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个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运用探讨

王敏

关键词:个性化护理, 产科护理, 护理人员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蓬勃发展,医疗事业也取得了飞跃的进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希望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而医疗机构在现代社会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医院相关人员提供更好的服务。本文就个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运用探讨这一话题研究和探索了个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满足患者多元化的需求。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腹腔镜与传统剖腹手术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和传统开腹手术对卵巢巧克力囊肿的治疗效果,探究有效地治疗方案。方法80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妇女,随机分成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手术,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出血量等。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出血量、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另外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复发人数少于对照组,而疼痛的缓解以及妊娠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术式对患者的创伤小,侵袭性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节省住院费用,复发率低,是卵巢巧克力囊肿的首选治疗术式。

    作者:常宗龙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机制研究进展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症造成疼痛的机制尚不明确。经实践显示,前列腺素(PGI2)、前列腺素E2(PGE2)、甾体激素、血管加压素以及β-内啡肽等都和Ems的疼痛有关。文章将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疼痛机制研究进展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分析,相关内容如下所述。

    作者:仲乐年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中西药联合用于临床的风险及规避措施

    目的:分析临床联合使用中西药中存在的风险及规避对策。方法87例中西药联合不良反应事件,抽取发生不良反应的处方及患者资料,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影响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总结临床联合使用中西药的风险及规避措施。结果中西药联合使用中以中药注射液联合西药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明显高于其他剂型联合使用;小儿和老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P<0.05)。结论中西药联合用药不良反应机理较为复杂,医院可实施全面监察系统,重点监测发病率较高的合并用药,纠正不合理联用中西药,以规避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作者:李治军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Treg细胞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关系的研究进展

    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URSA)是近年来对自然流产研究的重点,生殖免疫学观点认为免疫因素是导致自然流产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显示, Treg细胞在母胎免疫耐受中起关键作用,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与Treg细胞数量的变化有关。

    作者:杨青;王绍娟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癌症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到2020年全球每年新增2000万癌症患者[1]。现代医学不断进步,治疗癌症的手段越来越多,癌症患者的寿命得以延长,但随之而来的有越来越多带癌生存的患者,他们的生存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包括机体功能、情绪或心理机能、社会职能等,均因癌症受到严重的影响,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对癌症的康复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过去,对癌症的治疗重点是对癌症本身的控制以及患者寿命的延长,但随着现代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在治疗癌症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的干预,这正是癌症康复的研究重点。康复医学作为新兴专业,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癌症康复作为康复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它贯穿于癌症治疗的始终,包括癌症的诊断期、治疗期、终末期以及患者死亡后的家庭支持,涉及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功能的各个方面。作者就癌症治疗不同阶段的康复治疗重点进行探讨。

    作者:张素侠;钟宝权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麻醉处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研究麻醉处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麻醉处理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5例,其中化脓性胆管炎10例,肠梗阻10例,胃穿孔5例,为这些患者提供气管插管复合全身静脉麻醉法,主要以依托咪酯或咪达唑仑,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等全身麻醉。常规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动脉血氧分压,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行血气分析、严重低血压行有创血压监测。手术过程中,按照患者的中心静脉压与血压进行输液;为了增加血容量使用平衡盐溶液,输入适当的胶体液。帮助患者及时纠正体内酸碱度和电解质平衡。按照患者的休克程度为其提供血管活性药物与强心药物,以便帮助患者维持血压与循环灌注。结果本次研究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都顺利完成手术。对比麻醉处理前后25例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完成后,有17例清醒后拔管;8例送入监护病房,其中有1例因病情加重抢救无效死亡,1例出现急性肺水肿。结论使用麻醉处理感染性休克患者时,重点是麻醉方法与麻醉药物的选用,手术管理、防止患者脏器受损、维持患者各脏器功能与内环境稳定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宋俊刚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方法1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随即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常规护理加新生儿黄疸预防的综合护理干预相结合。比较新生儿黄疸指数、排出时间、胎便转黄时间。结果干预组的新生儿初次胎便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新生儿黄疸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程度。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房林;李艳萍;王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检验科静脉采血室消毒措施及感染监测

    目的:探讨检验科静脉采血室消毒及感染监测,以防止或降低院内交叉感染发生率。方法本院感染科制定了一套消毒制度及消毒后的监测,并于消毒前和消毒后分别进行细菌病源学监测。结果消毒前有病源菌生长,消毒后均无菌生长。结论实施严格有效的消毒措施可有效防止或降低交叉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住院质量。

    作者:牛威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心源性脑梗死27例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心源性脑梗死患者2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5.19%(23/27),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及凝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11.11%(3/27)。结论心源性脑梗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失语、肢体偏瘫、感觉障碍及意识障碍等,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心源性脑梗死疗效较好,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左懿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健康教育干预对分娩期妇女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干预对分娩期妇女的影响。方法400例孕妇,分为社区健康教育组(A组);入院后产前教育组(B组);进行社区健康教育加入院后产前教育组(C组);仅进行传统产前教育组(D组)。结果统计学结果显示, A、B、C组自然分娩选择率明显高于D组(P<0.05),剖宫产选择率明显低于D组(P<0.01)。结论在社区进行孕妇健康教育和入院后积极进行产前健康教育对于孕妇分娩选择有比较大影响。

