需多次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23.08%)因肿块切除后再次出现或不愈合、6例患者(23.08%)术后乳晕部炎症多次发作且面积相对较大而需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处于炎症期的患者予以消炎治疗,对于乳房脓肿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缩小炎症范围后再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需切除包括溃疡周围1 cm正常的皮肤组织以及病变乳管,术后随访9~50个月均无复发现象。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复发的原因主要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处理方法不当等有关,再次手术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时机,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并对受累的乳管进行处理,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防止再次复发。

    作者:杨浩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