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IL-4、IgE水平的影响

邹超鹏;陈颖

关键词:变应性鼻炎, 鼻内激素, 割治法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4( IL-4)、IgE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辽宁省营口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接受诊治的10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鼻内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IL-4、IgE 水平的变化以及鼻痒、流鼻涕、喷嚏、鼻塞、鼻部体征的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IL-4、IgE水平低于对照组[(1.27±0.16) ng/L比(1.52±0.28) ng/L,(42±11) ng/L比(52±1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鼻痒、流鼻涕、喷嚏、鼻塞、鼻部体征低于对照组[(0.34±0.10)分比(1.27±0.28)分,(0.35±0.08)分比(1.50±0.40)分,(0.44±0.11)次比(1.57±0.35)次,(0.14±0.03)分比(1.15±0.10)分,(0.34±0.10)分比(1.22±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0%(45/50)比74.0%(37/50)],复发率低于对照组[6.0%(3/50)比46.0%(2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内激素联合割治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 IL-4和 IgE 水平,并且治疗后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安全性

    目的:探讨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对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症状的改善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阿维A 胶囊20 mg,每日3次,根据患者的承受度以及病情状况调整药物用量,维持剂量控制在15~25 mg/d;观察组口服阿维A 胶囊10 mg,每日2次,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75 mg,每日3次。6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皮肤损伤面积、严重程度指数、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0%(38/40)比62.5%(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肤损伤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8±1.5)分比(7.3±2.4)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低于对照组[(8.6±1.2) ng/L比(13.6±2.9) n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维A胶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显著,对改善患者皮肤损伤面积及严重程度具有明显的效果,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沈跃莉;叶俊儒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他汀类药物非调脂作用在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脏结构与功能方面的研究进展

    汀类药物作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降脂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南的推荐用药。除上述作用外,它还有非调脂性的保护作用,包括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等。他汀类药物在降脂、稳定斑块的基础上,结合其非调脂性的保护机制,有助于减轻心肌梗死后心脏重构,降低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防止心源性猝死。

    作者:朱乔燕;王光宇(综述);张庆勇(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展望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剧烈疼痛对于骨科和麻醉医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目前,主流的术后镇痛方式是以股神经阻滞为中心的多模式镇痛,与此同时股神经阻滞产生的股四头肌肌力阻滞也成了热议话题,因此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仍在不断探索中。隐神经是股神经的纯感觉分支,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隐神经阻滞展开了研究并将其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

    作者:汪其贇(综述);张俊峰;江伟(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日常生活中行走、跳跃等活动主要依靠踝关节的背伸、跖屈运动。发生骨折、脱位或韧带损伤时,若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会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踝关节骨折术后可能伴有各种并发症(如肿胀、疼痛、关节僵硬等),将严重影响踝关节的功能。而踝关节骨折术后选择采用电疗法、超声波疗法、磁疗法、光疗法等物理因子疗法以及运动疗法对改善踝关节功能效果明显。近年来,踝关节损伤的康复已逐渐成为骨科及康复医学领域关注的热点。

