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昌建鈞(综述);聂宏光(审校)

关键词:肺部疾病, 间充质干细胞, 旁分泌效应
摘要: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并通过分化和旁分泌效应发挥组织修复、免疫调节、抗菌和抗凋亡等作用。目前,许多肺部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MSCs可对诸多肺部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因此,研究MSCs对肺部疾病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将为肺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临床前基础。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肺组织巨噬细胞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多种细胞及其组分参与哮喘发病。肺组织巨噬细胞是呼吸道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不同疾病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型与生物学功能。目前针对肺组织中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及其功能分析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发生哮喘时肺组织巨噬细胞会发生表型改变。 M1型巨噬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的分子介质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数条信号通路与这一过程相关。

    作者:王涛;陈毅斐(综述);杨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时限分娩对胎膜早破患者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时限分娩对胎膜早破( PROM)患者分娩结局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收治的足月PROM产妇200例,根据分娩时间分为12 h组和24 h组,各100例。12 h组所有产妇在破膜后12 h引产,24 h组产妇在破膜后24 h引产。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结局及宫颈成熟情况,并比较两组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4 h组经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12 h组[78.0%(78/100)比59.0%(59/100),P<0.05];24 h组产妇引产后宫颈Bishop评分显著高于12 h组[(5.7±0.9)比(4.8±0.7),P<0.05];24 h组产妇及新生儿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2 h 组[18.0%(18/100)比7.0%(7/100)、16.0%(16/100)比6.0%(6/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足月 PROM 且具备阴道分娩条件的产妇,24 h后引产较破膜后12 h引产更能改善分娩结局,使阴道分娩率得到有效提高,但24 h后引产造成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母婴结局,临床上应根据 PROM 产妇的实际情况选择引产时间。

    作者:冯秀敏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血清 Hcy及NT-proBNP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及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体积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榆林市第一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作为脑卒中组,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卒中组及对照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分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HISS)评分及梗死体积与Hcy、NT-proBNP的相关性。结果脑卒中组患者血清Hcy、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5)μmol/L比(12±3)μmol/L、(426±32) ng/L 比(55±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及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 Hcy[(19±4)μmol/L、(22±6)μmol/L]、NT-proBNP [(466±69) ng/L、(524±73) ng/L]水平显著高于轻度损伤组[(15±3) mol/L、(312±60) ng/L],且重度组Hcy、NT-proBNP水平高于中度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中梗死组和大梗死组患者血清Hcy[(20±4)μmol/L、(24±5)μmol/L]、NT-proBNP[(487±51) ng/L、(544±73) ng/L]水平高于小梗死组[(13±3)μmol/L、(285±43) ng/L],且大梗死组Hcy、NT-proBNP水平高于中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 Pearson分析可知,Hcy、NT-proBNP水平与患者的 NHISS 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 Hcy 和 NT-proBNP 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密切相关,因此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刘晓雄;郝海军;马靖华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微RNA-146 a在风湿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微RNA(miRNA)作为一种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 RNA,主要在转录后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凋亡及免疫应答等重要生命过程。 miR-146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哺乳动物先天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调制器,miR-146a表达失调与风湿性疾病的发生及免疫调节异常密切相关。 miR-146a作为miR-146家族中的一员,在风湿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受到广泛关注,研究 miR-146 a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徐阳洋;谢文光(综述);青玉凤;周京国(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4年11月航空总医院收治的80例CHF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常规剂量辛伐他丁(2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每次20 mg,每日3次)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辛伐他丁(40 mg/d,每日1次)联合曲美他嗪(用法同对照组)治疗。两组均连续给药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心功能疗效,比较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hs-CRP及血脂变化、6 min步行试验,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5%(37/40)比67.5%(27/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显著低于对照组[(45.8±2.9) mm 比(51.2±3.2) mm、(35.7±2.5) mm比(42.0±2.8) mm],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50.0±4.2)%比(43.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观察组 hs-CRP、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低于对照组[(2.47±0.31) mg/L比(3.36±0.49) mg/L、(3.57±0.21) mmol/L比(4.45±0.56) mmol/L、(1.77±0.19) mmol/L比(2.03±0.32) mmol/L,(3.02±0.45) mmol/L比(3.65±0.56) mmol/L],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对照组[(1.08±0.16) mmol/L比(0.92±0.14)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大于对照组[(382±55) m 比(318±52) 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大剂量辛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药物治疗 CHF 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重构,减少心肌损伤及改善心功能。

