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贵霞;王锦才;吴泰才;黄德惠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猬迭宫绦虫幼虫--裂头蚴的某些蛋白抗原的基因结构.方法用鼠抗裂头蚴多克隆抗体筛选裂头蚴cDNA文库,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经亚克隆,测序后,分析其一级结构特点.以克隆出的cDNA 作探针进行Northern杂交实验,检测mRNA的长度.结果从cDNA文库中筛选出两个克隆(长度分别是366 bp和458 bp).两个克隆的5'端都没有起始密码;3'端都没有poly(A),但是其中一个克隆有poly(A)信号.两个克隆都有一个由123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单位,其中只有一个核苷酸不同.重复单位编码的41个氨基酸内有一个糖基位点,中性氨基酸占41.46%.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裂头蚴从1.5 kb到4 kb处有多个很强的杂交带,而成虫没有杂交带.结论裂头蚴体内含有丰富的由重复单位组成的分子量大小不同的抗原.
作者:刘殿武;朱冰;王晓波;丁月新;刘树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来,应用狂犬病疫苗联合干扰素对暴露人群进行免疫预防,取得满意效果,现做初步报道.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与方法 634例犬伤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接种狂犬病疫苗,另一组接种狂犬病疫苗联合干扰素.1.2 狂犬病疫苗为深圳卫武光明生物制品厂、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剂量为2 ml/支(含2.5 IU),臀部肌肉注射.1.3 干扰素重组人干扰素α-1b型(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α-2a型(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均为100万单位/支.接种方法:每次注射狂犬病疫苗同时于另一侧臀部肌肉注射干扰素1×106 IU.1.4 血清抗体检测采用ELISA方法.狂犬病毒抗体目测试剂盒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判定标准以抗体低保护水平≥0.5 IU/ml为阳性.
作者:高贵霞;王锦才;吴泰才;黄德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徐州市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状况及其危害程度.方法对1990~1999年徐州市区居民脑血管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计算潜在寿命损失年(YPLL).结果城区居民脑血管病的平均死亡年龄为71.27 a,其中男性69.80 a,女性73.42 a.10年来,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不明显,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居全死因顺位的前3位.脑血管病死亡率为88.53/10万,标化死亡率为77.64/10万,其中男女死亡率分别为94.18/10万和81.93/10万,男女粗死亡率差异有显著性(χ2=40.07,P<0.01),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应加强脑血管病的防治.
作者:钱颖;胡鹏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评价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方法对1996~1999年蚌埠地区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采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共报告AFP病62例,每年15 a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达到1.32/10万.AFP病例48 h内调查率95.16%,14 d内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90.32%,粪便标本7 d内送至省卫生防疫站占87.10%.零病例旬报及时率96.46%,麻痹60 d后随访并将随访表75 d内送至省卫生防疫站占91.94%,AFP病例就诊24 h内报告率75.81%.结论蚌埠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监测指标已达到规划要求.
作者:周庆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体外扩增、克隆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1 149 bp的NhaA基因片段. 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NhaA基因,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EcoRI酶切后用低熔点琼脂糖法回收纯化,插入pcDNA3载体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体,转化大肠杆菌,并对克隆基因进行酶切鉴定. 结果分别从霍乱弧菌O1群和O139群扩增出1 149 bp的NhaA基因片段,所构建的重组体经酶切分析和预期结果一致. 结论成功扩增并克隆我国散发霍乱O1群和O139群NhaA基因,为研究霍乱流行规律和基因疫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作者:张世英;洪帮兴;司徒潮满;江丽芳;郭辉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和应用,肾脏肿瘤的确诊率日益提高.将安徽省立医院自1988年1月~1997年5月的肾肿瘤患者的B超诊断与病理诊断做一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104例肾肿瘤,男66例,女38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从7个月~81 a,平均年龄为48.1 a.患者多以腰部酸痛,无痛性血尿和腹部包块就诊,部分为健康体检由B超发现肾实质占位而诊断肾肿瘤,多为无症状性肾实质小病灶.其中有腰部酸痛者32例(30.8%),有无痛性血尿者40例(38.5%),有腹部包块者11例(10.6%),有其他症状者4例(3.8%),无症状者17例(16.3%).1.2 仪器和方法美国Diasonic公司生产的Spectra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SSA-240A,ALOKASSD-620等.探头频率为3.5 MHZ.患者均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等姿势,多体位探查,对可疑病例反复探查.104例中22例做了双肾CT扫描.
