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肝内胆管结石是我国的常见病和难治病,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是胆管结石中为复杂且病死率高的疾病。肝切除是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好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腹及腹腔镜下的规则性肝切除和精准肝切除以及术中联合胆管镜及超声。近年来,肝切除治疗复杂性肝内胆管结石疗效已有明显提高,但术后仍面临结石残留、复发以及再次手术等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作者:曾庆彬;朱磊;赵晰;李铁汉(综述);唐继红;朱洪(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相关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慢性炎症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密切相关,控制机体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进一步地了解炎性介质及通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炎方法,以更好地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
作者:韩兴发;张弘弘(综述);胡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全球第四大死因,其发病率、病死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该病的特征为气道和全身的炎症反应、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及病情的持续进展或反复急性发作。对其病理生理的进一步认识以及长效抗胆碱能药物、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的临床应用,使得COPD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在COPD治疗上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界开始重视其具体疗效的研究。而上述治疗措施的联合应用、相互作用及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戴凯丽(综述);张薇;刘磊(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多种细胞及其组分参与哮喘发病。肺组织巨噬细胞是呼吸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不同疾病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型与生物学功能。目前针对肺组织中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及其功能分析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发生哮喘时肺组织巨噬细胞会发生表型改变。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介质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数条信号通路与这一过程相关。
作者:王涛;陈毅斐(综述);杨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前各种影像技术成为鉴别前列腺疾病的重要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在前列腺癌早期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MRI包括常规 MRI和功能 MRI,与常规 MRI相比,功能MRI从单一解剖学的研究发展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可弥补单独应用常规序列的不足。尤其是MRI扩散加权成像,不仅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水分子弥散特性,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其内部微观结构,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红(综述);刘四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溶栓治疗是当前公认的可快速恢复血流、挽救可逆性损伤状态脑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超早期(3 h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国内医疗资源的限制,众多患者无法在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就溶栓的作用机制、治疗时间窗,扩大时间窗常用的方法和疗效以及溶栓的并发症进行总结,以期有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作者:詹珊珊;叶涛(综述);陆世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过去30年,其诊断与治疗进展缓慢,预后差。随着精准医疗的到来,卵巢癌治疗策略也趋向个体化。通过研究癌症信号通路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各项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或许能为进一步阐明肿瘤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选择多靶向联合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基因研究不仅使卵巢癌个体化风险评估成为可能,还为寻找抗癌新靶点、研制新型靶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方向。
作者:陈珊(综述);李荣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究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检测法(T-SPOT-TB)在结核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10月甘孜州人民医院收诊的结核性脑膜炎疑似患者36例进行研究,对患者行T-SPOT-TB检测、脑脊液结核抗体、脑脊液抗酸染色及脑脊液结核杆菌培养试验(金标准)、结核菌素试验检测,观察对比各种检测方法下患者阳性检出率,计算各检测方法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结果 T-SPOT-TB灵敏度为93.9%,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0%。脑脊液结核抗体检测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0.9%。脑脊液抗酸染色灵敏度为42.4%,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71.2%。结核菌素试验灵敏度为78.8%,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89.4%。结论 T-SPOT-TB检测法能够简便、快捷地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断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其临床价值高,值得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作者:李明琴;杨红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早常发生于颈动脉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硬化的早期体征,颈动脉位置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且超声技术简单易行、直观、无创,现已成为临床检测颈动脉硬化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近年来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及相应软件的研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超声技术日趋成熟,新的超声技术也不断涌现,现在不仅可以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体积及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判断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但各种超声诊断技术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
作者:杨虹(综述);刘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肿瘤相关性疲劳( CRF)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认为,CRF的发病机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多途径,主要与炎症标志物相关,治疗多为纠正贫血、兴奋中枢。中医则将其归于“虚劳”的范畴,病机涉及气血阴阳失衡,与脾胃肾密切联系,治疗予以补益气血、活血散瘀、健脾补肾。该文希望通过总结前人在 CRF上的研究,引起社会对 CRF治疗的重视,并关注如何提高CRF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程怡;邱富娟;林燕端;刘倩倩(综述);夏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卒中相关性肺炎( SAP)是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发生和发展相对于普通肺炎有其独特之处。 SAP的发病与卒中后的免疫抑制状态、细菌定植、误吸及神经源性肺水肿有关,其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体位、误吸、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心房颤动、糖尿病史、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鼻饲饮食、镇静剂使用、应激性溃疡预防用药等,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制订了SAP预测量表以预测SAP的发生。
作者:张淑霞;潘晓华(综述);刘国荣;王宝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痛风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痛风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性别、年龄、种族和遗传等是痛风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痛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发现了28个基因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这些基因中的大部分是痛风的高风险基因,鉴别高危人群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欣(综述);成志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龄孕产妇分娩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广州市花都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高龄(≥35岁)孕产妇200例,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对象各项资料,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00例中162例发生并发症,正常组孕妇38例,正常孕产妇经济状况、家庭环境优于分娩并发症孕产妇,正常孕产妇孕周>28周、经产妇、无流产史、顺产、住院时间≥1 d比例显著低于分娩并发症孕产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状况不佳(OR=1.155,95%CI 1.023~1.304)、家庭不和谐(OR=1.647,95%CI 1.121~2.420)、孕周≤28周(OR=2.205,95%CI 1.227~3.342)、初产妇(OR=1.137,95%CI 1.027~1.259)、剖宫产(OR=1.907,95%CI 1.003~3.626)、住院时间<1 d(OR=1.247,95%CI 1.038~2.164)、流产史(OR=1.946,95%CI 1.066~3.552)为高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孕产妇妊娠并发症与众多因素相关,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识别和及早处理。
