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广东省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范存欣;王声湧;马绍斌;陈静;吴赤蓬

关键词:导师, 心理学, 医学, 流行病学,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了解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 66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95%CI为42.86%~44.94%);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47.87%)明显高于男教师(39.79%)(χ2=55.781,P<0.01);随教师年龄增加,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χ2trend=120.86,P<0.01);心理亚健康以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主,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不开心、工作吃力、缺乏朋友可以谈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7项.结论目前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支持网络,开展针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和女教师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相关文献
  • 湖北省伤害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

    目的了解湖北省伤害流行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湖北省伤害流行的报告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学龄前儿童伤害发生率高达30%或以上,男孩明显高于女孩,城市高于农村.伤害类型以碰伤、摔伤或扭伤居首位,其次为锐器刺伤或切割伤.②农村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率为81.8/10万,前三位死因是溺水、机械窒息和交通事故.0~14岁伤害死亡的女童82.2%发生于5岁以下.③全人群约1/10的死亡是伤害所致,伤害死亡的高发年龄为15~54岁.④全人群伤害死亡主要原因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水.结论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长期、复杂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

    作者:杨树旺;傅义;李阳;张岚;祝淑珍;张庆军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在防止学生食物中毒中的应用

    为保障学生的饮食卫生安全,防止学生群体食物中毒及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笔者运用HACC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系点)[1]的基本原理,对学校食堂的食品原料采购、储存及加工、从业人员素质等环节进行相关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学生因食物中毒导致的伤害.

    作者:江城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麻城市农村183例犬致伤流行病学调查

    为了解麻城市农村犬致伤的流行状况,探讨防制对策,笔者于2004年4月对该市犬致伤的183例病人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措施.

    作者:童吉恩;郭宗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东省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高校教师的心理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19所高等院校8 66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43.90%(95%CI为42.86%~44.94%);女教师心理亚健康发生率(47.87%)明显高于男教师(39.79%)(χ2=55.781,P<0.01);随教师年龄增加,心理亚健康发生率呈逐渐下降趋势(χ2trend=120.86,P<0.01);心理亚健康以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多梦,休息不好、记忆力减退、焦虑及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为主,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不开心、工作吃力、缺乏朋友可以谈心、对生活现状不满意等7项.结论目前高校教师心理亚健康现状不容乐观,建立完善的教师社会支持网络,开展针对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和女教师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范存欣;王声湧;马绍斌;陈静;吴赤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 743例急性中毒患者的流行特征分析

    近年来,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据国内资料报道,意外中毒居伤害死因第四位[1~2],而位居榜首的自杀亦以服毒为其主要方式[3],有报道占到75.4%[4].另据王新华等[5]调查,他杀死亡亦有2.38%为投毒致死.可见如把各类中毒合并统计,其在伤害分布中所占地位将更为突出.为此,本文对1 743例急性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了研究,为制定相应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王新华;赵治田;张印印;郭建荣;赵恩秀;刘季平;杨书平;张晓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火灾伤害的防制策略研究

    目的了解火灾及其伤害的危害程度、流行原因及其规律,为制定火灾伤害的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理论与方法,对火灾的危害状况、发生条件以及火灾伤害的流行原因与特征进行定性分析与描述.结果火灾监测、报警、救援不及时,安全疏散不畅,公众防火安全意识与逃生自救知识缺乏等人为因素是火灾伤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火灾伤害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结论提出将火灾伤害纳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建立健全火灾伤害的预防、监测、警报体系,以及伤害后紧急救援体系等防制策略和建议.

    作者:王小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汉坦病毒G2囊膜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G2囊膜蛋白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进一步研究其免疫效果.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出G2基因,亚克隆于pcDNA3.1/HisB载体,重组阳性克隆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免疫BALB/C小鼠,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抗汉坦病毒76~118株的交叉抗体.结果 5只免疫小鼠血清中均检测到特异性的抗汉坦病毒76~118株的交叉抗体,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其滴度为1∶10.99.结论 G2囊膜蛋白基因构建成功并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但其效价不高,该研究结果为研制有效的HFRS核酸疫苗奠定一定的实验基础.