    作者:张海伶;马春华;马骁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磁共振成像在肝纤维化无创性诊断和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学基础,也是发展成肝硬化的必经阶段。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和评估,对该病的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虽然肝穿刺活检现仍为肝纤维化诊断及分期的金标准,但此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磁共振成像因其无创性和易重复性在肝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和评估中受到广泛重视,具体方法包括磁共振弹力成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磁共振灌注成像等。而这些检测方法各有特点,因此对其进行筛选为未来的研究方向。

    作者:钟南哲(综述);姚定康(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正常孕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变化研究

    目的:分析正常孕妇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香河县人民医院产科就诊的正常孕妇妊娠早期400例为A组、妊娠中期440例为 B 组,妊娠晚期370例为C组,同期选取非妊娠妇女410例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4组妇女的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自身抗体。分析妊娠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特点,测定正常孕妇妊娠期血清促甲状腺激素( TSH)、游离甲状腺素( FT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的参考范围,探讨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病率。结果 A 组、B 组、C 组 TSH 和 FT4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18±0.45) mU/L、(1.63±0.32) mU/L、(2.35±0.59) mU/L 比(3.03±0.84) mU/L;(15.6±1.6) pmol/L、(15.0±1.3) pmol/L、(12.6±1.1) pmol/L比(17.3±1.6) p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 组FT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2±0.41) pmol/L 比(4.97±0.43) pmol/L](P >0.05)。 B 组、C 组 F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4.71±0.35) pmol/L、(3.85±0.24) pmol/L 比(4.97±0.43) pmol/L](P <0.05)。正常妊娠期妇女妊娠早、中、晚期血清 TSH 的参考值分别为0.03~3.73 mU/L、0.10~3.85 mU/L、0.35~4.76 mU/L,血清 FT4的参考值分别为11.24~20.13 pmol/L、10.06~17.57 pmol/L、9.45~15.26 pmol/L,血清 FT3的参考值分别为3.62~6.01 pmol/L、3.44~5.87 pmol/L、2.85~5.04 pmol/L。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总患病率为6.78%(82/1210),显著高于对照组2.93%(12/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A组、B组、C 组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25%(33/400)、6.14%(27/440)、5.95%(22/370)比2.93%(12/4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妊娠期孕妇甲状腺相关激素受到内分泌变化的影响,与非妊娠期妇女存在较大的差异。

    作者:车素侠;周力;何卫社;倪宏云;程连赛;刘宏敏;马志军;吴倩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SP600125+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 c-Jun 氨基端激酶( JNK )信号转导通路在胃癌细胞增殖中的参与作用及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的抑制增殖机制,为抗肿瘤新药开发和临床药物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胃癌细胞 SGC7901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SP600125组( SP60012510μmol/L)、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10μmol/L+卡培他滨50μmol/L)、SP600125+奥沙利铂组( SP60012510μmol/L +奥沙利铂25μmol/L )和 SP600125+卡培他滨组+奥沙利铂( SP60012510μmol/L+卡培他滨50μmol/L+奥沙利铂25μmol/L)。噻唑蓝法分析药物对各组细胞的增殖抑制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及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及JN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2、24、48及72 h后各组对胃癌细胞SGC7901增殖的抑制率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时点间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 SP600125+奥沙利铂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caspase-3、caspase-9、Bax 信使 RNA 水平较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抑制凋亡蛋白Bcl-2信使RNA水平较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caspase-3、caspase-9、Bax信使 RNA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Bcl-2信使 RNA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caspase-3、Bax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Bcl-2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 <0.05)。药物处理后,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JNK1和 JNK2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无明显变化(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pJNK1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pJNK2蛋白水平较SP600125组升高而较对照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降低( P<0.05)。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组的 PERK、IRE1、Bip、CHOP 蛋白水平较对照组、SP600125组、SP600125+卡培他滨组、SP600125+奥沙利铂组升高( P<0.05)。结论 SP600125+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可能通过抑制胃癌细胞 SGC7901中的 JNK 通路 JNK 蛋白的磷酸化过程而发挥抑制肿瘤增殖、促进其凋亡的作用。

