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炎症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系

韩兴发;张弘弘(综述);胡吉(审校)

关键词:糖尿病神经病变, 炎症反应, 糖尿病治疗
摘要: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相关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慢性炎症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密切相关,控制机体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进一步地了解炎性介质及通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炎方法,以更好地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肿瘤相关性疲劳的研究进展

    肿瘤相关性疲劳( CRF)是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现代医学认为,CRF的发病机制涉及多脏器、多系统、多途径,主要与炎症标志物相关,治疗多为纠正贫血、兴奋中枢。中医则将其归于“虚劳”的范畴,病机涉及气血阴阳失衡,与脾胃肾密切联系,治疗予以补益气血、活血散瘀、健脾补肾。该文希望通过总结前人在 CRF上的研究,引起社会对 CRF治疗的重视,并关注如何提高CRF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程怡;邱富娟;林燕端;刘倩倩(综述);夏旭(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ADP-核糖聚合酶、补体C3及调节性T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ADP-核糖聚合酶(PARP)、补体C3及调节性T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84例SLE 患者为 SLE 组,另选取同期8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蛋白印迹法测定 PARP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 CD4+CD25+调节 T细胞百分率、叉头蛋白P3抗体( FoxP3+)调节性T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白细胞介素10( 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结果 SLE 组患者 FoxP3+调节性 T 细胞、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09±1.24)%比(6.23±1.01)%、(21.77±2.36) mg/L比(12.98±2.02) mg/L],而PARP、补体C3、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24±1.02) mg/L 比(7.84±2.11) mg/L、(0.84±0.22) g/L比(1.26±0.36) g/L、(3.21±0.34)%比(5.83±0.58)%、(3.62±0.52) ng/L比(4.89±1.56) ng/L,P<0.05]。重度活动性SLE组患者FoxP3+调节性 T细胞、IL-10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及稳定组,而PARP、补体 C3、CD4+CD25+调节性 T细胞、TGF-β1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组及稳定组(P<0.05)。 SLE合并肾功能损害者 FoxP3+调节性 T细胞高于 SLE 肾功能正常者[(12.60±0.48)%比(10.08±0.50)%],而补体C3水平、PARP、CD4+CD25+调节性 T细胞显著低于SLE肾功能正常者[(0.72±0.24) g/L比(0.94±0.32) g/L、(4.22±0.78) mg/L 比(5.94±0.82) mg/L、(2.48±0.34)%比(3.69±0.26)%,P<0.05]。 FoxP3+调节性T细胞、IL-10与SLE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458,0.725,P<0.05),而PARP、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补体C3、 TGF-β1水平与SLEDAI呈负相关(r=-0.412,-0.522,-0.623,-0.522,P <0.05)。结论 PARP、补体 C3及调节性T细胞与SLE活动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SLE病情发生及进展的评价指标。

    作者:赵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时机及力值对牙移入牵张成骨再生区的影响

    在口腔正畸领域中,牵张成骨技术为正畸牙的移动提供了新的方法。由于牵引力值与时机的不同,当正畸牙在牵张成骨再生区内移动时会对正畸牙移动的速度、频率以及牵引器的稳定性等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而此时正畸牙的组织学以及牙周组织龈沟液中天冬氨酸转氨酶也会出现相应变化,这些变化为今后牙齿移动到骨再生区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理论依据。

    作者:凌宁(综述);李峥(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清开灵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清开灵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注射剂,主要由栀子花、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肝病、脑血栓及脑出血等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已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深入了解清开灵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维娜(综述);孟拥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LEEP刀宫颈电切术后对宫颈癌患者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LEEP刀宫颈电切术后对宫颈癌患者生育能力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接诊的60例曾行LEEP刀宫颈电切术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电切术组,并选择同期在我院进行宫颈锥切术的60例宫颈癌患者作为锥切术组。对两组患者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妊娠情况、分娩方式、分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情况、新生儿结局以及产程、出血量和新生儿出生体质量。结果电切术组患者的妊娠率和顺产率明显高于锥切术组[98.33%(59/60)比86.67%(52/60),91.53%(54/59)比60.00%(30/50)],剖宫产率明显低于锥切术组[3.39%(2/59)比20.00%(1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切术组不良分娩的总发生率为23.73%(14/59),低于锥切术组的68.00%(34/50),电切术组患者的产程短于锥切术组、出血量少于锥切术组[(3.3±0.6) h比(4.8±0.9) h]、[(72±21) mL比(113±35)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新生儿体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LEEP刀宫颈切除术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显著,其保留了患者的正常生育能力,改善了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作者:刘传伟;江道龙;朱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透明质酸钠联合塞来昔布治疗骨性关节炎的效果及对TNF-α、IL-1β、PGE2的影响

