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肺复苏后大脑血流动力学维持策略的研究进展

谢盈亭(综述);王健;毛思中(审校)

关键词:心肺复苏, 心搏骤停, 血流动力学, 脑复苏
摘要:心肺复苏( CPR)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前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脑血流量不足,易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 CPR后需积极干预治疗,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脑复苏,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积极纠正低血压,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给予血管内复苏、溶栓等治疗策略是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措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微RNA在银屑病中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若干微RNA ( mi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靶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99a、miR-486-3p、miR-210可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叉头状转录因子3及人相关转录因子3等靶点。 miRNA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及增加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 miRNA 在银屑病中的差异表达可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miRNA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与银屑病相关性的研究,为银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陈春丽;刘新梅;普雄明(综述);吴卫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CysC、hs-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11月在肥城矿业中心医院行择期PCI术的ACS患者17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CysC、hs-CRP水平,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曲线)评估 CysC、hs-CRP对 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172例患者中,共28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MACE,发生率为16.3%;MACE患者血清CysC、hs-CRP 水平均明显高于非 MACE 患者[(1.53±0.41) mg/L 比(1.19±0.28) mg/L,(8.24±1.50) mg/L比(7.17±1.26)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Cys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3,佳临界值为1.19 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7.8%和57.6%;hs-CRP AUC为0.805,佳临界值为130 m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7%和62.3%。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CysC、hs-CRP水平升高对术后MACE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血清 CysC 水平高于1.18 mg/L或hs-CRP水平高于7.23 mg/L的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风险较大。

    作者:王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治疗,而试验组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少于试验组[(89±4) mL 比(152±8) mL],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试验组[(85±6) min比(146±8) min,(13.3±2.3) d比(19.7±3.6) d](P<0.01);试验组患者疾病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82.0%(41/50)比58.0%(29/5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试验组[4.0%(2/50)比2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治疗,血管内介入疗法能明显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更好,而显微神经外科治疗具有更高的疗效,两种方法均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因此,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作者:张绪新;孙丕通;邓东风;高宝山;李彦钊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 =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 =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肿瘤直径≥2.8 cm 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 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杨炳银;张巧林;裘翠;刘树清;王昌成;费素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多形性腺瘤( PA)是唾液腺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性,肿瘤病程长或多次复发可恶变为恶性PA。 PA的恶变过程是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细胞染色体改变、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各种调控因子的改变均参与唾液腺PA的恶变过程。

    作者:夏亮(综述);田臻(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流行病学概况及治疗现状

    膜性肾病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中的发病率有差异,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但仍有少部分人群表现各异。在治疗方面,根据不同病理类型及临床表现有不同的治疗手段,目前主流的治疗措施是激素联合环磷酰胺治疗,但对于激素耐药及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治疗效果不佳时,需更改治疗方案,制订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考虑临床表现、年龄、病理类型、疗效等相关因素。

    作者:王一茹(综述);王晋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基因多态性在胃癌中的研究新进展

    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步骤、多因素调控的过程。正常情况下,胃黏膜上皮细胞在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维持着一个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使胃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殖,且不能启动凋亡信号,则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发展。在影响胃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中,遗传易患性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许多基因存在基因多态性现象,不同类型的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和易患性相关。

    作者:于春梅(综述);袁文静;宋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痛的缓解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脉冲电磁场刺激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骨痛的缓解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收治78例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将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所有患者给予一般临床治疗,观察组加用脉冲电磁场辅助治疗。治疗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分析,并评价其改善效果。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5个月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使用止痛药的情况、骨密度变化及血生化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均有所缓解,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9±0.3)分比(5.1±0.4)分],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1%(32/39)比48.7%(19/39)],观察组患者的生活活动评分与骨密度均高于对照组[(87.4±10.3)分比(76.9±9.5)分、(78.3±2.6) g/cm2比(71.2±1.4) 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的止痛药使用次数、24 h HOP 低于对照组[(0.45±0.08)次/d比(0.91±0.11)次/d,(1.21±0.03) mmol比(1.89±0.17) mmol],血钙显著高于对照组[(2.81±0.22) mmol/L比(2.36±0.25)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给予以脉冲电磁场治疗,患者骨痛感能够得到有效缓解,并能增加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其疗效良好。

