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百合固金汤联合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分析

李保健;张冉冉;朱竹

关键词:百合固金汤, 吉非替尼,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目的:研究百合固金汤联合吉非替尼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方法随机数字法选择我院收入的5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口服吉非替尼的同时服用加减百合固金汤,对照组口服吉非替尼。观察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变化及中位肿瘤进展时间。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观察组 PR 9例,SD 12例,PD 4例,疾病控制率84%,对照组 PR 3例, SD 10例,PD 12例,疾病控制率52%。PR 比较:χ2=3.9474(P <0.05), PR+SD 比较:χ2=5.8824(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中位肿瘤进展时间:观察组(6.5±1.2)个月,1年生存率53.3%,2年生存率9.3%,对照组(5.2±2.6)个月,1年生存率47.0%,2年生存率4.2%, t=2.2699(P <0.05)。结论百合固金汤联合吉非替尼可以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品管圈降低普外科ICU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

    目的:应用品管圈对降低普外科 ICU 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未实行品管圈活动的40例普外科 ICU 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我院实行品管圈活动的48例普外科 ICU 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37.5%,实施品管圈管理后,观察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为4.2%,达到目标计划<5%,两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比较(χ2=15.554,P <0.05),经过品管圈的管理,提高了圈内员工的自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作热情,使医院的整体护理效果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结论应用品管圈对降低普外科 ICU 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作用效果明显。

    作者:鞠红宇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研究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与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应用于脑室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研究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与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应用于脑室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30例,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5例患者采用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方法进行治疗,而对照组15例患者采用单一的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3.3%。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采用微创侧脑室穿刺引流联合腰大池置管脑脊液置换方法对脑室出血患者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作者:杨丽影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随着我国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医疗改革的不断进行,医院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治病贵、治病难等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有了缓解,但同时,医院管理面对的挑战并没有减少。如何有效管理医院的整个体系,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院人工工作方式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加大力度进行医院信息化建设开始成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本文主要对信息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为我院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德怀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胸阻抗无创心排监测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胸阻抗无创心排监测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头置换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连接心电监护,观察组采用胸阻抗无创心排监测。结果麻醉10 min 后、麻醉20 min 后、麻醉30 min 后及扩髓腔后,观察组 CO 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输液总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老年患者股骨头置换术中应用胸阻抗无创心排监测可有效监测血流动力学,有效地指导术中输液用药,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确保手术安全。

    作者:万义芹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医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诊治的41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患者实施后侧入路手术治疗,评估其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年的胫骨平台内翻角、内侧平台后倾角和外侧平台后倾角明显改善(P<0.05),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2%。结论后侧入路手术应用于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治疗中的效果确切。

    作者:余俊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小儿手外科臂丛麻醉联合异丙酚泵注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小儿手外科臂丛麻醉联合异丙酚泵注的临床效果。方法试验对象:我院2014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83例小儿手外科患儿。患儿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83例患儿分为臂丛麻醉组和联合麻醉组两个组别。臂丛麻醉组采取臂丛麻醉;联合麻醉组采取臂丛麻醉联合异丙酚泵注麻醉。观察指标:(1)麻醉效果;(2)麻醉不良反应率;(3)患儿心率、呼吸、血压的差异。结果(1)联合麻醉组相比于臂丛麻醉组麻醉效果更高,χ2检验结果 P <0.05;(2)联合麻醉组相比于臂丛麻醉组麻醉不良反应率相似,χ2检验结果 P >0.05;(3)联合麻醉组相比于臂丛麻醉组心率、呼吸、血压更低,t 检验结果P <0.05。结论小儿手外科臂丛麻醉联合异丙酚泵注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提升麻醉效果,减轻对小儿生命体征的影响,且不增加麻醉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作者:乔辉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研究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脑脊液转阴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脑脊液置换联合鞘内注射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婵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脑瘫足内、外翻发生机制的探讨

    目的:探讨脑瘫足内、外翻的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4年2月我科收治的脑瘫患儿510例,设计调查表,统计脑瘫足内、外翻的发生例数、伴随的下肢异常姿势的情况、各相关肌群肌张力变化情况。结果脑瘫足内、外翻的发生率分别为14.3%和19.0%。足内、外翻伴尖足的发生率分别为75.3%和75.2%,足外翻伴下肢外旋者占67.0%,足内翻伴下肢内旋者者46.6%。小腿三头肌肌张力增高例数多于其他肌群。结论脑瘫足内、外翻主要由小腿内、外侧肌群肌张力不平衡所致,而下肢旋转也是其机制之一。

    作者:张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护理部副主任在全天跟班督导中的作用和意义

    提高对年轻护士长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医院的科学、有序发展。而年轻护士长水平的提高,也有助于提升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为了有效提高年轻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使交班制度更为规范,同时减少护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等,护理部副主任对其进行全天的跟班督导,并取得了较好效果。因此,本文重点就此做法的作用和意义进行探究。

