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关键词:中国, 科技, 期刊引证报告, 医学综述, 总被引频次, 影响指标, 影响因子, 同类学科, 他引率, 科学技术信息, 综合评价, 扩展
摘要:《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8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045)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47)排名第31位、综合评价总分(56.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6)排名第2位(5个并列),他引率0.95;在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8755、影响因子0.978、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5、学科扩散指标9.33、扩展H指标11。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细胞微粒蛋白组学的研究进展

    细胞微粒( MPs)由多种细胞受刺激后分泌,与炎症、凝血及与心血管疾病相关。内皮微粒( EMPs)为损伤内皮细胞胞膜脱落形成,其与冠状动脉损伤、炎症息息相关,可表达胞质蛋白,且不同疾病状态下,所表达的蛋白亦不同。 EMPs蛋白组学通过对EMPs所表达蛋白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疾病相关的蛋白标志物,是临床上常用的筛选标志物的方法之一,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作者:韦小未(综述);张俊峰(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虾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虾青素是一种脂溶性的强抗氧化剂,它能透过血脑屏障,通过其强大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来保护神经元。虾青素也能影响神经元凋亡相关的分子与信号通路来避免神经元凋亡。近年来研究者应用离体神经元及活体动物大脑对虾青素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虾青素作为神经保护药物也已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虾青素来源广泛,神经保护作用明显,因此具有作为预防及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的潜力。

    作者:谢悠扬;陈佳雯;李美珠;谢彬欣;戴兆威(综述);许伟榕(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心肺复苏后大脑血流动力学维持策略的研究进展

    心肺复苏( CPR)是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之前非常重要的抢救措施。心搏骤停患者CPR后,大脑血流动力学极不稳定,脑血流量不足,易导致缺血缺氧性脑病的发生。 CPR后需积极干预治疗,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促进脑复苏,减轻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积极纠正低血压,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给予血管内复苏、溶栓等治疗策略是维持大脑血流动力学稳定的重要措施。

    作者:谢盈亭(综述);王健;毛思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比索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及相关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究并分析比索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及相关炎性介质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COPO 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0.5 mg羧甲司坦片,每日3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比索洛尔初始剂量为1.25 mg,每日1次,如无不良反应,7 d后加量至2.5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肺功能以及相关炎性介质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高于治疗前、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低于治疗前( P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aO2高于对照组, PaCO2明显低于对照组[(0.982±0.013)比(0.892±0.032)、(42.4±2.9) mmHg (1 mmHg=0.133 kPa)比(51.2±3.7) mmHg,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呈上升趋势( P<0.05),且观察组上升速度更快(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C反应蛋白呈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下降速度更快( 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淀粉样蛋白A呈下降趋势,对照组呈上升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比索洛尔能有效改善COPD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氧合能力,并降低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病情。

    作者:胡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

    Wnt信号通路是一条进化上保守的信号途径,其具有广泛生物学效应,可调控细胞的黏附、迁移、增殖以及凋亡。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被不断揭示,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关于Wnt信号通路的相关文献,探讨 Wnt信号通路与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以及肺癌的关系,为进一步探索此类疾病的临床诊治提供资料。

    作者:曾庆煜;王璐云;李夏;孙莉(综述);陈筠(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8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045)排名第7位、影响因子(0.447)排名第31位、综合评价总分(56.5)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6)排名第2位(5个并列),他引率0.95;在201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8755、影响因子0.978、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5、学科扩散指标9.33、扩展H指标11。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手术原因分析及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浆细胞性乳腺炎需要再次手术的原因、手术时机的选择以及相应的手术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收治的26例复发性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复发原因,治疗时机选择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53.84%)因乳房脓肿而需多次切开引流手术、6例患者(23.08%)因肿块切除后再次出现或不愈合、6例患者(23.08%)术后乳晕部炎症多次发作且面积相对较大而需再次实施手术治疗。对于处于炎症期的患者予以消炎治疗,对于乳房脓肿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缩小炎症范围后再予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时需切除包括溃疡周围1 cm正常的皮肤组织以及病变乳管,术后随访9~50个月均无复发现象。结论浆细胞性乳腺炎再次复发的原因主要与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够、处理方法不当等有关,再次手术治疗时应把握手术时机,完全切除病变组织,并对受累的乳管进行处理,以有效地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防止再次复发。