    目的:探讨透明质酸钠联合塞来昔布治疗骨性关节炎( OA)的疗效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前列腺素 E2( PGE2)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锦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O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患者分为联合治疗组、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每组30例。选择同期来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透明质酸钠组患者行透明质酸钠膝关节腔注射,每次2 mL,每周1次,连续5次;塞来昔布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片25 mg,每日1次,共治疗5周。联合治疗组患者联合以上两种治疗方法。比较治疗结束后及治疗结束后90 d三组患者的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四组研究对象体内 TNF-α、IL-1β和PGE-2水平的变化,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的近期有效率及优良率、远期有效率和优良率优于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近期有效率为100.0%(30/30)比80.0%(24/30)比76.6%(23/30);优良率90.0%(27/30)比43.0%(13/30)比36.6%(11/30);远期有效率100.0%(30/30)比76.7%(23/30),76.7%(23/30);优良率为73.3%(23/30)比40.0%(12/30)比36.6%(11/30)](P<0.05),但透明质酸钠组组与塞来昔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患者 TNF-α、IL-1β及 PGE-2[(20.7±3.8) ng/L、(26.4±6.0) ng/L、(25.0±6.3) ng/L),(57.4±7.8) ng/L、(69.3±9.0) ng/L、(74.9±10.4) ng/L,(178.3±28.2)μg/L、(259.1±30.2)μg/L、(273.0±30.9)μg/L]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仍然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TNF-α(16.3±4.3) ng/L、IL-1β(48.0±8.3) ng/L、PGE2(134.8±18.0)μg/L)](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TNF-α、IL-1β及 PGE2水平低于透明质酸钠组和塞来昔布组( P<0.05);联合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塞来昔布组、透明质酸钠组[10.0%(3/30)比6.7%(2/30),6.7%(2/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质酸钠联合塞来昔布能显著降低OA患者体内TNF-α、IL-1β及PGE-2水平,且疗效优于单独用药,因而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段大波;张树鹰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时间介入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介入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宝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2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取早期介入康复训练,对照采取晚期介入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变情况。结果康复训练后,观察组患者下肢、上肢Fug 1-M eyer简式运动功能评定法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3.0±4.1)分比(18.0±4.0)分、(33.0±5.8)分比(28.1±5.3)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14.2±2.4)分比(17.9±3.2)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54.2±8.7)分比(44.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训练更有利于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

    作者:徐亚红;魏小利;张星楠;王社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并通过分化和旁分泌效应发挥组织修复、免疫调节、抗菌和抗凋亡等作用。目前,许多肺部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MSCs可对诸多肺部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因此,研究MSCs对肺部疾病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将为肺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临床前基础。

    作者:昌建鈞(综述);聂宏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银杏内酯B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兴奋神经毒性、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氧化应激、炎症、凋亡密切相关。因此,寻找多靶点不良反应小的制剂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显得尤为重要。银杏萜类内酯提取自银杏叶,而银杏内酯B是萜类内酯中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能力强的单体,其在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重要价值。通过研究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理生理过程及银杏内酯B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作者:万芬(综述);唐金荣(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激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外周血激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唐山市第三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共80例作为T2DM组,同时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共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其血激素[血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24 h尿游离皮质醇(UFC)]及hs-CRP水平。比较T2DM组和健康对照组、不同体型T2DM患者的血激素及hs-CRP水平,并进行血激素水平与hs-CRP的相关性。结果 T2DM组的血皮质醇、ACTH、UFC和hs-CR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316±48)μg/L 比(148±57)μg/L,(393±80) pg/L 比(173±55) pg/L,(80±13)μg比(41±9)μg,(3.8±0.8) mg/L比(1.1±0.3) mg/L, P<0.01]。 T2DM组腹型肥胖患者的血皮质醇、ACTH、UFC 和 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患者[(343±53)μg/L比(256±49)μg/L,(411±82) pg/L比(356±61) pg/L,(82±15)μg比(76±10)μg,(4.3±1.8) mg/L比(2.9±0.4) mg/L,P<0.05]。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皮质醇、ACTH、UFC 与hs-CRP无相关性(r=0.197,0.148,0.116,均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激素水平与炎症反应无关,但hs-CRP可作为判断T2DM发生发展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李志平;马广蕊;王玉东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痛风不可改变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痛风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痛风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性别、年龄、种族和遗传等是痛风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痛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发现了28个基因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这些基因中的大部分是痛风的高风险基因,鉴别高危人群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欣(综述);成志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和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也是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和评估,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肝穿刺活检现仍为肝纤维化诊断及分期的金标准,但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因其无创性和易重复性在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和评估中受到广泛重视,具体方法包括磁共振弹力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等。而这些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筛选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钟南哲(综述);姚定康(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医学综述》的指标数值

