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来;李云平
目的:探究机械取栓与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患者住院的先后顺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通过机械取栓治疗,对照组通过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92%、81.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血管再通率、≤30%残余狭窄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两组颅内出血情况、病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通过机械取栓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章敏;黄文国;颜冬润;张敏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诱发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我院被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67名作为探究组,选取同期被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67名作为对照组。详细记录临床资料,总结并分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结果性别、2型糖尿病、吸烟史等因素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左心室射血功能降低,肌酐清除率下降,hs-CRP升高与冠心病的病情具有相关性。结论本研究发现诱发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为性别,糖尿病,吸烟程度,患者的心脏功能降低,肾脏出现损伤以及hs-CRP含量的增加与冠心病的病变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岳天霞;史金伟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通过科学系统的质量管理延长外周静脉导管更换时间。方法利用两个责任组(对照组和试验组)进行对比,分别采用常规和PDCA、护理程序对外周静脉导管留置进行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实际完成172例:对照组82例,试验组90例。外周静脉导管更换时间试验组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PDCA和护理程序对留置外周静脉导管进行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能明显延长外周静脉导管更换时间。
作者:朱颖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与ELISA法乙肝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0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以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分别对HBV-DNA和前s1抗原等乙肝免疫学指标进行检测。结果(1)模式1(大三阳患者)HBV阳性符合率93.70%、前s1抗原阳性率81.66%;模式2(小三阳患者)HBV阳性符合率61.76%、前s1抗原阳性率64.71%,两项指标均占多数;(2)HBsAg浓度与前s1抗原阳性率呈正相关。结论乙肝免疫学指标与HBV-DNA存在相关性,两者联合应用能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乙肝前s1抗原能够反映HBV复制状态与传染性,可作为HBeAg和HBV-DNA检测的补充和对照。
作者:赵秋霞;周松伟;王莉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对老年胰腺癌患者给予术后并发症预见性观察以及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老年胰腺癌患者30例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于所有老年胰腺癌患者,针对手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于临床展开预见性观察,并且选择有效方法给予护理干预。观察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对于表现出术后并发症的患者,终均未表现出死亡的情况。因为经济费用终放弃治疗的患者1例,剩余的29例患者全部好转,终顺利出院。结论对于老年胰腺癌患者,临床给予术后并发症预见性观察,并且配合给予护理干预,可以将患者临床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针对患者疾病的早期康复可以发挥明显促进作用,终可以将老年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作者:唐亚平;范玉静;杨蕾芳;张静文;李健丽 刊期: 2016年第25期
人体发育学是本科康复治疗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选取锦州医科大学2015级康复治疗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人体发育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通过研究实践发现通过PBL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获取新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探索和处理未知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者:刘超;刘乙蒙;王顺;肖建英 刊期: 2016年第25期
本课题旨在建立一种适合医学影像实践教学的综合教学模式;促进多媒体教学模式和比较影像学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教学实践中的结合;总结一套适用于医学影像实践中学生能力和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充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教学效果。这将对医学影像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作者:姜慧杰;冯广龙;姜昊;闫林林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10例急诊科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团队护理管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对照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8.2%、81.8%,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团队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郭春芳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血脂检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6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检测血脂各项指标,比较两组血脂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TC、TG及L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检验可作为临床中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作者:邵春芳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中医骨伤手法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7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中医骨伤手法+布洛芬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骨伤手法+中药内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78.9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26%)低于对照组(15.79%),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该病采用中医骨伤手法+中药内服治疗临床疗效可靠。
