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别嘌醇预处理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

彭艳

关键词: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 PCI, 别嘌醇, 心肌损伤
摘要:目的:探讨别嘌醇预处理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0月拟择期行PCI的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别嘌醇口服,术前300 mg/d,至少连续服用3 d,术后100 mg/d维持。于PCI术后8~24 h检测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反应蛋白(CRP)。结果:PCI术后18~24 h,观察组cTnT、CK-MB、CRP高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11.54%、15.38%和15.3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高于正常值的发生率21.74%、36.96%和28.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间肝肾功能及血常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CI术前给予别嘌醇处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心肌损伤的发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药联用所致不良反应的研究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药联用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及相关防治对策。方法:对本院近三年间发生的122件中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122件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现象中,轻度不良反应62件,中度不良反应35件,重度不良反应25件;其中,中药注射液配伍西药注射液所致的重度不良反应所占比率高。本组122件不良反应事件中39例患者年龄小于12岁;25例患者年龄为13~55岁;58例患者年龄大于55岁。幼儿及老年人为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所致不良反应的高发人群。结论: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是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疗方式,其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极易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中西医药联合使用情况监管的重视,高度警惕中西药联合使用的对象及使用方式,尽可能减少药物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现象发生。

    作者:周德胜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竭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竭患者的疗效和保护心脏方面的作用。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治疗方案均按国际新治疗指南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对症等治疗。在ACEI类药物选择方面,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治疗,10 mg,1次/d;试验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10 mg,1次/d,于2周、6个月评估心力衰竭疗效及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水平。结果:(1)试验组治疗2周、6个月后的Hcy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压均显著下降,收缩压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舒张压降低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经临床治疗2周后心力衰竭症状均得到缓解或减轻,6个月心脏彩超示两组心脏射血功能及舒缩功能均得到改善,心功能改善均达到Ⅰ~Ⅱ级,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和马来酸依那普利对H型高血压伴左心衰无论在降压还是在保护心脏方面都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组改善心功能方面更为明显。

    作者:蔡永臣;丁学亮;刘淼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悬钟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症60例

    目的:观察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失眠症患者按随机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悬钟穴透刺三阴交法用于治疗组,常规针刺方法用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均1次/d,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PSQI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PSQI积分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钟穴透刺三阴交可提高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何旭东;许建阳;刘静;司玲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大肠癌中STAT3、Twist的表达及与EMT关系的研究

    目的:分析与探讨大肠癌中STAT3、Twist的表达及与EMT(上皮细胞间质化)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结直肠癌、癌旁组织标本各8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STAT3、Twist及EMT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大肠癌中Twist与STAT3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大肠癌中EMT阳性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5);STAT3、Twist的表达和EMT呈现正相关性(P<0.05)。结论:大肠癌中SATA3与Twist表达和肿瘤生物学特征存在相关性,临床检测STAT3、Twist及EMT有助于预测肿瘤侵袭转移与判断预后。

    作者:钟宝元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不同入肝血流阻断在原发性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入肝血流阻断方案在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肝胆外科2007年4月-2013年12月所收治肝癌切除病例58例,随机分为第一肝门阻断组(Pringle法)(A组22例)、半肝血流阻断组(B组19例)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组(C组17例),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等肝功指标的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手术时间上B组较C组和A组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肝功能及恢复情况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不同的入肝血流阻断均能有效地控制出血,半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更安全,安全性高;同半肝血流阻断相比,保留半肝动脉血流阻断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省时的优点。

    作者:甄茂川;刘平果;王效民;吴绍峰;俞可克;尹震宇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乳腺超声与钼靶摄影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与钼靶摄影或两者联合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乳腺癌患者75例,采用超声和钼靶摄影或两者联合对乳腺进行检查,比较三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表示不同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效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乳腺癌的危险因素。结果:超声联合钼靶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2.31%、91.94%和92.00%,高于单一超声或钼靶摄影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超声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比钼靶摄影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钼靶X线摄影的检测准确性高,AUC大值分别为0.75、0.77、0.79。年龄、家族史、体重指数(BMI)、未生育、未哺乳、高脂饮食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乳腺超声与钼靶摄影均能较好的诊断乳腺癌,两者结合检出率更高。乳腺癌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家族史、BMI、未生育、未哺乳、高脂饮食有关。