    作者:刘绍群;陈义;王建法;曹奕鸥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扩大溶栓时间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溶栓治疗是当前公认的可快速恢复血流、挽救可逆性损伤状态脑细胞,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超早期(3 h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广泛认可,但由于国内医疗资源的限制,众多患者无法在治疗时间窗内得到有效的治疗。现就溶栓的作用机制、治疗时间窗,扩大时间窗常用的方法和疗效以及溶栓的并发症进行总结,以期有更多的患者从溶栓治疗中获益。

    作者:詹珊珊;叶涛(综述);陆世建(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诊断前列腺癌的研究进展

    目前各种影像技术成为鉴别前列腺疾病的重要方法。磁共振成像( MRI)在前列腺癌早期定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MRI包括常规 MRI和功能 MRI,与常规 MRI相比,功能MRI从单一解剖学的研究发展到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性研究,可弥补单独应用常规序列的不足。尤其是MRI扩散加权成像,不仅能反映前列腺癌组织水分子弥散特性,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其内部微观结构,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作者:王红(综述);刘四斌(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痛风不可改变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痛风是由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痛风不但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也会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痛风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性别、年龄、种族和遗传等是痛风不可改变的风险因素,其中遗传因素是痛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已经发现了28个基因与血清尿酸水平相关,这些基因中的大部分是痛风的高风险基因,鉴别高危人群并给予相应的指导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欣(综述);成志锋(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慢性炎症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关系

    糖尿病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相关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其中,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认识到慢性炎症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密切相关,控制机体的慢性炎症可能会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而进一步地了解炎性介质及通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发现潜在的抗炎方法,以更好地延缓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进展。

    作者:韩兴发;张弘弘(综述);胡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部疾病的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 MSCs)是一种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组织细胞,并通过分化和旁分泌效应发挥组织修复、免疫调节、抗菌和抗凋亡等作用。目前,许多肺部疾病发病机制复杂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MSCs可对诸多肺部疾病产生治疗作用。因此,研究MSCs对肺部疾病的影响,从细胞和分子层面揭示其作用机制,将为肺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奠定临床前基础。

    作者:昌建鈞(综述);聂宏光(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常规超声是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简便、常用的方法,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BI-RADS)为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疾病制订了指南性规范,但却不能区分组织的软硬度,而组织的软硬度对于乳腺疾病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超声弹性成像( UE)能区分组织软硬度,为 BI-RADS的准确分类提供了无创可靠良好的补充信息。随着 UE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其在超声诊断乳腺病变中的价值越来越显著。