    作者:杨浩鑫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内镜下肿瘤特征与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徐州医学院附属淮安医院消化科收治的食管早期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均接受食管癌根除术治疗,随访记录5年生存中位数,分析性别、年龄及内镜下肿瘤特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食管早期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差异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而病理类型、内镜下肿瘤大小、脉管瘤栓及淋巴结转移个数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内镜下肿瘤直径(OR =2.190,95%CI 1.258~2.574)与脉管瘤栓(OR =3.982,95%CI 2.421~4.52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48个月)显著短于肿瘤直径<2.8 cm的无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中位生存期(>6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肿瘤直径≥2.8 cm 和肿瘤直径<2.8 cm的有脉管瘤栓患者术后5年生存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和4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P>0.05)。结论内镜下肿瘤直径是影响食管早期癌根除术患者预后效果的因素;对于无脉管瘤栓的患者,内镜下肿瘤直径≥2.8 cm 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

    作者:杨炳银;张巧林;裘翠;刘树清;王昌成;费素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不同的营养支持方式

    进展期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总体逐年上升。传统外科手术治疗并未完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病死率。究其原因,术后患者多有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及免疫功能下降。近年来随着营养与进展期胃癌临床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营养支持在胃癌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该文综述进展期胃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并引出了联合多种支持方式中免疫营养这一独特的视角,旨在为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提供更合理的营养支持策略。

    作者:马静静;张韵婷;柳舟;曹明为(综述);董卫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喷他佐辛静脉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喷他佐辛静脉自控镇痛对剖宫产术后产妇血浆泌乳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待产的足月妊娠要求行剖宫产的孕妇210例,利用电脑产生的随机数字将产妇分为喷他佐辛组、芬太尼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术毕即接静脉自控镇痛泵,持续输注速度为2 mL/h,每次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使用时间至术后48 h。喷他佐辛组:喷他佐辛4 mg/kg、盐酸格拉斯琼0.05 mg/kg;芬太尼组:芬太尼0.015 mg/kg、盐酸格拉斯琼0.05 mg/kg;对照组未采用静脉自控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法评估各组的镇痛效果,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三组产妇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48 h血浆泌乳素水平。结果对照组、芬太尼组及喷他佐辛组术后24 h VAS评分分别为(4.6±1.5)分、(1.5±0.7)分、(1.4±0.6)分,48 h VAS评分分别为(4.1±1.4)分、(1.3±0.6)分、(1.1±0.6)分,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 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他佐辛组VAS评分低于芬太尼组和对照组(P <0.05)。对照组、芬太尼组及喷他佐辛组应用静脉自控镇痛24 h 后血浆泌乳素水平分别为(281±75)μg/L、(310±87)μg/L、(322±84)μg/L,48 h后血浆泌乳素水平分别为(300±63)μg/L、(356±97)μg/L、(374±86)μg/L,三组患者术后24、48 h的泌乳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他佐辛组泌乳素水平高于芬太尼组和对照组( P <0.05)。结论剖宫产术后采用喷他佐辛静脉自控镇痛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兴进;谭玉元;杨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致作者

    1.文章中使用缩略语、略称、代号时,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注中文并写出英文全称,如:肝细胞生长因子(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56例难治性 IT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环磷酰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剂量为100 mg,每次滴注时间为1 h以上,每周1次,治疗时间为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D20+表达、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相关抗体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3%(25/28)比57.1%(1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20+、血小板相关抗体IgG低于对照组[(11.9±2.2)%比(22.4±2.6)%,(34±8)%比(51±12)%],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92.2±10.2)×109/L比(62.4±7.1)×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寒战、发热、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难治性ITP,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疗效良好,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黄垚;刘烨;王玮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唾液腺多形性腺瘤恶变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多形性腺瘤( PA)是唾液腺常见的上皮性肿瘤,具有交界性肿瘤的特性,肿瘤病程长或多次复发可恶变为恶性PA。 PA的恶变过程是多基因、多因素参与的。细胞染色体改变、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转录因子、细胞周期调控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各种调控因子的改变均参与唾液腺PA的恶变过程。

    作者:夏亮(综述);田臻(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微RNA在银屑病中差异表达的研究进展