    作者:王云霞;蔡天燕(综述);冉春风(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小儿心脏手术血压及心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对小儿心脏手术血压及心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石家庄市第四医院收治的30例行体外循环下先天性心脏病修补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第1小时,对照组患儿给予0.2 mg/(kg· h)咪达唑仑,研究组患儿给予1μg/(kg· h)右美托咪定,待2 h后,两组患儿的药物输注剂量均减少一半。所有患儿的麻醉诱导第1小时均给予10μg/kg 芬太尼、0.2 mg/kg 维库溴铵以及0.2 mg/kg咪达唑仑。1 h后维库溴铵、芬太尼药物用量均减少一半,一直持续到手术结束。为达到控制血流动力学反应的目的,切皮手术或切胸骨手术等具有强烈性刺激时给予患儿吸入七氟烷。比较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心率、平均动脉压( MAP)、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儿的心率在T1时上升,T2时下降,T3时又上升,研究组心率平稳,T1、T2、T3优于对照组[(88.4±9.6)次/min比(98.3±9.7)次/min,(85.4±10.4)次/min比(97.7±11.2)次/min,(90.5±9.9)次/min比(127.3±12.9)次/min],两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的MAP在T1、T2、T3时间点呈上升趋势,研究组 T1、T2时较平稳,T3时升高,且研究组T1、T2、T3时间点的 MAP 均低于对照组[(73.1±6.9) mmHg 比(83.7±6.5) mmHg,(72.3±7.5) mmHg 比(84.8±6.9) mmHg,(79.3±6.4) mmHg比(100.6±9.9) mmHg],两组间、时间点、组间·时间点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在 T1、T2、T3时间点的 SpO2呈上升趋势,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各时间点波动较小[(98.3±0.8)%比(93.5±0.5)%,(97.4±1.2)%比(95.1±0.9)%,(97.8±1.4)%比(96.3±1.2)%],研究组 T1、T2、T3时间点 SpO2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时间点、组间·时间点交互效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在进行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前,可对患儿输注右美托咪定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可更好地控制患儿血流动力学反应状况,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任静;刘静;邵娴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小脑扁桃体切除对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的意义

    目的:研究小脑扁桃体切除对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延安市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收治Arnold-Chiari 畸形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给予小脑扁桃体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小脑扁桃体电灼治疗,比较两组的脑脊液流速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 d观察组脑脊液.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32/32)比87.5%(28/32)],观察组小脑扁桃体下缘水平脊髓背侧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头向流速高于对照组[(8.17±1.56) cm/s比(6.21±1.16) cm/s],尾向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9.38±1.48) cm/s比(7.10±1.52) 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6.9%(31/32)比78.1%(2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小脑扁桃体切除能够更好地恢复枕大池脑脊液循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

    作者:董永军;宋飞霞;田德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青蒿琥酯对肝纤维化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研究进展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必经的病理阶段,同时也是向肝癌发展的中间环节。肝星状细胞( HSC)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键细胞,抑制 HSC 的活化与增殖是预防和治疗肝纤维化的主要策略之一。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其具有抗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的作用,能够使活化的HSC发生凋亡,促凋亡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胞外基质的产生以及激活或抑制一些信号通路从而发生一定的级联效应。目前青蒿琥酯可作用于 HSC中的信号通路有: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核因子κB、Wnt/β-catenin及肿瘤坏死因子α介导的信号通路等。

    作者:白瑞丹(综述);张洪;黄萃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潜伏期的影响

    目的:探讨他达那非对感音神经性聋潜伏期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豚鼠分为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阳性对照组),各20只。阴性对照组、他达那非组、盐酸氟桂利嗪组豚鼠在白噪声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注射液4 mL/( kg· d)、他达那非2 mg/( kg· d)、盐酸氟桂利嗪0.5 mg/( kg· 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 d、噪声暴露后1、2、4周Ⅰ波潜伏期和听性脑干反应( ABR)阈值,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豚鼠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其Ⅰ波潜伏期较噪声暴露前基本无明显改变,阴性对照组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后较噪声暴露前和噪声暴露后ABRⅠ波潜伏期呈延长趋势,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豚鼠在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较噪声暴露后ABRⅠ波潜伏期均呈下降趋势[(1.289±0.014)、(1.747±0.020)、(1.698±0.018)、(1.628±0.018)、(1.533±0.021) ms,(1.299±0.011)、(1.760±0.016)、(1.711±0.014)、(1.640±0.015)、(1.545±0.018) ms]。正常对照组豚鼠在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给药2周后、给药4周后ABR阈值较噪声暴露前基本无明显改变,阴性对照组豚鼠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ABR阈值呈延长趋势,他达那非组和盐酸氟桂利嗪组噪声暴露后给药1周后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呈延长趋势,给药2周后其 ABR 阈值均呈不同程度下降[(23.9±0.8)、(41.1±9.9)、(43.2±1.7)、(38.8±1.8)、(29.8±2.8) dB,(24.0±0.9)、(41.1±9.9)、(41.5±10.0)、(39.2±1.7)、(30.1±2.9) dB]。扫描电镜显示,阴性对照组豚鼠耳蜗外毛细胞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他达那非组及氟桂利嗪组耳蜗病变均较轻,听毛仅有不同程度的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他达那非能够减轻感音神经性聋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缩短其引起的Ⅰ波潜伏期延长。