作者:刘力;李美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患者重叠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或戊型肝炎病毒(HEV)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55例HBV和HCV双重感染及51例HBV和HEV双重感染病例,以1∶1配对方式选取对照,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各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配对χ2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危险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输液史、牙科手术史、输血史、家庭外肝炎接触史、外餐习惯等因素与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有关,其OR值分别为5.67、23.0、41.0、8.0、3.0.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输血史为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家庭成员肝炎史和家庭外肝炎接触史与乙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有相关性,其OR值分别为35.0和12.0.家庭成员乙型肝炎史为乙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输血史为乙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家庭成员乙型肝炎史为乙戊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的危险因素.
作者:张冠群;李艳;杨翌;汪保国;陈思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肝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问题,预防和治疗I/R损伤是近年来实验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表明,亚低温能有效抑制肝脏因I/R所致的肝组织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生成所致的损害[1];但在超微结构研究方面,目前文献一般只进行形态学描述,而缺乏统计学依据.本文通过对肝细胞重要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旨在对亚低温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超微结构中的影响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江桥;何劲松;吴义方;姜立华;吕新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中常见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它能引起人类腹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曾在日本等国家引起大流行.为了解怀远县EHEC在动物宿主中的分布特征,以制定较为有效的防制方案及措施,2000年8月下旬在怀远县开展了动物宿主O157:H7感染状况调查.1 调查方法与检验采取入户调查法,制定统一调查表,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及采样方法,随机抽取8个乡镇,采集牛、羊、猪、鸡等宿主动物粪便、现症腹泻病人粪便进行病原学分离,采集现症腹泻病人血清开展O157:H7溶血素(或脂多糖)抗体检测,各类病原学检测标本总计在900份左右.用免疫磁珠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分离EHEC,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血清检测.检验由省、市、县卫生防疫站共同完成.
作者:陈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儿童神经系统药源性疾病(DID)的分布.方法对1960~1997年国内公开报道的154例儿童神经系统DID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儿童神经系统DID中经口服和母亲服用药物所致的分别为81例和6例;引起儿童神经系统DID的药物种类系抗生素居首位,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种类多见;甲氧氯普胺是引起儿童神经系统DID的常见药物,也是引起锥体外系疾病的主要药物(36例),儿童神经系统DID居前3位的是锥体外系疾病、癫痫和脑炎.结论我国儿童神经系统DID较常见,应明确小儿用药指征,杜绝药物滥用,制定个体化给药的合理方案,特别注意孕妇、哺乳期妇女的药物选择.
作者:金嵘;郑荣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市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现状,为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1998年10~12月,对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市区内五家医院就诊的482名孕妇,分别进行了HBsAg和抗-HCV的检测.结果五家医院就诊孕妇HBsAg的携带率为20.17%(96/476);抗-HCV阳性率为11.62%(56/482),两种病毒的二重感染率为2.10%(10/476).结论 HBV和HCV感染是毛里塔尼亚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作者:李辉;李懿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新生儿破伤风(neonatal tetanus,NT)是新生儿感染破伤风杆菌导致发病及死亡的疾病,已成为发展中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消灭NT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2000年全球性目标.海南省属NT高发地区.发病率2.73%,病死率90.8%[1],占新生儿死因的首位,为准确掌握NT发病的环境因素,确定预防策略,笔者于1997年11月对海南省陵水县进行NT高发区外环境相关因素破伤风杆菌检测分析,结果报告如下.野病毒.自1992年起,安徽省已连续8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
作者:周笑娉;陈忠良;刘长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WHO提出了全球2000年消灭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的规划,1991年中国政府庄严承诺要在1995年消灭脊灰,安徽省于1990年建立了脊灰监测系统,10年来该系统在查明脊灰的发病情况,确定消灭脊灰策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全省疫情资料、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旬报、AFP病例个案调查表、省脊灰实验室及国家脊灰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及AFP病例临床诊断结果、各地常规免疫及强化免疫接种率报告等.1.2 统计方法用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作者:刘丹青;戴振威;沈永刚;陈晓琴;赵月萍;张莲芝;余文周;刘宏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与胃癌有关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天津市区1998~1999年的189例新发胃癌病人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烟熏食品OR=2.34,OR 95% CI=1.60~4.98;吸烟量OR=6.07, OR 95% CI=1.26~7.16;喜食重盐饮食OR=1.95, OR 95% CI=1.27~3.23;过量摄入动物肉类OR=1.46, OR 95% CI =1.05~2.02. 结论经常食用烟熏食品、吸烟量大、重盐饮食、过量摄入动物肉类等可能是胃癌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新民;王庆生;马俊;林小萍;苗汝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合肥市于1987年开展HIV监测工作,1995年在安徽省女教所设立一个国家级暗娼监测哨点.1996年哨点监测发现首例HIV感染者.至2000年全市监测发现HIV/AIDS 21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①1992~2000年全市HIV监测报表;②HIV/AIDS的流调材料;③哨点监测资料.1.2 监测对象高危人群(STD门诊就诊者、性犯罪、吸毒人员);重点人群(供血、供浆人员);入境、涉外婚姻人员;部分临床可疑病人和感染者配偶.2 结果2.1 监测概况合肥市1987年开展HIV监测工作,1987~1994年监测人群种类和监测数量较少,中间有几年间断,主要进行供血(浆)者监测,1995年后监测人群种类和数量加大,并建立了省女教所暗娼监测哨点.1996年哨点监测发现首例感染者;1997年、1998年各发现2例,1999年1例;2000年HIV/AIDS病例猛增,发现15例,占累计报告病例的71.4%.