    作者:黄汉菊;吴志洪;王小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中学生意外伤害相关危险因素负二项回归分析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中学生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伤害干预措施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马鞍山市的4 043名中学在校生过去一年的伤害发生情况进行伤害回顾调查.结果马鞍山市中学生伤害事件发生(次)率为28.05%,伤害人平均发生伤害次数为1.73次,负二项回归分析提示大家庭和重组家庭、父母亲从事的某些职业类别、家庭人均月收入、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能集中精力是伤害发生的危险因素,母亲的文化程度为中学及以上、家庭与学校的距离很远可能为伤害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家庭情况、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及孩子的安全意识与伤害发生的关联显著,应在中学生中开展针对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干预.

    作者:张燕;孙业桓;余德新;黄子惠;范亚平;余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如何减少有毒作业环境作业人员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笔者在对工厂的调查摸底中,发现共有26类170种有毒化学物品,一旦设备使用不当,发生跑、冒、滴、漏,极易造成该区域内作业人员发生急性中毒事故.

    作者:张东成;焦燕;徐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西三城市居民伤害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居民伤害死亡情况及对居民健康危害程度,为伤害的预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三城市1997~2001年居民死亡资料按年龄和性别应用伤害标化死亡率时行分析.结果三城市5年1~89岁居民伤害总死亡人数为3 954人,男性占71.5%.近一半的伤害死亡者为25~49岁,机动车和运输事故有关的伤害常见,溺水是15岁以下儿童的主要死因,尤其是男性儿童;跌倒是70岁以上年龄组主要的死因.三城市伤害标化死亡率随时间推移有增高趋势.结论伤害已对该区三城市居民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制定不同的伤害预防措施.

    作者:杨莉;刘勇;刘德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农村居民伤害现况调查

    伤害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是伤害第5位死亡原因,每年有7 000万人发生伤害,其中死亡80万,200万人遗留功能障碍,190万人终生残疾[1].我国8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有关农村居民伤害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解农村居民伤害的流行水平及主要伤害类别分布特征,以便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和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笔者于2003年10~11月对茂名市茂南区农村居民伤害情况进行了现况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吴文锋;麦充志;孙立梅;张松梅;陈颖霞;吴柏锋;林坤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呼吸道疾病爆发流行的病原学研究

    目的对2004年4月起在江苏苏北及其邻近地区发生中、小学生爆发急性呼吸道疾病(ARD)流行的集中发热并伴有头痛、头晕、咽痛、扁桃体炎病例进行病因研究.方法对流行区20位患者的咽拭子标本分离病原体,并对阳性分离株进行免疫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以及电镜检测.结果 MDCK(35代)、LLC-MK2、Vero E6、MRC-5(39代)分离培养均未出现细胞病变;军团菌培养亦未发现阳性结果;经人喉癌传代细胞(Hep-2)分离培养,20份标本中13份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电镜下可见细胞胞核内大量呈晶格状排列的典型腺病毒颗粒,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PCR检测均证实为腺病毒感染.结论 2004年4月发生在江苏省苏北地区中、小学急性呼吸道感染疫情的病原体为腺病毒.

    作者:姜庆五;居丽雯;姜仁杰;蒋露芳;陈胤忠;林玉尊;周联娣;沈进进;汪华;俞顺章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期脑出血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出现应激性高血糖国内外早有报道,为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笔者选择某医院内科2000年以来明确为脑出血的住院患者观察其空腹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汪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994~2003年我国火灾的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分析1994~2003年我国火灾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火灾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为预防和控制火灾伤害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法对我国1994~2003年火灾资料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近十年火灾发生呈现上升趋势;群死群伤特大火灾明显增多,公众聚集场所是火灾高发场所;东部沿海地区火灾严重;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82.1%为人为因素;春季和冬季火灾高发,夏季较少;白天火灾多于晚上;时间以18:00~20:00多发.结论我国的火灾总体形势严峻,针对火灾危险因素进行积极防范十分必要.