作者:余志英;杨若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介入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取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照采取晚期介入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情况。结果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下肢、上肢Fug 1-M 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0±4.1)分比(18.0±4.0)分、(33.0±5.8)分比(28.1±5.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14.2±2.4)分比(17.9±3.2)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54.2±8.7)分比(44.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更有利于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作者:徐亚红;魏小利;张星楠;王社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肝损伤引发的肝脏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保肝活性模型和肝安全性模型可以对药物保肝活性及安全性进行筛选。保肝活性模型研究较多,主要归纳为化学性、免疫性、酒精性和药物性,肝损伤机制不同,可适用于筛选不同治疗机制的保肝药物。而肝安全性模型主要是通过移植外源人肝,复制人嵌合体小鼠模型,更好地模拟人肝脏的运作。近年来,保肝护肝中药提取物和复方研究很多,不同的中药有不同的保肝机制,可用不同的保肝活性模型进行筛选,为构建有效的保肝活性筛选方法及开发保肝作用的中药品种提供借鉴。
作者:马静(综述);姚广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比较成人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数据库 The 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文献资料,利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对资料中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中转率、术后疼痛、术后切口美观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筛选纳入20篇文献共计2629例患者,成人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较传统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时间长( MD =4.18,95%CI 2.62~5.74,P <0.05),手术中转率高(OR=3.09,95%CI 1.42~6.71,P<0.05)。视觉模拟评分分析显示单孔法术后主观疼痛感更明显(MD =1.14,95%CI 0.82~1.45,P <0.05)。但两者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OR=0.88,95%CI 0.66~1.18,P =0.39)及住院时间(MD =-0.08,95%CI -0.16~0.00,P =0.06)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单孔法术后美观程度评分优于传统法( MD =0.70,95%CI 0.53~0.87,P<0.05)。结论单孔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与传统法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各具优势。
作者:何苗;范晶;王子卫;陈刚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联合塞来昔布治疗骨性关节炎( OA)的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前列腺素 E2( PGE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每组30例。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患者行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每次2 mL,每周1次,连续5次;塞来昔布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片25 mg,每日1次,共治疗5周。联合治疗组患者联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90 d三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四组研究对象体内 TNF-α、IL-1β和PGE-2水平的变化,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近期有效率及优良率、远期有效率和优良率优于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近期有效率为100.0%(30/30)比80.0%(24/30)比76.6%(23/30);优良率90.0%(27/30)比43.0%(13/30)比36.6%(11/30);远期有效率100.0%(30/30)比76.7%(23/30),76.7%(23/30);优良率为73.3%(23/30)比40.0%(12/30)比36.6%(11/30)](P<0.05),但透明质酸钠组组与塞来昔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患者 TNF-α、IL-1β及 PGE-2[(20.7±3.8) ng/L、(26.4±6.0) ng/L、(25.0±6.3) ng/L),(57.4±7.8) ng/L、(69.3±9.0) ng/L、(74.9±10.4) ng/L,(178.3±28.2)μg/L、(259.1±30.2)μg/L、(273.0±30.9)μg/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仍然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NF-α(16.3±4.3) ng/L、IL-1β(48.0±8.3) ng/L、PGE2(134.8±18.0)μg/L)](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TNF-α、IL-1β及 PGE2水平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 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塞来昔布组、透明质酸钠组[10.0%(3/30)比6.7%(2/30),6.7%(2/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塞来昔布能显著降低OA患者体内TNF-α、IL-1β及PGE-2水平,且疗效优于单独用药,因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段大波;张树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虽然肝细胞癌(HCC)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处理合并门静脉血栓(PVT)的HCC 仍具挑战性。在确诊的HCC患者中有10%~40%存在PVT,而其治疗方案却非常有限。目前的指南主要介绍了索拉非尼对合并PVT晚期HCC的治疗,但手术、动脉化疗栓塞、外放射治疗、放射性栓塞、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治疗仍在使用,且一些新兴的疗法(如免疫治疗剂和溶瘤病毒)也正在研究中。故对于合并PVT的HCC来说,联合索拉非尼的局部治疗仍是一个值得积极研究的领域,今后需开展和进一步验证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并将其作为临床努力的方向。
作者:刘俊国(综述);王毅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目的:探讨不同时限分娩对胎膜早破( PROM)患者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收治的足月PROM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时间分为12 h组和24 h组,各100例。12 h组所有产妇在破膜后12 h引产,24 h组产妇在破膜后24 h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宫颈成熟情况,并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4 h组经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12 h组[78.0%(78/100)比59.0%(59/100),P<0.05];24 h组产妇引产后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12 h组[(5.7±0.9)比(4.8±0.7),P<0.05];24 h组产妇及新生儿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2 h 组[18.0%(18/100)比7.0%(7/100)、16.0%(16/100)比6.0%(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 PROM 且具备阴道分娩条件的产妇,24 h后引产较破膜后12 h引产更能改善分娩结局,使阴道分娩率得到有效提高,但24 h后引产造成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母婴结局,临床上应根据 PROM 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引产时间。
作者:冯秀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兴奋神经毒性、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氧化应激、炎症、凋亡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制剂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银杏萜类内酯提取自银杏叶,而银杏内酯B是萜类内酯中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能力强的单体,其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银杏内酯B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万芬(综述);唐金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