作者:马尔健;李晓静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变态反应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国内变态反应疾病患者当以亿计[1].北京地区变态反应疾病的总患病率为37.7%[2],哈尔滨市变态反应疾病的患病情况尚未见报道.现将哈尔滨市1996年5月至1997年12月500例门诊病人的变应原进行体外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来源 500例病人均为门诊就诊的病例.其中支气管哮喘180例,占36%;男性299例,女性201例;年龄4~90 a.1.2 抗原来源变应原试剂由法玛西亚公司提供.1.3 检测方法用变应原检测病人血清(采集静脉血,分离出血清);集中10份以上血样上机检测,根据病人量每周做1次,标本用冰箱保存.
作者:安立新;刘电力;赵景波;张少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中小城市综合性医院门诊皮肤病的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开展门诊临床工作.本文统计分析例,男∶女之比为1.67∶1;14 a以下2 008例占19.1%,其中男1 134例,女874例;60 a以上907例占8.8%,其中男710例,女197例.共涉及400余种皮肤病;少见病占5%,疑难病占1%.由表1可见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占57%以上,其中第1位是皮炎,第2位是湿疹,这两类病也是门诊就诊率高的皮肤病.临床诊断上有皮炎、湿疹之分,但这两种病从广义上讲性质相同[2],因此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皮疹状态或部位、年龄、习惯,作出相应的诊断,不必为既像皮炎又像湿疹的患者在诊断上徘徊.荨麻疹的百分比相当高,占4%,居第4位,属皮肤科急诊之列,患者以突发剧痒风团块,部分伴有胃肠道症状为特征,应引起皮肤科临床医师重视.阴囊湿疹占0.9%,是困扰男性的常见顽固性皮肤病.
作者:沈善峰;许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龋齿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疾病之一,防治龋齿已成为青少儿保健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江西省青少儿龋齿情况进行分析.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 1982年全国学生龋病、牙周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和1991、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江西省资料.1.2 方法依据WHO推荐的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及诊断标准[1],记录乳、恒及混合牙列各牙位龋(D)、失(M)、补(F)状况.
作者:袁以佐;邱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传统流行病学方法多集中于对长期暴露所引起的慢性疾病研究,而对于急性病(如心肌梗死、车祸等)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照选择所造成的偏倚一直是传统流行病学研究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Maclure 1991年首次提出病例交叉研究(case-crossover study),它是一种用于研究短暂暴露对罕见急性病的瞬间影响的流行病学方法.该方法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心脏病、伤害、车祸等方面的研究.1 定义及有关概念1.1 定义选择发生某种急性事件的病例,分别调查事件发生时及事件发生前的暴露情况及程度,以判断暴露危险因子与某事件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1.2 暴露效应期即因为暴露所致的危险度增加或减少的一个时间段.如果暴露作用前有一迟滞期(delay)和/或暴露存在后遗效应期(carryover),暴露效应期则不同于暴露期.因此,暴露效应期可定义为暴露后遗效应期与迟滞期之差.每一次暴露都有一个效应期.例如,某一体力活动对身体的影响持续30 min,那么在这30 min内,个体对某些事件(如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作者:胡以松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