    作者:梁媛;尹桂茹;马桂琴;范伟;刘春丽;张洁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的128例过敏性鼻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n=64)和布地奈德组(n=64)。布地奈德组应用布地奈德喷雾剂(每次1~2吸,每日2次,持续治疗3个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布地奈德组的基础上应用脱敏疗法,治疗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免疫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87%(62/64),布地奈德组的总有效率为81.25%(52/64),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布地奈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流涕、鼻塞、喷嚏、鼻痒等症状评分分别为(0.8±0.1)分、(0.7±0.1)分、(0.8±0.1)分、(0.8±0.2)分,低于布地奈德组的(2.0±0.2)分、(1.6±0.4)分、(1.6±0.4)分、(1.8±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 CD4+Th17细胞比率低于布地奈德组[(1.1±0.2)%比(1.8±0.3)%],Th17/Treg、CD4+CD2+5 Treg细胞比率高于布地奈德组[(32.8±4.2)%比(10.8±0.2)%、(27.0±3.0)%比(7.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布地奈德喷雾剂联合脱敏疗法能有效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任伟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骨质疏松症是危害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以骨流失和骨组织破坏为病理改变,以骨痛、骨质变脆为临床症状。近年来中药防治骨质疏松已成为研究的热点。中药因其不良反应小、标本兼治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的防治,并取得了较大进展。该文对骨质疏松进行辨证论治,从补阳、补气、补阴、补血等方面对骨质疏松的中药防治予以综述。

    作者:孙玉敏(综述);李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均给予抗凝、调脂、营养神经以及支持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1袋/次,3次/d ,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认知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测患者凝血因子Ⅰ、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94.0%(47/50)比80.0%(40/50),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BI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7.4±0.8)分比(10.5±1.0)分,(75.3±5.8)分比(64.5±4.2)分,P<0.01];观察组凝血因子Ⅰ水平、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8±0.4) g/L比(4.0±0.3) g/L,(6.12±0.62) mPa· s比(7.82±0.73) mPa· s,(1.32±0.35) mPa· s 比(2.13±0.40) mPa· s,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降低患者血黏度,保护缺血神经组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齐伟静;刘永刚;高爱民;杨帅;张丽;马艳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贫血患者血细胞形态学及血常规特点

    目的:研究贫血患者血细胞形态学及血常规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商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贫血患者63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进行健康的体检的62例人群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血细胞形态异常阳性、周围血常规情况。结果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细胞比容(HCT)均显著低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293±11) g/L 比(347±6) g/L、(72.34±2.82) fL 比(88.27±3.32) fL、(24.52±0.96)%比(43.63±1.64)%](P<0.05),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显著高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23.4±0.9)%比(14.8±0.6)%](P <0.05)。单纯小细胞性贫血组 MCV、HCT[(71.99±2.77) fL、(25.63±0.99)%]显著低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P <0.05),MCHC、RDW-CV[(348±13) g/L、(14.9±0.6)%]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细胞性贫血组 MCHC、RDW-CV、MCV、HCT[(441±26) g/L、(23.1±1.4)%、(134.65±8.08) fL、(91.22±5.47)%],均高于正常细胞性贫血组( 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白细胞数量低于对照组[(231±11)×109/L比(281±15)×109/L、(122±5) g/L比(141±3) g/L、(0.48±0.06)比(0.63±0.05),(4.2±1.1)×109/L 比(7.1±2.1)×109/L],观察组患者的淋巴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0.49±0.04)比(0.4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贫血患者中有着较高的MCHC、RDW-SD、MCV、HCT、淋巴细胞数量,存在较低的血小板、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数量。