作者:刘晓函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对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27只新西兰大耳白兔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症模型,随机加喂普罗布考(n=9,普罗布考组)或阿托伐他汀(n=9,阿托伐他汀组)或高脂饮食(n=9,模型组)6周。观察各组大白兔血脂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各组兔主动脉MMP9表达。结果普罗布考组主动脉粥样斑块,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MMP9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结论普罗布考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抑制MMP9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斑块作用。
作者:刘玉梅;郝赫;梁霄 刊期: 2016年第25期
本文针对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模式的改革,论述通过多媒体技术,结合问题式教学及案例教学法提高医学生在神经病学的临床见习教学过程中对血管神经病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团队协作、查阅文献的主动学习能力,同时训练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达到把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目的,辅助循证医学和人文教育,提高血管神经病学的教学质量,真正把医学生培养成为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临床医师。
作者:张娟;宋亮;胡文立 刊期: 2016年第25期
泊洛沙姆在药物制剂领域广泛应用,通常用作基质、增溶剂、稳定剂、乳化剂、吸收促进剂、固体分散体载体等,以控制药物释放,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作者:黄海亮;张海涛;赵东永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性。方法选取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40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的40例正常食管黏膜为对照组,对切片进行组织学观察分型,分析食管癌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相关性。结果研究组HPV-16的阳性检出率为57.5%,对照组HPV-16的阳性检出率为3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HPV-16检出阳性率54.55%,Ⅲa期HPV-16检出阳性率58.82%,Ⅲb期HPV-16检出阳性率66.67%,TNM分期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HPV-16的阳性率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过程与HPV-16感染具有一定关系,但HPV-16感染与食管癌的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穆克代斯·伊力亚斯;帕丽达·阿皮孜阿吉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分析卡培他滨治疗胃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12月收治的胃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82例,治疗组患者采用卡培他滨辅助化疗,对照组联合使用卡培他滨和奥沙利铂化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1年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治疗胃癌术后辅助化疗临床效果显著。
作者:王乐园 刊期: 2016年第25期
舌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中医诊法的特色,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舌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中医诊断技能的水平。笔者在数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舌诊教学方法进行探索,理论讲授、教学视频观看、标本模型观察、相互模拟演练、临床患者实观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使舌诊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张银萍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研究分析临床药师干预慢性病患儿用药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3月我院所收治的76例慢性病患儿进行合理的运用药物并进行长期的药物化学监测,观察分析临床药师干预慢性病患儿用药中的作用。结果经过对76例慢性病患儿进行合理的运用药物并进行长期的药物化学监测,76例患儿的临床药师干预成功率高达97.36%,且无严重并发症状出现;经对不规范药物的排名观察发现,药物运用不规范的主要因素为漏服药物、时间不正确以及用药方法不恰当。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对于慢性病患儿用药具有一定的临床作用,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药物治疗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的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改善,帮助患儿合理的运用药物,避免和降低患儿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利于患儿的身体得到快速恢复,提升治疗效果。
作者:毛艳婷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研究新疆回、汉族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DXA诊断为POP的120例包括新疆回、汉族在内的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骨量正常及骨量减少的1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年龄、学历、骨折史、BMI、吸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以上危险因素除年龄为不可控因素外,其余均可人为干预解除,对POP的预防与控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熊健;李伟;郭慧荣;邹振宇;韩冬梅;薛黎;古力孜巴·艾合买提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联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脑出血及后遗症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患者,对照组实施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术联合中医治疗脑出血及后遗症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闫斌;孟捷;王猛;王涛杰;朱炎;张永光;谷大伟 刊期: 2016年第25期
目的:对外科住院患者实施医护患协同防跌倒管理,降低围手术期患者跌倒发生率。方法根据医护患协同管理的需要,病区建立防跌倒管理小组,医护协同查房,共同评估患者跌倒风险并制定措施,与家属一起共同落实。对患者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实行四级质量控制管理,对发生的跌倒病例进行资料回访,定期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结果2015年外科患者跌倒发生率较2014年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理人员对跌倒危机评分准确率和防跌倒护理措施落实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护患协同管理可提高外科围手术期患者对跌倒预防措施的依从性,减少跌倒的发生,并有利于建立合作性医患关系。
作者:丁亚;买轩;邹启云 刊期: 2016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