    作者:杨巧红;王声湧;马绍斌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汽车驾驶员的人为因素与交通安全

    1 全世界都关注交通安全随着道路交通的高速发展,交通事故已被公认为当今世界危害人类生命和安全的第一大公害,在城市交通事故中,危害大的是公路交通灾害.我国万车死亡率达31.3人/万车,居世界第二位.20世纪90年代,我国交通事故年均死亡人数为6~8万,且呈逐年增长趋势,2000年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93 853人,受伤人数近42万人(418 721人),直接经济损失达26.7亿元.造成交通事故的人、车、道路环境三要素中,人的因素占的比例大(占55%~90%).为确保交通安全,研究驾驶员的生理、心理、人机工效学、组织管理等人为因素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昌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公交车行车安全因素分析

    目的了解公交车行车安全现状,分析公交车司机驾驶习惯与事故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广州市有36.9% 的公交车司机在近五年来曾出过事故,事故的主要责任在于人本身(81.7%),其中42.5%的责任在于公交车驾驶员,14.2%的责任在于违章的行人,25.0%的责任在于违章的其他车辆(摩托车等),而不安全的驾驶习惯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结论加强对司机、市民的安全教育和交通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作者:王德全;陈思东;周卫平;汪保国;林应和;戴志腾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自杀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的自杀特征具有独特性.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精神病学等各方面密切相关.自杀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我们要提高意识,认识到自杀是一种可以预防的公共卫生问题.

    作者:石文娟;马绍斌;范存欣;王声湧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肺结核病的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肺结核的误诊原因,提高老年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临床分析方法,对收治误诊的66例老年肺结核病人进行分析.结果误诊患者年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农民患者误诊高(71.2%);因病就诊高(98.5%),主要是合并症和并发症;延误诊治(54.5%)和医源性误诊(45.5%)并存.平均误诊468.74 d,平均住院治疗时间16.58 d.未完成强化治疗者55例,占83.33%.结论提高老年呼吸道病患者尤其是农民患者对结核病的认识,及时到专科医院就诊,重视老年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减少延误诊断.

    作者:陈莲;史清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州市天河区居民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广州市天河区居民意外伤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开展伤害预防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以问卷方式调查广州市天河区居民过去一年的意外伤害发生情况.结果共调查天河区居民2 853人,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3.99%,男、女分别为22.08%和17.19%,男性高于女性(P<0.001),伤害次数发生率为19.63%.跌倒/坠落、扭伤和碰撞/挤压伤是常见类型,常见的伤害地点是家里/宿舍、学校/幼儿园和道路.2.32%的受伤居民需住院治疗,35.89%的受伤居民需医院门诊处理.伤害的危险因素有中小学生、0~14岁儿童少年、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5~39岁青壮年、自评(或家长自评)性格外向者及家庭人均年收入5 000~19 999元的人群等.结论意外伤害严重影响天河区居民的健康,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经济损失.预防重点是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健康安全教育,尤其是培训家长和教师,提高其安全知识水平,以减少儿童青少年意外伤害的发生.

    作者:何志辉;陈维清;程朝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广西摩托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的研究

    目的调查了解摩托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的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摩托车伤害提出正确佩戴合格头盔的对策.方法在广西贵港地区18个观察点,通过路边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法估计摩托车驾乘人员的头盔佩戴率、合格头盔佩戴率和合格头盔正确佩戴率.结果在4 768位接受调查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中有2 679位佩戴头盔,佩戴率为56.2%.在头盔佩戴者中,只有32.7%的人佩戴合格头盔.只有16.4%的摩托车驾乘人员正确佩戴合格头盔.结论尽管我国的交通法规强制要求摩托车驾乘人员佩戴头盔,但实际头盔佩戴率、合格头盔佩戴率和合格头盔正确佩戴率都很低,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摩托车伤害的发生,急需开展正确佩戴合格头盔的综合干预项目.

    作者:张骏华;卓家同;陈娜萦;冼明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