    作者:侯淼;郭菲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5-羟甲基糠醛的研究概况

    5-羟甲基糠醛(5-HMF)是具有呋喃环结构的醛类化合物,该化合物在制剂中存在过多时临床上可能会出现类过敏反应,因此全面了解5-HMF的现有研究成果对于降低药品中5-HMF含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背景。近年来关于5-HMF 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5-HMF 可能是一种隐藏在中药背后新的活性成分,深入研究既可提高药品安全性,也可为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赵颖;张璐欣(综述);李越(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骶前/骶神经切除术在治疗子宫腺肌症痛经中的应用价值

    子宫腺肌症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良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目前,根治手段仍为经腹或腹腔镜切除子宫。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及阴道超声等影像医学技术的发展,子宫腺肌症的检出率逐年升高,并呈年轻化。越来越多育龄期患者因生活质量等因素迫切希望保留子宫的完整性和生育能力,因此诸多保留子宫的手术方式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骶前/骶神经切除术在缓解子宫腺肌症痛经方面疗效显著。

    作者:江彩霞(综述);程忠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Septin9基因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研究进展

    Septin9是一类具有三磷酸鸟苷酶活性的保守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与染色体分离、DNA 修复、迁移和凋亡等许多细胞功能有关。 Septin9与诸如恶性肿瘤等人类疾病发生密切相关,且 Septin9已成为现阶段肿瘤相关研究的新热点。 Septin9基因在结直肠肿瘤组织中高度甲基化,其甲基化异常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分子特征,而其在外周血和粪便中的改变可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

    作者:刘志永(综述);徐心(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维生素D与炎症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维生素D在机体钙平衡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维生素D对免疫/炎症系统也有调节作用。低维生素D水平可增加发生急性感染的风险,并加重其不良结局。血清维生素D水平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哮喘、炎症性肠病、慢性肾脏疾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等)的发病中具有多效性,其在炎症性疾病的炎症/免疫应答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卫晶晶(综述);邬月琴(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癫痫主要病理机制及其相关微RNA的研究进展

    微 RNA( miRNA)广泛参与癫痫病理机制中的炎症反应、神经细胞凋亡、胶质细胞功能异常、突触重构等过程。 miRNA通过调控白细胞介素1、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参与癫痫炎症反应;机体通过上调促凋亡miRNA和下调抗凋亡miRNA的表达影响细胞凋亡,促使癫痫发作;miRNA调节胶质细胞发育,引起胶质细胞功能异常,引起癫痫发作;miRNA也可以通过合成蛋白质、共价修饰已有蛋白质及再利用膜受体等方式影响突触重构而促发癫痫。

    作者:刘婷婷;尹明康;黄鹏如;蔡玉洁;崔理立(综述);赵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致读者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近视的中医体质及防治进展

    近些年我国近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传统中医对于近视有独特的理解与防治方法。中医治疗近视以外治研究为主,主要有针刺、敷贴耳穴、推拿等方法。通过刺激穴位、通经活络、调节经气、补益气血等达到提高视力的目的,对近视患者视力改善均有不错的效果。而且中医偏颇体质为近视的易患因素,可以通过改善中医偏颇体质和防止久视伤血损伤视力来预防近视。

    作者:吴田英;翟晓蔚;吴咏梅(综述);何建成(审校) 刊期: 2016年第17期

  • 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对玫瑰糠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对玫瑰糠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5月至2015年8月渭南市中心医院接诊的90例玫瑰糠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口服伐昔洛韦片,每次0.3 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匹多莫德片,每次0.4 g,每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服用两个疗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疗效及其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73.01±5.43)%比(63.88±5.31)%,(41.58±2.43)%比(33.12±2.31)%,1.51±0.02比1.08±0.01],CD8+低于对照组[(26.12±3.02)%比(31.68±3.1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8%(44/45)比48.9%(22/4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4%(2/45)比44.4%(2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联合伐昔洛韦对玫瑰糠疹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对T淋巴细胞亚群失常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作者:杨艳萍;薛琨 刊期: 2016年第17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