    作者:吴刚;胡刚;杨自龙;肖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与同种输血对脑外科手术患者术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湖北省中山医院拟行脑外科手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自体输血组(25例)和异体输血组(23例)。自体输血组术中输自体血,异体输血组采用库存异体血。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细胞因子及脑氧合代谢水平。结果自体输血组和异体输血组术前、术后1,5,7 d白细胞介素(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先升高后降低[ IL-10:(7.13±2.98),(8.91±2.75),(8.01±2.33),(7.31±2.05) mg/L;(6.98±1.16),(17.61±7.79),(14.51± 4.37),(9.95±2.58) mg/L; TNF-α:(1.26±0.43),(2.04±0.39),(4.17±0.57),(3.71± 0.61) mg/L;(1.21±0.39),(3.38±0.69),(2.13±0.27),(1.24±0.35) mg/L],异体输血组IL-10变化幅度大,自体输血组TNF-α变化幅度大,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自体输血组脑氧耗先降低后升高[(83.1±13.8)%,( 61.7±9.4)%,( 56.7± 7.9)%,(60.6±11.6)%,(45.2±7.9)%],异体输血组脑氧耗逐渐降低[(82.9±12.7)%,(75.9± 7.8)%,(64.7±8.1)%,(60.9±9.3)%],两组在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脑氧摄取率均先降低后升高[自体输血组:(45.2±7.9)%,( 38.7± 6.7)%,(40.8±7.5)%,(41.5±5.9)%;异体输血组:(44.8±8.1)%,(43.3±7.8)%,(44.7± 9.1)%,(45.2±7.2)%],两组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自体输血组手术前后乳酸生成量无明显变化[(0.17±0.05),(0.18±0.06),(0.18±0.07),(0.19±0.04) mmol/L],异体输血组术后乳酸生成量先升高后降低[(0.16±0.05),(0.26±0.06),(0.27±0.13),(0.16±0.06) mmol/L],两组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输血能够抑制输血后免疫反应,改善脑组织氧合,安全性高,可以作为脑外科输血的首选方法。

    作者:欧阳春;陈姗;徐倩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消化道类癌诊治研究新进展

    类癌是来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低度恶性肿瘤,以消化道类癌为常见。类癌生长较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手段,消化道类癌发现率明显增加。消化道类癌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手术药物联合疗法是首选方法。

    作者:朱宇;张睿(综述);郑泽霖;金殷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8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045)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47)排名第31位、综合评价总分(56.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6)排名第2位(5个并列),他引率0.95;在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8755、影响因子0.978、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5、学科扩散指标9.33、扩展H指标1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因难以精确评估且易被忽视。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指南首次将微循环功能异常纳入管理,冠状动脉微循环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并未标准化。通过总结新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病理分型,对比各项侵入性(介入)或非侵入性(超声、核磁、核素显像)评估手段,间接了解发病机制,探讨优临床决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卢成(综述);孙林;官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细胞微粒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 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 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 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小未(综述);张俊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作者:李峰(综述);杨红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DNA甲基化与胃癌诊治研究进展

    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和治疗一直是临床上的重要课题。在肿瘤形成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特别是 DNA 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多种代谢,而转录因子可能通过募集 DNA 甲基转移酶至抑癌基因的CpG岛催化甲基化形成,因此一些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有望用于胃癌的治疗。

    作者:樊菡(综述);罗和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p53、Tip60和14-3-3ó基因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的研究

    目的:研究p53、Tip60及14-3-3ó基因在宫颈癌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铜川市人民医院手术或经过活检后存档的石蜡包埋的宫颈癌(40例)、CIN(80例)和慢性宫颈炎(20例)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检测上述标本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的基因表达,并分析它们的临床病理参数及其关系。结果在慢性宫颈炎组织未见p53表达,宫颈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明显高于CIN组织,但14-3-3ó的表达则明显低于CIN(P<0.05)。不同级别的CIN病变,各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Tip60在宫颈癌、CIN和慢性宫颈炎中均有表达(60.0%~7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p53,Tip60和14-3-3ó表达与癌组织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论p53、Tip60和14-3-3ó在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这些基因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封春华;王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变化及PCI治疗对其的影响

    心脏自主神经能显著影响心率的变化,而且其有双向作用,受昼夜变化、呼吸等因素的影响。心率变异性(HRV)能良好地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的功能变化,对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心脏不良事件有预测作用。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能显著改善缺血心肌的血流灌注情况,促进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恢复,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下降的HRV。

    作者:朱海(综述);秦忠;巫相宏(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复发原因,治疗时机选择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53.84%)因乳房脓肿而需多次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23.08%)因肿块切除后再次出现或不愈合、6例患者(23.08%)术后乳晕部炎症多次发作且面积相对较大而需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处于炎症期的患者予以消炎治疗,对于乳房脓肿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缩小炎症范围后再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需切除包括溃疡周围1 cm正常的皮肤组织以及病变乳管,术后随访9~50个月均无复发现象。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复发的原因主要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处理方法不当等有关,再次手术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时机,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并对受累的乳管进行处理,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防止再次复发。

    作者:杨浩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甲状旁腺激素与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的关系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SHPT)是慢性肾脏疾病( CKD)患者常见并发症,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即可出现。过度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 PTH)可通过多种直接和间接效应导致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是CK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甲状旁腺腺瘤或甲状旁腺弥漫性增生等原因导致的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PHPT)患者与CKD等导致的SHPT患者中升高的PTH都具有致心肌肥厚及心力衰竭的效应,并且心血管并发症亦是PHPT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作者:刘先双;王林;刘亚楠(综述);刘晓刚;解汝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虾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虾青素是一种脂溶性的强抗氧化剂,它能透过血脑屏障,通过其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来保护神经元。虾青素也能影响神经元凋亡相关的分子与信号通路来避免神经元凋亡。近年来研究者应用离体神经元及活体动物大脑对虾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虾青素作为神经保护药物也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虾青素来源广泛,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因此具有作为预防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潜力。

    作者:谢悠扬;陈佳雯;李美珠;谢彬欣;戴兆威(综述);许伟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