    《医学综述》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同类学科47种期刊中的总被引频次(4459)排名第6位、影响因子(0.467)排名第23位、综合评价总分(49.97)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0.94)排名第5位(5个并列),开放因子74,他引率0.94;在201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的总被引频次10620、影响因子1.144、他引率0.98、学科影响指标0.87、学科扩散指标9.11、扩展H指标13。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前各种影像技术成为鉴别前列腺疾病的重要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在前列腺癌早期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MRI包括常规 MRI和功能 MRI,与常规 MRI相比,功能MRI从单一解剖学的研究发展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可弥补单独应用常规序列的不足。尤其是MRI扩散加权成像,不仅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水分子弥散特性,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其内部微观结构,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红(综述);刘四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促甲状腺激素与冠心病风险的研究进展

    甲状腺功能异常可引起血压、血脂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的异常,但目前其间的具体关系尚未明确。当甲状腺功能减退时,异常降低的甲状腺激素及升高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可能引起血脂、血压的异常升高,而这些因素的密切关系还可能与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因此,探究控制TSH水平对于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作者:韩煦(综述);魏军平(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超声技术在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早常发生于颈动脉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动脉硬化的早期体征,颈动脉位置表浅,易被体表超声检测,且超声技术简单易行、直观、无创,现已成为临床检测颈动脉硬化必不可少的手段。随着近年来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及相应软件的研发,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超声技术日趋成熟,新的超声技术也不断涌现,现在不仅可以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大小、位置、体积及血管的狭窄程度,还可判断斑块的成分及稳定性,但各种超声诊断技术均有其优势及局限性。

    作者:杨虹(综述);刘轩(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P600125+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 c-Jun 氨基端激酶( JNK )信号转导通路在胃癌细胞增殖中的参与作用及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的抑制增殖机制,为抗肿瘤新药开发和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胃癌细胞 SGC7901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P600125组( SP60012510μmol/L)、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10μmol/L+卡培他滨50μmol/L)、SP600125+奥沙利铂组( SP60012510μmol/L +奥沙利铂25μmol/L )和 SP600125+卡培他滨组+奥沙利铂( SP60012510μmol/L+卡培他滨50μmol/L+奥沙利铂25μmol/L)。噻唑蓝法分析药物对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及JN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2、24、48及72 h后各组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时点间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 SP600125+奥沙利铂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caspase-3、caspase-9、Bax 信使 RNA 水平较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信使RNA水平较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caspase-3、caspase-9、Bax信使 RNA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Bcl-2信使 RNA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caspase-3、Bax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Bcl-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 <0.05)。药物处理后,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JNK1和 JNK2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无明显变化(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pJNK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pJNK2蛋白水平较SP600125组升高而较对照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PERK、IRE1、Bip、CHOP 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 P<0.05)。结论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可能通过抑制胃癌细胞 SGC7901中的 JNK 通路 JNK 蛋白的磷酸化过程而发挥抑制肿瘤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绍群;陈义;王建法;曹奕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8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丁(2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每次20 mg,每日3次)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辛伐他丁(4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用法同对照组)治疗。两组均连续给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hs-CRP及血脂变化、6 min步行试验,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45.8±2.9) mm 比(51.2±3.2) mm、(35.7±2.5) mm比(42.0±2.8) mm],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50.0±4.2)%比(43.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 hs-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2.47±0.31) mg/L比(3.36±0.49) mg/L、(3.57±0.21) mmol/L比(4.45±0.56) mmol/L、(1.77±0.19) mmol/L比(2.03±0.32) mmol/L,(3.02±0.45) mmol/L比(3.65±0.56) mmol/L],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08±0.16) mmol/L比(0.92±0.1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对照组[(382±55) m 比(318±52) 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药物治疗 CHF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重构,减少心肌损伤及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海伶;马春华;马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 Hcy及NT-pro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及对照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HISS)评分及梗死体积与Hcy、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cy、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5)μmol/L比(12±3)μmol/L、(426±32) ng/L 比(55±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 Hcy[(19±4)μmol/L、(22±6)μmol/L]、NT-proBNP [(466±69) ng/L、(524±73) ng/L]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15±3) mol/L、(312±60) ng/L],且重度组Hcy、NT-proBNP水平高于中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cy[(20±4)μmol/L、(24±5)μmol/L]、NT-proBNP[(487±51) ng/L、(544±73) ng/L]水平高于小梗死组[(13±3)μmol/L、(285±43) ng/L],且大梗死组Hcy、NT-proBNP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Pearson分析可知,Hcy、NT-proBNP水平与患者的 NHISS 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 Hcy 和 NT-proBNP 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晓雄;郝海军;马靖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脊柱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的研究进展

    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是脊柱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 DVT患者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静脉炎后综合征,若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病在骨科脊柱围术期至关重要。近年来,脊柱手术量逐年增多,术后 DVT时有发生。国内外关于脊柱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临床医师应熟悉脊柱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作者:易伟林(综述);梁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