    作者:黄巧燕(综述);罗晴霞(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研究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多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尽管传统免疫抑制和靶向生物治疗一直在进步,但对于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来说,仍然具有潜在的致命性。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理过程中,造血干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受到干扰,因此,近年来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均作为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新型治疗方法而出现。虽然在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作者:左淑飞(综述);赵阴环(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芬太尼静脉镇痛在新生儿呼吸机辅助呼吸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目的:评估芬太尼静脉镇痛在新生儿呼吸机辅助呼吸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月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因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4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试验组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静脉输入芬太尼镇静治疗,使用2μg/(kg· h),维持48 h 后,改为1μg/( kg· h),维持72 h停药。对照组于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维持静脉输入葡萄糖液5%葡萄糖12 mL 0.5 mL/h维持72 h。记录两组患儿用药前后早产儿疼痛评分简表( PIPP)评分、呼吸机参数以及用药后治疗时间指标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24、48、72 h PIPP 评分较0 h呈下降趋势,而对照组PIPP评分未随时间的推移有下降趋势。试验组及对照组24、48、72 h吸氧浓度均较0 h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试验组下降速度更慢;试验组及对照组24、48、72 h平均气道压、呼吸频率均较0h有不同程度的下调,但试验组下降速度更慢,两组在组间、时点间及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上机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达80 mL/(kg· d)肠道喂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动脉导管未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5.0%(7/20)比70.0%(14/20)],尿潴留发生率高于对照组[90.0%(18/20)比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静脉注射芬太尼对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新生儿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但会增高呼吸机参数,未明显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芬太尼作为新生儿呼吸机辅助呼吸的镇痛治疗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作者:何中倩;李晓东;田青;杨华露;方利娟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ADP-核糖聚合酶、补体C3及调节性T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ADP-核糖聚合酶(PARP)、补体C3及调节性T细胞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病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84例SLE 患者为 SLE 组,另选取同期8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蛋白印迹法测定 PARP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 CD4+CD25+调节 T细胞百分率、叉头蛋白P3抗体( FoxP3+)调节性T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白细胞介素10( 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水平。结果 SLE 组患者 FoxP3+调节性 T 细胞、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1.09±1.24)%比(6.23±1.01)%、(21.77±2.36) mg/L比(12.98±2.02) mg/L],而PARP、补体C3、CD4+CD25+调节性 T 细胞、TGF-β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5.24±1.02) mg/L 比(7.84±2.11) mg/L、(0.84±0.22) g/L比(1.26±0.36) g/L、(3.21±0.34)%比(5.83±0.58)%、(3.62±0.52) ng/L比(4.89±1.56) ng/L,P<0.05]。重度活动性SLE组患者FoxP3+调节性 T细胞、IL-10水平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及稳定组,而PARP、补体 C3、CD4+CD25+调节性 T细胞、TGF-β1水平显著低于轻中度组及稳定组(P<0.05)。 SLE合并肾功能损害者 FoxP3+调节性 T细胞高于 SLE 肾功能正常者[(12.60±0.48)%比(10.08±0.50)%],而补体C3水平、PARP、CD4+CD25+调节性 T细胞显著低于SLE肾功能正常者[(0.72±0.24) g/L比(0.94±0.32) g/L、(4.22±0.78) mg/L 比(5.94±0.82) mg/L、(2.48±0.34)%比(3.69±0.26)%,P<0.05]。 FoxP3+调节性T细胞、IL-10与SLE活动指数呈正相关(r=0.458,0.725,P<0.05),而PARP、CD4CD25调节性T细胞、补体C3、 TGF-β1水平与SLEDAI呈负相关(r=-0.412,-0.522,-0.623,-0.522,P <0.05)。结论 PARP、补体 C3及调节性T细胞与SLE活动度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SLE病情发生及进展的评价指标。

    作者:赵琳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卵巢癌靶向治疗新进展

    卵巢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在过去30年,其诊断与治疗进展缓慢,预后差。随着精准医疗的到来,卵巢癌治疗策略也趋向个体化。通过研究癌症信号通路在卵巢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各项信号通路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联系,或许能为进一步阐明肿瘤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以及选择多靶向联合用药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基因研究不仅使卵巢癌个体化风险评估成为可能,还为寻找抗癌新靶点、研制新型靶向抗癌药物提供了新方向。

    作者:陈珊(综述);李荣清(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效果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1月唐山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5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治疗组(78例)和N-乙酰半胱氨酸组(78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N-乙酰半胱氨酸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每次100 mg,每日3次)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的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炎性因子、免疫指标水平以及血清降钙素原、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结果 N-乙酰半胱氨酸组患者的退热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治疗组[(3.8±0.7) d 比(4.6±1.0) d、(12.5±2.4) d 比(16.1±3.6) d、(17.2±3.5) d比(21.4±2.8) d ](P<0.0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7.8±1.1) mg/L 比(16.2±3.0) mg/L、(71.3±15.2) ng/L 比(102.4±17.8) ng/L、(2.6±0.3)μg/L 比(3.1±0.4)μg/L、(6.1±0.7)×109/L比(7.6±0.9)×109/L、(2.0±0.5)×109/L比(2.8±0.6)×109/L、(1.2±0.3)μg/L 比(2.0±0.4)μg/L、(40.2±4.1) mmHg(1 mmHg =0.133 kPa)比(48.3±3.6) mmHg](P<0.01),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动脉血氧分压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36.7±2.8)%比(32.9±2.5)%、(58.3±7.6)%比(48.9±5.1)%、(72.8±6.2) mmHg 比(66.5±7.1) mmHg](P<0.01)。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是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药物,其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显著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作者:董晓娜;李欣欣;张静;张振安;张风林 刊期: 2016年第23期

  • 清开灵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进展

    清开灵注射液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中药注射剂,主要由栀子花、板蓝根、黄芩苷、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的功效,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肝病、脑血栓及脑出血等疾病的治疗。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已显示出了较好的疗效。深入了解清开灵的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可为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马维娜(综述);孟拥军(审校) 刊期: 2016年第23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