    作者:王华;孙雪;王燕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不同途径注入生大黄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经鼻胃管和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4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胃管注入生大黄治疗,观察组2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时间、肠功能衰竭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7 d后,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肠功能衰竭发生率及中转手术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痛缓解、肠鸣音恢复、首次排便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腹痛一过性加重、呕吐、误吸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空肠营养管注入生大黄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满意,起效快,而且能有效预防肠功能衰竭的发生,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艳蕾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损伤控制理论对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50例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采用损伤控制理论治疗,回顾临床资料。结果:50例患者中1例死亡,占2%,死因为创伤严重,合并休克,未能有效纠正。严重碾挫伤且合并主要动脉损伤3例,左侧腘动脉吻合后广泛粗线血栓栓塞而失败2例,Ⅱ期开展左大腿截肢术,肱动、静脉成功吻合1例。小腿外固定支架者观察皮肤条件,明显好转后出院,其他均治愈后办理出院手续。行8~24个月随访,对骨折观察,均与愈合标准符合,邻近关节有理想的活动情况。外固定支架者,因骨折未愈合,术后半年返院再行内固定治疗后,骨折在随访时呈愈合显示。生存质量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开展损伤控制的宗旨,是使患者承受二次打击的程度减轻,确定性手术过早且不恰当的应用,会有二次打击现象出现。而骨科医生对早期手术是否实施具有可控制性,故使早期不必要的手术减少,避免严重多发骨与关节损伤患者创伤加重,使死亡率降低,生存率提高,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朱道信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诊断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住院的150例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CT胸部扫描后,进行MSCT引导下进行肺穿刺活检,观察其结果。结果:1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后为恶性肿瘤的有104例,4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在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患者中,敏感性或者特异性分别为92.3%、89.1%。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的敏感性分别为79.2%(19/24)、95.8%(46/48)、93.3%(28/30),将3~5 cm与<3 cm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142,P<0.05);其他直径之间及距胸膜距离之间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0例患者中,进行传统CT检查、MSCT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0例、10例,发生率分别为20.0%、6.7%,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382, P<0.05)。所有气胸患者经过吸氧、卧床休息后,对胸片进行检查后,气胸能够完全吸收,咳血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准确的方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杜焕旺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影响居家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居家治疗肺结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有效的治疗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肺结核患者22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患者在家中服用药物的依从性,并根据依从情况将其分为依从性好与依从性差。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性别(β=1.448,P<0.05)、年龄(β=1.221,P<0.05)、学历(β=0.979, P<0.05)、家庭月收入(β=1.207,P<0.05)以及居住情况(β=1.204,P<0.05)是影响患者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论: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月收入以及居住情况对肺结核居家治疗依从性有所影响,要对其进行相关教育,给予重视,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李春明;蒋钰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0月在本院就诊的148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灌洗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次数及治愈率。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8.32±15.30)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77.02±21.4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次数为(2.35±0.99)次,与对照组的(2.72±1.02)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7.8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生素药珠植入术治疗创伤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治愈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饶义康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强化护理干预对ICU获得性院内感染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通过改善医护人员感控意识,强化护理干预以减少ICU获得性院内感染(IAI)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6月的115例ICU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2月119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强化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耐药菌状况以及IAI发生率。结果:两组相比院内感染的部位、病原菌种类和耐药菌状况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的IAI发生率分别为6.7%、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鲍曼不动杆菌性IAI发生率分别为2.5%、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护理干预可以降低IAI发生率。

    作者:万晓珍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BRG1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表达水平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化技术,评估BRG1在120例良性胶质瘤组织(I~II级)、70例恶性胶质瘤组织(III–IV级)、8例正常脑组织和8例癌旁组织中的染色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G1在正常脑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25%(2/8),在良性胶质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80.8%(97/120),在恶性胶质瘤组织中为82.9%(58/70)。在癌旁组织与良性胶质瘤之间、癌旁组织与恶性胶质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是在良性和恶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7)。BRG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也没有相关性。结论:BRG1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和癌旁组织,并与胶质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BRG1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作者:时梅林;白津;梅鹏金;郑骏年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胃癌术后胃瘫的影响因素及其空肠营养管的治疗作用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胃瘫的影响因素及其空肠营养管的防治作用。方法:选取本院消化外科住院部胃癌手术患者1604例,其中术后胃瘫62例,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分析胃癌术后胃瘫的影响因素。并根据不同营养支持治疗方式将术后胃瘫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指标和免疫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年龄、术前幽门梗阻、心理因素、基础疾病、手术时机、术中出血量和进食不当等不同对胃癌术后胃瘫率影响差异显著(P<0.05),其中术后进食不当、术前幽门梗阻和基础疾病是胃癌术后胃瘫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观察组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和免疫功能指标(IgA、Ig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胃瘫受术后进食不当、术前幽门梗阻和基础疾病等多因素影响,其中空肠营养管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术后胃瘫患者营养和免疫功能状况。