    若干微RNA ( mi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作用于一个或多个靶基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如miR-99a、miR-486-3p、miR-210可分别作用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叉头状转录因子3及人相关转录因子3等靶点。 miRNA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及增加炎性介质的表达水平,通过研究 miRNA 在银屑病中的差异表达可找到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希望通过对miRNA生物合成、作用机制及与银屑病相关性的研究,为银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作者:陈春丽;刘新梅;普雄明(综述);吴卫东(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与内脂素的关系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一类发病率高、预后差的老年性疾病,其发病主要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和稳定与内脂素存在关联。内脂素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并可通过多条路径参与AIS的发生和发展。细胞内内脂素具有烟酰胺磷酸二核糖转移酶活性,能够调节细胞的能量代谢,防止脑部血管缺血缺氧;而细胞外内脂素具有促炎作用,可加重梗死的严重程度。此外,内脂素还具有类胰岛素作用,调节机体的物质代谢,增加AIS的发病风险。

    作者:赵岩(综述);卢丽萍(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锌与慢性创面修复的相关研究进展

    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常伴发于各类压疮、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患者,有效的营养支持是处置慢性创面的基础。锌是人体必需营养物质,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发现,改善全身或创面局部锌营养状态可促进不同类型的创面修复,其机制至少包括:改善食欲和加强营养物质吸收、拮抗创面过氧化损伤、抑制修复细胞凋亡、激活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信号通路等。

    作者:李峰(综述);杨红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小儿七氟烷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收治的行小儿扁桃体、腺样体切除手术患儿10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54例患儿采用单独七氟烷(吸用2%~3%的七氟烷,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观察组54例患儿采用右美托咪定[负荷剂量0.5μg/kg,15 min内注射完成,之后以维持剂量0.5μg/( kg? h)持续静脉泵入],联合七氟烷麻醉,观察麻醉前( T0)、停药时(T1)、拔管时(T2)、苏醒时(T3)以及离室时(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以及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等指标,比较两组患儿的麻醉效果。结果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组患儿的心率、MAP 以及SpO2等指标均较平稳,未出现明显的波动,而对照组患儿的心率和MAP在拔管时和苏醒时均出现显著升高离室时又降低的趋势,两组心率、MAP在组间、不同时点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呕吐的发生率为37.04%(20/5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8.52%(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观察组患儿在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14.81%(8/54)比46.30%(25/54)]以及躁动评分[T2:(1.25±0.37)分比(2.45±0.37)分;T3:(1.28±0.35)分比(2.45±0.36)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缓解小儿七氟烷全麻的心率、MAP以及SpO2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患儿血流动力学水平的稳定,从而降低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殷嘉繁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评估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因难以精确评估且易被忽视。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防治指南首次将微循环功能异常纳入管理,冠状动脉微循环再次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诊断并未标准化。通过总结新冠状动脉微循环病变的病理分型,对比各项侵入性(介入)或非侵入性(超声、核磁、核素显像)评估手段,间接了解发病机制,探讨优临床决策,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作者:卢成(综述);孙林;官兵(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收治的82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儿均给予蓝光照射治疗。同时,研究组患儿给予酪酸梭菌活菌散剂1.5 g/d 口服。于治疗前、治疗后1、3、5d测定两组患儿胆红素水平,计算日均下降值及胆红素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5d两组患儿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逐渐降低,治疗后1d 时两组疗效相当,治疗后3 d以及治疗5 d研究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研究组日均下降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1±11) μmol/L 比(20±10)μmol/L ],疾病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4.7±1.8) d 比(6.2±2.6)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1.0%(13/42),研究组为12.5%(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酪酸梭菌活菌散剂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疗效,快速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缩短疾病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

    作者:孙洁;林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神经调控技术治疗肥胖研究进展

    肥胖已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病态性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利用神经调控方法来治疗肥胖因为具有安全有效和低侵入性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穴位针灸治疗、胃电刺激、小肠电刺激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均在动物实验和(或)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明确的治疗效果。针灸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改变摄食调节以达到减少进食;迷走神经电刺激可能改变迷走神经对于消化道营养物质信息的传递而影响摄食中枢调节;而胃电刺激和小肠电刺激均被证明能直接改变胃肠动力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率,从而达到降低体质量的目的。

    作者:万新月;李红艳(综述);邓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