    作者:陈春美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地屈孕酮与布洛芬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地屈孕酮与布洛芬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地屈孕酮治疗,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 E2(静脉血雌二醇)水平变化情况及有效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E2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 E2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屈孕酮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显著。

    作者:曲灵菊;王艳香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研究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62例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32%,高于对照组的77.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射血分数及 QT 离散度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心率、射血分数及 QT 离散度临床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给予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常规治疗上加用胺碘酮治疗,能够控制病情,临床效果明显。

    作者:吴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囊肿的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目的:本文就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后淋巴囊肿的护理干预效果进行观察与探究。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4月~2015年5月收治的行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68例,其后将本组研究对象按照来院先后顺序进行分组,接受基础护理干预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设为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囊肿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囊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由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宫颈癌根治术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术后淋巴囊肿发生率。

    作者:王霞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CRP和PCT检测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对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7例发热患者根据血培养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外周血 CRP 和 PCT 进行定量和定性检测,对血培养阳性患者根据病原菌革兰染色分为革兰染色阳性组和革兰染色阴性组,并进行 CRP 和 PCT 定量检测。结果阳性组 PCT 阳性率(99.16%)高于阴性组(30.61%)(P <0.05);阳性组 CRP 和 PCT水平均高于阴性组(P <0.05);革兰阳性组 PCT 水平(3.48±1.15) ng/ml 低于革兰阴性组(7.08±0.67)ng/ml(P <0.05)。结论 CRP 和PCT 均可作为初步判断血流感染的指标,但 PCT 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血清 PCT 水平低于革兰阴性菌感染的患者。

    作者:张佳夫;李艳玲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不良反应护理体会

    目的:分析使用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共100例,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和观察组(护理干预组)各50例,比较不良反应与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较对照组少,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唑来膦酸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不良反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性护理可有利于患者康复。

    作者:于美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浅析螺旋CT和磁共振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

    目的:分析螺旋 CT 和磁共振(MRI)对肝脏囊性占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肝脏囊性占位患者62例行 CT 和 MRI 诊断。结果 CT和 MRI 对肝脏囊性占位患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T 与 MRI 诊断炎性囊性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CT和 MRI 对诊断肝脏囊性占位均具较有效,MRI 在炎性囊性病变中更适用,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作者:杨永涛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疾病的治疗效果评述

    目的:研究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病例来源:我院2010年4月~2012年2月住院接受治疗的83例宫颈癌疾病患者。患者分组方法:随机抽签法。83例患者分为调强放疗组和调强放疗+化疗组两个组别。调强放疗组给予单纯调强放疗;调强放疗+化疗组给予调强放疗联合顺铂治疗。观察指标:(1)近期缓解率、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2)副作用率。结果(1)调强放疗+化疗组相比于调强放疗组近期缓解率、1年生存率相似,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年生存率更高,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调强放疗+化疗组相比于调强放疗组副作用率更低,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对宫颈癌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远期生存率,减轻毒副作用。

    作者:毛世琴;蒋镌;朱伟;孙瑞芳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普通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普通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在小儿脑瘫(cerebral palsy,CP)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6~12月收治的62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31)与观察组(n=31)。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周期45 d,治疗前后进行功能评估,评估项目包括运动功能评测(PDMS-2粗大运动量表分测验包括反射、姿势、移动及实物操作四项)及肢体活动时肌电电位变化平均肌电值(AEMG)。结果45 d 后,观察组PDMS-2分测验百分位及 AEMG 值[(9.80±3.70)%、(12.50±3.90)%、(12.80±2.40)%、(13.10±3.45)%及(11.05±2.50)μV]均优于对照组[(7.84±3.05)%、(9.35±3.43)%、(10.05±3.21)%、(11.10±4.20)%及(13.95±2.05)μ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普通针刺联合综合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疗效肯定。

    作者:段佳丽;陈白云;高超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化斑益肾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气阴两虚之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化斑益肾汤治疗过敏性紫癜肾炎气阴两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使用化斑益肾汤,对照组使用强的松,8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后中医主症积分及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中医主症积分总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发生血糖升高、感染及消化道不适等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化斑益肾汤治疗成人过敏性紫癜性肾炎,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治疗期间不良反应。

    作者:侯红德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 PBL 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2级中医专业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 PBL 教学模式,对照组接受 LBL 教学模式。结果实验组理论知识及综合能力考核均较对照组提高,P <0.05。结论通过 PBL 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效果较好。

    作者:徐丽伟 刊期: 2016年第07期

  • 优质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研究组(优质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围手术期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

    作者:李迎春 刊期: 2016年第07期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国家一级医学会,直属原卫生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