    作者:刘贵长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含HSV-TK基因及IL-18基因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目的:分别构建含TK及IL-18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进行鉴定。方法:通过DNA重组技术,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CMV-TK及AdCMV-IL-18;将上述重组腺病毒液感染293细胞,提取DNA,进行PCR鉴定;将病毒液感染293细胞,扩增病毒,用OD260法测定病毒滴度。结果:经PCR鉴定,鉴定正确的腺病毒命名为AdCMV-TK及AdCMV-IL-18,测定病毒滴度AdCMV-TK=1.28×109 PFU/mL;AdCMV-IL-18=1.28×109 PFU/mL。结论:成功构建了含HSV-TK基因及IL-18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验数据。

    作者:徐春华;刘越;肖利民;邓圣泽;李东海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放疗前HB浓度对鼻咽癌调强放疗敏感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目的:探讨放疗前血红蛋白(HB)浓度对鼻咽癌(NPC)调强放疗敏感程度和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2月-2010年5月本院确诊并通过调强放疗治疗的NPC患者231例,依据HB浓度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应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NPC调强放疗局部控制效果与HB浓度的关系,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放疗后病变部位局部控制情况和1、3、5年内生存情况。结果:放疗后在总局部控制率方面: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89,P<0.05);Spearman分析法结果显示, NPC调强放疗局部控制效果与HB浓度呈现负相关(r=-0.542,P=0.003);在各时段生存率方面: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疗前HB浓度低使NPC患者血液供氧能力低,致使癌细胞处于乏氧状态,导致放疗对癌细胞灭杀能力下降,降低患者预后水平。

    作者:胡丹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体会

    目的:探讨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40例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75例和对照组65例。治疗组患者联合VSD行撕脱皮肤反取皮回植术,对照组予撕脱皮肤反取皮传统加压包扎回植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为86.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SD+反取皮回植治疗肢体皮肤严重撕脱伤,操作简单,回植皮肤成活率高,效果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范清华;谢道远;罗伟初;周振霞;曾笑风;郑从华;黄小军;白杨平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外科手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在进行外科手术前,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在肠道清洁上的效果以及伴随症状。方法:在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收集需要做术前肠道准备的患者,经患者同意后按照肠道清洁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口服1000 mL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对照组采用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服药后的排便情况、肠道清洁度、有无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变化。结果:两组均都有良好的肠道清理效果,虽然观察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但是均能达到理想效果。观察组肠道准备中伴随的不良症状少于对照组,排便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恐惧心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之下,在肠道清洁、排便情况上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优于传统的肥皂水清洁灌肠法,而且出现的不良反应也少,是优秀的肠道清洁用药,值得推广。

    作者:郑敏;黄晓丹;谭尚展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HIV合并重症肺炎临床与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和分析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预后实际情况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两组患者混合感染情况及临床病因,总结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HIV合并重症肺炎的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真菌为主;预后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血LDH浓度水平、机械通气率、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基础病症、机械通气、低白蛋白水平以及LDH异常是影响HIV合并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主要危险因子,也是导致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因素。结论:HIV合并重症肺炎病原谱主要以肺孢子菌、细菌、TB为主,其中血LDH异常升高、高机械通气率、低蛋白水平以及合并基础病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佳的主要危险因子,针对上述因素应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这对缓解病情恶化,改善患者临床及预后有着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升;林艳荣;李雪琴;陆宁;覃鸿发;陈跃华 刊期: 2014年第36期

  • 姬松茸多糖促进OVA抗原免疫反应的研究

    目的:探讨姬松茸多糖(ABP-AW1)促进OVA抗原诱导Th1/Th2免疫反应的研究。方法:ICR小鼠随机分为PBS免疫组、OVA免疫组、DT免疫1、2、3组和Alum免疫组。第1次免疫后,间隔2周再免疫第2次。采集二免2周后小鼠血液,间接ELISA法测定IgG及其亚类抗体水平,取重要脏器HE染色观察ABP-AW1佐剂对主要脏器继发的损伤反应。结果: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与PBS免疫组、DT免疫组2、Alum免疫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2b的产生与PBS免疫组、DT免疫组2、DT免疫组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VA免疫组血清中抗OVA特异性抗体IgG1的产生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主要脏器的损伤反应,无继发性的免疫损伤。结论:ABP-AW1佐剂可同时促进OVA免疫小鼠Th1和Th2型免疫反应,调节抗原刺激小鼠Th1/Th2失衡的作用,具有不同于铝佐剂的Th1优势反应。

    作者:崔立然;李洪军;王宏艳;刘颖;徐浩;胡灵佳;许惠玉 刊期: 2014年第36期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中国医学创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保健协会