    作者:任英霞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disc nucleoplasty)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经皮等离子体髓核成形术进行治疗,并且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全部患者经1~3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2个月。30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前VAS评分平均为(8.21±0.52)分,术后随访1~3个月的VAS评分平均为(2.31±0.32)分。无一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低温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具有安全、微创、近期疗效好的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介入手术。

    作者:袁一;孙振杰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对比观察股骨近端髓内钉-螺旋刀片(PFNA)和人工关节置换两种术式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8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转子间骨折情况分别采用PFNA固定(PFNA组)及人工关节置换(关节置换组)。均按要求完成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年内的死亡率、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髓内固定PFNA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少。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8.6%(PFNA组),13.9%(关节置换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关节置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PFNA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疗效确切。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点,后者在随访期间并发症是明显少于前者的。

    作者:贺毅;王宇光;卢正楷;沙宇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异丙肾上腺素腹腔注射后SD大鼠下颌下腺的组织学观察

    目的:建立异丙肾上腺素(IPR)腹腔注射的SD大鼠模型,观察IPR腹腔注射后腺体的组织学变化。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IPR注射组和对照组。IPR注射组按20 mg/kg剂量腹腔内注射盐酸异丙肾上腺素,2次/d,连续注射5 d。对照组则以无菌生理盐水代替盐酸异丙肾上腺素。5 d后处死动物,取出腺体。通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组织化学变化。结果 IPR注射5 d后,腺泡及腺泡细胞体积明显增大,大部分腺泡细胞及少量导管细胞胞Ki-67阳性表达。导管细胞及导管附近细胞胞浆内可见Amylase阳性的分泌颗粒。结论闰管细胞中存在能够转化为腺泡细胞的成体干细胞。IPR注射能促使下颌下腺干/祖细胞开始表达这些潜在特性并分化为腺泡细胞。

    作者:唐岳鹏;胡洁;黄桂林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穴位埋线治疗在原发性痛经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治疗在原发性痛经中的治疗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11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56例)和对照组(54例),实验组给予穴位埋线治疗,月经前5 d开始治疗,每个月经周期治疗1次,对照组患者口服田七痛经胶囊治疗,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两组患者进行疼痛积分评分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积分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疼痛积分评分下降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55例)98.21%明显多于对照组(39例)7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方法应用于原发性痛经效果较好,且简便实用,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董少梅;张婧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1例住院患者自杀未遂的救护体会

    本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接收来自各方面多层次患者,近年来,随着工作生活等压力不断增加,住院患者因悲观厌世、忧虑绝望导致的自杀行为偶有发生。针对这一情况,本院及时制定陪护巡视制度,加强落实基础护理,实行人文关怀。做好疾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和家属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治疗。对有自杀倾向的患者,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树立信心。

    作者:吴明华;唐莉莉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中药熏洗治疗痔疮的进展

    痔疮是常见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痔疮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临床上采用不同种类的手术针对性治疗,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痛苦,同时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外用药物应用也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熏洗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操作简单的优势,疗效性较好,本文对中药熏洗治疗痔疮的辨证和针对性治疗研究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

    作者:孙亚玲;李晓梅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手术室接送患者环节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目的:对手术室接送患者环节的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为手术室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与分析从2013年2月~2014年2月手术室接送管理资料。结果2014年离职意向以及工作怠倦护理人员逐渐减少,操作优秀护理人员增多,与2013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013年相比较,2014年医务人员在无菌操作合格几率、手术物品灭菌情况以及手术室环境方面有明显提高,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2013年相比较,2014年在患者感染人数、护理人员手菌落数以及手术前后空气菌落数方面降低较为明显,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手术室接送的安全隐患,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保证护理质量。

    作者:朱爱满;陆春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温针灸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结温针灸临床治疗应用体会,临床多种疾病采用温针灸均收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作者:宫嘉;李娜娜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高动力疗法在经眉弓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和护理

    目的:探讨高动力疗法在经眉弓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60例经眉弓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患者行高动力疗法进行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好,仅有2例患者出现症状性血管痉挛,后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发现,56例患者可以生活自理,占93.33%,其余4例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占6.67%,无死亡病例。结论将高动力疗法应用于经眉弓入路动脉瘤夹闭术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对于因脑血管痉挛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而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同样重要。

    作者:何兴荣;田婕;刘新侠 刊期: 2014年第25期

  • 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以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有效

    严格执行留样管理制度,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有效。依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要求,按本所检品留样制度、样品处置与管理程序,对检品按程序进行接收、流转、检验、贮存,留样销毁过程的管理,保证检验报告准确有效。

    作者:王卓 刊期: 2014年第25期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康复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